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0-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极也。阴极而阳生。得中见少阳之火化。故有寒有热也。厥阴主春生风木之气。故首论厥阴焉。张兆璜问曰。厥阴止 
曰寒热。而以少阳病筋病肝者何也。曰此论病在六气。而及于五脏者也。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中者。以中气为 
化也。)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 
病痹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 
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 
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三阴三阳。有多血少气者。有多气少血者。惟阳明血气皆多。盖血气之生于阳明也。荣血行于 
脉中。乃阳明水谷之精。上归于心。淫精于脉。脉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者。在 
外之皮肉筋骨也。腑精与神明相合。而通于五脏。气复归于权衡。此脉气之生始出入也。是以阳明之有余不足。则为脉 
痹心痹。心主脉而上归于肺。肺主皮毛。毛脉合精于皮肤之间。是以少阴之为皮痹肺痹也。脉气散于皮毛。复从太阴所 
主之肉。少阳所主之筋。太阳所主之骨。而内通于五脏。是以有余而在外。则为肉痹筋痹骨痹。不足而陷于内。则为脾 
痹肝痹肾痹矣。至气有余于内而为热。则为疝。血有余于内而为寒。则为积矣。故所谓风者。热所生也。所谓身重者。 
病在气也。所谓溲血腹满。善惊目痛者。病在血也。此三阴三阳所主之血气。生始出入。各有太过不及之为病也。愚按 
此章无问答之起句。乃伯承上章而言。)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此 
承上文而言脉气之随四时生长收藏。外出于皮肤。内通于五脏。环转之无端也。)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 
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 
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守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是血气之从经脉而外溢于孙络。从孙络而充于皮肤。从皮肤而复内溢于肌中。从肌肉而着于骨髓。 
通于五脏。是脉气之散于脉外。而复内通于五脏也。夫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合而血气始生。肾主冬令之水而为生气之 
原。阳明乃血气所生之府。故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而血乃成。然藉肾中之生气。戊癸合化。而后生此水 
谷之精微。故天气开。地气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肾脏之冬令。已得春生之气。而人气始在脉。是人气之通于天也。 
故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 
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收。夜半人气在脏。人与天地参也。愚按缪刺篇。论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络 
脉先盛。故卫气已平。荣气乃满。而经脉大盛。是卫气之通于脉内也。此篇言血气之从经而络。从络而皮。复从皮肤肌 
肉而内着骨髓。通于五脏。是荣血之行于脉外也。当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者。论通体之经脉也。至于血气之生始出入。 
营于脉中。渗于脉外。充肤热肉。生毫毛。内入于募原而通于脏腑。表里上下。无处不周。医者能洞悉血气之原流。而 
后能导邪病之 却。故帝曰。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粗之所易。上之所难也。习上乘者。可不于针刺诸篇。用心求之。)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 
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邪气者。在天六淫之邪也。四时之血气者。春气在经脉。 
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者。谓天有六淫之邪。而人有形层六 
气之化也。如邪留于外。则为皮肉筋骨之痹。合于内。则为心肝脾肺之痹矣。如留于气分则为疝。留于血分则为积矣。 
如身中之阳盛则为热。虚寒则为寒矣。此皆吾身中阴阳虚实之变化也。然必从其四时之经气。辟除其邪。则变乱之气不 
生矣。)帝曰。逆四时而生乱气奈何。岐伯曰。春刺络脉。血气外溢。令人少气。春刺肌肉。血气环逆。令人上气。春刺 
筋骨。血气内着。令人腹胀。(此言血气之随时环转。自有出入之度。不可使之妄行也。夫刺者。所以取气也。春气在经 
脉。而取之于络脉。则血气外溢。而令人少气矣。至于肌肉。则血气环逆。而令人上气矣。环逆者。逆其环转也。言血 
气之从经而络。从络而皮。从皮肤而复环转于肌中也。至于筋骨。则血气内着。而令人腹胀矣。王芳侯曰。此后添出 
筋字。盖以四时六气而言。则春主筋。而少阳主筋。以形层而言。则皮而肉。肉而筋。筋而骨也。)夏刺经脉。血气乃竭。 
令人解 。夏刺肌肉。血气内却。令人善恐。夏刺筋骨。血气上逆。令人善怒。(夏气盛长。而血气已外出于孙络矣。若 
再取之于经脉。则血气内竭。而令人懈惰也。血脉出于阳明。外溢于肌腠。夏气在孙络。而使之溢于肌中。则血气虚却 
于内矣。阳明脉虚。则恐如人将捕之。夏气浮长于上。而反逆之使下。则气郁不疏。而使人善怒也。上逆当作下逆。)秋 
刺经脉。血气上逆。令人善忘。秋刺络脉。气不外行。令人卧不欲动。秋刺筋骨。血气内散。令人寒栗。(秋令降收。而 
反令其生长。故使血气上逆。而令人善忘也。血气从络脉而充于皮肤。从皮肤而内溢于肌肉。秋刺络脉。则血气不外行 
于皮肤肌肉之间。故令人卧不欲动。盖肌肉者。脾所主也。脾病者。嗜卧不欲动。夫秋令始降。而反取之筋骨。使血气 
散于内。而令人寒栗矣。按秋气在皮肤。长夏之气在肌肉。长夏者。夏秋之交也。此篇论经脉之气。从经脉而外出于 
孙络。从孙络而充于皮肤。从皮肤而内溢于肌中。从肌中而着于筋骨。是皮肤尚属出机。至肌肉始属回转之降令。故此 
章以肌肉主秋令者。从脉气之环转故也。)冬刺经脉。血气皆脱。令人目不明。冬刺络脉。内气外泄。留为大痹。冬刺肌 
