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2-退思集类方歌注-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属性:治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 
桂枝 甘草(各一两) 龙骨 牡蛎(各二两) 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取八 
合,日三服。 
桂枝龙骨牡蛎汤 治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 
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桂枝汤原方加龙骨、牡蛎各三两,水七升,煮三升,分三服。 
桂枝去芍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火迫(古人治伤寒有火熨、水攻之法。)心经阳欲 
越,肢寒汗出必惊狂,(按亡阳惊狂,必有肢寒汗出见证。)神明散乱行将脱,固脱安神此剂 
彰。(火迫心经之阳,非酸收可安,故去芍药,而用龙、牡镇摄,借桂枝、蜀漆疾趋阳位, 
以救猝然散乱之神明,故先煮蜀漆,使其飞腾,劫去阳分之痰,并赖其急性,引领龙、牡, 
从阳镇惊固脱。方寸无主,难缓须臾,故曰“救逆”。徐灵胎《伤寒论类方》曰∶此与少阴 
汗出之亡阳迥别∶盖少阴之亡阳,乃亡阴中之阳,故用四逆辈,回其阳于肾中;今乃火逼汗, 
亡其阳中之阳,故用安神之品,镇其阳于心中。各有至理,不可易也。”)桂甘龙牡汤同意, 
火逆烧针烦躁良。(镇其阴气,散其火邪,上下同治。前方惊狂,治重在心,故用蜀漆;此 
无惊狂,故蜀漆不用。其证大段相同。)《金匮》桂龙牡蛎汤,失精亡血梦交尝,脉微迟芤阴 
阳弱,镇摄精神使敛藏。(此心肾不交,精伤气竭,神不敛藏之证。桂枝汤外感用之能祛邪 
和营卫,内伤用之能补虚调阴阳,加龙骨、牡蛎,收敛其浮越之神,固摄其散亡之精。)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小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证;并治黄胆 
小便自利,及伤寒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又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并主之。 
桂枝汤原方芍药加三两,加胶饴一升,水七升,煮三升,去渣,纳饴,更上微火消解, 
温服一升,日三服。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黄建中汤
属性:治虚劳里急诸不足,及伤寒汗后身疼,表虚恶寒,脉迟弱者。 
小建中汤原方加黄 一两半。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附〕当归建中汤
属性:(孙思邈《千金要方》) 治产后诸虚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少腹拘急者。 
小建中汤原方加当归三两。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附〕乐令建中汤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脏腑虚损,潮热自汗,将成劳瘵。 
前胡 细辛 黄 人参 桂心 橘皮 当归 白芍药 茯苓 麦门冬 甘草 半夏 
姜、枣水煎。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附〕十四味建中汤
属性:(《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当归 白芍药 白术 甘草 人参 麦门冬 川芎 肉桂 附子 肉苁蓉 半夏 黄 
茯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姜甘草大枣罗,更用饴糖建中气,(于桂枝汤重用芍药,加饴糖, 
义偏重于酸甘,专和血脉之阴。仅能建中焦营气,故曰“小”。)阳虚劳损(徐灵胎《兰台轨 
范》曰∶“此方治阴寒阳衰之虚劳,正与阴虚火旺之病相反,庸医误用,害人甚多。此咽干 
口燥,乃津液少,非有火也。”)疸黄瘥。(此脾虚发黄之证,观方下所云“小便自利”,非湿 
热可知矣。)阳涩阴弦腹急痛,(中宫之阳气虚,则木来乘土,故阳涩阴弦而腹痛。)不瘥更 
与小柴和。(腹痛服建中治太阴,不愈者,更与小柴胡治其少阳,疏土中之木也。以阴脉弦, 
