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2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风手足冷,脾脏怯也。当先和脾,后发散。和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此治阴厥有汗, 
脉沉微者。若阳厥无汗,脉沉滑者,不宜此法,宜大承气汤而加腻粉。) 
伤风自利,脾脏虚怯也。当补脾,后发散。补脾,益黄散;发散,大青膏主之。未瘥,调中丸主之。有下 
证,大黄丸下之,后服温惊丸。 
伤风腹胀,脾脏虚也。当补肺,必不喘,后发散,仍补脾也。去胀,塌气丸主之;发散,大青膏主之。 
伤风吐泻。(治见吐泻门。治吐泻,用益黄散、白术散;发散,用大青膏。) 
〔汤〕治夹惊伤寒,热极生风,x薄荷散x。 
薄荷叶(半两) 羌活 全蝎 麻黄(去节) 甘草(半分) 天竺黄 僵蚕 白附子(炮。各一分) 
上为细末,每服一钱,水小半盏,煎至三分,加竹沥少许妙。 
〔云〕小儿表伤寒,则皮肤闭而为热。盛即生风,欲为惊搐。血气未实,不能胜邪,故发搐也。大小便根据 
度,口中气热,当发之,宜大青膏。 
肺盛,复有风冷,则胸满短气,气急,喘嗽,上气。当先散肺,后发散风冷。散肺,泻白散;散风,大青 
膏主之。若止伤寒,则不胸满。 
肾虚则畏明,宜补肾地黄丸。(有表者,间用大青膏发散之。) 
伤风,下后虚热,以药下之太过,胃中虚热,饮水无力,当生胃中津液,多服白术散。小儿结热于内,口 
干而渴,身黄体重者,宜白术散。 
〔汤〕伤寒发渴,宜白虎汤。 
〔洁〕大热饮水,能食不大便,用大黄丸作散服之。 
上三方,白术散治虚渴,为下后而食少胃虚者设也;白虎汤、大黄丸治实渴,为未经下而能食不大便者设也。 
〔洁〕伤寒咳嗽吐清水,哽气长出气,是肺之不足也。合用阿胶散。面白如枯骨者,死不治。身热咳嗽吐 
痰者,当用褊银丸。(方见咳嗽门。) 
上贰方治咳嗽,阿胶散治虚嗽,为哽气长出气者设也;褊银丸治实嗽,为痰盛喘满者设也。 
若有表证恶风寒而嗽者,当用惺惺散、加减四君子汤、鼠粘子汤之类是也。 
阴厥、阳厥。(见大法条。) 
〔洁〕身大热,吐逆不止者,茯苓半夏汤。(即小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呕门。) 
〔汤〕伤寒呕者,x枳壳半夏汤x。 
枳壳 半夏(各半两) 
上水一碗,姜十片,煎至小半碗。十岁以下作五服。 
x藿香正气散x 治伤寒发呕。 
藿香叶 浓朴(制) 半夏(制) 甘草(炙) 陈皮 苍术(米泔浸淘,各等分) 
上 咀,每服贰钱,水半盏,姜三片,枣一枚,煎至贰分,去渣温服。 
〔洁〕大吐者,当下之,白饼子、珍珠丸、消积丸。(三方俱见癖门)潮热,有时胸满短气,呕吐者, 
桃枝丸。(方见小儿积热门。) 
上七方,治伤寒呕吐。前贰方治痰饮而吐,中一方治有表而吐,后四方治有里而吐。其桃枝丸 
治里热而吐,余贰方治表寒而吐也。 
〔汤〕伤寒自汗,当补虚和阴阳,小建中汤减桂,加黄 、人参、地黄。 
黄 (一两) 白芍(三两) 甘草 人参 熟地(各半两) 
上 咀,每贰钱,水半盏,煎至三分,去渣服。 
小儿伤寒形症∶头痛 体痛 鼻塞或流涕 喉内喘息 两手脉洪数 颊赤眼涩 身上寒毛起 口鼻出水 
眼赤黄 口干涩 咳嗽 山根青色 喷嚏 
〔《活》〕头目疼痛,而畏人恶寒者,此伤寒证也。 
〔云〕设令小儿卒暴身壮热恶寒,四肢冷,或耳尻冷,鼻气热,为斑疹也,与伤寒表证相似。此胎气始发, 
自内之外,若与伤寒表证同治者误也,当作斑疹治之。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温病
属性:(温病者,春月之温,病而不热也) 
〔田〕春日温病,未满三日,先用惺惺散贰服。后四五日不解,烦渴呕,用白术散。如自汗口燥,用制白 
虎汤。至六七日,大便燥结,用四顺饮子下,心腹大实大满,牛黄通膈丸下。初觉之时,疑是疮疹,只用葛根 
升麻汤解肌。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
伤寒拾遗
属性:治中风自汗,用桂枝汤;治伤寒无汗,用麻黄汤。此仲景表散之法,百世不易者也。若元气暴亏者,以参、 
与桂枝、麻黄等药表散,此丹溪补仲景之法,亦百世不易者也。至于韩祗和戒桂枝而以中风伤寒通作一法治 
之者,此当时之权变,非百世之常行也。王海藏云∶仲景用桂枝,当汉之末也,韩祗和戒桂枝,当宋之隆也, 
时世之异,不可不知。今编祗和之法于篇末,以广后学之见云。 

卷之三十三·伤寒部伤寒拾遗
韩氏和解因时法
属性:伤寒病有可汗者,论中但统言其可汗症及可汗脉。或云脉浮而数,或云脉浮紧,或云脉浮无汗而喘,或云 
脉浮为在表,今略举数条,后人但凭其脉之大概,并不分脉浮有阴阳虚盛之理,又不知有可汗不可汗之症,误 
