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1-伤寒论条辨-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可攻以上。以转矢气言。懊 。悔 痛恨之意。盖药力未足以胜病。燥硬欲行而搅作。故曰 
可攻。言当更服汤以促之也。腹微满以下。以不转矢气言。头硬后溏。里热轻也。故曰不可攻之。 
言当止汤勿服也。末二句。乃申上节以决治意。 
(二十二)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 
失气者。更服一升。若不转失气。勿更与之。明日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 
更与承气汤也。 
此承上文又以谵语并脉言。亦诀人下候及斟酌用汤度数之意。滑以候食。故为大便硬之诊。 
疾。里热甚也。然滑疾有不宁之意。不可不知。微者阳气不充。涩者阴血不足。故曰里虚也。难 
治者。气不充则无以为营运。血不足则无以为润送。故曰阳微不可下。无血不可下。此之谓也。 
(二十三)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郑声。重语也。 
实以邪言。谵语。呢喃不了之妄语也。虚以正言。以重语释郑声者。谓语声之出。由于邪实 
正虚。浊恶而厌听也。 
(二十四)直视。谵语。喘满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视。精不荣于目也。谵语。神不主乎心也。喘则阳争于上。利则阴夺于下。胃。中土也。 
阴阳争夺于上下。而中气不守。故无法可治。而皆主死也。 
(二十五)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汗本血之液。阳亡则阴亦亏。脉者血气之道路。短则其道穷矣。故亦无法可治而主死也。和 
则病虽竭。而血气则未竭。故知生可回也。此疑太阳篇错简。 
(二十六)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胃实本由于无津液而内燥。汗多则津液益亡矣。急下者。竭则不可治也。 
(二十七)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者。失之过度也。腹满痛者。胃不和也。急下者。满去则痛止也。 
(二十八)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此申明上条而诀用治之意。 
(二十九)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吐亦无津液而胃又伤。腹虽满而非热结。调胃承气者。阳明之正也。方见太阳下。 
(三十)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此总亦胃实由于亡津液。而皆宜小和者。通该戒大下之意也。 
(三十一)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更莫复服。 
此与上条互意。多汗见后。 
(三十二)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 
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涩者死。微者。 
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止后服。 
此以势重言。独。自也。与谵互意。循衣摸床。阳偏胜而躁动于手也。弦者阴气强。涩者阴 
不足。阳热剧甚有余。阴以际之。故生可回也。阴不足而阳独治。故死可知也。 
(三十三)汗出谵语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 
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故也。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过经。谓宁迟迟。非谓待十三日后也。言出于心。心为胃之母。子能令母虚。故下早则必乱也。 
表虚里实。谓外邪悉入胃也。 
(三十四)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 
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 
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令。平声。太阳不言药。以有桂枝麻黄之不同也。柴胡不言证。以专少阳也。凡似此为文者。 
皆互发也。以无太少。故知诸证属阳明。以脉弱。故宜微和。至六日以下。历叙可攻不可攻之节 
度。 
(三十五)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上条心下硬而用下者。以属阳明胃也。此谓心下硬满不可攻者。以邪聚阳明之膈也。所以然 
者。阳明之脉。上至额颅。其支别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也。攻亦下也。 
利遂不止。其人阴本虚也。利止者。其人阳气胜也。 
(三十六)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不由吐下而心烦。则发于胃实可知也。用调胃承气者。无杂故也。 
(三十七)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了了。犹 也。素问曰。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灵枢曰。足阳明之正。上循咽。出于 
口。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又曰。足阳明之筋。其支者上颈上挟口。合于 下。结于鼻。上合 
于太阳。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所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知胃实也。急下者。任脉循 
面入目。督脉上行两目中央。诸脉皆属于目。而人之精神注焉。是以如是其急也。 
(三十八)伤寒呕多。虽有阳明证。不可攻之。 
呕属太阳。故曰呕多。虽有阳明不可攻。以多则太阳犹有未除可知也。虽字当玩味。 
(三十九)食谷欲呕者。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服七合。日三服。 
食谷欲呕。胃寒也。故曰属阳明。言与恶寒呕逆不同也。茱萸辛温。散寒下气。人参甘温。固 
气安中。大枣益胃。生姜止呕。四物者。所以为阳明安谷之主治也。上焦以膈言。亦戒下之意。 
(四十)阳明病。谵语。有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若能食者。但硬尔。 
宜大承气汤。 
。与尔同。不能食。寒因也。故屎燥。能食。因于风也。故但硬 。 
(四十一)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 
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伤寒脉浮而缓。见太阳下编。然缓以候脾。脾主四末。故手足自温。为系在太阴。身当发黄 