故用此法。)悸烦无热方堪服,(悸而烦,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以补心脾之气。盖栀子汤 
治有热之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呕家禁与用毋讹。(酒家忌甘,呕家亦忌甘。)黄 建 
中(汤)补不足,表虚身痛效无过。(此因过汗虚其卫阳,故汗后身痛,用此汤固卫气以和 
营则愈。)又有当归建中法,产后诸虚属妇科。(黄 建中,补中益卫气;当归建中,补中益 
营气。)乐令建中(汤)退虚热,(此药大能退虚热,生气血。)柴胡归芍细辛多,参 苓草 
陈半夏,肉桂门冬姜枣和。更有建中十四味,阴斑劳损起沉 ,(亦有阴证发斑者,淡红隐 
隐,散见肌表,此寒伏于下,逼其无根之火熏肺而然,误服寒药立毙。)十全大补(汤)加 
附子,麦夏苁蓉仔细哦。(喻嘉言《医门法律》曰∶“十四味建中汤治脏气素虚,以之两建其 
脾肾之阴阳。盖虚劳病多本脾肾,故引伸建中之法以治之。乃后人超出之方也。”又曰∶“乐 
令建中汤,柴胡、细辛为君,意在退热,而阴虚之热则不可退;十四味建中汤,用附、桂、 
苁蓉,意在复阳,而阴虚之阳未必可复,又在用方者之善为裁酌耳。”)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桂枝芍药知母汤
属性:治诸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桂枝(四两) 芍药(三两) 甘草 麻黄(各二两) 附子(二枚炮) 防风 知母 
(各四两) 白 
桂枝芍药知母汤,甘术麻黄姜附防。(此桂枝汤合术附汤,去大枣,加麻黄、防风、知 
母。)湿热外伤肢节痛,上冲心胃呕眩攘。香港脚冲心为恶候,汉时已有此方详。(旭高按∶此 
与香港脚冲心之候颇同。诸家谓唐以前无香港脚,勿致思尔。《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云∶“ 
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后人不知“脱”字之音义,遂置此条于不论,故此方 
从未有诠释之者。抑知“脱”字北音读作“腿”字,试一提出,则形瘦、头眩、短气,岂非 
多因脚肿之所致耶?脚肿至如腿,则病非一日矣。揆其致病之由,《金匮》于此方左右,论 
列数条∶一则由汗出入水,热为寒郁;一则由风血相搏,血为风动;一则由饮酒汗出当风, 
风湿相合;更推及筋骨并伤,营卫俱微,身体羸瘦,独足肿大一条;而殿之曰∶“假令发热, 
便为历节。”则知风、寒、湿三气,无不因虚阻袭筋骨,而历节、香港脚,总由风、寒、湿三 
气而成,为同源异流之证,但以独足肿为香港脚,诸节痛为历节焉耳。是方用麻、防、姜、桂, 
宣发卫阳,通经络以驱外入之风寒;附子、白术,暖补下焦,壮筋骨而祛在里之寒湿。然三 
气杂合于筋骨血脉之中,久必郁蒸而化热,而欲束筋利骨者,必须滋养阳明,故又用芍、甘、 
知母,和阳明之血,以致太阴之液,斯宗筋润、机关利,而香港脚历节可平,平则眩呕悉已矣 
此为湿热外伤肢节,而复上冲心胃之治法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枝汤类
〔附〕桂枝黄鳖甲汤
属性:(旭高新制) 治久疟营虚卫弱,汗多洒淅恶风。 
桂枝 白芍 黄 (生) 防风 秦艽 当归(各一钱) 鳖甲(酥炙) 浮小麦(各 
三钱) 炙草 
桂枝黄 鳖甲汤,秦艽芍药草归防,浮麦枣姜疗久疟,营虚卫弱汗多尝。(旭高治一人, 
病后元气未复,复感风邪,舍于腠理,与卫气并居,而病为疟,发于夜而汗多。余思疟发于 
夜,是邪在营分,营气不能与卫气和谐,故多汗恶风。宗仲景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参入秦 
全愈。后凡用治久疟营卫虚微,而邪仍留恋者,随证加入补气血药一二味,少佐柴胡以提之, 
无不应手辄效。然其中用法,自有操纵之妙∶有连服数剂者;有间日服一剂者;或有今日服 
此方,明日服消导药一剂,后日再服此方者。盖久疟之人,脾胃虚薄,饮食稍有不节,便生 
胀满,故药必疏补兼施,此又管窥之一得,敢以质之高明。) 

退思集类方歌注
桂麻各半汤类
属性:两方合为一剂,《内经》谓之“复方”。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治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 
三度发,脉微者,正虚也;面色反有热色,身痒如虫行皮中,邪未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故 
也,宜此汗之。 
