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释迦牟尼生命历险记-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对于外在时空而言,我们自身是次元时空,而这些“识”都是我们自身这个次元时空下一个层次的次次元时空的生灵。
  
  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每一个想法,背后都有他亲身的经历和他自己的思维逻辑在支撑。反过来说,每一个想法都靠在了“经历”这样一个时间上,“逻辑”这样一个空间上。每一个想法念头都又在互相影响、互相关联,还能“广摄成就大宇宙”,因为想法和念头可以让我们自身快乐或者痛苦,当然也可以让我们自身转识成智,成就佛果。
  
  从这个现象观察,我们就能知道什么叫“芥子纳须弥”。
  
  只不过以前,我们从有“我”的习惯出发,控制和占有想法念头,于是反被控制和占有,我们掉到想法中烦恼不已,让自身这个小宇宙、念头这些次次元时空的生灵完全成、住、坏、空,成了轮回相。
  
  现在,我们要对它们慈、悲、喜、舍,转识成智让它们成为我们的清净大海众菩萨,它们所依的时空成为净土佛国,这样就能将一切过去化成净业,具一切大功德。
  
  于是从初地菩萨以上,开始有了净业,地地净化。而净业背后的动力是什么?其实所有的净业是来自于根本的大悲愿力,这就是动力。所以,自身就能够与法界交融。
  
  这一根本的大悲愿力对自身是这样,对别的人、别的生灵也是如此。如果对自己能“大悲”,对别人就不行,那么即身成佛的前提要件就压根不具备:没有养成无我的生命习惯。
  
  从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萨,等觉、妙觉菩萨,进入最后金刚喻定,在金刚喻定里,一念忆起,现证成佛。而现证成佛后,修行人就会观察缘起,依止于相应个人的因缘,就开始要以佛的广大境界来教化大宇宙,所以世界又重新出现了——下一个阶段的六度万行。
  
  比如《华严经》所说的境界是:始成正觉的毗卢遮那如来首先出现在《世主妙严品》,这一品是一切世间主、修行人,过去与他有因缘的都来集聚一起来赞叹佛。赞叹之后如来现相,就开始以他广大的境界来教化了。
  
  那么之后如何修持?就从十信、十住……十定、十通(详见《大智度论》)到达最后毗卢遮那佛圆满境界,次第修学,到最后能远离世界,远离世界之后,转入现前世间而入世间,于是入法界品出现了。《入法界品》是在世间行道,即入法界,此次的“世界”对他来说是法界。那么另一种则是在《法华经》里面,毗卢遮那如来证入久远成佛的本师释迦牟尼佛,法、报、化三身总持于一身,教化十方世界。
  
  《华严经》中的法界
 
  《华严经》中有《华藏世界品》。这一品的文章是由普贤菩萨来说明毗卢遮那如来所庄严清净的“华藏世界海”之形状景况、风土人情,并特别回答了佛世界海(宇宙观)、众生海(生命观)等问题。
  
  “华”,指的是莲华;“藏”,意指莲华含子之处。因为华藏世界中所有的世界、世界种,都含藏于大莲华之中,都住在大莲华之上,所以才称为“华藏”。而此华藏世界,是毗卢遮那如来在修菩萨行时,亲近世界海微尘数的佛陀,修治世界海微尘数的大愿,所在庄严清净而成的。
  
  华藏世界位于何处呢?它是由广大而繁多的风轮扶持着,这些风轮一个接一个层层往上,最上方的一个风轮称为“殊胜威光藏”风轮。此风轮扶持着“普光摩尼庄严香水海”。
  
  这个香水海中有一大朵大莲华,名为:种种光明蕊香幢,华藏世界就安住在这朵莲华当中,有金刚轮山在四方周匝围绕着。
  
  这种风轮扶持香水海、海中有华的状相,如果依生灵而说,是妄想风持如来藏识、法性海,生无数因果,含摄世、出世间未来果法。如果依诸佛境界而说,是以大愿风持大悲海,而生无边行华,含藏万境,重叠无碍。就心性性体来说,蕊香幢莲华的生起,是表示于根本智中起差别智、行差别行。
  
