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外科大成-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曰、燥邪伤肝为疮疡。经曰。木不及曰委和。上商与正商同。其病支发痈肿疮疡。邪伤肝也。又云。阳明 
司天。燥淫所胜。民病疮疡痤痈。病本于肝是也。 
四曰、湿邪疮疡。经曰。太阴司天。湿气变物。甚则身后痈。又云。太阴之胜。火气内郁。疮疡于中。流散于外 
是也。 
上四条天行时气也。此由外感。故曰外因。然外来之因。则肌肉血脉筋骨受之。其见症多寒热交作。筋 
骨疼痛。及湿痰流注。风湿风温。时毒等类。治宜发之。如苍术复煎散、绀珠丹之类。经云。汗之则疮已。使 
荣卫通行。邪气不得干于内也。又云。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又云。此寒气之种。八风之 
变。四时之病。以其胜者治之。此亦外因也。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源
属性: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疽。不言热之所作而后成痈者。为由七情内郁而成。或 
兼竭力房劳。阴虚所致。又云。形乐志苦。病生于内。此由内伤。故曰内因。然内伤之因。则五脏受之。其见 
症疮多坚硬。根蒂深固。二便不调。饮食少进。外软内坚。平陷无脓。表实里虚。毒多难出。治宜托里以培 
其本。禁用驱热、拔毒、汗下之剂。书云。才得肿痛。参之脉症。但有虚弱。便与滋补。气血无亏。可保终吉。经 
云。肺乘肝则为痈。又云。肾移寒于肝。痈肿少气。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此脏腑之变。亦属内因也。脏腑 
之变。乃八风之变。皆寒痈例也。其形坚硬如石。或皮不变色。或捻之不痛。治宜温补以回其阳。如参、附、 
、术之类是也。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源
属性:经云。膏粱之变。足生大疔。又曰。荣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荣气、胃气也。盖饮食入胃。先输于脾而 
朝于肺腑百脉。次及于皮毛。先行阳道。下归脏腑。而气口成寸矣。夫膏粱之变者。则荣气太过。不能走 
空窍而行皮毛。反行阴道。逆于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实滞而然也。饮食之亏者。则荣气不及。不能走 
空窍而充皮毛。短而不盈。凝于腠理。而生痈肿。此肌肉虚涩而然也。或兼房劳不节者。则肾水亏损。肾 
水亏损则反从湿化而上行。其疮多生于胸背。书言。大疔者痈之最重者也。 
此不属内外两因。故曰不内外因。然不内外因。则脾肾二经受之。外无六经之形症。内无便溺之阻隔。 
治宜审症脉之虚实。辨形色之顺逆。知所从来。用以补泻。如荣气太过者。治宜大泻以夺气壅。如贵金 
丸、排脓散之类。荣气不及者。治宜大补以滋气少。如异功散、十全大补汤之类。真阴亏损者。治宜托里 
补虚。如神效托里散、内固黄 汤之类。禁用五香等药。复损其阴。 
其有瘰 、痰注、气痞、瘿瘤之属。生于肉里膜外者。亦属不内外因也。治以养气血。调经脉。行痰开郁。健 
胃和中之法为善。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别
属性:痈发于六腑。为表为阳。为热为实。其发迅暴。如燎原之火。故热痛高肿。侵长广大。皮薄光软以泽。多有 
椒眼。或作便闭。发渴发逆以拒之。由正气内固。不能下陷。是以五脏终不伤也。 
疽之发于五脏。为里为阴。为冷为虚。其发停蓄。如陶室之火。内消骨髓。故无热、无肿、无痛。形如 。色 
淡而坚。甚则如牛领之皮。见七恶逆症者死。(七恶逆症歌见后)阳中之阴者。似热非热。虽肿而虚。赤而不燥。痛而 
不脓。浮而复消。外盛而内腐。其人多肥。肉紧而内虚也。阴中之阳者。似冷非冷。不肿而实。赤微而燥。痛 
而有脓。外不盛而内烦闷。其人多瘦。肉缓而内实也。 
阳症变而为阴者。草医凉剂之过也。阴症变而为阳者。大方热药之骤也。然阳变为阴。为犹可返于阳 
也。其症多生。阴变为阳。为不久复归于阴矣。其症多死。阳症有热。则气血行而生肌。阴症无热。则气血 
滞而不敛。故云。有热无热为生死之诀。观此。则知痈疽有阴阳表里虚实之分。而无大小之别也。第恐 
犹有未悉者。再续阴阳、善恶、生死、顺逆、等歌。内消、内托、虚实等治。使一见了然。庶无舛误。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别
属性:痈疽不论上中下。惟在阴阳二症推。发背虽有正与偏。要取高低两样看。纯阳初起必 肿。更兼身热 
有微寒。顶如尖字高突起。肿似弯弓根有盘。七日之间多 痛。二七之期脓渐漫。动息自宁食知味。二 
便调匀无泻干。肿消脓溃精神爽。脱腐生新气血完。五善自然臻并至。七恶全无半点干。痛便随脓减。 
肿退自肌宽。新肉已生红艳艳。腐皮自敛白漫漫。一身多爽快。五脏尽和欢。此属纯阳俱易治。百人百 
可保全安。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别
属性:纯阴初起不知疮。粟米之形疙瘩僵。不红不肿不知痛。少热少 少提防。七朝之后身体倦。疮根平大 
喜浇汤。顶不高兮根不活。色不光兮腐不瓤。陷软无脓空结聚。脉浮散大细飞扬。饮食不餐身战战。尝 
汤止许意忙忙。疮上生衣如脱甲。孔中结子似含芳。脓多臭秽身难便。举动怆惶韵不长。疮形成紫黑。 
面色变青黄。精神昏愦多鼾睡。言语无人自发扬。口干多舌强。痰喘定身亡。此属纯阴俱不治。百人百 
可到泉乡。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别
属性:阴阳之症两相交。生死同兼事可招。微热微寒微赤肿。半昏半爽半平高。脉来虽数多无力。饮食虽餐 
便不消。肿而不溃因脾弱。溃而不肿为脓饶。大便多沸小便数。上身有汗下体焦。五善虽兼有。七恶未 
全逃。口渴喜茶肠腹痛。面浮餍饮足心高。心烦不稳睡。神乱怕音焦。投方应病方为妙。阴转为阳渐可 
调。心真造化。尔命坚牢。逢之任是神仙手。半死余生定莫逃。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别
属性:心善精神爽。言清舌润鲜。疮疼兼不渴。睡醒得安然。肝善身轻便。因烦自不烦。指头红活色。坐起觉 
平康。脾善唇滋润。衾帏兰麝香。凡餐俱有味。脓浓更肥黄。肺善声音响。无痰韵更长。肌肤多滑润。 
大便自寻常。肾善诚为要。水深火自降。口和兼不渴。小水得稀长。 

