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71-伤寒论条辨-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 干姜(二两炮) 
上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 甘草(四两炙) 
上二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之。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 芒硝(半斤) 甘草(二两炙)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煮令沸。少少温服。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上三味。 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数。音朔。反。音板。脚挛急者。足经始终于足。寒则拘挛也。以上言风寒俱有之表里证。 
故谓与桂枝汤为反。盖桂枝是中风之主治。反。不顺也。厥。谓四肢冷也。咽中干烦燥吐逆者。 
误汗损阳阳虚阴独盛也。甘草益气。干姜助阳。复其阳者。充其气之谓也。厥愈足温。阳气复也。 
芍药用白。酸能敛阴而主血也。甘草用炙。甘能补中而益脾也。脚即伸。阴血行也。 
盖以一误治而表里俱伤。故必求阴阳如此次第而俱复。胃不和而谵语者。亡津液而胃实也。承气 
而曰调胃者。以胃属阳而主里。故用甘草和阴阳而缓中也。重发汗而复加烧针。则二者皆有以大 
损于阳矣。故用偏于助阳之四逆。以救其阳也。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 
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微热。 
虚则两胫挛。病证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 
烦燥。阳明内结。谵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 
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谵语。故知病可愈。 
胫。音幸。此申释上文意。象。似也。阳以风言。旦。晓也。言似中风分晓。以不啻中风。 
故设难详申其义。且明治不可苟。序不可紊。以致戒慎之意。末后不复言若重发汗以下一节者。 
以其或然或不然故也。 
(二十)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寸口。气口也。五脏别论。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岐伯对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 
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而变见于气口也。故寸口主脾胃。浮紧为弦。是肝脉 
也。乘脾者。肝木自盛。脾胃之土受制也。纵见辨脉法上编。期门见太阳上编。刺之者泻木以救 
土也。 
(二十一)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 
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风寒尚在太阳而未除也。大渴欲饮水者。肝木本自盛而邪热炽欲得润也。 
腹必满者。水漫而泛滥也。自汗出。则津液得外渗矣。小便利。则水得下行矣。夫水。木之母也。 
母必为子。木得水则益甚而横。故挟水为邪。反侮所不胜而上乘于肺。肺金若虚。受其邪而不能 
派散之。则水不得泄而肿作矣。乃金脏实。不纳其邪而转运散之。涣为自汗而外渗。潴为小便而 
下行。此肝乘肺者所以不足为害。而反欲自解也。横亦见辨脉法上纵同条。然纵横不同。而同刺 
期门者。纵以木贼土。横以木侮金。皆由木自盛。而以泻木为主治一也。 
(二十二)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濡。与软同。古字通用。复。亦反也。紧反入里。言寒邪转内伏也。濡。言不硬不痛而柔软 
也。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易曰。天地不交而万物不生也。内阴而外阳也。内柔而外刚也。本 
义曰。盖干往居外而坤来居内也。虽然。倾痞有先痞后喜之象。故君子不可不勉。学人不可不知所务。 
(二十三)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上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此申上条言脉以出其治。脉见关上者。以痞在心下也。以气痞而濡。所以浮也。然痞之濡。 
由热聚也。故用黄连清之于上。聚虽气也。痞则固矣。故用大黄倾之于下。麻沸汤者。其取图经所谓去瘀之义欤。 
(二十四)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别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痞。本阴邪内伏。而虚热上凝。复恶寒汗出。则表虚而阳不为卫护可知矣。泻心汤。固所以 
为清热倾痞之用。加附子盖所以为敛其汗而固其阳也。黄芩为附子而更加。表里两解具见矣。 
(二十五)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素。旧常也。脐旁。阴分也。脏。阴也。以阴邪结于阴经之脏。攻之不可及。所以于法为当死也。 
(二十六)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无阳证。言当脏结之时。表已罢除。无太阳也。不往来寒热。言痞虽属胁下。由素常有而发。 
非少阳传经之邪也。反静。言无阳明之谵妄也。舌。心之苗也。苔滑。生长滑腻如胎膜也。苔滑 
本由丹田有热。胸中有寒而成。然丹田。阴也。胸中。阳也。热反在阴而寒反在阳。所以为不可 
攻也。 
(二十七)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 
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 
上白苔滑者难治。 
此设问答以明结胸脏结之同异。时时下利者。阴邪结于阴脏而寒甚也。以寒甚。故脉多小细 
与紧。此其所以下同。盖 
结胸以阳邪结于阳。脏结以阴邪结于阴故也。末复申言脏结有难治之故者。叮咛戒谨之意也。 
(二十八)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 