  华藏世界有庄严清净的大地,又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的香水海,这每一香水海当中,又各有四天下微尘数的香水河右旋围绕着香水海;大地、香水海、香水河,皆是世界海微尘数的清净功德所庄严,同时,显现所有化佛、神通自在、一切变化周遍、所修愿行等等境界,表达一人一切、一切一人、体相如实无差别的境像。
  
  华藏世界中有为数不可说、不可数的香水海,每一香水海皆有一个世界种类安住,每一个世界种类中又都安住了不可说数的世界。这些世界海的结合,就像帝释天的珠网一般,以一大珠当中心,第二层珠贯穿围绕此珠心,第二层珠再各为珠心,让第三层珠贯穿围绕,如此次第辗转相递绕,形成四面八方看去皆是纵横相从的网状,各珠之间皆能交相互摄。
  
  《华严经》中欲彰显这种庄严的境界,故以中间的香水海为主轴,广陈别说华藏世界海中层层相摄的情形。如此更能体会到这个不可思议的世界海。
  
  最中间的香水海名为:无边妙华光香水海,其世界种称为:普照十方炽然宝光明世界种,其四周有十个香水海围绕。每一个香水海一定配一个世界种,一世界种中必包含二十重世界。
  
  所以,这十个香水海又各领有不可说微尘数的香水海,就形成十个不可说佛刹微尘数的香水海。有这么多的香水海,就有如此多的世界种,而每一世界种又各有二十重世界,如果写成方程式表示世界的数量,就是:十个香水海×二十重世界×不可说微尘数香水海。
  
  而这样的景像都围绕在中间的香水海(无边妙华香水海)四周,中间的香水海本身亦有二十重世界围绕。重重世界重重佛土交互为缘、交互映摄含藏清净妙严,无量光明。
  
  华藏世界的形状如此,华藏世界的所有庄严境界,能现诸佛境界,众生三世所行行业因果亦总现其中;就如百千明镜俱悬四面,前后影像互相彻照。因为一切法空之谛,故能隐现自在,而有“一念现三世,十方世界于一刹中现”等等无碍境界。
  
  又“诸佛国土如虚空,无等无生无有相,为利众生普严净,本愿力故住其中”,这无碍的大用皆因诸佛本愿力的缘而显现。若以如来大愿智力,则众相随现;若随法性自体空性,则众相皆无,此便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展现。
  
  如此隐现随缘自在,却不离一真法界、一真之智,这就是华严世界的不可思议境界;亦是普贤菩萨的愿行所契入的广大福智境界。这样的世界相亦是法界相,交互映摄、大小互容,诸佛每一毛孔中含藏整个法界,每一世界中的诸佛又含藏全部法界,每一世界又返回容摄诸佛之毛孔,不断不断地交互容摄,显现无尽缘起的不可思议境界。
  
  《华严经》中说整个法界是大小相互含容的世界,是无限交互圆融的世界。
  
  一粒砂中是一个宇宙,整个宇宙也是宇宙,这是第一层结构。再就更深一层来讲,这一粒砂中的宇宙可以涵容整个宇宙,涵容整个外在的大宇宙。再往深一层,这一粒砂中所涵藏的整个宇宙中,又反涵藏着这一粒砂。如此继续无限制地下去,就成为一个无限交互圆融的世界,这就是华严世界。
  
  如果我们放弃简单宇宙的概念,放弃一是一、二是二的概念,放弃此方彼方的概念,放弃所有一层层宇宙的概念后,就能跟无限交互圆融的宇宙相应。
  
  华严世界海是整个世界群个个是相摄无尽、相互圆融的。
  
  华严的正确知见
 
  因此《华严经》中的宇宙说明,其实也正代表它的修法,它的正见,而各种宇宙万象就是华严境界。
  
  华严的正见是什么呢?是圆的见地,所以才说“大小相容”、“彼此互摄”,才说“十方三世同时炳现”、“当下即是,遍十方三世”。是上穷佛志,下含一切众生现前世界,不舍一切现前世界,从性起反观照到现前一切,处处皆圆,随拈一处,无处不圆,随拈一处即是华严世界海;随拈一处,一粒沙一粒尘,周遍法界,含融一切法界,能含容无限大,也能含容无限小,一刹那能含摄无穷的时间,无穷的时间能够含摄一刹那。
  
