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博伽梵歌原义-第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四个年代:萨提亚年代(Satya)、特瑞塔年代(Treta)、都瓦帕尔年代(Dvapara)和卡利(Kali)年代的一千个循环组成。萨提亚年代的特色是德行、智慧、宗教,而且实际上根本没有愚昧和邪恶。萨提亚年代为期一百七十二万八千年。特瑞塔年代,邪恶开始为患,为期是一百二十九万六千年。在都瓦帕尔年代,德行和宗教更加衰落,邪恶为患更甚,这个年代为期八十六万四千年。最后是卡利年代(现在已过了五千多年),充满了争斗、愚昧、反宗教、邪恶、真正的德行实际上已荡然无存,这个年代为期是四十三万二千年。卡利年代,邪恶日甚一日,到年代之末,至尊主本人会以卡尔奎(Kalki)化身显现,除灭恶魔,拯救他的奉献者,重新开始另一萨提亚年代。然后,整个过程重新轮转。这四个年代轮转一千次,合布茹阿玛的一天或一夜。布茹阿玛活上一百个这样的“年”才死去,若按地球年计算,这“一百年”等于三百一十一兆四百亿地球年。照这个算法,布茹阿玛的寿命简直是令人难以置信的漫长,但从永恒的视角去看,不过短如闪电。在卡然诺达卡沙伊(原因之洋)有无数的布茹阿玛出现和消失,就象大西洋里泡沫的闪灭一样。布茹阿玛极其创造都是物质宇宙的一部分,所以也就一直变化不居。
  在物质宇宙之内,即使布茹阿玛也难免有生老病死。然而,他直接为至尊主服务——掌管这个宇宙,因此他能立即得到解脱。高升了的萨尼亚西被提升到布茹阿玛的特别星宿——布茹阿玛楼卡——物质宇宙中之最高星宿,其地位高于所有天堂星宿,处于星宿系统的上层,但时间一到,布茹阿玛和布茹阿里楼卡上的所有居民,按照物质自然的律法,仍都有一死。
  18。布茹阿玛白昼之始,众生从未展示状态中展示出来;夜晚降临时,又进入未展示之中。
  19。白昼再来时,众生物又跃跃起来,菩瑞塔之子呀!当黑夜再降临时 
  众生物全遭受毁灭。这样反反复复,周而复始。 
  要旨:智慧不足想继续停在这物质世界的人,可能被提升到更高的星宿,然后又必须再回到地球上来。在布茹阿玛的白天,他们在物质世界之内的高等或在低等星体上忙忙碌碌,但一到布茹阿玛的夜晚,就都被毁灭。白天,他们接受各种不同的躯体去从事物质活动,但在黑夜里便不再有躯体。而只是紧缩在维施努的身体内。然后在布茹阿玛的白天到来之际又都展示出来。Bhutva 
  bhutva praliyate:在白天展示出来,到黑夜再遭毁灭。最后,当布茹阿玛的生命结束时,他们都被毁灭,等上千百万年不再展示。当布茹阿玛在另一周期诞生时,他们才再度展示出来。生物就是这样被物质世界的魔力镇住了。但聪明的人却是培养奎师那知觉,把人体生命完全用于对主的奉献服务之中,念颂哈瑞 
  奎师那,哈瑞 奎师那,奎师那 奎师那,哈瑞 哈瑞/哈瑞 
  茹阿玛,哈瑞 茹阿玛,茹阿玛 茹阿玛,哈瑞 
  哈瑞。这样即便是在这一生,也能升转自己到奎师那的灵性星宿,在那得享永恒的喜乐,不再投生。 
  20。还有另一未展示的自然,它永恒存在,超然于展示及未展示的物质。它至高无上,永不毁灭。当这个世界一切都被毁灭时,这一部分仍然存在,保持原样。
  要旨:奎师那的高等灵性能量是超然而永恒的。这能量超越物质自然的一切变化,物质自然在布茹阿玛的白天和黑夜之间展示和毁灭。而奎师那的高等能量在性质上与物质自然完全相反。高等和低等自然在第七章已有解释。
  21。那个被维丹塔称之为未展示和绝无错误的,那个以至高无上的目的地著称的,那个到达后便永不回返的地方——就是我至高无上的居所。 
  要旨:至尊人格神首奎师那的至高无上居所在《布茹阿玛萨密塔》被称为cintamani…dhama——一切愿望都能实现的地方。主奎师那的至高无上居所叫做哥楼卡温达文,全是由点金石砌成的宫殿。那里也有树,谓之“如愿”树,要吃什么都可提供;也有奶牛,名叫surabhi(苏茹阿比)奶牛,源源不断地供应牛奶。在这个居所,有千千万万的幸运女神侍奉着主。主的名字叫做哥文达(Govinda),他是原初之主,是万原之原。主常吹响横笛(venum 