卷一总论部
痈疽之别
属性:一恶神昏愦。心烦舌上干。疮形多紫黑。言语自呢喃。二恶腰身强。目睛邪视人。疮头流血水。惊悸是 
肝。三恶形消瘦。脓清臭秽生。疮形多软陷。脾败不知疼。四恶皮肤槁。声嘶韵不长。痰多兼喘急。 
鼻动肺将亡。五恶成消渴。随饮即随干。形容多惨黑。囊缩肾家端。六恶身浮重。肠鸣呕呃频。大肠 
多滑泄。脏腑并将倾。七恶疮倒陷。形如剥鳝同。四肢多冷逆。污水自流通。 
善属腑症。病微邪浅。更能慎起居。节饮食。则勿药亦愈。恶属脏症。多因元气虚弱。或汗下失宜。胃气 
受伤。或寒凉克伐。以致邪气愈实也。法当纯补胃气。多有可生者。宜于溃疡主治诸方内对症施治。 
此外更有溃后发热恶寒作渴。或怔忡惊悸。寤寐不宁。牙关紧急。或头目赤痛。自汗盗汗。寒战切牙。 
手撒身热。脉洪大按之如无。或身热恶衣。欲投水中。其脉浮大。按之微细。衣浓仍寒。此气虚极。传变 
之恶症也。手足逆冷。肚腹疼痛。泄泻肠鸣。饮食不入。吃逆呕吐。此阳气虚。寒气所乘之恶症也。有汗 
而不恶寒。或无汗而恶寒。口噤足冷。腰背反张。颈项劲强。此气血虚极。变痉之恶症也。俱急用参、 、 
归、术、附子以救之。间有得生者。不可因其症恶。遂弃而不治。 

卷一总论部
痈疽生死法
属性:初生如粟。里可容谷。外面如麻。里大如瓜。外面如钱。里可容拳。起势大。终无害。未老先白头。无脓软陷 
休。疮从疙瘩起。有脓生方许。肿溃气昂昂。不治自安康。根高顶又高。八十寿还饶。 肿易腐烂。任大终 
无恙。疮高热 疼。虽苦必然生。疮软无神气。应补方为益。肉肿疮不肿。必竟生疑恐。脓秽不进食。泄泻 
黄泉客。疮色猪肝紫。无脓必定死。绵溃不腐烂。内怕葡萄嵌。仰卧不知疼。阴症命难生。腐尽有败气。笑 
里终生祟。根散疮平塌。神仙无治法。久病目露神。必竟命难存。面忽似涂脂。十日后分离。败中有红肉。 
虽重生门路。新肉如板片。不食终须变。手足皮枯槁。血败生难保。唇白眼无神。腹胀泻将倾。腌气不 
气。虽重多生意。眼眶黑气浓。痈疽怕此逢。房中香馥馥。是病终为福。疮热身微热。轻病何须说。生死此 
中求。片言一可决。 