投发表药,则多变成阳毒之患矣。今举病患有汗恶风、无汗恶寒分贰等,及据立春以后,立秋以前,气候轻重, 
各立方治之,庶学人易为开悟耳。 
病患贰三月以前,两手脉浮数或缓或紧,按之差软,寸关尺若力齐等,其力不甚大、不甚小者,亦未可便 
投解表药,此是见里证未见表脉也。宜候寸脉力小如关尺,即可投解表药。大抵治伤寒病,见证不见脉,未可 
投药;见脉未见证,虽少投药亦无害也。凡治杂病,以症为先,脉为后;治伤寒病,以脉为先,证为后。 
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紧,名曰伤寒。若关前寸脉力小,关后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出,此乃阴气已盛, 
先见于脉也。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及自汗出。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调脉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 
以前,宜葛根柴胡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人参桔梗汤主之。 
x调脉汤x 
葛根(一两) 防风 前胡(去苗,三分) 甘草(炙,半两) 
上为粗末,每服贰钱,水一盏,生姜一块如小指大,劈破,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枣 
三个同煎。 
x葛根柴胡汤x 
葛根(一两半) 柴胡(去芦,一两) 芍药 桔梗 甘草(炙。各三分) 
上 咀,每服贰钱,水一盏,生姜贰片,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葱白三寸,同煎服。 
x人参桔梗汤x 
人参 桔梗(各三分) 麻黄(去节,一两) 石膏(三两) 甘草(炙,三分) 
上每服贰钱,水一盏,荆芥五穗,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寸脉根据前力小,加麻黄贰分,去节,同煎服。 
病患两手脉浮数而缓,名曰中风。若寸脉力小,尺脉力大,虽不恶风,不自汗,此乃阴气已盛,先见于脉, 
若不投药和之,后必恶风自汗出。若立春以后,清明以前,宜薄荷汤主之。清明以后,芒种以前,宜防风汤主 
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香芎汤主之。 
x薄荷汤x 
薄荷(一两) 葛根(半两) 人参(贰分) 甘草(炙,半两) 防风(去芦,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薄荷贰分同煎。 
x防风汤x 
防风(去芦,一两) 桔梗(三钱) 甘草(半两,炙) 旋复花(半两) 浓朴(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贰盏,姜一块,同煎热服。如三五服寸脉力尚小,加荆芥五七穗同煎。 
x香芎汤x 
川芎(一分) 石膏(贰两) 升麻(三两) 甘草(炙,半两) 浓朴(制,半两) 
上 咀,每服贰钱,水贰盏,煎七分,温服。如三五服后,寸脉力尚小,加细辛贰分同煎。 
前贰段文,将中风、伤寒各立法者何?盖谓病患始得病三日以前,或因中风脉缓,或因伤寒 
脉紧,然脉虽先见而症犹未见,尚可以药解之,故立方耳。 
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缓,寸脉短,反力小于关尺脉者,此名阴盛阳虚也。若自汗出,恶风, 
是邪气在表,阴气有余也。《素问》云∶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即可投消阴助阳表剂以治之。若立春 
以后,清明以前,宜六物麻黄汤主之。清明以后,芒种以前,宜七物柴胡汤主之。芒种以后,立秋以 
前,宜发表汤主之。 
x六物麻黄汤x 
麻黄(去节,一两) 葛根(七钱半) 人参(五钱) 甘草(炙,五钱) 苍术(七钱半)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枣贰枚,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恶风者,加荆芥 
三分。三五服后不恶风犹汗者,加丁香皮半两。(一方又加荆芥七钱。) 
x七物柴胡汤x 
柴胡(贰两) 苍术 荆芥 麻黄(各一两) 甘草(炙,七钱)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块,枣贰枚,同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汗未止,恶风者,入葱白三 
