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5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能开提。况非胃虚所宜。不可轻用。大抵初痢噤口。为湿瘀胃口。故宜苦燥治之。若久痢口噤。 
则胃气虚败。即大剂独参、理中。恐难为力也。久痢不止。诸药不应。贫人无力服参者。乌梅、 
大枣各数枚。煎服屡效。 
休息痢 此证多因兜涩太早。积热未尽。加以调摄失宜。不能节食戒欲。所以时止时作。补 
中益气加肉果、木香。吞驻车丸。亦有阴虚多火。不能胜任升、柴、木香、白术者。只用驻车丸 
加人参、肉桂、乌梅之类。有积。可加枳实、炮黑楂肉。有服补中益气数服。不应。反下鲜紫血 
块者。此久风成飧泄。风气通于肝。肝伤不能藏血也。三奇汤倍防风加羌、葛、升、柴。其一切 
利水破气药。皆为切禁。 
蛲虫痢 其证腹大。皮肤黄粗。循循戚戚然。得之于寒湿。寒湿之气。菀笃不发。化为虫。 
此九虫之一。其形极细。胃弱肠虚。则蛲虫乘之。或痒。或从谷道中溢出。仓公以芫花一撮主之。 
乌梅丸、黄连犀角散亦主之。然虫尽之后。即用六君子加犀角、黄连、乌梅肉丸服。以补脾胃。 
兼清湿热。庶不再发。若一味攻虫。愈攻愈盛。漫无止期也。 
痢后风 因痢后不善调摄。或多行。或房劳。或感风寒。或受湿气。致两脚痿软肿痛。用大 
防风汤。痢后变成痛风。皆调摄失宜所致。补中益气加羌活、续断、虎骨。 
痢后呃哕 此乃胃气虚寒之极。最为恶候。急宜橘皮干姜汤主之。下痢而渴。误食冷物水果 
而哕者。理中汤加丁香十五粒。柿蒂五枚。水煎热服。兼寒热往来者。小柴胡加丁香。血痢呕哕 
而渴。心烦不得眠。小便不通者。猪苓汤。白痢呕哕。用五苓散。以中有肉桂可通逆气也。 
〔诊〕下痢白沫。初起脉小滑。能食者易治。洪大急疾。四肢厥冷者难治。久痢脉微弱小细者 
即愈。数实或虚大无根者危。下痢脓血。初起脉小滑。或弦软。身不热者易治。数实滑大而身热 
者。势虽甚。犹或可治。若先不热。五六日后。反发热脉大者必死。久则脉宜芤迟虚细。不宜数 
盛滑实。或身热不止。口噤不食者皆死。久痢脉结代。反骤能食。为除中者必死。大抵下利之脉。 
初起虽实大不妨。六七日后最忌强盛。凡下痢脉浮身热。作风治。脉沉身重。作湿治。下痢为肠 
胃病。虽频迸而能食则吉。若噤口痢。初起脉数实可治。久痢而反不能食。脉见有余者死。惟小 
弱流利者。当作胃虚治之。 
海藏治杨师。屡大醉后渴饮冷水冰茶。后病大便鲜血甚多。先以吴茱萸温药。次与胃苓汤。 
血止后白痢。又与温下药四服乃止。或曰。何不用黄连之类以解毒。反用温热之剂。曰。血为寒 
所凝。渍入肠间而便下。得温乃行。若用寒凉。即变证难疗矣。 
汪石山治一妇。病痢半载余。服四物、香连愈剧。腹痛后重。咳嗽烦热。脉皆细弱而数。以 
补中益气去归。加茯苓、芍 
药为散。日用米饮调下。三次而安。 
吴茭山治一妇。长夏患痢。痛迫。下黄黑。曾服香薷、枳壳、黄连愈剧。其脉两尺紧涩。此 
寒伤血也。问其由。乃行经时渴饮冷水一碗。遂得此证。与桃仁承气加延胡索一服。次早下黑血 
升许痛止。次用调脾活血之剂而痊。此盖经凝作痢。不可不察也。 
李士材治屯田孙侍御夫人。久痢不止。口干发热。饮食不进。犹服香、连等药。完谷不化。尚 
谓邪热不杀谷。欲进芩、连。数日不食。热甚危迫。诊之。脉大而数。按之极微。询之小便仍利。 
腹痛而喜手按。此火衰不能生土。内真寒而外假热也。小便利则无热可知。腹喜按则虚寒立辨。 
急进附子理中汤。待冷与服。一剂而痛止。连进二十余剂。兼进八味丸而康。 
石顽治春榜项鸣先尊堂。下痢血色如苋汁。服消克苦寒芩、连、大黄之类愈甚。不时发热痞 
闷。六脉瞥瞥虚大。右关独显弦象。然按之则芤。此气虚不能统血之候。与补中益气加炮姜、肉 
桂。四剂而安。 
又治郭然明之室。患五色痢。昼夜数十次。兼带下如崩。误服大黄、黄连之属十余剂。遂隔 
塞不通。口噤不食者半月余。至夜必大发热躁渴。六脉弦细而疾。此足三阴俱虚之候。与理中加 
