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5-张氏医通-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剂入人参三钱。倍用五灵脂。再剂血从大便而出。十剂噎止。弥月而愈。 
又治金元之之内患噎。胸腹奇痛。经阻。医认瘀血。察其脉细为气衰。沉为寒痼。况自下及 
上。处处皆痛。明非血矣。用参、 、白术、木香、姜、桂。煎成。和醇酒进之。甫入口便快。 
服理中汤半月而痛止。 
石顽治朱彦真酒膈。呕逆不食。每日惟痛饮热酒一二觥。少顷即作酸呕出。膈间大痛。杂治 
经年不效。良由平昔好饮热酒所致。此即丹溪所谓好饮热酒。死血留胃口之候。授以人参散。方 
用人参一两。煎成。加麝香半分。冰片三厘。三剂便能进食。盖麝片善散胃口之痰与瘀血耳。十 
剂后改服柏子仁汤。半月而安。二方出自云岐。人多未知。每以予为尚异。何可为之辨耶。 
又治沈 蕃。平昔大便燥结。近患噎膈。不能安谷者月余。虽素禀丰腴。近来面色皎白。大 
非往昔。时方谷雨。正此 
证危殆之际。始求治于石顽。诊得六脉沉涩。按久则衰。幸举指即应。为疏六君子汤。下一味狗 
宝作散调服。甫十剂而呕止食进。再十剂而谷肉渐安。更十剂起居如故。惟是大便尚觉艰难。乃 
以六味丸去泽泻。加归、芍、首乌作汤。服至月余。便溺自如。秋深更服八味丸三月而康。大抵 
噎膈之人。体肥痰逆者可治。枯 津衰者多不可治。同时有同道王公峻患此。禀气病气。与沈相 
类。误信方士。专力委之而致不起。顾人月亦患此证。自谓脉急不当用参。日服仙人对坐草而毙。 
郭孝闻八月间噎食艰进。六脉弦劲搏指。延至来春三月告殂。然瘦人间有可疗者。昔秦伯源噎膈 
呕逆。而形神枯槁。神志郁抑。且不能胜汤药之费。予门人邹恒友。令其用啄木鸟入麝熬膏。时 
嗅其气以通其结。内服逍遥散加香、砂以散其郁。不数剂所患顿除。厥后海货行陈君用噎膈。亦 
用此法而愈。两君至今色力尚强。又一农人。噎膈不食。时呕清涎如赤豆沙水。此属血淤于内可 
知。庸师不审。误用消克破气药。而致绝粒不食。殆所必至。其邻叟怜其贫 。乃述其病苦。求 
救于予。遥拟一方。用桂苓饮加当归、桃仁、丹皮、牛膝。用熬枯黑糖。和 虫浆调服。下溏黑 
如污泥者甚多。当知农人戮力受伤。血郁于内而致呕逆。但当攻其积血。呕逆自已。孰谓治病不 
求其本。而可轻议其药哉。 

卷四诸呕逆门
反胃
属性:金匮云。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 
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 
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今脉反弦。故名曰虚。 
凡脉阳盛则数。阴盛则迟。其人阳气既微。何得脉反数。脉既数。何得胃反冷。此不可不求 
其故也。盖脉之数。由于误用辛温发散而遗客热。胃之冷。由于阳气不足而生内寒。医不达权通 
变。见其脉数。反以寒剂泻其无辜。致上下之阳俱损。其脉遂从阴而变为弦也。上之阳不足。日 
中以前。所食亦不消化。下之阳不足。日暮以后。阳亦不入于阴。而糟粕不输于大小肠。从口入 
者。惟有从口出而已。故曰胃气无余。言胃中之阳气。所存无几。所以反胃而朝食暮吐也。 
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上条以汗下之故。而致病脉若此。此条以上焦营卫不逮。亦致反胃之证。故不复叙。唯言脉 
之阴阳本象。今微而数。微乃失阳之象。数乃失阴之体。奚止客热而已。胸中者。营卫之海。营 
卫虚。不统于胸中。故胸中冷矣。夫营卫之气。出入脏腑。健运周身。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 
营卫非谷不充。谷非营卫不化。所以胸中冷者。亦必致胃不纳谷也。虽然。当以正气不足论之。 
若以热治寒。不惟反助客热。且复耗其气。损其阴矣。世人治是病。非丁、附则姜、桂。孰知正 
气为何如哉。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 