卷一总论部
察形色顺逆法
属性:凡阅人之病。必先视其形色。而后与脉病相参。诚识于始。以决其终。百无一失矣。曷言之。阴病见阳色。 
腮颧红鲜。阳病见阴色。指甲呈青。此二者俱死。又身热脉细。唇吻反青。目珠直视者死。面如涂脂。色若 
土黄、油腻、黑气涂抹者死。唇舌干焦。鼻生烟煤。眼神透露者死。形容憔悴。精神昏短。身形缩小者死。喘 
粗气短。鼻 睛露。语言谵妄者死。循衣摸床。遗尿失禁。撮空者死。头低项软。眼视无神。吸吸短气者死。 
皮破无血 肉绽烂班。麻木不知痛庠者死。齿黄色如煮豆。唇白反理无纹。耳黑枯焦不听。人中缩而坦 
平。口张气出无回闭。鼻煽相随呼吸行。汗出如珠不散。痰若胶而坚凝。出血红如肺色。指甲弯而滞青。 
神昏神浮。神乱神离。缁衣生满面。黑气惨天庭。逢之都没命。法在此中评。 

卷一总论部
内消内托法
属性:x内消x 消者、减也。于初起红肿结聚之际。施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之剂。必分之以虚实。如脉症俱实者。 
汗利之。脉症俱虚者。滋补之。次分部位。佐以引经消毒之药。使气血各得其常。则可内消也。再如热渴 
便闭。邪在里也。则疏导之。寒热 痛。邪在表也。则发散之。无表里症。邪在经也。则和解之。 
x内托x 托者、起也。已成之时。不能突起。亦难溃脓。或坚肿不赤。或不痛大痛。或得脓根散。 
或脓少脓清。或疮口不合者。皆气血虚也。主以大补。佐以活血祛毒之品。或加以芳香。行其郁滞。或加以温热。御其 
风寒。如托里消毒散。随时加减之。候脓出肿消腐净。用参、 、归、术、大补之。甚加附子。使气血滋茂。则新 
肉易生。是为内托也。又云。治痈以寒。是为内消。治疽以热。是为内托。内消内托。乃正治从治之义也。 

卷一总论部
虚实症治法
属性:肿溃诸症。须辨虚实。随行补泻。若或稍差。关系甚大。假如肿起坚硬脓稠者。疮疽之实也。肿下软慢脓 
稀者。疮疽之虚也。泻利肠鸣。食少呕吐。手足并冷。脉弱皮寒。小便自利。或小便时难。大便滑利。声音 
不出。精神不爽者。悉脏腑之虚也。大便硬。小便涩。饮食如故。肠满胀闷。肢节疼痛。口苦咽干。烦渴身热。 
脉大神昏者。悉脏腑之实也。脓水清稀。疮口不合。聚肿不赤。肌寒肉冷。自汗色脱者。气血之虚也。肿 
高色赤。寒热疼痛。脓稠壮热。头目昏重者。气血之实也。头痛鼻塞。目赤心惊。喉舌生疮。烦渴饮冷。睡 
语切牙者。上实也。精滑便利。腰脚沉重。睡卧不宁者。下虚也。肩项不便。四肢沉重。目视不正。睛不了 
了。食不知味。音嘶声败。四肢浮肿者。真气虚也。 肿痛甚。日久不溃。寒热往来。二便淋秘。心神烦闷者。 
邪气虚也。又曰。真气夺则虚。邪气盛则实。诸庠为虚。诸痛为实。脉微细软者为虚。洪大而数者为实 
也。脉症俱虚。虚则补之。和其气。托里也。脉症俱实。实则泻之。导其气。疏利也。脉症俱缓。缓则治本。用 
平和之药。徐治之也。 
主治之法。如肿高 痛者。神授卫生散解之。次用托里消毒散。漫肿微痛者。用托里散。如不应。加姜桂。 
脓出反痛。气血虚也。宜八珍汤。不作脓。不腐溃。阳气虚也。宜四君子汤。加归、 、肉桂。不生肌。不收 
敛。脾气虚也。宜四君子汤。加芍药、木香。恶寒憎寒。阳气虚也。宜十全大补汤。加姜、附。晡热内热。阴 
血虚也。宜四物汤。加参、术。欲呕作呕。胃气虚也。宜六君子汤。加炮姜。自汗盗汗。五脏虚也。宜六味 
丸。加五味子。食少体倦。脾气虚也。宜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喘促咳嗽。脾肺虚也。宜补中益气 
汤。加五味、麦冬。欲呕食少。脾胃虚也。宜人参理中汤。腹痛泄泻。脾胃虚寒也。宜附子理中汤。小腹 
痞。足胫肿。脾肾虚也。宜十全大补汤。加山药、山茱萸。泄泻足冷。脾肾虚寒也。宜十全大补汤。加附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