桂、苓、木香、乌梅以调其胃。次与加减八味作汤。导其阴火而痊。 
刑部郎中申勖庵高年久痢。色如苋汁。服芩、连、芍药之类二十余剂。渐加呃逆。乃甥王勤 
中。邀石顽往诊。六脉弦细如丝。惟急进辛温峻补。庶合病情。遂疏理中加丁香、肉桂方。诸医 
咸谓血痢无用姜、桂、人参之理。迟疑不敢服。 
仍啜芩、连、芍药。迁延五日。病愈甚而骤然索粥。举家及诸医。皆以能食为庆。复邀石顽相商。 
而脉至如循刀刃。此中气告竭。求救于食。除中证也。世人但知下痢能食为向愈。曷知其有除中 
之例乎。因表出以为后学之鉴。 
褚某水尊堂。深秋久痢。口噤不食者半月余。但饮开水及爪瓤汁。啜后必呕胀肠鸣。绞痛不 
已。烦渴闷乱。至夜转剧。所下皆脓血。昼夜百余次。小水涓滴不通。诸医束手告辞。始邀石顽。 
切其六脉。皆弦细乏力。验其积沫。皆瘀淡色晦。询其所服。皆芩、连、槟、朴之类。因谓之曰。 
所见诸证俱逆。幸久痢脉弱。尚宜温补。姑勒一方。用理中加桂、苓、紫菀调之。服后小便即通。 
便得稍寐。三四日间糜粥渐进。痢亦渐减。更与理中倍参。伏龙肝汤泛丸。调理而痊。 
又治同川春榜陈颖雍。触热锦旋抵家。即患河鱼腹疾。半月以来。攻克不效。遂噤口粒米不 
入。且因都门久食煤火。肩背发痈。不赤不疼。陷伏不起。发呃神昏。势日濒危。内外医科。互 
相推委。因命楫相邀石顽。就榻诊之。六脉弦细欲绝。面有戴阳之色。所下之物。瘀晦如烂鱼肠 
脑。证虽危殆。幸脉无旺气。气无喘促。体无躁扰。可进温补。但得补而痈肿 发。便可无虞。 
遂疏保元汤。每服人参三钱。生黄 二钱。甘草、肉桂各一钱。伏龙肝汤代水煎服。一啜而稀糜 
稍进。再啜而后重稍轻。三啜而痈毒贲起。另延疡医敷治其外。确守前方。服十余服而安。前后 
未尝更易一味也。 
一大兵船上妇胎前下痢。产后三日不止。恶露不行。发热喘胀。法在不救。有同道误许可治。 
与药一服。次早反加呃逆。计无所施。乃同兵丁。托言货船。拉石顽往诊。其脉三至一代。直以 
难治辞之。彼则留住前医。不使上涯。方知其意原欲巧卸。恐余不往。故不明言其故。当此急迫 
之际。不与解围。必致大伤体面。因谓之曰。此证虽危。尚有一 
线生机。必从长计议。庶可图治。彼闻是言。始放其医抵家。而求药于余。遂与盏一枚。钱数文。 
令习砂糖熬枯。白汤调服。既可治痢。又能下瘀。且不伤犯元气。急与服之。彼欣然而去。其医 
得脱。闭户挈家而遁。直至数日。大兵去后宁家。即过我而谢曰。若非金蝉脱壳。不免为螳臂所执也。 
飞畴治朱元臣子。患五色痢。二十余日。胸膈胀满。而粥饮不进。服药罔效。别延两医诊视。 
一用大黄。一用人参。元臣不能自主。因执治于予。予曰。用大黄者。因其脉满脉大也。用人参 
者。因其痢久不食也。痢久不食。大黄断断难施。膈满作胀。人参亦难遽投。今拟伏龙肝为君。 
专温土脏。用以浓煎代水。煎焦术、茯苓、甘草、广藿、木香、炒乌梅。一剂痢减食进。再剂而 
止。遂不药调理而起。 

卷七大小府门
大小便不通
属性:经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瞀闷。此谓五实。夫脾胃气滞不能转输。加以痰饮食 
积阻碍清道。大小便秘涩不快。二陈汤加升、柴、二术。数服。能令大便润而小便长。湿热痰火 
结滞。脉洪盛。大小便秘赤。肢节烦疼。凉膈散、小承气汤选用。阴囊肿胀。二便不通。三白散。 
大小便俱不通。小腹膨胀。乃膀胱溺满。支撑回肠。故并大便不得出。用二陈倍茯苓加泽泻、木 
通先利小便。回肠得通。而大便随出矣。风闭。用烧皂肉灰为末。粥清调下。或烧汤蒸下部良。 
冷闭。用连根葱一二茎。带土生姜一块。淡豆豉二十一粒。盐二匙。同研烂作饼。烘热掩脐中。 
以帛扎定。良久于饼上灸之。热闭。用田螺捣烂。加麝香一分。冰片半分。入脐中。以帛束之。 
如人行十里即通。 
石顽曰。肥人素多痰饮湿热结聚。因病每致大小便不通。腹满不食。气逆喘急。势盛不得不下。 
有屡下不得通利者。有再三下而始通者。有下之利不止者。大抵湿热素盛之人。大便不行。日数 
