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文艺变态心理学研究-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得到的好处分好类了。”这就是说:“我们看不见事物的本身;我们十九只是看一看贴在事物上面的标签。”《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0年版第92—93页。柏格森的分析确有一面之理,是值得我们重视的。对于科学家、艺术家来说,世俗的实际价值是不大在乎的,他所能够“不以世眼之青白,作吾心之冰炭”。他们热衷的是创造,所以他们能客观地去知觉事物。有人说艺术家宁可让老婆饿肚子、儿女赤脚,也要创造他的艺术作品,因为艺术使他心醉神迷。这真可以说是为艺术而艺术了。科学家也是这样,他们为研究而研究,他们的兴趣也不在实用。爱因斯坦就常常表示:“他宁愿与世隔绝,这个世界是属于他一个人的,在这里没有(人间的)是和非,而只有(客观的)真理和谬误。”《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第184—185页。他还说,“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属于我的国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亲近的亲人;在所有这些关系面前,我总是感觉到有一定距离并且需要保持孤独——而这种感受正与年俱增。”同①第48页。他在自白中表示,“我总是生活在寂寞之中,这种寂寞在青年时代使我感到痛苦,但在成年时却觉得其味无穷。”《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38页。不可否认,在人类的关系中,世俗的束缚是不可避免的,对爱因斯坦来说,孤独就意味着脱离这种束缚而保持心灵的自由,这是从事创造活动所必不可少的。爱因斯坦还指出:“‘务实’的思想习惯所造成的人类互相体谅的窒息,这种思想习惯好像致命的严霜一样压在人类的关系之上。”同③第293页。“务实的思想习惯”就是考虑实际利害。一个人如果完全被实际利害所控制,就很少有心灵自由活动的余地,而他的思维空间就极为有限了。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人类本性中的一个光荣是,我们对没有直接使用价值的东西怀有好奇心。还在人认识到星辰可以对农民或航海者具有实际用处以前很久,人早就对星辰怀有好奇心了,没有这种分明是人的、超越于动物之上的对宇宙的态度,那么使用价值也就不会接踵而至了。”《现代西方史流派文选》第141页。从总的方面说,科学上的创造发明是受生产发展的需要推动的,但就发明创造者的个人来说,却是出于他们的兴趣和爱好——那是他们的心灵自由活动的天地和自由思维的空间。美国心理学家吴伟士说:“发明虽受节制,但真正天生的发明家大半使其工作成为游戏。他决不会时时顾及经济的目的,也不会刻刻虑到社会的迎拒。发明家的传记,读之令人惊异。他们所惨淡经营的事业,大半纯然出诸发明的愉快,非受实际利害驱使的。这种游戏能益助他天才的发展,使他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需要为发明之母,只是半面的真理。”谢循初译:《心理学》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445—446页。鲁迅是主张人生要“留有余地”的,在谈到书的形式时,他表示:“在书的开头和每个题目前后”,“总喜欢留些空白”,而较好的书,“每本前后总有一两张空白的副页,上下的天地头也很宽”。如果“没有副页,天地头又都很短”,“翻开书来,满本是密密层层的黑字”,就不免“使人发生一种压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读书之乐’,且觉得仿佛人生已没有‘余裕’,‘不留余地’了。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而且,“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华盖集·忽然想到二》。鲁迅的话小中见大,发人深思。这一点对艺术创作来说,尤其重要。卢梭的体会可以为证,他说过:“为面包而写作,不久就会窒息我的天才,毁灭我的才华。我的才华不在我的笔上,而在我的心里,完全是由一种超逸而豪迈的运思方式产生出来的,也只有这种运思方式才能使我的才华发荣滋长。任何刚劲的东西,任何伟大的东西,都不会从一支惟利是图的笔下产生出来。需求和贪欲也许会使我写得快点,却不能使我写得好些。企求成功的欲望纵然没有把我送进纵横捭阖的小集团,也会使我尽量少说些真实有用的话,多说些哗众取宠之词,因而我就不能成为原来有可能成为的卓越作家,而只能是一个东涂西抹的文字匠了。不能,绝对不能。我开始感觉到,作家的地位只有在它不是一个行业的时候才能保持……当一个人只为维持生计而运思的时候,他的思想就难以高尚。为了能够和敢于说出伟大的真理,就绝对不能屈从于对成功的追求。”见《忏悔录》第二卷第497—498页。他表示他绝不需要靠人们的赞美来生活。马思洛经过研究一些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的性格特征后发现,这些人物常能体验到某种神秘体验,他们比一般人更倾向于纯自然;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脱俗倾向;对人类有同情心,不以自我为注意焦点;能超然度外,甚至能过隐居和独处生活;具有*的态度和价值标准等等。这进一步证明创造活动确实需要脱弃凡俗。

