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形。其色又青。乃述类象形也。当煎局方中x升麻汤。x 
升麻(一两) 苍术(一两) 荷叶(一个全者)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水一盏。煎七分。温服食后。或烧全荷叶一个。研细调煎药服。亦妙。 
耳论附 
论曰。耳者盖非一也。以窍言之。是水也。以声言之。金也。以经言之。手足少阳俱会其中也。有从内不 
能听者主也。有从外不能入者经也。有若蝉鸣者。有若钟声者。有若火 状者。各随经见之。其间虚实不可 
不察也。假令耳聋者肾也。何谓治肺。肺主声。鼻塞者肺也。何谓治心。心主臭。如推此法。皆从受气为始。 
肾受气于巳。心受气于亥。肝受气于申。肺受气于寅。脾王四季。此法皆长生之道也。 

卷下
小儿斑疹论第三十一
属性:论曰。斑疹之病。其状各异。疮发 肿于外。属少阳三焦相火。谓之斑。小红靥行于皮肤之中不出者。 
属少阴君火也。谓之 
疹。凡显斑证者。若自吐泻者。慎勿治。则多吉。谓邪气上下皆出也。大凡疮疹。首尾皆不可下。恐妄动而生 
变。此谓少阳通表宜和之也。当先安其里以解毒。次微发之。安里解毒者。谓能安和五脏。防风汤是也。如大 
便不秘。次微发之。微发之药。钱氏方中甚多。宜选用之。如大便过秘。宜微利之。当归丸枣变百祥丸是也。 
初知是斑疹。若便发之。令斑并出。小儿难禁。是使别生他证也。首尾不可下者。首曰上焦。尾曰下焦。若已 
吐利。不可下也。便宜安里药三五服。如能食大便秘者内实。宜微疏利之。若内虚而利者。宜安里药三五服。 
末后一服。调微发之药服之。大抵用安里之药多。发表之药少。秘则微疏之。邪气不并出。能作番次。使小儿 
易禁也。身温者顺。身凉者逆。则宜服防风汤以和之。 
x防风汤x 
防风(一两) 地骨皮 黄 芍药 枳壳 荆芥穗 牛蒡子(以上各半两) 
上为细末。温水调下。或为粗末。煎服二三钱。更妙。 
治大便秘而内实能食。宜x当归丸。x 
当归(五钱) 黄连(二钱半) 大黄(二钱) 甘草(一钱炙) 
先将当归熬作膏子。入药三味为丸。渐次服十丸。妙。 
治斑疹大便秘结。x枣变百祥丸。x 
大戟(去骨一两) 枣(三个去核) 
上二味。用水一碗。煎至水尽为度。去大戟不用。将枣焙干。可和剂旋丸。从少至多。以利为度。 
五脏病各有所见证 
热则从心。寒则从肾。嗽而气上则从肺。风从肝。泻从脾。假令泻见嗽而气上。脾肺病也。泻白益黄散合 
而服之。又宜黄芩浓朴汤白术浓朴汤。谓脾苦湿肺苦燥气则上逆也。其证先泻。 
又兼面色黄。肠鸣呦呦者是也。如见渴热多者。当服浓朴汤。不渴热少者。当服白术浓朴汤。其他五胜若有兼 
证。皆如此类。然更详后说。四时经移用药。 
假令春分前。风寒也。宜用地黄羌活防风。或地黄丸及泻青丸相间服之。春分后。风热也。宜用羌活防风 
黄芩。或泻青丸用导赤散下之。立夏之后。热也。用三黄丸导赤散。夏至后。湿热也。宜导赤泻黄散合而服之。 
或黄芩甘草白术茯苓之类。为胜湿之药。立秋后。宜用益黄散泻白散。陈皮浓朴人参木香之类。秋分后。用泻白 
散。立冬之后。地黄丸主之。谓肾不受泻也。大凡小儿斑疹。已发有疮有声音者。乃形病气不病也。无疮无声 
音者。乃气病形不病也。有疮而无声音者。是形气俱病也。后一证。当清利肺气。八风汤或凉膈散。大黄芒硝 
亦可。或如圣汤加大黄。或八味羌活汤加大黄。此是春时发斑。谓之曰风斑耳。疮疹者。内经云。痛痒疮疡。 
皆属心火。斑子者。是相君行命三焦真阳气之所作也。若气入肺。变脓胞。入肝为水胞。自病为斑。心乃君火。 
入于皮作瘾疹。为肺主皮毛。心不害肺金。此乃君之德也。未疮而发搐。乃外感寒邪内发心热而发搐。用茶汤 
下解毒丸。或犀角地黄汤主之。已发便稠密。情势如针头者。当轻发其表凉其内。连翘升麻汤主之。若斑已发 
稠密甚而微喘。饮水有热证。当以去风药微下之。若出不快。清便自调。知为在表不在里。当微发之。升麻葛 
