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 中医系列书-第1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干姜(炮) 京三棱(煨) 诃黎勒(煨,去核,各一两) 浓朴(姜制) 槟榔 木香(以上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一钱,盐汤点服。如觉脾胃不和,腹胀、心胸满闷,用水一盏,生姜七片,枣贰枚,盐 
少许,同煎至八分,和渣热服,空心食前。 
x豆蔻散x 治五种膈气。 
肉豆蔻(去皮,五个) 木香 人参 浓朴(姜制) 赤茯(去皮) 桂(各半两) 甘草(炙,半两) 
槟榔(五钱) 诃黎勒 青皮(各半两) 陈皮(去白,半两) 郁李仁(汤泡,去皮尖,炒黄,半两) 
半夏(汤洗了,用生姜捣如泥,堆新瓦上,文武火焙黄,五钱) 
上为极细末。每服贰钱,入盐少许,如茶点服。若入生姜枣同煎亦佳,不拘时候。能治气补劳,通血脉, 
补脾胃,去痰实。 
〔《本》〕驴尿治反胃。《外台》载∶昔幼年经患此疾,每食饼及羹粥等,须臾吐出。贞观中,许奉御兄弟 
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令治。医竭其术,竟不能疗,渐至羸惫,死在朝夕。忽有卫士云∶服驴小便极验。 
旦服贰合,后食唯吐一半。晡时又服贰合,人定时食粥,吐即便定。后奏知,大内中五六人患反胃,同服,一 
时俱瘥。此药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尿,热服贰合。病深者,日服之良验。(《本草》云∶驴尿治 瘕 
反胃。又云∶驴尿性冷味甘。) 
〔世〕又方 驴尿调平胃散。(平胃散见滞泻。) 
x新瓦散x 治反胃。 
用多年瓦一片烧红,入驴尿内 贰十一次,研为末;仓米饭焦亦为末。贰分饭末,一分瓦末,蜡精和饭丸, 
以驴尿和平胃散服之吞下。 
〔丹〕x翻胃方x 
黄连(细切,姜汁熳炒,三钱) 山楂肉(一钱) 保和末(六钱) 
上粥丸,桐子大。人参汤入竹沥再煎沸热下六十丸。 
〔罗〕x人参利膈丸x 治胸中不利,痰嗽喘满,利脾胃壅滞,便秘,推陈致新,治膈气之圣药也。 
木香 槟榔(七钱半) 人参 当归 藿香 甘草 枳实 大黄(酒浸) 浓朴(姜制。各一两) 
上为细末,滴水为丸,桐子大。如难丸,少加宿蒸饼和丸。每服三五十丸,食后诸饮下。 
〔《本》〕x大黄汤x 治冷涎翻胃。其候欲发时,先流冷涎,次则吐食。此乃劳证,治不早,死在旦夕。 
用大黄一两,生姜自然汁半茶盏。炙大黄令燥,又 入姜汁中,如此 汁尽,切焙为末。每服贰钱,陈米 
一撮、葱白贰茎,水一大盏,煎至七分,先食葱白,次服其药,不十日去根。 
〔罗〕玄明粉、朴硝不以多少,煎过澄滤五七遍,晚于星月露至明旦,自然结成青白硝。用一瓦罐按实, 
炭火内 ,从慢至紧,自然成汁,煎至不响。再加顶火一 ,取出于净地上倒,合盆去火毒,至晚取出为细末。 
每贰斤入甘草末贰两。每用一钱贰钱,桃花汤或葱白汤调下。 
治膈上气壅滞,五脏秘塞邪热。忌鱼及藕。 
〔丹〕翻胃积饮,通用益元散,生姜自然汁澄清白脚,丸小丸子,时时服。(益元散方见泄泻。)翻胃治用 
茱萸、贝母、栝蒌、牛膝草。 
〔《本》〕治积聚停饮,痰水生虫,久则成反胃,及变为胃痈,其说在《灵枢》及《巢氏病源》。x芫花丸x。 
芫花(醋炒,秤,一两) 牛膝 野狼牙根 桔梗(炒黄) 藜芦(炒) 槟榔(各半两) 巴豆(十粒,炒黑) 
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赤豆大。每服贰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姜汤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坚、杀 
虫。予患饮癖三十年,暮年常多杂痰饮来潮,迟即吐,有时饮半杯酒即止,盖合此症也。因读《巢氏病源》 
论酒瘕云∶饮酒多而食谷少,积久渐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则吐,多睡,不复能食,是胃中有虫使然, 
名为酒瘕,此药治之。要之须禁酒,即易治,不禁无益也。 
〔海〕有杨时者,因患风气冲心,饮食吐逆,遍身枯瘦,日服万病紫菀丸五丸。至贰十日,泻出肉块虾蟆 
五六枚,白脓贰升,愈。又赵侍郎先食后吐,目无所见,耳无所闻,服万病紫菀丸五丸。至十日,泻出青蛇五 