肉。阳气竭绝。令人善忘。(冬主闭藏。以奉春生之气。应藏而反泄之。故使血气皆脱于内。而令人目不明。盖五脏之精。 
皆注于目而为之睛。冬者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血气内脱。则五脏皆虚。故令人目不明也。冬刺络脉。则内 
气外泄。而留为大痹。大痹者。脏气虚而邪气痹于五脏也。阳气生于阴中。出于肌腠。至冬令之时。复归于阴藏。冬刺 
肌肉。是取所藏之气于肌腠之外。故使阳气竭绝于内。而令人善忘也。)凡此四时刺者。大逆之病。不可不从也。反之则 
生乱气相淫病焉。(凡逆刺其四时之经气。则变生大病。故不可不从也。乱气、变乱之气也。相淫者。血气淫 也。此言 
不从四时之气。则正气变乱而为病也。)故刺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正气内乱。与精相薄。(此言邪气者。 
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故不知四时之经。病之所生。以从为逆。使正气内乱。而邪与精相薄矣。此篇重在六经之气 
血。还转出入。宜顺而不宜逆。故上节先论正气为病。此始论其邪。下节复论其正气。)必审九候。正气不乱。精气不转。 
(此言知四时之逆从者。必审察其九候也。九候者。有天有地有人。在天主气。在地主血。在人主脉。知血气经脉出入 
之源流。则正气不致内乱。而精气不逆回矣。)帝曰。善。刺五脏。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 
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欠。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伤人五脏必死。其动则根据其脏之所变候。 
知其死也。(刺五脏者。谓刺伤其五脏之气也。盖三阴三阳之六气。名合于皮肉筋骨脉。脉肉筋骨。内合于五脏。如病肺 
痹肺风。脾痹脾疝。则当取气于皮。取气于肉。不可逆刺以伤其脏真。故曰。刺伤人五脏必死。各根据其藏之所变候。而 
知其死期。盖刺五脏。则动其脏气。动脏气。则变候见于外矣。按五脏外合五时。六经上应六气。诊要经终篇。以六 
气应五脏而终于六经。此篇以六经应四时而终于五脏。诊要篇以经脉之生于五脏。而外合于六经。此篇以经脉之本于六 
气。而内连于五脏。盖脉气之循于皮肉筋骨。内合五行。外合六气。外内之交。相生始出入者也。是以一篇之章句虽同。 
而旨意各别。学人宜分析体会。不可以其重而忽之。张兆璜曰。诊要篇论逆刺其脏气之所出。而中伤五脏。故曰。凡刺 
胸腹者。必避五脏。此篇论刺六经之内入而中伤五脏。故曰内通五脏。刺五脏中心一日死。谓刺外合之皮肉筋骨脉。而 
不可中伤其脏也。) 

卷七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属性:黄帝问曰。病有标本。刺有逆从。奈何。(标本者。六气之化。病传者。五脏相传。此篇承上章而言六气为病。有四 
时之顺逆。而又有标本之逆从。五脏受伤。有刺中之死期。而又有病传之日数。是以灵枢原属二篇。本经合而为一。盖 
谓五脏六气。外内相合。始病在六气而不亟治之。则传入五脏而为不救之死证矣。)岐伯对曰。凡刺之方。必别阴阳。前 
后相应。逆从得施。标本相移。(阴阳者。三阴三阳之六气也。少阳标阳而本火。太阴标阴而本湿。少阴标阴而本热。太 
阳标阳而本寒。阳明标阳而本燥。厥阴标阴而本风。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 
中也。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前后相应者。有先病后病也。逆从得施者。 
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标本相移者。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故曰。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本而 
求之于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故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 
得者。故知逆与从。正行无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故曰者。引至真要大论而言也。有其在标 
而求之于标者。谓病三阴三阳之六气。即于六经中求之以治标。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本者。谓病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 
即于六气中求之以治本。有其在本而求之于标者。如寒伤太阳。乃太阳之本病。而反中标阳之热化。即求之于标。而以 
凉药治其标热。有其在标而求之于本者。如病在少阴之标阴。而反得君火之本热。即求之于本。以急泻其火。故百病之 
起。有生于本者。有生于标者。有取本而得者。有取标而得者。有逆取而得者。有从取而得者。逆取而得者。谓寒者热 
之。热者寒之。结者散之。散者收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从取而得者。谓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 
用。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夫阴阳逆从。标本 
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阴阳逆从者。谓三阴三阳之气。有胜有复也。王冰曰。着之至也。言别阴阳。 
知逆顺。法明着。见精微。观其所举则小。循其所利则大。以斯明着。故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 
一而知百也。(王冰曰。言少可以贯多。举浅可以料大者。何法之明。故非圣人之道。孰能至于是耶。故学之者。犹可以 
言一而知百病也。博、大也。)以浅而知深。察近而知远。言标与本。易而勿及。(王冰曰。虽事极深远。人非咫尺。略 
以浅近而悉贯之。然标本之道。虽易可为言。而世人识见。无能及者。)治反为逆。治得为从。(相反而治为逆治。相得 
而治为从治。相得者。如热与热相得。寒与寒相得也。)先病而后逆者治其本。先逆而后病者治其本。(逆者。胜克之气 
也。先病者。谓吾身中先有其病也。先逆先寒先热者。谓在天之六气也。先病而后逆者。如吾身中先有脾土之病。而后 
复感其风邪。重伤脾土。则当先治其脾土。而后治其风邪。如先感天之风邪。克伤中土。以致脾脏为病。是当先治其风 
邪。而后调其脾土。故曰。言标与本。易而勿损。察本与标。气可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