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伽梵歌原义-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墓ぞ摺U庋哪勘暝谑サ溲凳局杏兴该鳌`弈贰⑺亍⑷厝质亲ㄖ妇哉胬怼磷鹑烁裆袷椎摹`弈罚╫m)一字在韦达赞歌中则随处可见。 
  不遵从圣典规范,就不会获得绝对真理。他只能得到一些短暂易逝的结果,而不会实现生命的最终目的。因此,应在善良形态中,进行布施、献祭、苦行,如在情欲或愚昧形态中举行,则质量稍逊。噢姆、塔特、萨特是和至尊主的圣名一起念出的。例如om 
  tad visnoh。 
  无论是唱颂韦达赞歌,还是念颂至尊主的圣名,都会加上om一字。这是韦达典籍的特征。这三个音是从韦达赞歌中抽取出来的。如在《瑞歌韦达》中om 
  ity etad brahmano nedistham nama是指第一目标;在《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6.8.7)中tat 
  tvam asi指第二项目标;在《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6.2.1)中sad 
  eva saumya指第三项目标;合在一起就变成了om tat sat。以前,当第一个被造生物布茹阿玛进行祭祀时,他就用这三个音来表示至尊人格神首,这一原则始终被使徒传系所遵循。所以,这一赞歌意义重大。《博伽梵歌》倡导,所有工作都应当为om 
  tat sat——至尊人格神首而做。 
  使用这三个音,进行布施、祭祀、苦行,可谓在奎师那知觉中行动。奎师那知觉是进行超然活动的科学方式,能够使人重返家园,回归神。这样超然行事,绝不会损失什么能量。 
  24.因此,超然主义者,为了接近至尊,在进行祭祀、布施、苦行时,遵从圣典规范,总是以噢姆开始,以臻达至尊。 
  要旨:《瑞歌韦达》(1.22.20)om tad visnoh 
  paramam padam。维施努的莲花足是最高的奉献层面。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至尊人格神,则能使一切活动达到完美。 
  25.应该用嗒特(tat)一词进行诸种献祭、苦行、布施,不企求获利性结果。这种超然活动的目的就是要摆脱物质的束缚。 
    
  要旨:要想提升到灵性的境界,就不能为任何物质所得而行为。一切行为都应是为了终极目标:升转灵性国度,重返家园,回归神。 
  26…27.绝对真理是奉献祭祀的目的,这由萨特(sat)一词表明。菩瑞塔之子啊,献祭的执行者亦叫萨特(sat),所有献祭、苦行、布施的工作也都叫做萨特(sat),它们的属性是绝对的,都是为了取悦至尊者。 
  要旨:Prasaste karmani,亦即“赋定职责”,表明韦达典籍规定了很多活动用以净化人生,包括从襁褓到死亡的整个过程。这种净化是为了大众的最终解脱。在所有这些净化活动中,特别推荐念颂om 
  tat sat。Sad…bhave和sadhu…bhave是指超然处境。在奎师那知觉中行动叫做sattva,完全知晓奎师那知觉活动的人被称为萨都(sadhu)。《圣典博伽瓦谭》(3.25.25)指明,藉着与奉献者的联谊,超然的主题变得显明了。原话是satam 
  prasangat,没有好的联谊,就不能取得超然知识。当灵性导师启迪门徒和授与圣线时,就念颂om 
  tat sat三词。同样,进行各种亚给雅(yajna)的目标是至尊主om tat sat。而tad…arthiyam一词则指服务于代表至尊主的任何事物,包括在主的庙宇中做饭帮忙,以及其他宣传主的荣耀的工作。因此,om 
  tat sat这三个至高无上的词在各个方面被用于使行动完美化,使诸事完美无憾。 
  28.菩瑞塔之子啊,在献祭、布施、苦行中作的一切事情,如果缺乏对至尊的信仰,都是难以持久的。这叫做阿萨特(asat),无论是今生还是来世都毫无用处。 
    
  要旨:无论是献祭、布施还是苦行,任何不具有超然目的的事情都是毫无用处的。因此,这一诗节宣明,诸如此类的活动都是令人厌恶的。一切事情都应是在奎师那知觉中为至尊而为。没有信仰,缺乏正确的指导,不会有任何结果。所有的韦达经典都让人们信仰至尊主。践行韦达训诲的最终目的是理解奎师那,不遵从这一原则,任何人都不会成功。因此,最好的方法是自始至终都在权威的灵性导师的指导下,在奎师那知觉中活动。只有这样,才能万事顺利。在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人们受惑,倾向于崇拜半神人或诸如库维尔(Kuvera)之类的鬼魂。善良形态显然比情欲和愚昧形态更好,但直接从事奎师那知觉的人则能够超越物质自然的三种形态。虽然也要循序渐进,但是,藉着和纯粹奉献者的联谊,直接从事奎师那知觉肯定是最佳途径。这一章就是这样推荐的。要想这样获得成功,必须首先找到一位权威的灵性导师,并在他的指导下接受训练。这样,就会对至尊产生信心。随着时间推移,这种信心成熟,即被称为“对神的爱”。对神的爱是众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因此,根据第十七章的讯息,人们应当直接从事奎师那知觉。 
  巴克提维丹塔阐释《圣典博伽梵歌》第十七章“信仰的分类”之终。 








 
第018章_结论






第十八章 结论——弃绝的完美境界 
  1.阿尔诸那说:臂力强大者啊!我想了解弃绝的目的和生命的弃绝阶段的意义,开西魔的诛者,感官之主啊!