七条,下恶脓三升,方愈。(紫菀丸即前治反胃浓朴丸加羌活、独活、防风是也,乃磨积之剂。) 
〔世〕治翻胃。用蛔虫火煨为末,肉汁调下。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全文见诊。) 
〔世〕治翻胃。大田螺不拘多少,用新水养之,待吐出泥,澄去上清水,后用米筛张地上,却将皮纸铺在 
灰上,倾此泥于纸上,候干稠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藿香汤下,立愈。仍将田螺放水中,如食之,其病不 
安。治反胃多年,壁土和香附子末,米饮汤频频服之。 
〔《本》〕治反胃吐食。 
白矾(贰两) 黄丹(一两) 
上为末,入瓦罐内 ,令和取出,以净纸盛放地上,盆盖一宿,再为末,蒸饼丸,如桐子。每服五丸至七 
丸,空心温酒下,更量老少虚实与之。 
〔罗〕x红豆丸x 治诸呕逆、膈气、反胃。 
丁香 胡椒 砂仁 红豆(各贰十一个) 
上为细末,姜汁糊为丸,如皂角子大。每服一丸,以大枣一枚去核,填药面裹烧熟,去面细嚼,白汤下。 
食前进三服,神效。 
x丁香附子散x 治膈气吐食。 
丁香(半两) 槟榔(一大个) 黑附(一个,半两重,炮去皮脐) 硫黄(去石) 胡椒(各贰钱) 
上先将前四味为末,次入硫黄再研匀。每服贰钱,用飞硫黄一个,去毛、翅、足、肠肚,填药在内,用湿 
纸五七重裹定,置慢火内烧熟,取出嚼吃,后用温酒送下。一日三服,不拘时候。如不吃荤,酒温粟粥饮调 
下。(飞硫黄或云蝙蝠,《本草》无考。) 
〔世〕六丁丸治翻胃如神。即香灵丸。(方见呕吐。) 
〔《本》〕x附子散x 治反胃。 
用附子一枚极大者,坐于砖上四面着火,渐渐逼熟, 入生姜自然汁中,再用火逼,再 ,约尽生姜汁 
半碗,焙干,入丁香贰钱。每服贰钱,水一盏,粟米少许,同煎七分,不过三服瘥。《斗门方》用粟米饮调下一 
钱服之。又方,治男妇小儿唇青面黄,肚里冷疼,引牵小腹,以至翻胃换食,呕吐,口苦舌干,少寤多寐,脚 
手牵掣,不拘年日远近,一切脾冷病,悉能除愈。有一妇人,年四十余,久患翻胃,面目黄黑,历三十余年, 
医不能效,脾 诸穴烧灸交遍,其病愈甚。服此药七日,顿然全愈。服至一月,遂去其根。自是服之不三五 
服,些小脾疾,立便瘥平。保全胃气,能生肌肉、进饮食、顺荣卫。常服大有补益,累试累验,幸毋忽焉。 
人参(一两) 茯苓(白者,贰两) 附子(七钱以上重者,炮去皮脐) 粉草(一两) 黄 (一两,盐炙) 
上为细末。每服三大钱,盐汤煎服。忌生冷油面粘腻等毒物,无不效者,甚妙。 
〔罗〕x桂香散x 治膈气反胃,诸药难瘥,朝食暮吐,甚者食已辄出,其效神速。 
水银 黑锡(各三钱) 硫黄(五钱) 
上三味,铫内用柳木槌熬研,微火上细研为灰。取出后,用丁香末贰钱、桂末贰钱、生姜末三钱,都一处 
研令匀。每服三钱,黄米粥饮调下一服效,甚者再服。 
上丁香、附子例,治翻胃灼见脏腑有寒者服之。丹溪云∶治反胃忌甚燥之剂,犯之必死。设用必与润血 
药相兼服。又前泻积条亦香燥剂,用者谨之。 
〔《本》〕治男妇小儿远年近日翻胃吐食方。用五灵脂一味,不拘多少为细末,用黄犬胆汁为丸,如龙眼 
大。每服一丸,好酒半盏温服。不止再服,不过三服即效。(《衍义》云∶五灵脂行经血有效。《本草》云∶味甘温,疗心 
腹 
冷气,通气脉,女子月闭。) 
食不能下者,胃脘膈也。(全文见水肿。)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其传为膈。(全文见诊病传变。王注云∶三焦 
内结中热,故膈塞不便。) 
〔《素》〕三阳结谓之膈。(王注云∶小肠结则血脉燥,膀胱热则津液竭,故膈塞不便。) 
运气 膈食皆属湿。经云∶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是也。 
〔世〕治翻胃痛而吐,诸气不入者。黄牛鼻绳各姓者七个,长七寸,烧存性,为末,作三服,用好酒调下,饭汤调 
亦得。 
x鲫鱼散x 
大鲫鱼一个,去肠留胆,纳绿矾末填满缝口,以炭火炙黄为末。每服一钱,陈米饮调下,日三服。 
〔《山》〕翻胃。细炒棠梨叶,去刺为末,酒下。又方,松木节为末,酒下。 
〔《灵》〕黄帝曰∶气为上膈者,食饮入而还出,余已知之矣。虫为下膈,下膈者,食 时乃出,( 时,周 
时也。)余未得其意,愿卒闻之?岐伯曰∶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则寒汁流于肠中。流于肠中则虫寒, 
虫寒则积聚,守于下管,则肠胃充郭,卫气不营,邪气居之。(肠胃充郭则卫气不营,故邪气得以居之也。) 