三、变态表现之二:想象、错觉和幻觉 3 虚静即脱俗(2)

    这些论述,用不同的语言,从不同的角度,把我们要说的意思说清楚了。叔本华说天才就是纯粹的客观性。詹姆士说天才是用非常态的看法去知觉。爱因斯坦说进入客观知觉。卢梭说超越而豪迈的运思方式。汤因比说超越于动物之上的对待宇宙的态度等等,都是我们所说的“虚静”的内涵。中国的古代文论,特别是书论、画论很强调脱俗,认为只有怀抱清旷,情兴洒然,清纯淡雅之际,才是进行创作的最佳状态。唐太宗论笔法说:“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字则欹斜,志气不和,书必颠仆……”“心神不正”、“志气不和”就是未能脱俗。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说作书当“莹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强调的也是排除杂念,清心寡欲。宋代画家米友仁说:“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趺,佛教之盘足坐法——引者注)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转引自《美学散步》第62页。

    明李日华说:“乃知点墨落纸,大非细事,必须胸中廓然无一物,然后烟云秀色,与天地生生之气,自然凑泊,笔下幻出奇诡。若是营营世念,澡雪未尽,即日对丘壑,日摹妙迹,到头只与髹采圬墁之工争巧拙于毫厘也。”转引自《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第7页。意思是说一个人如“营营世念”不能“澡雪精神”则绝不能有高妙之作,而只能与一般的油漆工、泥瓦工争巧拙了。

    明董其昌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画禅室随笔》。

    清恽正叔说:“清如水碧,浩如霜露,轻世贱俗,独立高步,此仲长子昌言也,余谓画亦时作此想。”又说,“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绝俗故远,天游故静。”《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331—334页。

    清王原祁说:“作画于搦管时须要安闲恬适,扫尽俗肠,默对素幅,凝神静气……若毫无定见,利名心急,惟取悦人……扭捏满幅,意味索然,便为俗笔。”《雨窗漫笔》。

    清王昱说:“未动笔前,须兴高意远,已动笔后,要气静神凝。”又说,“胸中空空洞洞,无一点尘埃,丘壑从性灵中发出。”《东庄论画》。

    清钱杜说:“作画必明窗净几,笔墨精良,胸无尘渣,然后下笔。”《松壶画忆》。

    老画家江翊云也说:“前人说喜气画兰,怒气画竹,此说未确,画竹之前必是胸怀淡定,一无尘渣子,然后命笔,自然清韵秀色。”《艺坛百影》第12页。

    作画如此,做人亦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许多画家都是襟怀坦荡,孤高耿介,谨守自我之士,恽正叔可为代表。他“落拓雅尚,遇知己,匝月为之点染,非其人视白金如土芥,以故遨游数十年,而贫如故,顾从未见戚戚之容,惟吟咏诗画自娱。”《历代论画名著汇编》第328页。