  kvanantam)。他的超然形体是所有宇宙中最富吸引力的——眼睛就象莲花瓣一样美丽,肤色如云。他魅力无限,美丽胜过千万个丘比特。主身上穿的是橘黄的衣裳,颈脖上戴着花环,头发上插着孔雀的翎毛。在《博伽梵歌》中,主奎师那只是稍稍透露了一点点他的居所( 
  哥楼卡温达文)的胜景。这居所是灵性王国中最高的星宿。在《布茹阿玛萨密塔》里则能看到更生动的描绘。韦达典籍《卡塔乌帕尼沙德》(1。3。11)上说,再无高于至尊神居所的地方了,这居所是终极的目的地。当一个人到了这居所,便永不会重堕物质世界。奎师那至高无上的居所和奎师那本人性质相同,因而无二无别。在地球上,位于德里东南90英里处的温达文,就是灵性天空中至高无上的哥楼卡温达文的摹本。当奎师那降临地球时,就是在这块位于印度玛图茹阿(Mathura)区方圆84平方英里的温达文嬉戏逍遥。 
  22。至尊人格神首比一切都伟大,可通过纯粹的奉爱臻达。他虽住在自己的居所,却遍存万有,一切无不在他之中。
  要旨:这里清楚地说明了一去不复返的至高无上的目的地就是至尊的居所。《布茹阿玛萨密塔》把这个至尊的居所描述为——“充满灵性喜乐之地”。缤纷多样的所有展示无不具有灵性喜乐的性质——那里绝无任何物质性的东西。这多姿多彩的扩展都是至尊神自己的灵性扩展,正如第七章所阐释的那里的展示全都是具有灵性能量的。至于这个物质世界,主是以他的物质能量而遍存万有的,虽然他永远在自己至高无上的居所里,因此他通过灵性能量和物质能量无所不在——既在物质宇宙里又在灵性宇宙里。“Yasyantah…sthani”意思是说一切都在他之内得以持续,不在他的灵性能量就在他的物质能量之内。主以这两种能量遍存万有。
  这里所用的“bhaktya”一词已清楚显明,要进入奎师那至高无上的居所或进入无以数计的外琨塔星宿只有通过奉献服务才有可能。其他任何途径都不能助人到达这至高无上的居所。《韦达经哥帕拉塔帕尼乌帕尼沙德》(3。2)也描述了至高无上的居所和至尊人格神。在那个居所里只有一位至尊人格神首,名字叫做奎师那。他是极其仁慈的神,虽然以他个人处于居所中,同时却又扩展为千千万万数不胜数的全权扩展。《韦达经》把主比作一棵树,静静地立着,却挂满了各种果实、鲜花和不断更新的树叶。主的全权扩展中管辖着外琨塔星宿的都是四臂形体,他们的名字很多,有浦茹首塔玛(Purusottama)、崔维跨玛(Trivikrama)、开莎瓦(Kesava)、玛达瓦(Madhava)、阿尼茹达(Aniruddha)、瑞希开释(Hrsikesa)、桑卡尔山(Sankarsana)、帕救牡纳(Pradyumna)、施瑞达尔(Sridhara)、华苏兑瓦(Vasudeva)、达莫达尔(Damodara)、佳纳尔丹(Janardana)、那茹阿亚那(Narayana)、瓦玛那(Vamana)、帕德玛那巴(Padmanabha)等等,不一而足。
  《布茹阿玛萨密塔》也证实虽然主总在至尊居所里,却遍存万有,所以一切才运转正常。《韦达经水塔刷塔尔乌帕尼沙德》(6。8)说:至尊主虽然遥遥远远,但他的能量极为广大,能毫无缺陷地系统地指挥宇宙展示中的一切。
  23。巴茹阿特人中的俊杰啊,我现在向你说明,瑜伽师在什么时间,离开这个世界,还会再回来,什么时间离开这个世界,就不会再回来。 
  要旨:至尊主的纯粹奉献者是全然皈依的灵魂,并不在乎什么时候离开躯体,也不在乎以什么方式。他们把一切交托奎师那,因此轻易喜乐地回归了神。但那些不纯粹的奉献者,他们依仗的是灵性觉悟的方法如行动瑜伽、思辨瑜伽和阴阳瑜伽,他们必须在某一适当时候才可离开躯体,以确证是不是还要重返轮回生死的苦地。
  若是完美的瑜伽师,他便能自由选择离开这物质世界的时间和情景。他若是不那么娴熟,那成功地在适当的时间离开的程度就只在于偶然碰巧了。在哪个时间离开后不再回来,这一点主要在下一诗节中详细说明。按照巴拉兑瓦维迪亚布善阿查尔亚的解说,“Kala”一字在这里指的是掌握时间的神。