根汤主之。若有干黑陷身不大热。大小便涩。则知热在内。当煎大黄汤。下宣风散。身表大热者。表证未罢。 
不可利大便。若斑疹已出。见小热小便不利者。当利小便。已发后有余毒不散。为复有身热痈疮之类。当用解 
毒之药。 

卷下
药略第三十二(针法附)
属性:羌活(治支节痛太阳经风药也) 防风(疗风通用) 甘草(和中调诸药) 
肉桂(通气助阳) 桂枝(闭汗和表) 麻黄(发太阳太阴经汗) 桃仁(滋血破血) 黄芩(泻肺气) 
雄黄(去风) 白芷(治正阳明头痛) 知母(泄肾火助阴) 石膏(泻肺火是阳明大凉药) 半夏(去痰) 
柴胡(治少阳厥阴寒热往来) 芍药(止腹痛安太阴) 人参(补气和中) 瓜蒂(治湿在上头去中脘痰涎吐药) 
赤豆(利小便) 杏仁(润肺除嗽) 苍术(温中去湿热强胃) 草乌头(热行经) 南星(治风痰须用) 
天麻(治头风) 神曲(消食强胃) 白术苍术同功 陈皮(益气) 枳实(治心下痞) 枳壳(利胸中气消痞) 
黄连(泄心火) 白茯苓(止渴利小便太阴经药) 苦葶苈(泻肺火) 桔梗(治咽喉痛利肺气) 大黄(泄实热) 
浓朴(治胀满浓肠) 黄 (止汗治诸气虚不足) 槟榔(破气下行) 荆芥(清利头目) 乌梅肉(助脾收胃饮食) 
沉香(益气和神) 肉豆蔻(治大肠肠滑) 附子(补命及心火) 朴硝(寒咸去燥) 栀子(除烦利气行小便) 当 
归(补三阴血不足) 川芎(太阳头痛) 地黄(补肾真阴不足脐下痛) 萆 (补肾不足) 杜仲(壮筋骨两全) 
牛膝(补筋益脾) 苁蓉(益阳道及命门火衰) 沙苑蒺藜(补肾水真阴) 破故纸(补命门不足) 五味子 
(补五脏气不足) 巴豆(去湿痰药) 细辛(少阴头痛不足) 升麻(阳明经和解药) 蛇蜕(去皮肤风燥) 
茴香(利小便补肾去湿寒助阳) 苦楝子(去小腹痛) 广术(去积聚) 干姜(益气和中) 生地黄(凉血) 
没药(除血痛和血之胜药也) 地榆(治下部有血) 泽泻(治少阴不渴而小便不利及膀胱中有留垢) 
真假形金木水火土 
深浅色青赤黄白黑 
急缓性寒热温凉平 
浓薄味辛酸咸苦甘 
润枯体虚实轻重中 
轻枯虚薄缓浅假宜上。浓重实润深真急宜下。其中平者宜中。余形色性味。皆随脏腑所宜。此处方用药之 
大概耳。知此者用心。则思过半矣。 
流注针法 
心痛脉沉。肾经原穴。弦。肝经原穴。涩。肺经原穴。浮。心经原穴。缓。脾经原穴。 
腰痛 身之前足阳明原穴。(冲阳)身之后足太阳原穴。(京骨)身之侧足少阳原穴。(丘墟) 
针之最要 
两胁痛。针少阳经丘墟。心痛。针少阴经太溪涌泉。及足厥阴原穴。腰痛不可忍。针昆仑及刺委中出血。 
太阳喘满痰实。口中如胶。针太溪穴。哕呕无度。针手厥阴大陵穴。头痛不可忍。针足厥阴太阳经原穴。热无 
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骨热不可治。前板齿干燥。当灸百会大椎。小肠疝痛。当刺足厥阴肝经太冲穴。 
血不止。鼻衄。大小便皆血。血崩。当刺足太阴井隐白。喉闭。刺手足少阳井。并刺少商。及足太阴井。大烦 
热。昼夜不息。刺十指间出血。谓之八关大刺。目疾睛痛欲出。亦大刺八关。百节疼痛。实无所知。三棱针刺 
绝骨出血。 
眼大 痛。刺手太阳井穴少泽。 
小 痛。刺少阳井穴关冲。 
阴头中痛不可忍者。卒疝也。妇人阴中痛。皆刺足厥阴井大敦穴。 

卷下
附∶素问元气五行稽考
属性:珞 子云。天元一气。定侯伯之迁荣。盖论元气也。许员曰。木瘦金方火尖水肥土浓。盖论五行以元气为 
根。富贵寿夭系之。由有 羸而寿考。亦有壮盛而暴亡。元气固藏则 羸而无害。及其散漫。则壮盛而愈危。 
是以元气为根本。五行为枝叶。夫元气者。兑之位也。元始之祖。先天地生。圆而无隙。寂而不动。感而遂通。 
虚而生神。干体成焉。干为天。天一生水。故一水二火三木四金五土。五行形焉。四方之民。均受元气一也。 
及其生 
焉。各类五行。形体殊异。是故西北之民。金水象。金方水肥。人方正肥浓。东南之人。木火象。木瘦火尖。 
人多瘦长尖小。北人肥。南人瘦。理宜然也。北人赋性沉浓。体貌肥。上长下短。头骨大。腰骨小。此本体也。 
