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432-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治法宜养血。以整肃分其清浊而自愈也。法曰。燥上而渴。用辛甘 
润肺。故可用蜜煎生姜汤。大器顿之。时时呷之。法云。心肺之病。莫厌频而少饮。内经云。补上治上宜以缓。 
又曰。辛以润之。开腠致津液通。则肺气下流。故气下火降而燥衰矣。其渴乃止。又经曰。二阳结为消。王注 
曰。二阳结于胃及大肠。俱热也。肠胃藏热。则善消水谷。可甘辛降火之剂。黄连末一斤。生地黄自然汁。白莲 
花藕自然汁。牛乳汁。各一斤。熬成膏子。剂黄连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少呷温水送下。日进十 
服。渴病立止。 
治上焦膈消。而不欲多食。小便清利。宜小柴胡汤。或加白虎汤。或钱氏方中地骨皮散。内加 芍药 
黄 石膏 黄芩 桔梗之类是也。 
x人参石膏汤x 治膈消。上焦烦渴。不欲多食。 
人参(半两) 石膏(一两二钱) 知母(七钱) 甘草(四钱) 
上为粗末。每服五钱至七钱。水煎食后温服。 
x顺气散x 治消中。热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黄。微利之为效。不可多利。服此药渐渐利之。不欲多食则 
愈。 
浓朴(姜制一两) 大黄(四两) 枳实(二钱炒) 
上 。每服五钱。水煎食远服。 
x茴香散x 治肾消病下焦。初证小便如膏油。 
茴香(炒) 苦楝(炒) 
上细末。酒调二钱。食前服。 
x八味丸x 治肾消大病加减法。 
本方内倍加山药。外桂附从四时加减。假令方内桂附一两。春各用三钱。夏用一钱。秋用五钱。冬全用一两。 
x珍珠粉丸x 治白淫梦泄遗精。及滑出而不收。 
黄柏一斤(于新瓦上烧令通赤为度) 真蛤粉(一斤) 
上为细末。滴水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酒下。法曰。盛阳乘阳。故精泄也。黄柏降火。蛤粉咸 
而补肾。阴也。又治思想无穷。所愿不得之证。 
x竹笼散x 治消渴。 
五灵脂 黑豆(去皮脐) 
上等分为细末。每服三钱。冬瓜汤调下。无冬瓜。苗叶皆可。日二服。小渴二三服效。渴定不可服热药。 
唯服八味丸。去附子。加五味子。 

卷下
肿胀论第二十四(小儿附)
属性:灵枢胀论云。帝问岐伯胀形何如。岐伯曰。夫心胀者。烦心短气。卧不安。肺胀者。虚满而喘咳。肝胀者。 
胁下满而痛引少腹。脾胀者。善哕。四肢烦 。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肾胀者。腹满引背央央然。腰髀痛。 
六腑胀。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大肠胀者。肠鸣而痛濯濯。冬日重感于寒。则飧泄 
不化。小肠胀者。少腹 胀引腰而痛。膀胱胀者。少腹满而气癃。三焦胀者。气满于皮肤中。轻轻然而不坚。 
胆胀者。胁下痛胀。口中苦善太息。又水胀篇云。帝问岐伯水胀何如。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 
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 
此其候也。帝曰。肤胀何如。岐伯曰。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然不坚。腹大身尽肿。皮浓。按其 
腹而不起。腹色不变。此其候也。鼓胀何如。答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黄。腹筋起。此其 
候也。肠覃何如。答曰。寒气客于肠外。与卫气相搏。气不得营。因有所系。癖而内着。恶气乃起。 肉乃生。 
其始生也。大如鸡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怀子之状。久者离藏。按之则坚。推之则移。月事以时下。此其 
候也。石瘕何如。答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 以留止。 
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帝曰。肤胀鼓胀可刺邪。曰。先泻其胀之血络。 
