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之 
精血。由胃腑水谷之所资生。脾主为胃行其精液者也。二阳病。则中焦之汁竭。无以奉心神而化赤。则血虚矣。水谷之 
精。脾无转输于五脏。则肾无所藏而精虚矣。男子无精。有不得为隐曲之事。在女子无血。则月事不得以时下矣。此病 
本于二阳。而发于心脾也。精血两虚。则热盛而生风。风热交炽。则津液愈消竭矣。火热烁金。而传为喘急息肩者。死 
不治。盖胃乃津液之生原。肺乃津液之化原也。按阴阳离合论。只论足之三阴三阳。此章亦先论足经。至末章曰三阴俱 
搏。三阳俱搏。是兼手经而言。故曰俱也。高士宗曰。不得隐曲。女子不月。病在肾也。风消肝木病也。息贲病在肺也。 
二阳之病传。发于五脏而死。)曰。三阳为病发寒热。下为痈肿。及为痿厥 。( 音善 音捐。三阳者。太阳之为病 
也。太阳之气主表。邪之中人。始于皮毛。邪正相搏。发为寒热之病矣。太阳主开。病则开阖不得。邪气从之。逆于肉 
理。乃生痈肿。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筋伤则为痿。气伤则为厥也。 、 股也。 、酸疼也。此皆太阳筋脉之为病 
也。太阳之气主表。而经脉发原于下。是以始病寒热之在上在表。而渐为痈肿痿厥颓疝之在内在下也。张兆璜曰。太阳 
标阳而本寒。故为寒热之病。谓其能为寒为热。故曰为。)其传为索泽。其传为颓疝。(太阳之经气。生于膀胱。膀胱者。 
主藏津液。气化则出。太阳之气。病热于表。传入于里。则水津枯索而泽竭矣。颓疝。小腹控卵肿痛。所谓膀胱疝也。 
盖始病标而及本。始病气而及经与筋也。)曰。一阳发病。少气。善咳善泄。(一阳者。少阳之气病也。少阳主初生之气。 
病则生气少矣。足少阳相火主气。气少则火壮矣。火烁金故善咳。木火之邪。贼伤中土。故善泄也。)其传为心掣。其传 
为隔。(饮食于胃。浊气归心。脾胃受伤而为泄。故心虚而掣痛矣。灵枢经云。脾脉微急为膈中。又曰。饮食不下。隔塞 
不通。邪在胃脘。此皆少阳之木邪干土。亦始病气而后及经与腑也。)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风 
厥。(二阳一阴者。阳明厥阴之为病也。东方肝木。其病发惊骇。足阳明之脉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背为阳。厥阴主春 
阳肝木。故引背痛也。邪气客于胃。厥逆从上下散。复出于胃。故为噫也。欠者。气引而上也。胃是动病。善伸数欠。 
此厥阴风木厥逆之为病也。风木为病。干及胃土。故名风厥。)二阴一阳发病。善胀。心满善气。(二阴一阳者。少阴少 
阳也。少阳之气。生于肾脏水中。经云。肾气实则胀。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此肾气与生阳并逆。故善胀。心 
肾之气。不能相交。故心满善气也。善气者。太息也。心系急则气道约。故太息以伸出之。三焦、气也。此一阳之气病。 
故引论于三焦。)三阳三阴发病。为偏枯痿易。四肢不举。(三阳三阴者。太阳三阴之为病也。偏枯者。半身不遂。痿易 
者。委弃而不能如常之动作也。太阳为诸阳主气而主筋。阳气虚。则为偏枯。阳虚而不能养筋。则为痿。脾属四肢。故 
不举也。此水腑为病。而逆乘脾土也。)鼓一阳曰钩。鼓一阴曰毛。鼓阳胜急曰弦。鼓阳至而绝曰石。阴阳相过曰溜。(钩 
当作弦弦当作钩。此论四经之脉。以应四时也。鼓、动也。一阳之气初升。故其脉如弦之端直。以应春生之气也。一阴 
之气初升。故其脉如毛之轻柔。以应秋阴之气也。阳气正盛。故其脉来盛去悠。如钩之急。以应夏热之气也。至者为阳。 
阳气伏藏。故脉虽鼓至而断绝。以应冬藏之气也。溜。滑也。阴阳相过。其脉则滑。长夏之时。阳气微下。阴气微上。 
阴阳相过。故脉滑也。此言人有四经。以应四时之气也。)阴争于内。阳扰于外。(内为阴。外为阳。脏为阴。腑为阳。 
承上文而言。人之经气。阴阳相贯。外内循环。如阴不得阳气以和之。则阴争于内矣。阳不得阴气以和之。则阳扰于外 
矣。高士宗曰。此言阴阳之气不和。则为阳结阴结之病。若夫刚与刚。是阳传于阳。阴传于阴。乃阴阳相绝之死候也。) 