若光明磊落。见机疾速。腰背丰隆者。元气固藏。富贵寿考。坎中藏真火升真水而为雨露也。南人赋性急暴。 
体貌尖瘦。下长上短。头骨偏。腰骨软。此本体也。若宽大度。机谋详缓。脑额圆耸。元气固藏。富贵寿考。 
离中藏真水降真火而为利气也。又有南人似北人。北人似南人。不富则贵。以此推之。要在察元气。观五行。 
分南北。定寿夭。则攻守有方。调养有法。不妄药人也。亦犹有刑曹总其权。使执法者不私。巡禁者申具禁。使 
出涂者不扰。朝廷在于上。明赏罚于百官。施利气于万民。故君得以尊。无为而治。天下和平。灾害不生。君 
臣和于上。百官和于朝。万民和于下。庶物和于野。驯而行之于万年计也。医者明方术。制法度。以疗民病。 
养性之药。防其渐也。犹巡尉也。治病之药。减其毒。犹守令也。保命之药。济其弱。犹曹宪也。延年之药。 
防其危。犹朝廷也。良工总其要。明虚实于三部。调和气于百骸。故心得以宁。神得以清。则四大和平。疾患 
不生。神气和于上。五脏和于中。步履和于下。脉络和于体。驯而行之。不死之道也。人之生也。自幼而至壮。 
自壮而老。血气盛衰。其各不同。不可一概治之。六岁至十六岁者。和气如春。日渐滋长。内无思想之患。外 
无爱慕之劳。血气未成。不胜寒暑。和之违也。肤腠疏薄。易受感冒。和之伤也。父母爱之。食饮过伤。其治 
之之道。节饮食。适寒暑。宜防微杜渐。行巡尉之法。用养性之药。以全其真。二十岁至五十岁。和气如夏。 
精神鼎盛。内有思想之患。外有爱慕之劳。血气方刚。不畏寒暑。和之违也。劳伤筋骨。冒犯八邪。和之伤也。 
以酒为浆。醉以入房。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行守令之法。宜治病之药。当减其 
毒。以全其真。五十岁至七十岁者。和气如秋。精耗血衰。血气凝泣。思虑无穷。形体伤惫。和之违也。百骸 
疏漏。风邪易乘。和之伤也。风雨晦明。饮食迟进。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和脏。行宪曹之权。施赈济 
之法。守令内恤。巡尉外护。宜保命之药以全其真。七十岁至百岁者。和气如冬。五脏空洞。犹蜕之蝉。精神 
浮荡。筋骨沮弛。和之违也。触物易伤。衣饮浓薄。和之伤也。大寒振栗。大暑煎燔。其治之之道。餐精华。 
处奥庭。行相传之道。燮理阴阳。周流和气。宜延年之药。以全其真。夫如是则调御中节。治疗得宜。阴阳协 
和。荣卫流畅。凡厥有生。同跻寿域矣乎。 

卷下附∶素问元气五行稽考
诸吐方法
属性:仲景云。伤寒三四日。邪气未传于里。其邪气在上。用瓜蒂散吐而瘥。岂可俟其汗。又云伤寒六七日。胸 
中微痞。不欲言。懊 昏眩。无下证。仲景用栀子豉汤吐之。立可。又忽然中风。不知人事。亦不须汗。喉中 
呷咂之声。用稀涎散吐之。亦可。又有小儿惊风潮搐。手足掣缩。用验命散吐之。又云风头痛。经云若不吐涎。 
久则瞽目而不治。用瓜蒂散吐之。三吐而瘥。又暴嗽风涎上壅。咽噎不利。用茶调散吐之。 
又阳痫久不愈。未成痴呆。用导涎散吐之。 
又阴痫。用二圣散吐之。 
又膏粱之人。食物多食生脍。胸中不下。化虫伏于胸中。胸膈不快。噎食不下。用藜芦散吐之。 
又久病患胁痛。诸药莫能治。用独圣散加蝎梢半钱吐之。 
诸痫不时发作。不知人事。用半生半熟汤吐之。 
暗风病久不瘥。发过如故。用郁金散吐之。 
疟久不瘥。发寒热无时。用常山散吐之。 
蛟龙瘕痛。腹胀如蛊。用球糖散吐之。 
人初患伤食。或用冷身腹闷乱。身热见食则 。用赤小豆散吐之。 
妇人筋挛骨痛。用神应散吐之。 
或曰。筋病吐之何为。答曰。木郁达之。所谓达者。令其条达也。或又有打扑坠堕。先吐之用金花散。后下 
之用承气汤。盖承者顺也。 
偏枯证。半身不遂是也。用追风散吐之。须风后有目疾。眼有半明。可救之。用防风汤吐之。 
小儿上喘潮热。先用蔚金散吐之。后用镇庭散下之。立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