寸。如三五服后汗未止者,加当归一两,同煎。 
x发表汤x 
麻黄(去节,一两) 苍术(贰两) 人参 当归(各半两) 甘草(炙,三分) 丁香皮(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姜一块,枣三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汗未止犹恶风者,加 
桂枝三分。如汗未止,更加细辛半两,以汗止为度。 
病患脉浮数,或紧,或缓,其脉上出鱼际,寸脉大于关尺者,此名阳盛阴虚也。若发冒闷、口燥咽干者, 
乃是邪气在表,阳气独有余也。《素问》曰∶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也。可投消阳助阴药以解表。若立春后, 
至清明以前,宜人参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前胡汤主之。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石膏汤主之。 
x人参汤x 
人参(半两) 芍药(三分) 石膏(贰两) 柴胡 甘草(炙,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一块,煎七分,热服。如三五服后热不解者,入豉三十粒,同煎服。 
前胡汤方缺,宜寻祗和方补之。(《伤寒便览》有x前胡汤方x,用石膏一两,前胡半两,竹茹、黄芩、 
知母、山栀、大青各三两,姜、葱煎服,疑即是此。) 
x石膏汤x 
石膏(三两) 芍药(一两) 升麻(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一两) 甘草(炙,三分)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半,豆一合,煎八分,热服。如三五服后热未解者,加知母一两;又未解,加大 
黄一两。 
病患两手脉浮数或紧或缓,三部俱有力,无汗恶风者,此是阴阳气俱有余。《素问》曰∶阴阳有余,则无汗 
而寒是也。可用药平之。若立春以后,至清明以前,宜解肌汤主之。清明以后,至芒种以前,宜芍药汤主之。 
芒种以后,至立秋以前,宜知母汤主之。 
x解肌汤x 
石膏(贰两) 麻黄(去节,三分) 甘草(炙) 升麻(各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豉半合,煎至八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半 
两,石膏一两。 
x芍药汤x 
甘草(炙,半两) 芍药(一两) 石膏(三两) 荆芥穗(一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生姜一块,煎至七分,去渣热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者,每服加生姜一块, 
同煎服。 
x知母汤x 
知母 石膏 麻黄 升麻(各一两) 甘草(炙,半两) 
上 咀,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一块,同煎至七分,去渣温服。如三五服后犹恶风者,加麻黄半两, 
升麻半两。 
前三段文,将中风、伤寒一法治者,因病患始得病,后脉症俱见,若投解剂,必不能愈,故立前方同法 
治之。 
仲景云∶伤寒为病,脉缓者,名中风,脉紧者,名伤寒。今分此贰端何也?始因冬,寒毒之气中人,其内 
伏之阳,沉潜于骨髓之内,每至春夏发时,或因外伤寒而引内邪出,或因外伤风而引内邪出,及乎内邪既出, 
而为病一也。古人云立此贰端,恐后人疑其紧脉与缓脉治别也。若中风与伤寒脉异何故?仲景无别法治之,此 
乃后人不究仲景之心也。病患始得病,一贰日至五六日,尚有表脉及表症,亦可根据脉症投药。凡投解表及发表 
药,每一日可饮三服,病症甚,可至五服外,不可顿服药也。如症未解,次日根据前再投。如症根据前未解,可作 
热粥投之,粥内加葱白亦可。如有汗出,勿浓衣盖覆,恐汗出太过,作亡阳症也。 
海藏云∶韩氏《微旨·可汗》一篇,有和解因时法。言伤寒之脉,头小尾大,伤风之脉,头大尾小,李思 
训《保命新书》亦分尺寸,与仲景同之,非若前人总言尺寸脉俱浮而紧,尺寸脉俱浮而缓,紧则为伤寒无汗, 
缓则为伤风自汗。又有伤寒有汗者,伤风无汗者,脉亦互差,与症不同,前人已尽之矣。惟韩、李所言头小尾 
大即为伤寒,尾小头大即为伤风,人病间有脉症未显于尺寸者,故韩、李述为和解因时法也。又恐后人疑其不 
与前圣合,遂于本方内又立加减法数条,亦不越前人之意,何其当哉!盖贰公者,当宋全盛之时,故又戒麻黄、 
桂枝不可轻用,改用石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