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此言阴和于阳。而阴液不宜外泄者也。汗者。血之液也。魄汗、肺之汗也。 
夫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皮毛汗出。而精血仍藏于阴。如魄汗未藏。是夺汗而伤其精血矣。脏真高于肺。 
主行荣卫阴阳。肺脏之阴液外泄。则四脏之阴。并逆而起。起则上熏于肺。而使人喘急喉鸣。盖五脏主藏精者也。精化 
而为血。血化而为汗。百脉虽朝于肺。而五脏相通。移皆有次。四逆而起。则失其次序旋转之机矣。)阴之所生。和本曰 
和。(此言阳和于阴。而后谓之和也。夫外脉为阳。腑脉为阳。然皆本于五脏五行而生。故曰阴之所生也。阴之所生之阳 
脉。与所本之阴脉相和。而始名曰和。盖阳予之正。阴为之主。既有所出。当有所入。是故刚与刚。则阳散而阴亡矣。) 
是故刚与刚。阳气破散。阴气乃消亡。(刚与刚。是阳不与阴和矣。阳不归阴。则阳气破散。阳气外散。而孤阴亦内亡矣。) 
淖则刚柔不和。经气乃绝。(此言柔与柔而生气绝也。淖、和也。阴与阴和。而刚柔不和。则阴无所生之阳矣。孤阴不生。 
则经气乃绝。经气已绝。不过三日四日而死也。)死阴之属。不过三日而死。生阳之属。不过四日而死。(五脏相克而传。 
谓之死阴。相生而传。谓之生阳。属、类也。如肝之心。心之脾。脾之肺。肺之肾。皆谓之生阳。如心之肺。肺之肝之 
类。皆谓之死阴也。以阳脏相生而传。故不过四日之偶数而死。以阴脏相克而传。故不过三日之奇数而死也。莫子晋曰。 
三日者。不过天地之生数。四日者。不能尽五行之数终。)所谓生阳死阴者。肝之心谓之生阳。心之肺谓之死阴。(之、 
往也。传也。夫肝脉传肺。肺传大肠。大肠传胃。胃传脾。脾传心。心传小肠。小肠传膀胱。膀胱传肾。肾传心包络。 
包络传三焦。三焦传胆。胆传肝。一脏一腑。一雌一雄。阴阳相间。循环无端。如肝之心。心之肺。肺之肾。肾之脾。 
此皆经气绝而死不治者也。)肺之肾谓之重阴。肾之脾谓之辟阴。死不治。(肺之肾。亦生阳之属。因肺肾为牝脏。以阴 
传阴。故名重阴。辟、偏辟也。以水脏而反传所不胜之脾土。故谓之辟阴。此皆不治之死候也。)结阳者。肿四肢。(此 
言阴阳之气不和。自结而为病也。四肢为诸阳之本。气归形。气结故形肿也。此概三阳而言也。)结阴者。便血一升。再 
结二升。三结三升。(阴气结于内而不得流行。则水亦留聚而下泄矣。一阴结。便血一升。二阴并结。便血二升。三阴俱 
结。便血三升。此概三阴而言也。辨脉篇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名曰 
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盖欲审别阴阳之气结者。当以脉之去至动静。浮沉迟 
数。以分阴阳。以证之肿四肢。知三阳并结。便血三升。知三阴并结也。以证之消。知结在二阳。当以二阳之法治之。 
证之隔。知结在三阳。当以三阳之法治之可也。)阴阳结斜。多阴少阳。曰石水。少腹肿。(结斜者。偏结于阴阳之间也。 
夫外为阳。内为阴。胃为阳。肾为阴。此结于形身之内。脏腑之外。胃肾空廓之间而为肿也。石水、肾水也。肾者胃之 
关。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此多偏于肾脏。故为多阴少阳而少腹肿也。)二阳结。谓之消。(二阳、阳明胃气也。 
消、消渴也。盖阳明气结。则水谷之津液不生。以致消渴而为病也。按灵枢以五脏之脉微为消瘅。盖水谷之津液不资。 
则五脏之精气俱微弱矣。)三阳结。谓之隔。(三阳、太阳也。太阳为诸阳主气。太阳之气。生于膀胱。从内膈而出于胸 
胁。从胸胁而达于肤表。阳气结则膈气不通。内膈之前。当胃脘贲门之处。膈气逆。则饮食亦隔塞而不下矣。)三阴结。 
谓之水。(三阴、太阴脾土也。脾为转运之官。脾气结。则入胃之水液不行。而为水逆矣。)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 
阴一阳者。厥阴少阳也。厥阴风木主气。而得少阳之火化。风火气结。则金气受伤。是以喉痛而为痹也。痹者。痛也。 
闭也。)阴搏阳别。谓之有子。(阴搏者。尺脉滑利。而搏击应手也。阳别者。与寸口之阳。似乎别出而不相贯。此当主 