桂枝汤、麻黄汤各取三分之一,合为半服。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桂枝二麻黄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服桂枝汤后,大汗出,风乘汗入,玄府反闭,形如疟状,日再发 
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桂枝二越脾一汤
属性:治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桂枝汤二分,越脾汤一分,合二升,温服一升。 
桂枝麻黄汤各半,助正驱邪小发汗。太阳如疟脉虽微,热多无汗仍须散。(太阳如疟脉 
微,为阴阳俱虚,汗、吐、下皆在所禁。然热多寒少,面有热色,身无汗,肤痒如虫行皮中, 
以邪气怫郁在表,欲自出不得,虽脉微不可发汗,而热多无汗,又不得不汗,故立此法。助 
正之力,侔于散邪,但取小汗即已,庶无大汗亡阳之虑。)风疟缘何属太阳,因其止作无间 
断。(太阳如疟,一日二三度发,不似少阳之疟一日一发也。因风邪客于皮肤中,欲出不出, 
故止作无定,后人因名之曰“风疟”。)又有桂二麻一汤,主治略同微有判。此因有汗桂枝 
多,发散之功更和缓。(此与各半汤意略同。但此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若夫桂枝(二)越脾(一)法,体虚邪亦轻微按。无阳是亡阳分津,脉弱热多义当玩。(此 
无阳与亡阳不同。无阳者,即阳分亡津之谓。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 
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致有叉手冒心、脐下悸之变,故用桂枝汤四分之二以行阳,越脾汤 
四分之一以行阴。行阴者,发越脾气而行胃中之津,俾阳和津生而脉复,令得似汗而解。盖 
凡暴病发热,脉虽弱而治从外感;久病脉弱,热虽盛而治从内伤,此其要也。尤在泾《伤寒 
贯 
与麻黄合剂,则能尽麻黄之力,而并去其悍;与石膏同用,则能资石膏之益,而不挠乎权。 
是虽麻、石并行,而实以桂枝为主,盖非滋养营卫,则无以为发汗散邪之地耳。凡正气不足 
,邪气亦微,而仍须得汗而解者,宜于此三方取则焉。后人不能尽桂枝之用,而求之人参、 
归、地之属,立意则同,而用药悬殊矣。”)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桂枝去芍药加麻附细辛汤
属性:治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 
桂枝去芍药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水七升,煮麻黄去沫,纳诸药,煮二升,分温三服, 
当汗 
桂枝麻附细辛汤,去芍原来是复方。心下如盘坚大者,水寒结聚此能攘。又方枳术为汤 
饮,(枳术汤亦治此证,歌诀另编。)法别阴阳义益彰。(喻嘉言谓“心下”即胃之上也。胃 
中阳气不布,心下乃为水饮之阴占据,虽总一阳气之权不伸所致,然有阴阳二候。阳气虚而 
阴气乘之,结于心下,必用桂枝汤去芍药之酸寒,而加麻黄、附子、细辛,共散胸中之水寒。 
以少阴主内,水寒上入,即从少阴温经散寒之法而施治也。所以方下云“当汗出如虫行皮中 
则愈”,可见胃中之阳不布,即胸中之阳亦虚,胸中阳虚,并卫外之阳亦不固,故其汗出时 
如虫行皮中,尚显阳气滞涩之象,设非桂、麻、辛、姜协附子之大力,心下水寒能散走皮中 
乎?水寒散斯重云见 ,而心下之坚大者,豁然空矣。其有阳邪自结于阳位,阴寒未得上入 
者,但用枳、术二味,开其痰结,健其脾胃,而阳分之阳邪,解之自易易耳。《金匮》虽未 
明言,究竟气分之水,不越此阴阳二治也。) 

退思集类方歌注桂麻各半汤类
柴胡桂枝汤
属性: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桂枝 芍药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 
合半) 大 
小柴胡合桂枝汤,(名柴胡桂枝汤)太少二阳合病方。和其营卫通津液,(二汤合用之功 
如此)肢节烦疼(太阳证)痞呕(少阳证)康。太阳热重寒轻者,脉弱阳微宜此匡。阳微切 
勿重发汗,误汗伤津阳必亡。(太阳热多寒少,脉弱无阳之证,仲景主以桂枝二越脾一汤。 
柯韵伯曰∶“脉弱阳微,不可发汗,何得更用麻黄、石膏,重竭其阳。审证用方,惟柴胡桂 
枝汤为恰当。”) 

退思集类方歌注葛根汤类
葛根汤
属性:治风寒在表,头项强痛,背亦强,牵引KT KT 然,脉浮,无汗恶风,而下利者;并 
治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桂枝 芍药 甘草(各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