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刺右。右刺左。(足太阴之别。名曰公孙。去本节之后一寸。别走阳明。其别者。入络肠胃。王冰曰。足太阴之络。从髀 
合阳明。上贯尻骨中。与厥阴少阳。结于下 。而循尻骨。内入腹。故邪客之。令人腰痛。引少腹控肋 也。络循于腹。 
故不可以仰息。腰尻骨间曰解。挟脊之肉曰胂。腰尻之解。两胂之上。是腰俞也。以日生死为 数。发针立已。盖脾主 
肌肉。肌腠之间。乃卫气之出入。故以月为 数。)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拘挛背急。引胁而痛。刺之从项始。数脊椎。 
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 。立已。(此邪客于络而入于经者。即当取之经也。夫筋挛背急。引胁而痛。足太阳 
之经证也。故刺之当从项之大椎始。数脊椎而下。挟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即于脊骨之旁。刺之三 。立已。盖十五大 
络。乃十二经脉之别。交相贯通者也。故邪客于络而为络病者。则缪取之。如邪客于络。转入于经而为经病者。即随经 
脉之痛处而取之也。)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留于枢中痛。髀不可举。刺枢中以毫针。寒则久留针。以月死生为数。立 
已。(此言邪留其处而为痛者。亦当随其痛处而取之也。枢中、髀枢之中。两髀厌分中。即环跳二穴。毫针取法于毫毛。 
长一寸六分。主寒热痛痹之在络者。故当以毫针刺枢中。寒则久留针以待阳热之气。至以月生死为数。立已。按邪舍于 
络。有随络气而留行者。则缪取之。有客于络而转入于经者。有客于络而留其处者。皆随其痛处而刺之。盖邪气之无经 
常也。少阳主初生之气。故亦以月生死为 数。)治诸经刺之所过者。不病。则缪刺之。(此复申明治诸经者。亦有缪 
刺之法也。经、经别也。足太阳之正。别入 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胱胱。散之肾。足少阴之正。至 
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足厥阴 
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 
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手少阴之正。别入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 
内。手太阳之正。指天别于巅。下走三焦。散于胸中。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手阳明之正。 
从手循膺乳。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上出缺盆。复合阳 
明。此十二经之别脉。亦阳走阴而阴走阳者也。故治在诸经者巨刺之。如邪在所过者不病。是邪盛于左而病反在右。邪 
在于右而病反在左。或邪在于阳之经。而移易于阴经者。或在阴之经。而移易于阳经者。又当左取右而右取左也。按以 
上十二经别。亦皆系于五脏。是以下文论邪客于五脏之间。引脉而痛者。当缪取之也。)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 
脉出耳前者。(此言经别之与经脉相通也。夫十二经正。乃十二经脉之别。道路虽分。其源流通贯。故刺经不已。当复刺 
其脉焉。通脉出于耳前者。谓手阳明之脉。上出于耳前。循禾 迎香。而通于足阳明胃脉者。耳聋刺手阳明者。承上文 
而言邪客于手阳明之经而病耳聋者。则当治其经。如不已。此邪入于脉。即取耳前之脉以刺之。则其病立已矣。)齿龋。 
刺手阳明。不已。刺其脉入齿中。立已。(龋音区。齿龋、齿痛也。此言邪客于手阳明之经别。而为齿痛者。则当取之经。 
如不已。此邪入于脉。即刺其入齿中之脉。举一经而十二经可类推矣。然独提手阳明者何也。手阳明之脉。交人中而左 
之右。右之左。如病在耳而取之耳。痛在齿而取之齿。是随其病之所在而取之。若病在上而取之下。又当以缪刺者也。 
上章论大络与经脉相通。此论经别与经脉相通。上章论邪客于足阳明之经。下节论缪传引上齿痛。皆病在上而取之下。 
所当缪刺。此论邪在于手阳明之脉。病在上而取之上者。不必缪刺。盖手足阳明之经。皆左右相交于人中承浆之间。言 
缪刺之证。不则大络之奇病。如十二经别。足阳跷之脉。及手足阳明二经。皆有缪刺之证。当知缪刺者。因经脉之左右 
互交而取之也。)邪客于五脏之间。其病也。脉引而痛。时来时止。视其病。缪刺之。于手足爪甲上。视其脉。出其血。 
间日一刺。一刺不已。五刺已。(此邪客于五脏之间。而病及于经别也。盖十二经别。内散通于五脏。外交络于形身。故 
邪在五脏之间。其为病也。引脉而痛者。当取手足之井穴。随其所病之经而缪刺之。时来时止者。邪随气而或出或入也。 
视其脉者。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即泻出之。间日一刺者。邪客之深也。五刺已者。五脏之气平也。张兆璜曰。以其时 
来时止。始知邪客于五脏之间。)缪传引上齿。齿唇寒痛。视其手背脉血者去之。足阳明中指爪甲上。一 。手大指次指 
爪甲上。各一 立已。左取右。右取左。(缪传者。谓手阳明之邪。缪传于足阳明之脉也。足阳明之脉。入上齿中。还出 
夹足。左右相交于承浆。此邪客于手阳明之经别。而缪传于足阳明之脉。致引入上齿而使齿唇寒痛。当先视其手背之脉。 
有留血者去之。以泻手阳明经别之邪。取足阳明中指之内庭。以泻上齿之痛。再刺手大指之少商。手次指之商阳。以泻 
手阳明经别之本病。此左右相交于承浆。而取刺在下。故当缪刺者也。此章论十二经别。与十二经脉相通。而手之阳明。 
又可通于足阳明者也。)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足阳明之络。此五络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 
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 。后 
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 。立已。不已。似竹管吹其两耳。 其左角之发。方一 
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此申明诸脉生始出入之原。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所谓宗脉者。百脉之 
宗也。百脉皆始于足少阴肾。生于足阳明胃。输于足太阴脾。主于手少阴心。朝于手太阴肺。是以五脉之气。皆会于耳 
