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第3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之,发于墨者下矣。……何谓发于意者,走笔运墨,我欲如是而得如是,若疏密、多寡、浓淡、干润各得其当是也。何谓发于无意者,当其凝视注想,流盼运腕,初不意如是,而忽然如是是也。谓之为足,则实未足,谓之未足,则又无可增加,独得于笔情墨趣之外,盖天机之勃露也。”同②第425页。他把自觉程度的高低作为判断气韵的标准,认为自觉性愈低,愈是气韵生动,只有气韵必须是无意中流露出来才是真气韵。国画家俞剑华曾指出:“古人只知作画,心中并未斤斤注意于气韵,以其学养之深,手法之高,气韵自然随笔墨流露于不知不觉之间。清人震于气韵之名,未下笔即满腹欲求气韵,已下笔又笔笔欲求气韵,遂至专注意于求气韵,而物象全乖,心手相戾,一幅既成,非支离破碎,即凝滞呆板,气韵反消失于不知不觉之间矣。”《国画研究》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67页。秦祖永论用笔说:“香山翁云,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这是说画树不要想到自己在画树,画山也不要想到自己是在画山,最后甚至连自己作画也不要想到是在作画。这样完全进入无意识状态才能使笔墨传神。龚贤以画柳为例说:“画柳最不易”,“若胸中存一画柳想便不成柳矣,何也?干未上而枝已垂,一病也,满身皆小枝二病也,干不古而枝不弱三病也,惟胸中先不着画柳想,画成老树,随意勾下数笔便得之矣。”《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302页。戴熙也这样说:“有意于画,笔墨每去寻画;无意于画,画自来寻笔墨。盖有意不如无意之妙耳。”同②第573页。基于这种认识,秦祖永总结说:“古大家笔精墨妙方能为山水传神,当其落笔时不过写胸中透气,虽意不在似,而形与神已跃跃纸上,今则与古相反,一落笔便意专在似,此有意于似者得其形反不能传其神也。太史公之于文,杜陵老之于诗,惟意不在似,此其所以妙也。画道亦犹是已。”《桐阴论画》。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2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2)

    我国古代文论对无意求工而自工的创作心理也多所论述。据记载,“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忌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正易安作也。”转引自《艺苑趣谈录》第308页。李清照的词比赵明诚的词高出一头,自然是她的艺术素养高于赵明诚所致,但与创作动机的有意求工和无意求工也极有关系。李清照是有感而发根本无意求工,赵明诚则是“务欲胜之”,求工心切,难免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技巧再高也不可能动人。明胡应麟评汉代诗赋说:“无意求工而无不工者,汉之诗也;有意于工而无不工者汉之赋,有意于工而不能工者汉之骚。”汉诗是这样,汉赋就不尽然了,汉代大赋刻意求工全无真情实感,这正是它的失误。他又说:“两汉之诗所以冠古绝今,率以得之无意,不惟里巷歌谣,匠心信口,即枚李张蔡,未尝锻炼求合,而神圣工巧备出天造。今欲为其体,非苦思力索所办。”《诗薮·内编卷二》。这就对了,这是因为“汉魏人的胸怀比较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傅雷家书》(增订本)第17页。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中也说,写文章有以下三种情况:“心之所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心之所不至手亦不至焉。”第三种情况已谈不到写文章,可以不论。单就前两种情况说,金圣叹认为“心之所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圣境也;心之所不至,手亦至焉者,文章之神境也”。圣境是人为的、有意的,神境则出于自然和无意,显然神境高于圣境。汤显祖更明确提出“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这样一条原则。李笠翁在谈到如何插科打诨时说:“科诨虽不可少,然非有意为之,如必欲于某折之中,插入某科诨一段,或预设某科诨一段插入某折之中,则是觅妓追欢,寻人卖笑;其为笑也,不真,其为乐也亦甚苦矣,妙在水到渠成,天机自露,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斯为科诨之妙境耳。”《李笠翁曲话》。他说得多么透彻、中肯!这与萧伯纳所说“真正的笑话就是我并非说笑话”(TherealjokeisthatIamearnest)的意思完全一样。这个道理《庄子·渔父》中就讲过了,其言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达·芬奇在说到画家如何学习画人体动态时说:“应当从别人不经意的自然手势里学习手势的敏捷。”“应当注意人们由于一时的激动而产生的姿态和动作,立刻写下来或记住,不要等到你必须从一个装出哭样但毫无痛苦原因的人身上临摹,因为这样描画下来的动作不是由真实的情况产生,既不生动也不自然。”心理学家华勒士说:“一个天才的演说家在他演说时,如能多注意于一般的听众,而少注意于他的手的姿势,那么,他在当时所用的手势一定会用得更好。”《思想的方法》商务印书馆旧版第59页。这可以看做是对创作心理的精确说明。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2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3)