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 
(半升洗)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水气。谓饮也。咳与喘。皆肺逆也。盖肺属金。金性寒。水者金之子。故水寒相抟则伤肺也。 
或为多证者。水流行不一。无所不之也。夫风寒之表不解。桂枝麻黄甘草所以解之。水寒之相抟。 
干姜半夏细辛所以散之。然水寒欲散而肺欲收。芍药五味子者。酸以收肺气之逆也。然则是汤也。 
乃直易于散水寒也。其犹龙之不难于翻江倒海之谓欤。夫龙。一也。于其翻江倒海也。而小言之。 
以其兴云致雨也。乃大言之。能大能小。化物而不泥于物。龙固如是夫。白虎真武虽无大小 
之可言。其于主乎人身而为四体之元神则不偏殊。故在风寒之厉病。皆有感而遂通之妙应。若谓 
与在天之主四时者期如此。则去道远矣。故曰道不远人。而不为索隐行怪者。圣肾无身外之道也。 
老氏以降龙伏虎为造道之始。其亦知夫反求诸身之谓乎。读者。顾可忽哉。 
加减法(或为诸证之治。)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麻黄发汗。利则不宜。而或为诸证皆去 
者。以汗则重亡津液也。利。水横行也。加荛花。导水也。)若渴者。去半夏。 
加栝蒌根三两(渴。津液不足也。去半夏。以其燥津液也。加栝蒌根。以其彻热而生津也。)若 
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噎与KT 咽同。水寒窒气也。附子者。利气散水寒也。) 
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水停下焦而不行。则小便不利而少腹满。茯苓淡渗。 
故能通窍而利水道也。)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喘。水气射肺而声息不利也。 
加杏仁。润肺以下其气也。) 
(二十九)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主之。 
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仿。故治亦同。 
(三十)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 
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二三日。邪热正炽之时也。不能卧但欲起者。邪属里而热壅甚。所以知其心下必结也。寒分。 
与温病等篇第四条之寒分同。所以脉微弱也。利止作结胸。热反上逆也。四日。承上文二三日而 
言也。末句此下疑有脱误。 
(三十一)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不汗出。得汗出则解。不解者。以有风而误于偏攻。热反入里。所以变痞硬呕吐而下利 
也。大柴胡汤者。合表里而两皆解之也。方见上编。 
(三十二)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 人参(一两) 甘草(二两炙)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误汗则亡阳而表疏。误下则亡阴而里伤。烦燥者。风寒俱有而热甚也。茯苓人参。入心以益虚。 
心安则液敛也。四逆汤者。回阳以复阴。阳倡则阴随也。 
(三十三)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 
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不解。以大势言。不独谓表也。表里俱热。言风寒俱有也。时时恶风。言表未除也。以舌干燥 
烦而表里之热俱甚。故用白虎。以大渴欲饮水。故加人参。方见前。 
(三十四)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 
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 
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 
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表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言。里以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言。阳微结。谓由阳气衰 
微故结。不可全责病于阴也。脉沉亦在里。言不但细为在里。以见表里证俱有也。汗出为阳微。至 
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一节。是申释上文。脉虽沉紧。 
至故知非少阴也。一节。言此但以头汗可辨为有阳。不然余皆似少阴。晓人当致精细。大意类第 
二条。第二条以中伤之初。故脉如彼。而用大青龙以发汗。此以五六日证属半表半里。而脉如此。 
故从小柴胡以和解之也。末言和之若犹不愈。则当消息胃实而用治。故曰得屎而解。 
(三十五)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黄连汤方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 
(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夜二服。 
胸。上焦也。热以风言。阳也。言阳热抟于上焦也。胃。中焦也。邪气以寒言。阴也。言阴 
寒郁于中焦也。腹中痛。阴凝而窒滞也。欲呕吐。热壅而上逆也。夫热抟上焦。黄连清之。非桂 
枝不解也。寒郁中焦。人参理之。非干姜不散也。甘草大枣。益胃而和中。半夏辛温。宽胸而止 
呕吐也。 
(三十六)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熬) 虻虫(二十五个熬去翅)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 时当下血。若不下。更服。 
应。平声。 。音醉。此与上编第二十一以下三条同。以风寒俱有。而比上编为难解。故用上编 
之方而变汤为丸。然名虽丸也。犹煮汤焉。夫汤。荡也。丸缓也。变汤为丸而犹不离乎汤。其取 
欲缓不缓。不荡而荡之意欤。且曰不可余药。言即使如上编之用汤犹未为对。必如是而后可。亦 
奇制也。其犹兵家之八阵欤。八阵武侯兵也。变则反正为奇。以奇为正。谓医与将同道者。尚在 
同一权变哉。 时。周时也。 
(三十七)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