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散三四钱。温水调灌。不大呕吐。但微微令涎自口角流出即苏。或橘红一味。大剂煎汤灌之。即 
吐。凡中风。或未苏。或已苏。或初病。或久病。忽然吐紫红色者死。卒然中倒。轻者实时苏醒。 
重者不省人事。慎不可以滴水入喉。入则其涎永系于心络不去。即成废人。俟稍苏醒。察其有表 
证。小续命汤加减。痰涎壅盛而脉数有热。省风汤。痰逆呕泄而脉沉厥冷。大省风汤。不效。顽 
痰愈盛。或转增困重。三生饮。肥人多有中病。以其气盛于外。而歉于内也。元气素弱。或遇劳 
役嗜欲而卒然厥仆。状类中风。手必撒。口必开。非大剂参、 。岂能回元气于无何有之乡哉。 
亦有不仆。而但舌强语涩痰壅。口眼 斜。肢体不遂者。作中风治必殆。六君子汤加天麻、姜汁、 
竹沥治之。中后体虚有痰。亦用上法。中而口眼 斜。先烧牙皂烟熏之以逐外邪。次烧乳香熏之 
以顺血脉。若前证多怒。此风动肝气。宜小续命加羚羊角。热渴。去附子加秦艽。恍惚错语。加 
茯神、远志。不得睡。加熟枣仁。不能言。加竹沥。脉虚无力。去麻黄加茯苓。口眼 斜耳鼻 
常静。故风息焉。口目常动。故风生焉。风淫则血液衰耗。无以荣筋。故筋脉拘急。口目为僻。 
灵枢云。足阳明之筋病。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按左寒右 
热。则左急而右缓。右寒左热。则右急而左缓。盖左中寒。则逼热于右。右中寒。则逼热于左。 
阳气不得宣行故也。又金匮云。极寒伤经。极热伤络。则 
知经受寒而急。则络必热而缓。即素问大筋软短。小筋弛长之谓也。凡口之 。灸地仓。目之斜。 
灸承泣。苟不效。当灸人中。去气虚风入则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气为风邪所陷。故宜 
灸。经曰。陷下者灸之。至于用药。宜润燥。则风自息。古法用大秦艽汤。今改用十全大补。尤 
妥。又曰。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经急。则口目为僻。 急不能卒视。又口眼 斜。须分左右。盖邪 
盛则急。正虚则缓。左急者。属血中有邪。舒筋三圣散加姜、枣。病久气虚者。去延胡索加人参。 
名参归三圣散。易人参者以正虚不胜耗血之品。故借阳生阴长之力。流动经脉。勿疑左半属血。 
不当用参以助其气。右急者。属气分受邪。八味顺气散去青皮加羌活。又法。桂枝三两。酒煎浓 
液。以布渍之。左 搭右。右 搭左。若口眼 斜而一臂不仁者。千金附子散。 
口噤不开 千金谓之风懿。经云。足阳明颔颊之脉急。则口噤不能开。肝风乘胃故也。皂 
荚、乳香、黄 、防风煎汤熏之。然须大作汤液。如蒸如雾。乃得力耳。风邪乘虚。入其筋则挛。 
故令口眼 斜。牙关急而口噤也。秦艽升麻汤。风寒客于会厌。卒然无音。虚则地黄饮子。痰则 
涤痰汤。实则凉膈散加犀角、黄连。一法。南星、半夏为末。擦其牙龈。郁金、藜芦搐鼻。 
痰涎壅盛 此证宜先吐之以稀涎散。后用星香、二陈、导痰、涤痰之类。盖治痰以顺气为 
先也。挟虚者。必用参、 、竹沥。挟寒者。加桂、附、姜汁。上盛下虚。痰涎壅盛者。六君子 
加星、香。送黑锡丹。 
语言謇涩 经曰。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是动则病舌本强。又心之别脉。系舌本。 
又曰。足少阴之脉。其直者循喉咙。挟舌本。又曰。所谓入中为喑者。阳盛已衰。故为喑也。内 
夺而厥。则为喑痱。此肾虚也。少阴不至者。厥也。千金 
云。心脾二脏受风邪。舌强不得语者。独活汤。专治风懿不能言。四肢不收。手足 曳。肾虚而 
肾络与胞络内绝。不通于上则喑。肾脉不上循喉咙挟舌本。则不能言。二络不通于下。则痱厥矣。 
急宜地黄饮子。庶可挽回一二。如脾土不足。痰涎壅盛而謇涩者。是痰火壅塞上窍。气虚不能上 
营。则舌机不转。宜六君子加星、香、菖、远、枳实、竹茹。若口眼 斜不能言。遇风寒则四肢 
拘急。脉浮而紧。此手足阳明经虚风所乘。秦艽升麻汤。若口喑不能言。足痿不能行。属肾气虚 