    这样看来,虚静并不是个消极的概念,而是一种高度平衡的心理状态,是一种积极的最富于创造性的情态。虚静并非无情而是更深沉更强烈的情,是更高级的情,或情的升华,美国学者奈斯比特认为:“静坐、按摩、瑜伽、禅等,都是非常深厚的感情活动。”《大趋势》新华出版社1984年版第54—55页。虚静是创作活动必不可少的。诸葛武侯有一句流传千古的隽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他指出,清贫淡泊的生活,正足以明志,宁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这确是至理名言。心气平和,神闲志逸的人常能排除杂念的困扰,遇到麻烦也能传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得到平衡。爱因斯坦认为这种心理状态有利于创作活动,他说:“我注意到单调的清静生活怎样激起了创造性的心理活动。”《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第119页。清代诗人张问陶诗:“名心退尽道心生,如梦如仙句偶成。”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凝神静虑能促使大脑思维的敏锐和沉着。这已是心理学家证明了的事实。

    虚静所以不是消极的,还因为它体现的是仁者之心和爱人之情。熊十力说:“仁心长存,则其周行乎万物万事万变之中,而无一毫私欲掺杂,便无往不是虚静。仁心一失,则私欲用事,虽瞑目静坐,而方寸间便是闹市,喧扰万状矣。”《*篇》第94页。联系到上面所谈的天人合一问题,虚静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另一方面的含义。“周行乎万物万事万变之中”,即物我同一、天人合一境界,即亦泛神爱的表现,这是一种创造心理。丰子恺说“非参与造化之机不能创造艺术”即此之谓。一方面与天合一,一方面必然要“遗世独立”,即脱离世俗,从名缰利锁中解放出来。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天合一,便能在多大程度上脱俗;反过来也一样,能在多大程度上脱俗,便能在多大程度上与天合一。从一方面说是虚,从另一方面说却是实;从一方面看是实,从另一方面看又是虚。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原来是相生的。从心理学观点看,世俗的利害考虑多出于常态心理,是自我意识控制的;而虚静多处在变态状态中。它要求忘却自我意识,达到忘我、无我之境。这是两种不同的知觉方式和运思方式。

    以上讲的是虚静致幻问题。

三、变态表现之二:想象、错觉和幻觉 4 天才是纯粹客观性(1)

    上面已经谈到了天才是纯粹客观性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可以进一步专章讨论这个问题了。

    说天才是纯粹客观性,也可以说天才人物的知觉是一种审美知觉。而审美知觉正是脱离世俗的非功利化知觉。用叔本华的话说就是“审美的个人变成了一个纯粹认知着的不带意欲活动的主体。”这就是说,“当我们开始认识美的时候,意欲也就因此完全从意识中消失了”。《叔本华思想随笔》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2页。此种知觉能按照对象自身的存在来看待它,不是我们希望或不希望的样子,或把它作为某种可欲可畏之物来看待它。比如蚊子,从蚊子本身的目的来看,它乃是一种奇妙之物。当它在你耳边嗡嗡,是在扰乱你的睡眠吗?它们不知道,它们根本不认识你。对它而言,你只是它们的食物,它们只是在找寻它们的食物,那是一件很单纯的事,它们并无恶意。就是蚂蚁在你身上爬,也并不是恶意的,它们根本就不知道你的存在。它们或许正在旅行,而你挡了它们的路。事实上是你在打扰它们而不是它们在打扰你。此段参见奥修《老子心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123页。一位美国文艺家说:“只要人们从它们本身来考虑价值,价值就是审美的。”《小说美学》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罗曼·罗兰说得更好:“任何东西都有价值。无论是人还是苍蝇,一切都有生命:猫、壁炉、桌子、在阳光中飞舞的尘埃。”《小说美学》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第45页。这就是天才或艺术家的眼光或认知,可称做存在的认知。这种眼光或认知所看到的是一个迥然有别于其他人所看到的世界。他能够洞察眼前的世界进而发现世界的另一面。这一世界在艺术家头脑里得到更为客观全面更为纯净和清晰的反映。在艺术家眼里,即使是病毒,在显微镜下也是迷人的东西,甚至透过显微镜观察癌肿瘤切片,只要不想到它是癌,也能看到它那美丽复杂令人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