  24。在月盈的十四天,或在太阳运行于北方的六个月中的白日吉时,在光明中,在火神的影响下,认识至尊梵的人离开世界,便能到达至尊。
  要旨:在提到火,光,白日和从新月到满月的十四天时,就该明白有各种神祗掌握着这些因素,为灵魂的通行作出安排。临死时,心意把人带到通向新生命的路途。如果凑巧或安排在上面指定的时间离开了躯体,就有可能到达非人格梵光。高深的玄秘瑜伽师能自己安排好离开躯体的时间和地点。其他人则无力控制,如果凑巧在吉时离开,就不会再返生死中轮转之圈,不然的话,重返物质世界则大有可能。然而,对在奎师那知觉的纯粹奉献者,无论是吉时或不在吉时离开躯体,出于偶然还是经过安排的,都绝无重返的恐惧。
  25。神秘主义者在下弦月的十四天,或在太阳向南运行的六个月中,在黑夜有烟的时候,离开这个世界便到达月球,但还要再回来。
  要旨:在《圣典博伽瓦谭》第三篇,卡皮腊穆尼谈到那些精于功利活动和地球上的祭祀牺牲方法的人,他们死时能到月亮上去。这些高升的灵魂在月亮上大约生活一万年(按半神人计算),品饮月露(soma…rasa),享受生命。他们最终还得重返地球。这说明月亮上有高级生物,虽然粗糙的感官察觉不到。
  26。根据《韦达经》的看法,离开世界的方法有两种:——一在光明中,一在黑暗中。在光明中离去的不再回来;但在黑暗中离去的还得重返。 要旨:巴拉兑瓦维迪亚布善从《昌窦给亚乌帕尼沙德》(10。3…5)中所引述的关于离去和重返的描述与此一致。功利性工作者和哲学臆测者们从远古以来就不停地来了又去,去了又来。事实上,他们得不到终极的救赎,因为他们不皈依奎师那。
  27。虽然奉献者知道这两条途径,但阿尔诸那呀!他们决不会迷惑。因此永远地专注于奉爱之中吧! 要旨:奎师那在这里劝告阿尔诸那不要为灵魂离开物质世界时有不同途径而心烦意乱。至尊主的奉献者不该为离开物质世界是出于安排还是出于偶然而担忧。奉献者应坚定于奎师那知觉之中,唱颂哈瑞奎师那。应该知道,心忧两种途径实在是庸人自扰。专注于奎师那知觉中的最好方法是:总是在对他的服务中求契合,这样,通向灵性世界的道路就必安全、稳定、直接。 
  “Yoga…yukta”一词在这节诗中有特别的意义。坚定于瑜伽的人在所有的活动中都总是在奎师那知觉中的。圣茹帕哥斯瓦米倡言:——人应超脱物质事务,一切行在奎师那知觉中。通过称为弃绝中的连接“yukta…vairagya”的体系就能达到完美境况。因此他知道自己去到至尊居所的通道是有保证的——奉献服务的保证。 
  28。接受奉献服务的人并不缺少由于研读《韦达经》、举行苦行祭祀、布施、或从事哲学和功利性活动所带来的结果。他只要作奉献服务,就能得到这一切,而且最后能到达至高无上的永恒居所。
  要旨:这节诗是七、八两章的总结,特别讨论了奎师那知觉和奉献服务。《韦达经》的学习须有灵性导师的指导,并且要在灵性导师的指导下生活,进行许多苦修和赎罪苦行。布茹阿玛查瑞(贞守生)必须象仆人一样住在灵性导师家里,必须挨门逐户去乞讨,并把乞讨所得交给灵性导师,他们只在得到了灵性导师命令时才进食。如果某一天导师忘了让他进食,学生就得戒食。这是奉行贞守(brahmacarya)生活的一些韦达原则。
  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研读《韦达经》5到20年后,便可成为一个人格完美的人。研读《韦达经》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坐在安乐椅中的心智臆测家的消遣,而是为了性格的塑造。受过这样训练的布茹阿玛查瑞允许进入家庭生活,结婚生育。做了居士之后,还得举行许多献祭,以求获得进一步的启迪。他也必须根据国别、时间和对象进行布施,按照《博伽梵歌》的描述,分为善良、情欲和愚昧形态的布施。然后,退出家居生活,进入瓦那帕斯塔(行脚僧)阶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