人食则虫上食,虫上食则下管虚,下管虚则邪气胜之,积聚以留,(邪气原因卫虚而居下脘,今虫上而下管虚,则邪气乘 
虚胜之, 
而积聚以留也。)留则痈成,痈成则下管约。(下管约,故食入则痛,至 时乃复出也。)其痈在管内者,即内 
而痛深。其痈在脘外者,则痈外而痛浮,痈上皮热。黄帝曰∶刺之奈何?岐伯曰∶微按其痈,观气所行,先浅刺其傍, 
稍内益深, 
还而刺之,毋过三行,察其沉浮,以为深浅。已刺必熨,令热入中,日使热内,邪气益衰,(详此剌痈非所刺也。但剌后 
熨之, 
使热气入于积所,则邪免衰去,卫气复盛也。)大痈乃溃。伍以参禁,以除其内,恬 无为,乃能行气,后以咸苦,化谷 
乃下矣。 
灸刺 膈食有四∶ 
其一取胃。经云∶虫为下膈,按其痈刺之者,是其一法也。 
其贰取太阴。经云∶太阴根于隐白,结于太仓。太阴为开,开折则仓廪无所输,膈洞。膈洞者,取之太阴, 
视有余不足。故开折者,气不足而生病者是也。盖膈洞者,经谓之食不化,下嗌还出也。 
其三取胃。经云∶胃病若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是也。又云∶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 
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是也。 
其四取手少阴。经云∶手少阴之别,名曰通里。去脘一寸半,其病实则支膈,取之掌后一寸,别走太阳者 
是也。 
〔《撮》〕翻胃∶劳宫(一分)。中脘(灸,泻之)。心 (一分,沿皮向外一寸半,补之。) 
〔《玉》〕翻胃吐食∶中魁(中指第三节,灸泻之。)中脘(寸半)。腕骨(一分泻之,灸)。 
〔东〕吐食不化∶上脘 中脘 下脘。 
〔《甲》〕食饮不化,入腹还出,下脘主之。又法∶三里 阴陵泉 不应,取下穴∶中脘 天枢 又法∶中脘 脾 
中魁 三里 又法∶腋聚毛下宛宛中(五十壮。)石关(五十壮。) 
〔《东》〕今日食,明日吐。心 (沿皮,寸半)。膈 (沿皮,寸半)。胸堂(七壮。即膻中)。巨阙 胃 
脘(寸半。各灸五十壮。)又翻胃∶商丘 通谷 巨阙 然谷 隐白 阳陵泉 内庭 膈关 
〔《甲》〕背痛恶寒,脊强俯仰难,食不下,呕吐多痰,鬲关主之。 
〔丹〕切不可用香燥之药,服之必死,宜薄滋味。 
〔《脉》〕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荣虚,荣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跗阳脉浮而涩,浮 
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完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脉弦者 
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脾脉微急为膈中,食饮入而还出涎沫。(全文见虚实法。) 
〔《素》〕胃脉 而散者,当病食痹。(脉要精微论 至真要论云∶食痹而吐。) 
肾脉微缓为洞,洞者食不化,下嗌还出。(全文见治虚实法。) 

卷之贰十贰·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属性:〔丹〕一男子年六十贰岁,平居不能顿食,常喜频食。一日忽觉咽膈壅塞,大便结粪如羊矢,三四日一见, 
走动倦乏,与补气药则作痛。医见食少,则与快肠胃消导之药。予脉之,两手俱见涩脉似真脏,喜其人形瘦而 
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遂于四物汤加白术、陈皮煎取浓汤,研桃仁十贰粒,再煎沸饮之。多食诸般血 
以助药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大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 
浦江男子年六十,自来好色虚甚,去秋患吐病,或有作时,或有止时,腹结微渴。 
地黄(一钱) 人参(半钱) 白术(一钱) 黄芩(三分) 川芎(三分) 芍药(一钱) 当归 陈皮(各五 
分) 
枳壳(半分) 甘草(炙,贰分) 木通(三分) 
杨淳三哥,大便秘涩,咽塞不通,人参散主之。(方见大便秘门。) 
〔洁〕浓朴丸治饮食噎塞。(方见翻胃。) 
〔丹〕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