中。络左角者。肝主血而居左。其气直上于巅顶也。五络俱竭。则荣卫不行。故令人身脉振振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 
或曰尸厥。盖人之所以生动者。藉气 而血濡。血气不行。则其形若尸矣。刺足大指足太阴之隐白。刺足心足少阴之涌 
泉。刺足中指足阳明之厉兑。刺手大指手太阴之少商。刺手心主手少阴之神门。使血气疏通。其厥立已。如不已。用竹 
管吹其两耳。以通宗脉之气。 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盖发者。血所生也。充 
肤热肉。生毛发之血。肝所主也。肝居左。故 其左角之发以通荣血。酒者热谷之悍液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故饮 
酒者。随卫气先行皮肤。先充络脉。故饮以美酒一杯。以通卫气。荣卫营运。则其人立疏矣。此节复结大络之气。先行 
于皮肤。先充络脉。是以皮肤孙络之邪。不入于经。则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按神农本经。发者血之余。服之仍自还 
神化。盖血者神气也。中焦之汁。奉心神化赤而为血。故服之有仍归于神化之妙。曰方寸者。言其心所主也。灌者。欲 
其灌溉于四旁也。夫医者意也。以意逆之。思过半矣。)凡刺之数。先视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经 
刺之。有痛而经不病者缪刺之。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此总结治法。又当先治其经脉也。数、几 
也。言凡刺之有几。而各有所取也。经脉者。脏腑之十二经脉。如江河之径道也。络脉者。如江河之支流。孙络者。如 
支流之更有支流也。经者。经别也。如江河之别道。江从此而通于河。河从此而通于江。此阴阳相合之道路。故又曰经 
正。络者。大络也。如江河之外。别有江河。而外与经脉之孙络相通。然而总归出于海。海之所以行云气于天下者。从 
大络而充于皮肤。海之潮汐。从经脉而流溢于支络。是以始受之邪。从皮肤而入于孙络。从孙络而入于络脉。从络脉而 
入于经脉。极于五脏。散于肠胃。故当先治其经脉。切而从之。审其虚实而调之。不调者。以经刺之。如身有痛而经脉 
不病者。此流溢于大络。所当缪刺者也。因视其皮部有血络者。尽取之。此缪刺之数也。王芳侯曰。邪气从外而入。 
正气从内而出。知其所出之道路。后能知邪入之浅深。故为根本之学。) 



卷七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属性: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此论六气之内合于五脏也。曰厥阴、少阴、太 
阳、少阳。论六气之为病也。曰皮肉筋骨脉者。因六气而及于五脏之外合也。曰心肝脾肺肾者。因六气而及于五脏之次 
也。有余者。多气少血。不足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痹者。闭也。血气留着于 
皮肉筋骨之间而为痛也。气病之谓疝。血病之谓积。盖气盛而生热。则为疝痛。血多而凝泣。故成积也。厥阴者。阴之 
极也。阴极而阳生。得中见少阳之火化。故有寒有热也。厥阴主春生风木之气。故首论厥阴焉。张兆璜问曰。厥阴止 
曰寒热。而以少阳病筋病肝者何也。曰此论病在六气。而及于五脏者也。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从中者。以中气为 
化也。)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 
病痹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太阳有余 
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善时巅疾。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 
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三阴三阳。有多血少气者。有多气少血者。惟阳明血气皆多。盖血气之生于阳明也。荣血行于 
脉中。乃阳明水谷之精。上归于心。淫精于脉。脉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腑。腑者。在 
外之皮肉筋骨也。腑精与神明相合。而通于五脏。气复归于权衡。此脉气之生始出入也。是以阳明之有余不足。则为脉 
痹心痹。心主脉而上归于肺。肺主皮毛。毛脉合精于皮肤之间。是以少阴之为皮痹肺痹也。脉气散于皮毛。复从太阴所 
主之肉。少阳所主之筋。太阳所主之骨。而内通于五脏。是以有余而在外。则为肉痹筋痹骨痹。不足而陷于内。则为脾 
痹肝痹肾痹矣。至气有余于内而为热。则为疝。血有余于内而为寒。则为积矣。故所谓风者。热所生也。所谓身重者。 
病在气也。所谓溲血腹满。善惊目痛者。病在血也。此三阴三阳所主之血气。生始出入。各有太过不及之为病也。愚按 
此章无问答之起句。乃伯承上章而言。)是故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气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此 
承上文而言脉气之随四时生长收藏。外出于皮肤。内通于五脏。环转之无端也。)帝曰。余愿闻其故。岐伯曰。春者天气 
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 
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守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着骨髓。通于五脏。(夫经脉为里。支而横者 
为络。络之别者为孙。是血气之从经脉而外溢于孙络。从孙络而充于皮肤。从皮肤而复内溢于肌中。从肌肉而着于骨髓。 
通于五脏。是脉气之散于脉外。而复内通于五脏也。夫天为阳。地为阴。阴阳合而血气始生。肾主冬令之水而为生气之 
原。阳明乃血气所生之府。故曰谷入于胃。脉道乃行。水入于经。而血乃成。然藉肾中之生气。戊癸合化。而后生此水 
谷之精微。故天气开。地气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肾脏之冬令。已得春生之气。而人气始在脉。是人气之通于天也。 
故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朝 
则人气始生。日中人气长。夕则人气收。夜半人气在脏。人与天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