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手太阳少阴之经矣。此节以审证而知五脏之病。盖脏腑之经气上下内外。各有部分。故曰诊病之始。五决为纪。诊、视 
也。)夫脉之大小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色脉。 
可以万全。(此以诊脉察色。而知五脏之病也。小者正气虚。大者邪气盛。滑主血伤。涩为少气。浮为在外在腑。沉为在 
里在脏。此六者。脉之提纲。而可以指别也。五脏在内。而气象见于外。以五行之理。可类而推之。五脏之相合于五音。 
发而为声。可以意识。视五色之微见。可以目内察之。能审色脉之相应。以辨病之死生。则万全而无失矣。此与上节审 
证以决五脉之病。又一法也。)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虑而心虚。 
故邪从之。(赤当脉。脉合心。故曰赤脉之至也。喘、急疾也。坚、牢坚也。心脉之至。急而牢坚。主积气于中。当时害 
于食。盖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有积于中。故害于食也。名曰心痹。积气痹闭于心下也。此得之外淫之邪。 
因思虑而心虚。故邪气乘虚而留于内也。经曰。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心虚矣。此节照应生于心。如以缟裹朱节。 
故曰赤脉之至。白脉之至也。前论五脏之色。生于脏而见于外。此言五脏之病。成于内而见于脉也。头痛巅疾。过在足 
少阴巨阳。言六淫之邪生于外也。此言五脏之病成于内也。)白脉之至也。喘而浮。上虚下实。惊。有积气在胸中。喘而 
虚。名曰肺痹寒热。得之醉而使内也。(平脉篇曰。呼吸者。脉之头也。盖呼吸急则脉亦急。故以呼吸之喘急。以形容脉 
之急疾也。肺主气而虚。故脉浮。病气而不病血。病上而不病下。故脉上虚而下实也。阳气虚。则善为惊骇矣。胸中为 
气之海。上注于肺。以司呼吸。邪积于上。则膻中之正气反虚。故为虚喘也。藏真高于肺。主行荣卫阴阳。阴阳虚乘。 
则为往来之寒热矣。酒者。熟谷之液。其气 悍。入于胃中则胃胀。气上逆则满于胸中。醉而使内则气上逆。故有积气 
在胸中也。入房太过则伤肾。肾为本。肺为末。本伤故肺虚也。)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有积气在心下支 。名曰肝 
痹。得之寒湿。与疝同法。腰痛足清。头痛。(脉长而弹。弦而急也。弦则为减。诸急为寒。此得之寒湿。而阳气受伤。 
故弦急也。心下为膈。胁下为 。内膈下连于两 。邪在心下支 间。故脉左右弹也。清湿地气之中人也。必从足始。 
足厥阴之脉。从足上 。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布胁肋。故病证与疝痛相同。而腰痛足冷也。厥阴与督脉会于巅。 
故头痛也。王子方曰。清邪中上。浊邪中下。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头痛也。)黄脉之至也。 
大而虚。有积气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肢。汗出当风。(腹中、脾土之郛郭也。脾属四肢。 
土灌四末。四肢汗出当风。则风湿内乘于脾而为积气。盖风木之邪。内干脾土。湿与阴土同气相感。故留聚而为积也。 
脾气不能灌溉于四旁。则逆于中而为厥气矣。名曰厥疝者。气逆而痛也。夫男女气血相同。受病亦属同法。故于中央土 
脏。而曰女子同法者。欲类推于四脏也。)黑脉之至也。上坚而大。有积气在小腹与阴。名曰肾痹。得之沐浴清水而卧。 
(尺以候肾。黑脉之至。上坚而大者。肾脏有积。而肾脉坚大也。上坚者。坚大在上而不沉也。与阴者。小腹而兼于前 
阴也。清水、冷水也。肾脏寒水主气。亦同气相感也。经云。积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 
病起于阴。阴既虚矣。则风雨袭阴之虚。病起于上而生积。清湿袭阴之虚。病起于下而成积。夫风雨。天之邪也。清湿。 
地之邪也。言五脏之积。由天生而地成也。)凡相五色之奇脉。面黄目青。面黄目赤。面黄目白。面黄目黑者。皆不死也。 
(奇脉、奇经冲任之脉色也。冲任为经血之海。五脏之血。皆归于肝。故外荣于目也。面主气色。目主血色。目之五色 
而俱见面黄者。五脏之阴。而俱得胃脘之阳也。)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经 
云。人无胃气者死。面无黄色。无胃土之阳矣。面之青黑赤色。皆藏邪乘阳。纯阴无阳。故皆死也。夫生于心。如心缟 
裹朱者。论五脏之生色也。察于目者。论五脏病成之色也。) 



卷二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属性: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方 
士、修炼方术之士。道、理也。凡藏物者。皆可名脏名腑。故皆自以为是也。按以上十篇。首四篇论精神气血。后六篇 
论脏腑阴阳。是以此篇申明藏精气者名脏。传化物者为腑。然又有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亦所以藏精神气血者 
也。修养之士。欲积精全神。通玄牝。养胎息。结灵孕者。不可不知也。脑名泥丸宫。为上丹田。骨藏髓。脉藏血。诸 
髓血脉。皆会于脑。故脑为精髓之海。舌下为华池。有廉泉玉英二窍。通于胆液。黄庭经曰。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 
之可常存。女子、玄母也。胞者。养胎息。结灵胎者也。胎息经曰。胎从伏气中结。气从有胎中息。结精育胞化生身。 
留胎止精可长生。故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更当藏密而不可虚泻者也。)岐伯对曰。脑、髓、骨、 
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地主闭藏而上升。天主化 
施而下降。言人之脏腑形骸。应象天地阴阳之气。此六者。与传化之府不同。故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 
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夫脏为阴。地为阴。地之浊气升于天。天受之而复降于下。故名曰传化之府。天主化施也。)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 
得久藏。(魄门、肛门也。上合于肺。故名魄门。五脏之浊。从此而出。故亦为五脏之下使。肠胃之腐秽。从此而泻出。 
故曰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王氏曰。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但藏精气。故满 
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水谷充实于内。而不得久留。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 