  要旨:实际上,《博伽梵歌》在第十七章就已结束。第十八章是对前面讨论过的主题的一个辅助性总结。在《博伽梵歌》的每一章,主都强调,为至尊人格神首作奉献服务是生命的终极目的。这一点在第十八章中被作为最机密的知识之途进行了总结。头六章强调的是奉献服务:yoginam api sarvesam…“在所有瑜伽师或超然主义者之中,内心恒常想着我的是最佳的。”中间的六章讨论了纯粹的奉献服务,其性质及活动。最后的六章讨论的则是知识、弃绝、物质和超然的活动,以及奉献服务。最后的结论是,一切活动都应与由表明维施努的三字噢姆(om)、嗒特(tat)、萨特(sat)所代表的至尊主有关。《博伽梵歌》的第三部分显示了生命的终极目的是奉献服务,除此无他。通过引证先前的灵性导师,《布茹阿玛萨密塔》和《维丹塔苏陀》,确证了这一点。某些非人格主义者认为自己在《维丹塔苏陀》的知识方面有独断权,但事实上《维丹塔苏陀》的目的就在于了解奉献服务,因为主本人就是其编纂者和洞知者。第十五章对此已有说明。在每一部经典,每一部《韦达经》中,奉献服务都是目标。这在《博伽梵歌》中有解释。 
  如同《博伽梵歌》的第二章是整个主题的概述,而全部训示的总结则在第十八章。本章指示,生命的目的就是弃绝和达到超越于自然三形态之上的超然境界。阿尔诸那想明白《博伽梵歌》中两项截然不同的主题:弃绝(tyaga)和生命的弃绝阶段(sannyasa)。因此,他追问这两个词的意义。 
  这节诗中用了两个词来称呼至尊主——瑞希开释(Hrsikesa)和开西魔的屠者(Kesi…nisudana),这两词十分重要。瑞希开释就是奎师那,所有感官之主,神总能帮助我们心意宁静平和。阿尔诸那请求神把所讲的一切总结一遍,好让他心平气和。然而他还有些疑问,而疑问总被比作恶魔。因此,阿尔诸那称奎师那为开西尼舒达那(Kesi…nisudana),开西是被主处死的最难对付的恶魔。现在阿尔诸那希望奎师那处死疑惑这恶魔。
  2.至尊人格神首说:放弃所有基于物质欲望的活动,就是伟大的智者所说的生命的弃绝阶段(萨尼亚西)。而放弃一切活动的结果就是智者所说的弃绝(提亚嘎)。
  要旨:一味追求结果的活动应该放弃。这是《博伽梵歌》的教诲。但把人引向更高深的灵性知识的活动不可放弃。这一点下一节会有清楚的说明。韦达典籍描述了为某一目的而举行祭祀的许多方法。诚然举行某些祭祀可得贵子或转升到更高的星体上去,但受欲望驱使的祭祀应该停止举行。为净化人的心灵或为在灵性科学上求取进步的献祭却不可放弃。
  3。 
  有些博学之士宣称,所有的功利性活动都是有缺点的,应该一概放弃;而其他圣哲则主张,献祭、布施和苦行永远不应放弃。 
  要旨:韦达典籍中提到的很多活动,都是争论的焦点。例如,有说献祭中可宰杀动物的,然而也有人对杀死动物深恶痛绝。虽然在韦达典籍中确有推荐在祭祀中杀死动物一说,但并不认为动物是被杀死了。献祭是要赐给动物以新的生命。有时,动物在祭祀中被杀死后,得到一个新的动物生命,有时又直接提升到了人形生命。但圣哲之中众说纷纭。有的说应永远避免杀死动物,有的又说对特别的祭祀来说,也未尝不可,所有这些与献祭有关的种种意见和看法,主将亲自予以澄清。
  4.巴茹阿特的俊杰哟!现在听我说明我对弃绝的判断。人中之虎哇,经典宣布弃绝有三种。
