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出于然谷。上股内后廉。在足三阴之后。循足内之鱼腹股上。故曰阴股。卢良侯曰。上节首言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 
死。中以无刺大醉节问之。而此节复首提曰。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节文先后序次。皆有意存。俱当着眼。)刺客 
主人内陷中脉。为内当漏为聋。(客主人、足少阳胆经脉也。内陷中脉。谓客主人内之脉也。盖手足少阳之脉。盘错于耳 
前目侧。浮浅之内。而又有陷中之深脉也。足少阳之脉。有从耳后入耳中者。手少阳之脉。亦有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 
前。过客主人。病则耳聋。浑浑 。此言刺客主人太过。则误中内陷交过之脉。而为耳内漏而聋也。卢良侯曰。浮 
浅者为络脉。深者为经脉。而经脉之内。又有深隧之大经。所取之脉。而内有交过之陷脉。是以刺跗上阴股太过。则中 
大经。刺客主人太过。则中交过之脉。当知经脉之内。而又有经脉之交错也。)刺膝髌出液为跛。(髌、膝盖骨也。膝乃 
筋之会。液者。所以灌精濡空窍者也。液脱则筋无以濡养。屈伸不利而为跛矣。)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臂太阴。 
肺脉也。肺者。主行营卫阴阳。出血过多则营卫不续。所以一息不运。则穹壤判矣。)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足少阴。肾脉也。肾虚而复出其血。是为重虚。少阴之脉。循喉咙。系舌本。故难以言。)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胸前之两旁谓之膺。足阳明之俞在膺中。肺经之脉。亦循膺中之云门中府而出。若刺膺中之脉。陷而入深。误中肺脉。 
则令人喘逆仰息。盖因无故而伤之也。卢良侯曰。此与客主人内陷中脉同义。盖谓经脉所循。有浅深而同道者也。)刺 
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肘中、手太阴天泽穴也。内陷者。不能泻出其邪。而致气归于内也。气不得出。则血不 
得散。故不能屈伸也。按灵枢经云。肺心有邪。其血留于两肘。肝有邪。其气留于两腋。脾有邪。其气留于两髀。肾有 
邪。其气留于两 。凡此八虚者。皆机关之室。真气之所过。血脉之所游。邪气恶血。故不可留住。留住则伤络脉骨节。 
机关不得屈伸而病挛也。杨君立曰。络脉者。所以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阴股下三 
寸。足少阴之络也。夫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内陷者。气不至而反陷于内也。肾开窍于二阴。故令人遗溺。卢良侯曰。 
孙络之脉别经者。其血盛而当泻者。亦三百六十五穴会。)刺掖下胁间内陷。令人咳。(肺脉从肺系横出腋下。刺肺脉而 
气反内陷。则气上逆而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膀胱居少腹之内。刺少腹而误中膀胱。则胞气外泄。 
故溺出而少腹虚满也。)刺 肠内陷为肿。( 肠、一名鱼腹。俗名腿肚。如鱼之腹。故以为名。张介宾曰。肉浓气深。 
不易行散。气反内陷。故为肿也。)刺匡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匡、目匡也。陷骨中脉。匡骨上之陷脉也。经曰。裹 
撷筋骨气血之精。而与脉并为系。刺脉而伤其目系。则泪流不止而为漏。视无所见而为盲。)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关节者。骨节交会之机关处也。液者。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故液脱者。骨肉屈伸不利。按以上要害之处。有误中 
而立死者。有刺之而计日死者。有为跛为伛为喑为盲之痼疾者。针刺之道。本为救人而反杀人。行针之时。当战战 。 
如临渊履冰。慎勿以人命为轻忽也。) 



卷六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形归气。气生形。形气之宜相 
应也。反此者。谓气盛身寒。气虚身热。皆为寒暑之所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是以谷之多少。与气之盛虚。宜相应也。反此者。 
谓谷入多而气少。谷不入而气多。亦为邪病之所致。)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者血之府。故虚 
实之宜相应也。反此者。或因饮中热。或风气留于脉中。亦因病之所致也。夫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 
和喜怒者也。是以营卫调。志意和。则筋骨强健。腠理致密。精神专直。身不受邪。如形气谷气之相反。血脉虚实之变 
常。皆缘志意不和。以致邪气从之。故名之曰刺志论)帝曰。如何而反。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 
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盛者。实也。少者。虚也。脉盛者。 
脉大也。脉少者。脉小也。按此节当有气盛身寒。此为反也八字。或古文之简脱与。抑经语之错综耶。)气盛身寒。得之 
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此申明形气虚实之相反者。为邪气之所伤也。气盛身寒者。邪气实也。气虚身热者。形气 
虚也。寒伤形。故气盛身寒。暑伤气。故气虚身热。)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淫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 
在胃及与肺也。(夫肾为生气之原。胃为血气之海。谷入多而气反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盖脱血者。阴气下泄。 
湿居下则下焦受伤。以致生原亏损而气少。病不在上。故谷入多也。夫上焦主纳。中焦主化。邪在肺胃。则不能纳化水 
谷。而谷入少矣。谷入少而反气多者。生气之原不伤也。此言气之发于下焦也。卢良侯曰。凡下病者。下行极而上。此 
言下焦受病。不及中上。故曰居。)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经云。水 
入于经。而血乃成。又曰。中焦之汁。奉心化赤而为血。热者。心火之气也。饮中热。则饮皆化赤而为血。故血多。脉 
中之气不盛。故脉小也。风气乘于脉中。故脉大。水浆不入。则血无所资生。故血少也。此言血之生于中焦也。卢良侯 
曰。经云。浅深在志。远近若一。又曰。始浅刺。以去阳分之邪。再深刺之。以去阴分之邪。按此篇帝问虚实之要。而 
伯所答者。皆为邪病所伤。盖邪实则正虚矣。然取邪气之浅深。在用志之专一。故曰刺志论。张兆璜曰。邪气去则正气 
自复。泻实之中。而有补虚在焉。)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夫虚者须其实。气入则实矣。实者须其虚。气出则 
虚矣。此言气之开阖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虚者补之。针下热则实矣。实者泻之。针下寒则虚矣。此言阴阳 
之气至也。)入实者。右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针空者。容针之空处也。凡用针之法。右手持针。左手 
掐穴。方其入针泻实之时。以右手开针空以泻之。方其入针补虚之时。以左手闭针空以补之。开针空则气出。闭针空则 
气入。所谓补泻之时。与气开阖之相合也。张兆璜曰。开阖者。三阳之气发于下焦。营卫者。中焦水谷之所生也。用 
针取气。在于营卫。而此篇独论气出下焦。血出中焦。候下焦所生之气。出入开阖。以行补泻之法。又一法也。然三阳 
之气。发原于肾脏水腑。肾主藏志。故曰刺志论。) 