    对这个创作心理问题,外国艺术家、理论家谈得更多。

    叔本华说:“直观永远是概念可近不可即的极限。这也是何以在艺术中不能用概念获得良好成绩的理由。如果一位歌唱家或音乐家用反复思索来指导他的演出,那就会是死症,这种情况在作曲家、画家,乃至诗人,也是一样的真实。概念用于艺术总是无结果的。概念只能指导艺术中的技术部分,那是属于学术领域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第98页。弗罗姆说:“当我把一种体验完全转变为思想和语言的时候,这种体验就烟消云散了”。《占有还是生存》三联书店1988年版第94页。英国印象派名画家希克忒(WalterSickert)告诫他的学生说:“当你们想到你们是在画手臂的时候,你们便不能画出一只特殊的手臂来,因为当你们想到你们在画手臂的时候,你们便自然会想到它应该像什么样子,或是什么东西了。”刘文潭:《现代美学》第44页。一位艺术家评论家告诫说,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应尽可能忘记自己所知道的有关艺术的东西。这样就会“从你的下意识心理中提出隐藏的先天的创造性潜力”。还有,“要是你任其自然;要是你不知道自己正在做什么;要是你忘记了正拿着笔的自己;那么,这种结果就会建立在你天生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创造基础之上。其结果不管它像四岁孩子的作品,还是成熟的伟大杰作,总是一幅艺术品。”《艺术的涵义》学林出版社1985年第80—81页。

    加拿大一位摄影艺术家告诉人们,观察物象时,要记住文字定义是影响观察和想象的主要障碍。文字定义是概念的派生。概念派生会影响感知。看到杯子时只看到“杯子”,而未曾看到杯子耀眼的杯边、曲线形的手柄、斑驳的图案以及在杯子上的窗户倒影。总之,文字定义会限制进入人脑思维的物质总量。《摄影与视觉心理》中国摄影出版社1988年版第21页。所以,他引莫奈的话说,“为了观察,我们要忘记我们所观察的事物的名称”。总之一句话:“依靠定义我们只能认识事物,而不再是观察事物了。”比如当你看到一株蕨,当你不知道它的名字,不知它为何物的时候,就会注意到蕨的三角形,每张蕨叶的纤维,各种绿色的色调,以及随风飘动的舞姿等等,到此时你才发现蕨的一般定义所不能表达的形状和内在美。依同理,这位艺术家还提醒人们参观画廊。“在看到自己不懂的画面时,要克服询问‘这是什么’的欲念。对不理解的观察问题不要寻找字面解释。以克服文字定义的影响,假如你不能辨认题材,你也依照你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一切,发挥你的想象力,用眼睛观察题材的形状、色彩、线条和质感。”同③第4、21—22页。

    海甫定早就讲过:“严正之音乐家于奏乐时不先示其为何曲,此恐唤起听者之观念,而反弱直接感觉之势力也。”《心理学概论》第139页

    他们这样不约而同地反对艺术中的概念充分说明非概念化、非自觉性乃是艺术创作(包括欣赏)的昭然若揭、无可怀疑的真理。因为概念表示的是事物的共相,是类,是事物性质的最小公分母。它遗漏了事物之特点或个性,而艺术创作正是出于对特殊性、新奇性的热烈向往。出于对“这一个”的真诚渴望。实质上是一种移情或感情活动。