  要旨:虽然关于弃绝的看法很多,但至尊人格神首圣主奎师那在此所给的判断应为最后的决断。《韦达经》毕竟只是主所制定的不同的法律。而这里主亲自在场,他的话应作为最后的决断。主说,弃绝的途径应根据进行时的物质自然形态来考虑。
  5.祭祀、布施、苦行不应抛弃,必须履行。实际上,祭祀、布施、苦行甚至会净化伟大的灵魂。
  要旨:瑜伽师应为人类社会的进步而活动。促进人的灵修进步的净化程序有很多。例如,婚祭就被认为是这些祭祀之一,称为vivaha…yajna。那么,一个进入了弃绝阶段,割断了家庭联系的萨尼亚西(sannyasi)应该鼓励婚祭吗?主在这里说,对旨在增进人类福利的任何祭祀永远都不应抛弃。婚祭,是要调整人的心意,使其平和淡泊,追求灵性进步。对大多数人来说,这种婚祭应受鼓励,即使是由处于弃绝阶段中的人举行也应予以鼓励。萨尼亚西永不应与女性相往来,但这并不意味着一个处在生命较低阶段中的年轻男子,不可在婚祭中接受一位妻子。所有赋定的献祭都是为了要达到至尊主。因此,境界较低的人,不可泛泛弃之。同样,布施也是为了净化身心。如果向适当的人布施,象前面说过的那样,这样的布施会使人在灵性生活上进步。
  6.所有这些活动都应进行,但不要执著,不要企求任何结果。而是要将其视为职责去履行。菩瑞塔之子哟!这就是最终的结论。
  要旨:尽管所有祭祀都有净化的效能,但个人却不应在举行这些祭祀时,企求某种结果。换言之,所有旨在促进生命之物质进步的祭祀应一概放弃,而纯化人的生存,提升人到灵性层面的祭祀却不应停止。凡是导向奎师那知觉的就应该鼓励。《圣典博伽瓦谭》上说,任何引向为主作奉献服务的活动都应接受。这是宗教的最高准则。主的奉献者,只要是能帮助他从事对主作奉献服务的,应该接受任何工作、祭祀或布施。
  7.赋定的职责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放弃。如果因错觉而放弃了赋定职责,这样的弃绝就是在愚昧形态之中的。
  要旨:为获得物质满足的工作,必须予以放弃,但促进人之灵性活动的活动,如为至尊主烹饪,将食物供奉给主,然后接受供奉过的食物,是备受推荐和提倡的。据说在弃绝阶段中的人不可为自己煮食。为自己煮食是不允许的,但为至尊主煮食则是允许的。同样,一位萨尼亚西(sannyasi)可以为门徒举行婚祭,帮助弟子在奎师那知觉上进步。如果弃绝这些活动,那就是行在黑暗形态之中了。
  8.凡是害怕麻烦,或害怕身体上的不适而放弃赋定职责的人,都是处于情欲形态中的弃绝。这样的举动永远不会导向弃绝的升华。
  要旨:在奎师那知觉中的人不应害怕是在从事功利性活动而放弃挣钱。如果工作可将所得用于奎师那知觉中,如果早早起床能促进人超然的奎师那知觉,那么就不应该由于恐惧或因为认为这些活动麻烦而停止不做。否则这样的弃绝就是处在情欲形态之中。被情欲支配的工作结果总是悲苦不堪的。如果以这种心态弃绝工作,就永远与弃绝的结果无缘。
  9.阿尔诸那呀!只因为应该履行而履行个人的赋定职责,弃绝所有物质的联系以及对结果的所有执著,这样的弃绝可谓在善良形态之中。
  要旨:必须以这种心境去履行赋定职责。一个人的一举一动都不要有任何对结果的执著,割断与工作形态的联系。一个以奎师那知觉在工厂中工作的人与工厂的工作并无联系,与工厂的工人也没有联系,他仅为奎师那工作。当他为奎师那而放弃结果时,他的一举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