有妊。盖有诸内。而是以尺脉滑利如珠也。吴氏曰。此以下论脉也。)阴阳虚。肠 死。(阴阳、指尺寸而言。肠 、 
积下利也。夫荣卫气血。皆由水谷之所资生。胃为受纳之府。肠为传导之官。阴阳两虚。而又失其所生之本。故无望其 
生机矣。此言阴阳由肠胃水谷之所生也。)阳加于阴。谓之汗。(汗乃阴液。由阳气之宣发。而后能充身泽毛。若动数之 
阳脉。加于尺部。是谓之汗。当知汗乃阳气之加于阴液。而脉亦阳脉之加于阴部也。)阴虚阳博。谓之崩。(阴虚阳盛。 
则迫血妄行。)三阴俱搏。二十日夜半死。(搏俱音博三阴者。太阴也。俱搏者。脾肺二部俱搏击应手。而无阳和之气 
也。二者。偶之始。十者。阴之终。夜半者。阴尽而将一阳初生之时。太阴者。至阴也。以至阴之气。而绝无生阳。故 
死于阴极之数也。董帷园曰。阴结阳结者。论阴阳之气结也。刚与刚者。言腑脉传腑。脏脉传脏也。阴搏阳搏者。言十 
二经脉之阴阳不和也。)二阴俱搏。十三日夕时死。(二阴者。少阴也。俱搏者。心肾二部俱搏击应手也。少阴主水火阴 
阳之气。天乙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十三日者。成数之终也。夕时者。日之终也。以水火之阴脏。故 
死于成数。而终于日终也。)一阴俱搏。十日死。(一阴者。厥阴也。俱搏者。肝与心主二部俱搏击应手也。十日者。阴 
之终也。厥阴者。阴之尽也。以阴尽之气。而死于阴数之终也。)三阳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阳者。太阳也。鼓、动也。 
俱搏且鼓者。手足太阳之脉俱搏击而且鼓动。阳极而绝无阴之和也。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并主水火之气。天乙生水。地 
二生火。以水火之阳腑。故死于天地之生数也。盖天为阳。地为阴。天主生。地主成。故太阳死于生数。而少阴死于成 
数也。)三阴三阳俱搏。心满。腹发尽。不得隐曲。五日死。(三阴三阳者。五行之气也。阴阳二气俱搏击而不和。故尽 
五行之数终而死也。心满。阳搏于上也。不得隐曲。阴搏于下也。腹居身半之中。阴阳相交者也。腹发尽者。阳尽发于 
上。阴尽发于下。而无阴阳中见之和也。此言上下阴阳之病。下文言寒热阴阳之病。)二阳俱搏。其病温。死不治。不过 
三日死。(二阳者。阳明也。俱搏者。手足阳明俱搏击也。病温者。病寒热也。夫人之阴阳。由阳明水谷之所资生。二阳 
俱搏。则绝其阴阳所生之原矣。阴不得阳则病寒。阳不得阴则病热。阴阳俱绝。不治之死证也。九乃阳之终。十乃阴之 
尽。不过十日者。死于阴阳之交尽也。上节言三阳在头。三阴在手。所谓一也。阴阳二气。不能一以贯通而自相搏击。 
其为病死也若此。此言胃脘之阳。以生养阴阳五脏。二阳俱搏则阴阳并绝。其病死也如此。故末二节。独表出其病证焉。) 



卷二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属性: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六脏藏神。六腑脏物。六脏六腑。皆谓之脏。故云十二脏也。相使者。 
六脏六腑。相为传使也。受清者贵。受浊者贱。五脏之中。惟足太阴独受其浊。故曰脾胃者。仓廪之官。)岐伯对曰。悉 
乎哉问也。请遂言之。(上章论手足三阴三阳之经脉。阴阳相间而传。然所本于六脏六腑。故帝复问脏腑之相使贵贱。而 
伯称其详悉焉。王子方曰。血者。神气也。心藏神。心主脉。故十二脏腑经脉。皆以心为主。)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 
出焉。(位居南面。灵应万机。故为君主之官。清静虚灵而主藏神。故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位高近 
君。犹之宰辅。主行荣卫阴阳。故治节由之。)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气急而志怒。故为将军之官。主春生之 
气。潜发未萌。故谋虑出焉。)胆者。中正之官。决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