卷六

针解篇第五十四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按针经首篇。论九针虚实之道。而小针解有未尽之义。故帝复有此问焉。)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 
(菀音郁。所谓虚则实之者。气口虚而当补之也。候其阳气隆至。针下既热。乃去针也。盖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 
气口盛而当泻之也。候其阴气隆至。针下已寒。乃去针也。盖气虚乃寒也。菀、积也。陈、久也。菀陈则除之者。去血 
脉也。盖以恶血积久于脉络之中。所当除去之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言诸经有盛者。皆当泻其邪。出针之时。 
勿按其 。令邪气之随针而外泄也。)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徐而疾则虚 
者。谓针已得气。乃徐出之。针既出穴。则速按之。使正气不泄而实。此补虚之法也。疾而徐则虚者。言邪气已至。乃 
疾出之。针既出穴。则徐按之。使邪实可泄而虚。此泻实之法也。按此论与小针解不同。小针解曰。徐而疾则实者。言 
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则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盖以针之出入分疾徐也。本篇之所谓疾徐者。论出针之疾徐。按 之 
疾徐也。故名之曰针解者。解小针解之未尽也。夫刺之微在迟速疾徐。而两经各尽其妙。所谓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 
道始备。)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言实与虚者。谓针下寒而气少者为虚。邪气已去也。针下热而气多者为实。正 
气已复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气之虚实。若有若无。当静守其气。疾则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 
(夫病有标本。先病为本。后病为标。治有取标而得者。有取本而得者。故当知病之先后。察其应后者后取之。应先者 
先取之。)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补泻之法。当守而勿失。若有得 
若有失者。是失其法也。)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九针之用。热在头身宜 针。取分肉间气宜圆针。 
取气出邪宜 针。刺痈热出血宜锋针。刺大痈出脓热宜铍针。调阴阳去瘫痹宜圆利针。去寒热痛痹宜毫针。取深邪远痹 
宜长针。人气留于关节宜大针。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气来谓之开。可以迎而泻之。气去 
谓之阖。可以随而补之。补泻之时。与气开阖相合。故曰刺实者。刺其来也。刺虚者。刺其去也。)凡针之名。各不同形 
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九针之名。有 圆 锋之殊分。九针之形。有大小长短之不等。各尽其所当补泻之用而制之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留针所以候气也。阴气隆至。 
针下寒也。阳气已退。实者虚矣。阳气隆至。针下热也。元气已复。虚者实矣。俱当候其气至。而后乃可去针。)经气已 
至。慎守勿失者。勿更改也。(针已得气。慎守而勿失。勿使其气有更改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志者。心 
之所之也。病在外者宜刺浅。病在内者宜刺深。当属意病者。知所取之处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刺之或浅 
或深。虽有远近不同。然俱以得气为期。故其候相等无二也。)如临深渊者。不敢惰也。(行针之际。当谨慎之至。)手如 
握虎者。欲其壮也。(持针如握虎。欲其坚定而不怯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患。无左右视也。(行针之道。贵在 
守神。静志以观病患。以候其气。无左右视。以惑乱其神志焉。按小针解云。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 
也。此篇先论守己之神。以合彼之神。所谓神乎神。耳不闻。昭然独明。若风吹云。)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下针 
之法。义不容邪。故当端以正。)必正其神者。欲瞻病患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正其神者。定病患之神也。瞻病患 
之目。无使其邪视。制彼之神气专一。令病者之气易行也。按以上诸节之上句。与九针篇相同。下句则与小针解各别。 
盖复解九针虚实之道。以补未尽之义。)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跗之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 独陷者。 
下廉者。陷下者也。(三里在膝下三寸。跗之者。足跗上之冲阳脉也。下三里三寸为巨虚上廉。复下上廉三寸为巨虚下廉。 
自三里循上廉下廉而至跗上冲阳之动脉。皆属足阳明胃经。独举此胃经而言者。言针之候气。候阳明所出之营卫也。故 
针经曰。用针之类。在于调气。气积于胃。以通营卫。又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气者天下也。胃之所 
出气血者经隧也。经隧者。五脏六腑之大络也。迎而夺之而已矣。如迎夺太过。则反伤其性命。是取气在阳明。而绝命 
亦在阳明矣。故特举此以令民之勿犯也。卢良侯曰。针经云。迎之五里。中道而止。本经云。三里在膝下三寸。盖三里 
五里。皆阳明穴。然当先定足经而上合于手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