虽多。结粪甚少。所下不过溏粪垢腻。甚至骤下不可遏者。多有热去寒起。正气随脱。即变呃逆 
之证。以此本属湿热。温补仍助本病。苦寒徒乏胃气。每至不可救药。若始先知其湿热痰积。用 
导痰汤多加姜汁、竹沥。下滚痰丸。甚则下控涎丹。方为合法。若迟则湿热上涌势剧。胃中津液 
尽变浊秽。虽有合剂。不能取效也。凡大便不通而腹中雷鸣者。下之必无结粪。盖肥人下后。多 
有脱泄不止之虞。瘦人汗后。每多干热不止之患。不可不知。 
丹溪治一老人。因内伤挟外感。自误发汗。脉浮数。年高误汗。必有虚证。乃与参、术、归、 
、甘草、陈皮等。自言从病不曾更衣。今虚迸痛不堪。欲用利药。朱谓非实秘。气因误汗而虚。 
不得充腹。无力可努。仍用前药。间与肉汁及锁阳粥。浓煎葱椒汤浸下体。下软块五六枚。脉大 
未敛。血气未复。又与前药。二日。小便不通。小腹满闷烦苦。仰卧则点滴而出。朱曰。补药未 
至。倍参、术。服二日。小便通。半月而愈。 
又治一妇人脾疼。后患大小便不通。此是痰隔中脘。气聚上焦。二陈加木通。初服探吐。再 
服而愈。 
汪石山治一妇。因忧惧劳倦。小腹胀满。大小便秘结不通。医以硝、黄三下之。随用随秘。 
反增胸腹胃脘胀痛。自汗食少。汪诊之。脉皆濡细而数。曰。此劳倦忧惧伤脾也。盖脾失健运之 
职。故气滞不行。前药但利血而不能利气。遂用人参二钱。归身钱半。陈皮、枳壳、黄芩各七分。 
煎服而愈。 
喻嘉言治一人。大小便俱不通。因新秋病疟。三五发后。用药截住。遂觉胸腹间胀满日增。 
不旬日外。腹大胸高。上 
气喘急。二便全无。食饮不入。能坐不能卧。能俯不能仰。屡服下药不应。商用大黄二两作一剂。 
喻曰。此名何病。而敢放胆杀人耶。医曰。伤寒肠结。下而不通。惟有大下一法。何谓放胆。曰。 
世间有不发热之伤寒乎。伤寒发热。津液枯槁。肠胃干结。故用下药以开其结。然有不转失气者 
不可攻之戒。正恐误治太阴之腹胀也。此因腹中之气。散乱不收。津水随气横决四溢而作胀。全 
是太阴脾气不能统摄所致。一散一结。相去天渊。再用大黄猛剂大散其气。若不胀死。定然腹破。 
遂以理中汤少加黄连。疾势略减。次日用五苓散本方。药才入喉。病者即索秽桶。小便先去。大 
便随之。腹中原是大黄推落之泄粪。其所以不出者。以膀胱胀大。腹内难容。将大肠撑紧。无隙 
可出耳。石顽治杨松龄。夏月感冒。曾服发散药十余剂。大小便俱闭涩不通。更一医。用硝、黄 
下之。少腹左畔遂胀起如墩。不赤不热。有时哗哗作声。复延疡医。以敷药治其外。以解毒利水 
药治其内。药未进而躁扰不宁。因延石顽诊之。六脉紧细而快。此过汗津液大伤。又与苦寒攻里。 
致阴邪内结。膀胱不化。溺积不通。法在不救。幸胃气有权。形神未槁。尚能稍进糜饮。姑许以 
治。因与济生肾气大剂。煎成入有嘴壶。托起其项。徐徐仰灌升许。顷令转侧。以鹅翎探吐。即 
时溲便如注。少腹顿平。更与十全大补调理而安。此证前后患者四五人。或小便淋沥。或遗溺不 
止。或形羸气脱。皆立辞不治。 

卷七大小府门
大便不通
属性:经曰。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可知大便闭结专责之少阴。证状虽殊。总由津 
液枯竭也。)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当归肉苁蓉之类。) 
肾主五液。津液盛则大便如常。房欲过度。精血耗竭。多致秘结。或饥饱劳役。损伤胃气。 
或辛热浓味。渐渍助火。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致令大便结燥。高年血不充。每患是 
疾。故古人有胃实脾虚。风秘气秘痰秘。冷秘热秘。虚秘实秘之分。临证所当细察详问也。胃实 
而秘。善饮食。小便赤涩。麻仁丸。脾虚不能运化。倦怠懒于言动。补中益气倍升、柴、当归。 
煎成调生蜜、麻油。清气一升。浊气自降。有脾虚下秘者。以此汤下麻仁丸。风秘者。风入大肠。 
传化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