六、潜意识与理性的矛盾 2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4)

    冈察洛夫的下面一段话是人们都熟悉的:

    我在描绘的时候,很少知道我的形象、肖像、性格意味着什么……

    假如那时有人把杜勃罗留波夫以及别的人,还有,我自己后来在这个人物身上所发现的一切,告诉了我,我一定会相信的,而一旦相信了,我就会着意突出这个或那个特点来,——当然就会把它弄糟了。

    那就会写成一个有倾向性的人物了!好在我不知道我在创作什么!

    ……假如我照这种批评家的劝告行事,我就不可能创造出,即使一个,生动饱满的人物、完整的肖像,而只能搞出一些枯燥的图画、模糊的影子、铅笔的草图了。《论形象思维》第107—109页。

    歌德也这样说:“一般说来,我总是先对描绘我的内心世界感到喜悦,然后才认识到外在世界……我可以说,如果我要等到我认识了世界才去描绘它,我的描绘将会变成开玩笑了。”《歌德谈话录》第33—34页。这是因为:“呈现于诗人心中的是形象,不是概念,他在形象背后看不见概念,而当作品完成时,比起作者自己来,更容易被思想家看见。所以诗人从来不立意发挥某种概念。”《别林斯基选集》第二卷第96页。对艺术家来说:“惟一忠实可靠的向导,首先是他底本能,朦胧的、不自觉的感觉,那是常常构成天才本性底全部力量的。”下面一段话说得更为透彻:“一个诗人如果在创作时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动,不理解自己在干些什么,他比另外一个感觉到灵感袭来而高喊‘我想写作呀’的人,是更能成为诗人的。”有个很深刻的说法:好诗可以选诗人。歌德就有这种体会,“不是我作诗,是诗作我。”事实上,诗人笔下往往无好诗。古往今来,多少本无意要作诗之人只因抒发了真情实感道出了人生真谛,其作品,便成为千古绝唱。但戴上诗人桂冠之后,便不免有意识地去作诗,带着“我是诗人”的意识去作诗,却再也不可能写出好诗来了。例如郭沫若曾与人说,他写《女神》根本没想到要靠写诗混稿费,更没有想到靠它去争地位。那时他在日本求学常穷得连吃饭钱都没有。《女神》发表后,成了名,北伐开始后,他的地位渐渐高了,就免不了逢场做戏,这是很可悲的。凡逢场做戏的人,肯定写不出好东西,因都是有意为之,生活在手段世界中。“再看写作民谣的是些什么人?这些人甚至没有想到有诗歌,有灵感,有诗人,有文学。他们是怎样写作民谣的呢?都是些即兴之作,在酒宴之间,在朋友欢叙之时写的,或者更常见的是,在苦闷和忧郁的时候写的,这时候心里闷得难受,或者流下眼泪,或者发出音响,要把心中的块垒一吐为快。”所以,“实在说来,一个诗人他写作而不知道什么是诗歌,什么是诗人,不知道曾经有人也跟他一样地写作过,他根据不可遏制的冲动来写作,而这种冲动是他既不能理解、也说不出所以然来的,——难道他主要不是一个诗人吗?”《别林斯基选集》第一卷第208、210页。拉法格也是这样评价民歌的:“民间歌谣是自发的、天真的。人民只是在受着激情的直接的和立时的打动之下才歌唱,他们并不依靠任何巧饰……由于这种真实性和确切性,民歌就获得了任何个人作品所不可能具有的历史价值。”《拉法格文学论文选》第12页。这充分说明,艺术创作愈是不自觉地、潜意识地进行,便愈真实、真切动人。*对希腊艺术的经典性评价也证明了这一点:“它们……仍能给我们以艺术的满足,并且就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