后调其经。刺去其血络也。 
经云。平治权衡。去宛陈 。开鬼门。洁净府。平治权衡者。察脉之浮沉也。去宛陈 者。疏涤肠胃也。 
开鬼门洁净府者。发汗利小便也。又鼓胀之病。治以鸡屎醴。名医云。其肿有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痛为肝 
水。大便鸭溏为肺水。四肢皆肿为脾 
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各随其经络。分其内外。审其脉证而别之。又有 
风水皮水石水黄汗。归各脏以论之。风合归肝。皮合归肺。黄汗归脾。石合归肾。风水脉浮。必恶风。皮水脉 
亦浮。按下没指。石水脉沉。腹满不喘。黄汗脉沉迟。发热而多涎。久而不愈。必致痈脓。水肿脉浮带数。即 
是虚寒潜止其间。久必沉伏。沉伏则阳虚阴实。为水必矣。要知水脉必沉是也。论曰。脉出者死。与病不相应 
也。诸唇黑则伤肝。缺盆盈平则伤心。脐出则伤脾。足平则伤肾。背平则伤肺。此五者必不可疗也。治法云。 
腰以上宜发汗。腰以下利小便。钱氏论虚实腹胀。实则不因吐泻久病之后。亦不因下利。胀而喘急闷乱。更有 
痰有热。及有宿食不化而胀者。宜服大黄丸白饼子紫霜丸下之。更详认大小便。如俱不通。先利小便。后利 
大便。虚则久病吐泻后。其脉微细。肺主目胞腮虚肿。手足冷。当先服塌气丸。后服异功散。及和中丸益黄 
散温其气。因于气肿者。橘皮煎丸。因于湿为肿。煎防己黄 汤。调五苓散。因于热为肿者。服八正散。 
又一法。燥热于肺为肿者。乃绝水之源也。当清肺除燥。水自生矣。于豉栀汤中。加黄芩。如热在下焦。 
阴消使气不得化者。当益阴。则阳气自化也。黄柏黄连是也。 
五脉论五水灸法 
青水灸肝井。赤水灸心荥。黄水灸脾俞。白水灸肺经。黑水灸肾合。 
妇人蛊胀无脉。烧青丸。五皮散亦是。 
论诸蛊胀者有二。肿若从胃。则旦食而不能夜食。旦则不胀。夜则胀是也。若水肿证。濡泄者是也。内经 
曰。蛊胀之病。治以鸡屎醴。酒调服。水胀之病。当开鬼门。洁净府也。 
x白茯苓汤名变水x 
白茯苓 泽泻(各二两) 郁李仁(二钱) 
上 咀。作一服。水一碗。煎至一半。常服无时。从少至多服。或煎得。澄入生姜自然汁在内和面。或作 
粥饭。作常食。五七日后。觉胀下。再以x白术散。x 
白术 泽泻(各半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煎茯苓汤调下。或丸亦可。服三十丸。 
末治之药。服黄 芍药建中之类。以调养之。平复后。忌房室猪鱼盐面等物。 
治水气蛊胀。洁净府。x楮实子丸。x 
楮实子(一斗水二斗熬成膏子) 白丁香(一两半) 茯苓(三两去皮) 
上二味为细末。用楮实膏为丸。如桐子大。不计丸数。从少至多。服至小便清利。及腹胀减为度。后服中 
治药末治药调养药。疏启其中。忌甘苦酸。补其下。五补七宣。 
取穴法 
治肿治其经。治金火也。井荥俞经。阴经金也。金水木火。阳经火也。 
x治肿木香散x 
木香 大戟 白牵牛(各等分) 
上为细末。每用三钱。猪腰子一对。批开掺药在内。烧熟空心服之。如左则塌左。右则塌右。如水肿不能 
全去。于腹上涂甘遂末。在绕脐满腹。少饮甘草水。其肿便去也。 
x治水肿x 
蝼蛄去头尾。与葡萄心同研。露七日。曝干为细末。淡酒调下。暑月湿用尤佳。 
x又方x 
枣一斗。锅内入水。上有四指。用大戟并根苗盖之遍。盆合 
之。煮熟为度。去大戟不用。旋煮旋吃无时。尽枣决愈。神效。 

卷下
眼目论第二十五
属性:论曰。眼之为病。在腑则为表。当除风散热。在脏则为里。宜养血安神。暴发者为表而易治。久病者在里 
而难愈。除风散热者。泻青丸主之。养血安神者。定志丸。妇人熟干地黄丸是也。或有体肥气盛。风热上行。 
目昏涩者。槐子散主之。此由胸中气浊上行也。重则为痰厥。亦能损目。常使胸中气清。无此病也。又有因目 
疾服药多而损气者。久之眼渐昏弱。乍明乍暗。不欲视物。此目少血之验也。熟干地黄丸。消风散。定志丸。 
相须而养之。或有视物不明。见黑花者。此谓之肾气弱也。宜补肾水。驻景丸是也。或有暴失明者。谓眼居诸 
阳交之会也。而阴反闭之。此风邪内满。当有不测之疾也。翳膜者。风热重而有之。或斑入眼。此肝气盛而发 
在表也。翳膜已生在表明矣。当发散而去之。反疏利则邪气内搐。为翳则深也。邪气未定。谓之热翳而浮。邪 
气已定。谓之冰翳而沉。邪气牢而深者。谓之陷翳。当以 发之物。使其邪气再动。翳膜乃浮。辅之退翳之药。 
则能自去也。病久者。不能速效。当以岁月除之。 