弱。名曰痱证也。地黄饮子。卒然晕倒。口眼 斜。口角流涎者。气虚挟痰也。六君子加秦艽、 
天麻、姜汁、竹沥。血弱舌痿不能言。手足不能举。十全大补汤。风热上壅。痰盛不能言。凉膈 
散加菖蒲、远志、辰砂。惊痰堵塞。舌本强硬。语言不正。正舌散加薄荷。舌麻语涩不能言。省风 
汤加沉香。脾缓舌强不能言。半身不遂。解语汤。脉虚无力。加参、苓、白术。心血衰少。惊悸 
不能言。得之于暴者。祛风定志汤。血衰心失滋养。语言不出。叩之不应。十全大补加菖蒲、远 
志。痰迷心窍。昏愦口噤不能言。涤痰渴。有热。加芩、连、姜汁、竹沥。舌喑脉洪。口角流涎。 
喜笑不休者。导痰加白术、芩、连、竹沥、姜汁。肥人舌根强硬。作湿痰治。瘦人舌根强硬。作 
心火治。虽病久正虚。不可纯用补药。壅滞经络中之痰火。若饮食如常。但失音不语。俗呼哑风。 
小续命去桂、附加菖蒲、直中心经。哑不能言。口开面赤者。必死勿治。 
左瘫右痪 左半身不遂。或伤血。致目昏耳聩头眩乏力。四物加羌、防、肉桂、红花、桃仁、 
生姜。病久气虚不应。宜参归三圣散。右半身不遂。四肢无力。痰涎壅盛。或一臂不遂。时复转 
移一臂。千金附子散。下半体疼重软弱。甄权防风汤。并用针灸法。偏风。其脉沉细。是风与痰 
饮在上焦。并宜导痰汤加羌活、白术。不应。宜六君子汤加当归。寒。加桂心。热。加竹沥。半 
身不遂。口眼 斜。手足战掉。语言謇涩。明显风从外入。身热无汗恶寒。宜小续命加减。自汗。 
不宜服。然又有病发左半。口往右 者。盖大筋短缩。筋属肝。肝病故左半身不遂。舌筋亦短而謇 
于言。左畔之小筋弛长。故口从左而 于右。治宜从右引左。大理右半脾胃之气。以运出左半之热 
痰虚风。当以四君子加羚羊角、柴胡、姜汁、竹沥。冬月稍加炮姜、熟附以从治。夏月须用知母、 
石膏。此正治也。半身不遂而多汗神昏。痰涎上涌者。大剂参、 。补中益气、十全大补、人参养 
营、大建中选用。半身不遂。骨节离解。口面 邪。便利无度。麻黄附子汤加桂心、干姜、芎 。 
然又有身半以上俱无恙。身半以下软弱麻痹。小便或涩或遗。此足三阴虚证也。当用地黄饮子补 
其下元。慎不可用澡湿攻痰药。若果痰盛。星香散、二陈汤。湿盛。薏苡仁汤。兼气虚者。六君 
子汤。兼血虚者。大秦艽汤。皆为合剂。又酒湿为病作痹证。口眼 斜。半身不遂。浑似中风。 
舌强不正。当泻利湿热。不可作风治而汗之也。 
角弓反张 风气乘虚入于诸阳之经。则腰背反折。挛急如角弓之状。宜小续命加减。千金 
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用仓公当归汤。更参痉证治之。 
四肢不举 脉缓大有力。而四肢不举者。土太过也。当泻其湿。胃苓汤。脉细小无力。而 
四肢不用者。土不及也。当补其气。补中益气汤随证加减。瘦人血枯筋急。土旺风淫者。四物汤加 
钩藤、秦艽、防风。肥盛色白痰多者。六君子加秦艽、天麻、竹沥、姜汁。 
麻瞀不仁 虚风之证。能食麻瞀。牙关引搐。目内蠕 。升麻胃风汤。麻痹不仁。鼻额间 
痛。唇口颊车发际皆痛。口不可开。言语饮食妨碍。左额颊上如糊急。手触之则痛。此足阳明经受 
风。气血凝滞不行。犀角升麻汤。一切风气攻注。四肢骨节疼痛。遍身顽麻。手足瘫痪。言语謇 
涩。无汗气实。乌药顺气散。十指并面麻瞀。乃气虚风袭。补中益气去 
白术、当归、橘皮加白芍、五味。麻瞀体软。痒起白屑。乃脾气不荣。补中益气加地黄、芍药。 
风湿相搏。手足麻痹者。千金排风汤。手足麻瞀。膈塞体痛。寒热眩晕。风成为寒热也。千金解风散。 
表虚自汗 虚风伤卫而汗出者。黄 建中汤。阳气虚者。加附子。若兼寒热者。小柴胡渴。 
气虚。补中益气汤。每夜发热自汗。为血虚。当归补血汤。酒客辈多湿热人。兼房劳汗出中风。 
下体多汗。不能劳。衣常濡。口干善渴。十全大补加熟附、防风、黄柏、泽泻。凡中风自汗而小 
便少者。不可以药利之。既已自汗。则津液外亡。小便应少。若利之。使营卫枯竭。无以制火。 
烦热愈甚。当俟热退汗止。小便自行。且此证属阳明经。大忌利小便。 
神气昏冒 虚火妄动。挟痰气逆冲。心主被障。所以昏不知人。须大剂人参、芎、归兼柴 