者。脾为湿土。为胃之合。若不能为胃以行其津液。湿着不去。则郁蒸而身发黄。黄为土色。土 
主肌肉故也。小便自利。津液行也。行则湿去矣。所以不能发黄。胃中干。大便硬。而为阳明病也。 
(四十二)阳明中风。口苦。咽干。腹满。微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若下之。则腹满 
小便难也。 
阳明之脉。挟口环唇。然胆热则口苦。咽为胆之使。故口苦则咽干。腹满。热入阳明也。微 
喘。发热。恶寒。脉浮而紧。风寒俱有。而太阳未除也。下之腹满者。误下则里虚。外邪未除者。 
乘虚而尽入。内陷也。小便难。亡津液也。 
(四十三)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而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 
若发汗则燥。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隔。 
心中懊 。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 
愦。匣伪切。怵。穿橘切。惕。透吉切。燥。亦干也。发热以上。与上条同。恶热。阳明血 
气俱盛也。以当太阳时恶寒。今恶热。故曰反也。身重。阳明主肌肉。湿上重着也。汗出热在肌 
肉。腠理反开也。以上三节。言汗下烧针皆不可。故着其变以示也。愦愦。心乱貌。怵惕。恐惧 
貌。舌苔见太阳下编。彼以脏结。故为难治。此以膈热。故涌之以栀子豉。方见太阳中。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此又以变渴更治言。方见太阳下。 
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 阿胶(一两) 滑石(一两) 泽泻(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下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此又以小便不利再出治。猪苓茯苓。从阳而淡渗。阿胶滑石。滑泽以滋润。泽泻盐寒。走肾 
以行水。水行则热泄。滋润则渴除。 
(四十四)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此承上条复以汗多不宜猪苓汤。申致戒谨之意。 
(四十五)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但浮者。必盗汗出。 
浮而紧与前同。故申言必潮热。但浮则阳盛。阳盛则阴虚。阴虚。所以盗汗出也。 
(四十六)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 
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 
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数。音朔。以表证与脉在。故知痞为误下之所致。以表除而作渴。故知转属阳明。十日无所苦 
者。以津液偏渗而致干。非热结也。以干而渴。故与水而宜五苓。方见太阳上。 
(四十七)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 
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剌之小瘥。外不解。病过十日。脉 
续浮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无余证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尿。与溺同。泥叫切。弦少阳。浮。太阳。大。阳明。胁下痛。少阳也。小便难。太阳之膀胱不利也。腹满鼻干 
嗜卧。一身及面目悉黄。潮热。阳明也。时时哕。三阳俱见。而气逆甚也。耳前后肿。阳明之脉。 
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太阳之脉。其支者。从巅至耳。少阳之脉。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 
入耳中。出走耳前也。然则三阳俱见证。而曰阳明者。以阳明居多而任重也。风寒俱有。而曰中 
风者。寒证轻而风脉甚也。续浮谓续得浮。故与小柴胡。从和解也。但浮无余证者。风虽外向。 
终为微寒持也。故发之以麻黄。不尿腹满加哕者。邪盛于阳明而关格。所以无法可治也。小柴胡 
汤。见太阳上。麻黄汤。见太阳 
中。尿。南人。心崔切。 
(四十八)阳明病。脉迟。食难用饱。饱则微烦头眩。必小便难。此欲作谷瘅。虽下之。腹 
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瘅。广韵作疸。迟为寒。不化谷。故食难用饱。谷不化。则与热搏。湿郁而蒸。气逆而不下 
行。故微烦头眩。小便难也。瘅。黄病也。谷瘅。水谷之湿。蒸发而身黄也。下则徒虚胃气。外 
邪反乘虚陷入。所以腹满仍旧也。末乃申上文义。以致不可下之意。 
(四十九)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 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 
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瘕。匣牙切。固。坚固。瘕。积聚。以本寒因。水谷不化消。积聚成坚固也。末亦申上文。致 
勿下之意。 
(五十)阳明病。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调。其人骨节疼。翕翕如有热状。奄然发狂。 
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胜谷气。与汗共并。脉紧则愈。 
奄。影检切。欲食。胃气将回也。阳明以胃实为正。故小便不利。大便自调为反也。骨节疼 
如有热。余表未除也。奄然。忽然也。发狂。阳明之所以作汗也。水不胜。以小便反不利言。谷 
气以欲食言。盖谓所以汗出者。由小便不利。胃回不作实。故得汗。得汗则表并解。故曰脉紧则 
亦愈也。 
(五十一)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故攻 
其热必哕。 
攻热。皆寒药。故知必哕。胃中虚。以不能食言。此亦戒谨之意。 
(五十二)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 
里实。久则谵语。 
满。胃实也。逆溢则喘。越出。谓枉道而出也。表虚。津液越出也。里实。大便难也。 
(五十三)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若胃中虚冷。不能食者。饮水 
则哕。 
此疑三阴篇错简。 
(五十四)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眩。风旋而目晕也。风。故不恶寒。能食。咳。逆气。咽门。胃之系也。胃热而气逆攻咽则 
咳。痛。咽伤也。 
(五十五)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 
法多汗。言阳明热郁肌肉。腠理反开。应当多汗。故谓无汗为反也。无汗则寒胜。而腠理反 
秘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