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此复申明实而不满之义。)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此总结上文两节 
之义。)帝曰。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气口。手太阴之两脉口。五脏之气。皆变见于气口。故为五脏主。此论水谷入 
胃。以养五脏。五脏之精气。复荣于脉。而见于气口也。盖水谷之清者。荣于五脏。水谷之浊者。出于六腑。清中之清 
者。荣于经脉。清中之浊者。复传化于肠胃膀胱。此节论饮食于胃。有气味清浊上下出入之分。当知奇恒之府。亦受清 
中之清者也。)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气口亦太阴也。是以五脏六 
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水谷入胃。由足太阴脾脏转输。以灌溉四脏。然水入于胃。又由手太阴肺藏之通调 
四布。谷入于胃。淫精于脉。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毛脉合精。行气于脏腑。是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 
气口。故曰气口亦太阴也。言足太阴转输水谷之精。而手太阴亦为胃以养五脏气。是以五脏之气。皆见于气口也。)故五 
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心肺居上为阳。肺乃心之盖而主气。开窍于鼻。故引脏象论。而言味 
归阴而气归阳也。道书云。鼻为天门。口为地户。)凡治病。必察其下。(下、谓肠胃水谷之所出也。按玉机论曰。五实 
死。五虚死。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实。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为虚。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 
后利。则实者活。又曰。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是以凡病必察其下二便也。)适其脉。(调 
适其太阴气口之脉。以决脏腑之气。)观其志意。与其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故 
当观其志意。与其所受之病焉。)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拘于鬼神者。欲其祝由而愈病也。然祝由之道。移精 
变气。以我之神而通神明。若惟拘于鬼神之事。不可与言至德矣。)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用针石者。有至巧之 
妙道。)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不能藏此精神以通鬼神。当以针石治其外。汤药治其内矣。若恶于针石。 
不许治以汤药。治之亦无功矣。按以上七篇。论阴阳脏腑。而脏腑阴阳之病。必须审证辨脉。治以针石醪醴。是以下编 
论五方有五治之法。病在外者。治以针石。病在内者。治以醪醴汤液。即欲祝由愈病。亦须移精变气。而后能通于神明。 
故此篇末结曰。拘于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乃承上起下之文也。) 



卷二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属性:治病之法。各有异同。五方之民。居处衣食。受病治疗。各有所宜。 
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不同。谓针石灸 。毒药导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夫九州八方。皆通于天气。天有春夏秋冬之四时。地有生长化收藏之五气。而人亦应之。是以东方主春生之令。而人 
气亦发生于外。故宜针石以治其外。南方主夏长之令。而人气更发越于外。故宜微针以治其皮毛。西方主秋收之令。人 
气亦收藏于内。故宜毒药以治其内。北方主冬藏之令。而人之阳气亦沉潜于下。故宜艾 以起阳气于至阴。中央湿土主 
生化之令。而人气亦守于中。故宜导引按跷。使灌通于四末。此地势有生长收藏之不同。而治法是亦有别也。)故东方之 
域。天地之所始生也。(域、区界也。宇内也。言天地始生之气。由东方之九野。以及于宇内之九州也。金西铭曰。首言 
地势使然。继言天地之所始生。地气通于天也。)鱼盐之地。海滨旁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 
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此言五方之生物。所以养生。如偏于嗜食。皆能致病也。地不满 
东南。故多旁水。海滨之地。利于鱼盐。旁水。故民多食鱼。近海。故嗜咸。得鱼盐之利。故居安食美也。鱼性属火。 
故使人热中。心主血脉。故咸胜血也。嗜咸。故色黑。血弱。致肉理空疏也。五脏生成篇曰。多食咸。则脉凝泣而色变。 
灵枢经曰。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为痈。又曰。血泣不通。则卫气归之。不得复反。故痈肿 
也。)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砭悲廉切叶边砭石、石针也。山海经曰。高氏之山。有石如玉。可以为 
针。即此类也。东方之地。人气发生于外。故其治诸病。宜于砭石也。夫春生之气。从东方而普及于宇内。故砭石之法。 
亦从东方而来。以施及于九州也。)西方者。金玉之域。砂石之处。天地之所收引也。(地之刚在西方。故多金玉砂石。 
天地降收之气。从西北而及于东南。)其民陵居而多风。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实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 
体。其病生于内。(高平曰陆。大陆曰阜。大阜曰陵。根据山陵而居。故多风。金气坚肃。故水土刚强。不衣、不事服饰也。 
褐、毛布也。荐茵褥也。华、浓浓也。谓酥酪膏肉之类。饮食华浓。故人多脂而肥。水土刚强。肤腠肥浓。是以外邪不 
能伤其形。惟饮食七情之病生于内也。)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毒药、有毒之药也。五常政大论曰。大 
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盖上古以神农之上品无毒者。谓可久服长生。而中品 
下品有毒之药。以治病攻疾也。邪不外入。病从内生。故宜毒药治其内。天地秋收之气。从西以及于九州。故毒药治病 
之法。亦从西方来也。)北方者。天地所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