治眼赤暴发肿。x散热饮子。x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各一两) 
上 。每服半两。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如大便秘涩。加大黄一两。如痛甚者。加当归地黄。如 
烦躁不能眠睡。加栀子一两。 
川芎散 治风热上冲。头目眩热肿。及胸中不利。 
川芎 槐子(各一两) 
上细末三钱。如胸中气滞不利。生姜汤调。目疾茶调。风热上攻。 咀一两。水煎食后服。 
治眼久病昏涩。因发而久不愈。x地黄汤。x 
防风 羌活 黄芩 黄连 地黄 当归 人参 茯神(各等分) 
上为粗末。每服五七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后。 
x槐子散x 
槐子 黄芩 木贼 苍术(各等分) 
上细末。茶清调下。食后。 
治眼生翳膜。及斑入眼。 赤已过者。泻青丸主之。当半减大黄。如大便秘。 气未定。根据方服之。 
治冰翳久不去者。x羚羊角散x主之。 
羚羊角 升麻 细辛(各等分) 甘草(半之) 
上为细末。一半为散。一半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以羚羊角散下之。食后临卧。米泔水煎服。 
治太阳经。卫虚血贯肿人脸重。头中湿淫肤脉。睛痛肝风盛。眼黑肾虚。x桔梗丸。x 
桔梗(一斤) 牵牛(头末三两) 
上二味为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加至百丸。食前温水下。日二服。 
x金丝膏x 点眼药。 
生姜(四两取汁) 白沙蜜(一斤炼去滓) 猪胆汁(三钱) 黄连(四两槌用水一斗浸煎取五升) 
上先煎黄连水。后入姜汁。次入蜜。同煎去沫净。次入下项药末。 
脑子(四钱) 麝香(三钱) 砂(四钱) 硼砂(三钱) 轻粉(五钱) 熊胆(四钱) 青盐(三钱) 
上极细搅匀。熬令稀膏。点用。 
治眼暴赤发嗔痛不可忍者。x救苦丸。x 
黄连(一两) 当归(二钱) 甘草(一钱) 
上同 细。新水半碗。浸一宿。以慢火熬。约至一半。以绵滤去滓。以净为妙。用火再熬。作稠膏子为度。 
摊在碗上倒合。以物盖之。用熟艾一大弹子许。底下燃之。用艾熏膏子。艾尽为度。再入下项药。 
朱砂(一钱飞) 脑子(半钱) 乳香 没药(等分) 
上同研极细。入黄连膏内。搜和丸如米大。每用二丸。点眼大角内。仰面卧。药化则起。 
治眼发赤肿。毒瓦斯侵睛胀痛。x宣毒散。x 
盆硝 雄黄 乳香 没药(各等分) 
上为极细末。以少许。鼻内 之。 
治眼风毒发肿。鼻中欲嚏。嚏多大损而生疮。x宣风散。x 
川芎 甘菊(各二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上和匀。再研极细。少许鼻内 之。 
能远视不能近视。局方中x定志丸。x 
白茯苓(去皮) 人参(去芦头各三两) 远志(去苗及心) 菖蒲(各二两) 
目能近视不能远视。x万寿地芝丸。x 
生姜(四两焙) 天门冬(四两去心) 枳壳(三两去穣炒) 甘菊(二两) 
上为细末。炼蜜丸如桐子大。茶清或温酒下一百丸。食后。此药能愈大风热。 
x洗眼药x 
诃子(二两) 黄丹(四两) 蜜(八两) 柳枝(四十寸) 
上以河水二碗。熬至半碗。用一钱热水化洗之。石器内熬。 
治眼赤瞎。以青 蛆。不以多少。淘净晒干末之。令害眼人仰卧合目。用药一钱散在眼上。须臾药行。待 
少时去药。赤瞎亦无。 
x治倒睫x 无名异末之。掺在纸中。卷作捻子。点着到药处 
吹杀。以烟熏目。睫自起。 

卷下
疮疡论第二十六
属性:论曰。疮疡者。火之属。须分内外以治其本。内经曰。膏粱之变。足生大丁。其原在里。发于表也。受持 
如虚。言内结而发诸外。未知从何道而出。皆是从虚而出也。假令太阳经虚从背而出。少阳经虚从鬓出。阳明 
经虚从髭而出。督脉经虚从脑而出。又经曰。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其在外盛则内行。若其脉沉实。 
当先疏其内。以绝其原也。其脉浮大。当先托里。恐气伤于内也。有内外之中者。邪气至甚。遏绝经络。故发 
痈肿。经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疽。此因失托里。及失疏通。又失和荣卫也。治疮之大要。须明 
托里疏通行荣卫三法。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