胡、山栀。审系中在心包。而非中腑。闭证而非脱证。牛黄丸。虚人。六君子加星、香、菖、远、 
竹沥、姜汁。若狂言语乱。精神恍惚。痰涎壅盛。导痰汤加芩、连、竹沥、姜汁。 
遗尿不禁 脾虚下陷而膀胱不约者。补中益气汤加益智。肾虚不能摄者。地黄饮子。若卒中 
有此。兼诸恶证者。为肾绝。不治。 
不治诸证 发直吐沫。摇头上撺。鱼口气粗。直视。眼小目瞪。喉声如锯。面赤如妆。汗 
出如珠。循衣摸床。神昏不语。头面手足爪甲青黑。大吐大泻。吐血下血。其脉坚躁急疾短涩者。 
皆不治。 
石顽曰。中风一门。为杂证开卷首义。其分经络。定腑脏。与伤寒无异。非精达南阳至理。难 
以语此。如西北为真中风。东南为类中风。又为诸病开一辨别方宜大纲。而伤寒主治。虽无一不 
具。未尝昭揭其旨也。夫水土之刚柔。非特指 
中风而言。当知西北为真中风一语。原是因东南水土孱弱。虽有卒倒昏迷。皆是元气疏豁。为虚 
风所袭。不可峻用祛风猛剂而设。其西北为真中风一语。原是对待东南类中而言。以其风气刚暴。 
得以直犯无禁。则有卒然倒仆之患。未尝言西北之人。绝无真气之虚而中之者。内经明言阳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即此一语。可证风从内发。但以西北资禀刚暴。风火素盛。加以外风猛厉易 
袭。所以西北中风。较之东南倍剧也。余尝究心斯道。五十年来。历诊西北之人。中风不少。验 
其喑痱遗尿。讵非下元之惫。而从事地黄饮、三生饮等治乎。 僻不遂。讵非血脉之废。而从事 
建中、十全等治乎。东南类中。岂无六经形证见于外。便溺阻隔见于内。即从事续命、三化等治 
乎。若通圣、愈风。即西北真中。曾未一试也。读古人书。须要究其纲旨。以意逆之。是谓得之。 
若胶执其语。反成窒碍。岂先哲立言之过欤。诸病各有经脉腑脏之分。而卒然倒仆。犹须审谛。 
尝考先哲论中风。首云中血脉则口眼 斜。中腑则肢节废。夫肢节废与口眼 斜。皆属六经形证。 
若中腑则有便溺阻隔之患矣。中脏则性命危。此亦不过论其大纲。中脏岂绝无可治。而一概委之 
不救乎。 
〔诊〕石顽曰。中风之脉。皆真气内亏。风邪得以斩关直入。即南方类中卒倒。虽当分属虚属 
火属痰。总由肾气衰微。不能主持。是以脉不能沉。随虚风鼓激而见浮缓之象。昔人有云。中风 
之脉。每见沉伏。亦有脉随气奔指下洪盛者。当知中风之人。皆体肥痰盛。外似有余。中实不足。 
加以房室内贼。遂致卒倒昏迷。其国中之时。周身之气。闭滞不行。故多沉伏。少顷气还微省。 
则脉随气奔而见洪盛。皆风火痰湿用事也。大都中风之脉。浮小缓弱者生。坚大急疾者危。盖浮 
缓为中风之本脉。兼紧则多表邪。兼大则多气虚。兼迟则多虚寒。兼数则多虚热。兼滑则多痰湿。皆为可 
治之脉。惟兼涩者。为脉不应病。多为危兆。以痰证脉涩。为正气虚衰。经络闭滞。难于搜涤也。 
所以中风之脉。最忌伏涩不调。尤忌坚大急疾。素问云。胃脉沉鼓涩。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 
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喑舌转可治。则知坚急涩伏。皆难治之脉。况见声喑舌机 
不转。肾气内衰之证乎。 
罗谦甫治太尉忠武史公。年近七旬。十月初。侍国师于圣安寺。丈室中有煤炭水一 在左侧。 
遂觉左颊微汗。因左颊疏缓。被风寒客之。左颊急而口 于右。脉得浮紧。按之洪缓。先于左颊 
上灸地仓一七壮。次灸颊车二七壮。后于左颊上热手熨之。以秦艽升麻汤发散风寒。数服而愈。 
赵以德治陈学士敬初。因醮事跪拜间。就倒仆。汗注如雨。诊之脉大而空虚。年当五十。新 
娶少妇。今又从拜跪之劳役。故阳气暴散。急煎独参汤。连饮半日而汗止。神气稍定。手足俱 。 
喑而无声。遂于独参汤中加竹沥。开上涌之痰。次早悲哭。一日不已。因以言慰之。遂笑。复笑 
五七日无已时。此哭笑为阴火动其精神魂魄之藏。相并故耳。在内经所谓五精相并者。心火并于 
肺则喜。肺火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