  莲华藏世界海或称为华藏世界海。从整个《华严经》中来观察,莲华藏世界海是毗卢遮那佛在金刚道场始成正觉的时候,所现出的圆满宇宙相。也就是说在金刚菩提座下有一个人始成正觉,而他成就正觉之后,相应于他的清净圆满,也现起圆满的完全时空外在世间,这个世界所显现的境界就叫莲华藏世界,或叫华藏世界海。
  
  《华严经》说“十方三世同时炳现”,只有断舍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才能够通摄三世,《华严经》更将三世扩大为十世,过去中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现在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未来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总括这九世就是十世。
  
  就解脱而言,这十世如何脱落?我们必须将时间的锁链切断,透视到时间的本心,这才是进入到华严世界海。如此,还要还落在世间,这是不可思议的上下双回向的境界,这是性起、观照,是不可思议的境界,使十方三世同时炳现,再次化入到整个现前的一切。
  
  无悔的一生
 
  一个真实解脱的人,以出世间的心,以出离的心,以远离、不执着的心,以如幻的心来看这世界。
  
  但是由于悲心的缘故,在如幻、远离、不执着后,重新回入世间,融摄一切来为众人服务,永不后悔。永不会后悔,没有一丝遗憾。
  
  所以,再次化入眼前的一切,即回归世间,即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抬头青山苍翠,放眼人人是佛。
  
  舍利弗圆寂的时候,很多弟子非常伤心,伟大的尊者舍利弗竟然这样就走了,他走得未免太快了吧!阿难看到这种情形,就代表大众去问佛陀:“这么伟大的成就者,这么有智慧的舍利弗就这么走了,什么都没留下。”
  
  佛陀就对阿难说:“阿难啊!舍利弗虽然已经过去了,但是舍利弗尊者的戒消失了吗?”
  
  阿难说:“没有。”
  
  “舍利弗的定消失了吗?”
  
  阿难回答:“也没有。”
  
  “舍利弗的智慧消失了吗?”
  
  阿难说:“没有。”
  
  “舍利弗尊者的解脱消失了吗?”
  
  “阿难说:也没有。”
  
  “那么舍利弗的解脱知见消失了吗?”
  
  阿难说:“没有,世尊。”
  
  “既然舍利弗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都没有消失,你怎么能说他什么都没留下呢?”
  
  舍利弗尊者留给我们的是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六祖坛经》中的五分法身香,指的就是这个。
  
  像舍利弗这样一个大修行人,他是无悔的,因为不忍见佛陀先他而去,所以他请求佛陀:
  
  “佛陀啊!我知道您将会比我先圆寂,但是我实在不忍。就佛法而言,佛陀的大弟子一向都是先佛而走的,请您允许我先入灭吧!”
  
  他走了,但并不是什么都没留下,而是留下了五分法身。虽然舍利弗尊者已经圆寂,却留下了如幻的智慧、慈悲,他是无怨无悔的,这样的典型常留在我们心中。佛陀不也是如此吗?
  
  我们慢慢学习,到达这种境界,接着要达到一生的无死修证。真的用心了,而且有一定的成果,再来,我们则将智慧的法水,用悲心倾倒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回馈给众人。
  
  一个追求解脱的人,今生向佛陀学习,终究能够达到真实解脱的目的。
  
  又因大悲心的缘故,以无死的心境在人间游历,每一天都是好日子,每一个地方都是好道场,社会就是他的菩萨道场,就是他的金刚坛城,在此要随缘说法、随缘教化。
  
  怎能不解脱?怎么会后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