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脾气运动。则脉不涩。胃气坚固。则脉不浮。今脉浮是胃气虚不能 
腐熟水谷。脉涩是脾血伤不能消磨水谷。所以阳时食入阴时反出。阴时食入阳时反出。盖两虚不 
相参合。故莫由转输。下入大小肠也。河间谓趺阳脉紧。内燥盛而中气衰。故为难治。可见浮脉 
病成。必变紧脉也。况紧而见涩。明是亡血之象。上脘亡血。膈间干涩。食不得入。 
下脘亡血。必并大小肠皆枯。食不得下。故难治也。 
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谷入于胃。长气于阳。脉道乃行。今胃不安于谷而成呕。呕则阴气不资于脉。故脉弱。弱则 
阳气虚不能充于内外。下焦虚。则小便自利。上焦虚。则浊气上升。逼迫其浮阳于外。外虽假热。 
内实真寒。证成厥逆。顷刻决离而不返矣。治之诚难。非四逆汤不能挽回也。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诸呕吐。谷不得下。指暴病呕吐而言。故以半夏、生姜涤除胃中痰饮。水谷自无阻碍矣。 
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胃反呕吐。为脾胃气虚而饮积。故用半夏之燥湿。即兼人参以补胃气也。蜜者性滞滋湿。用 
之何哉。以胃之上脘燥。故食难入。虽食亦不得下中脘。用之以润胃燥。扬之水者。佐蜜以润上 
脘之燥也。 
胃反吐而渴。欲欲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胃反吐。津液竭而渴也。欲饮水以润之。无小便不利而用泽泻。何哉。观外台以此治消渴脉 
绝。胃反呕食。则知水虽入而不散于脉。脉之阴体绝矣。泽泻者。不惟利膀胱之溺。亦能引桂、 
姜之辛入膀胱。行布水精于五经。故凡渴欲饮水者。多用行水之剂。岂独防其水停而已哉。正欲 
行水布散经脉。滋润表里。解其热郁耳。茯苓之淡行其上。泽泻之咸行其下。白术、甘草之甘布 
其中。桂、姜之辛开其道。通其气。导其水。以令四布而和营卫也。 
反胃系真火式微。胃寒脾弱不能消谷。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或一两时而吐。或积至一日一 
夜。腹中胀闷。不可忍而复吐。虽曰脾胃虚寒。然致病之由。必有积滞于内。千金治反胃初起。 
用金匮茯苓泽泻汤。去白术换干姜。加人参、橘皮、大黄、青竹茹。得利。去大黄。为胃虚反食。 
下喉便吐之主方。若吐出原物。酸臭不化。此饮食入胃。既抵胃之下脘。复返而出也。宜理中汤 
为主。甚则加丁、附、川连。若脉数而邪热不杀谷。乃火性上炎。多升少降。应与异功散加沉香、 
川连、归、芍、生地。食物之后。冷涎不已。随即反出。或心腹觉疼。藿香安胃散。或六君子加 
丁者、藿香。咽喉阻塞。胸膈满闷。暂用香、砂、枳、朴以开其结滞。然破气药过多。中气因而 
不运。异功散加香、砂使气旺自能运化。气滞痞塞实痛。平胃散加藿香、砂仁。胃虚中气不运而 
噎塞者。四君子加黄 、橘红、砂仁。反胃而渴欲饮水。金匮茯苓泽泻汤。千金去白术、生姜加 
半夏。小便不利。桂苓丸加半夏、泽泻、甘草、生姜作汤服。虚人反胃多渴。七味白术散。反胃 
食入一日半日。吐出如故。乃胃气虚弱而有痰。不能消化。随气逆上也。二陈加丁香、藿香、鸡 
内金。虚。加白术、炮姜。大便燥结。久闭不通。似属血热。不可顿攻。止可清热润燥。小制汤 
丸。渐次加之。关扃自透。开关利膈丸。然服通利之剂过多。血液耗竭。转加闭结者。宜用人参 
固本丸料煎膏。时时服之。胃反上气。食即吐出。属热者。千金用芦根、茆根等分煎服。不应。 
加竹茹、生姜。反胃倦怠无力。垂死者。以人参一二两浓煎。加姜汁顿服。属寒者。加桂附少许。 
下焦虚寒。不能生土。食久反出。用附子一枚。切去尖上一片。镂成一孔。入丁香四十九粒。仍 
将切下者掩上扎定。捣取生姜自然汁煮熟焙干为末。每用一匙置舌上。徐徐以津唾送下。若烦渴 
则频与糜粥。忌油腻生冷。此孙兆秘传。累效。虚甚者。加人参一两驾驭之。郁悒失意人。或孤 
寡。初起自当舒郁。逍遥散。久之必兼补养。归脾汤。命门火 
衰。不能生土。食久反出。其脉沉迟。八味丸加丁、沉。间进黑锡丹。精衰不能蒸腾于上。咽喉 
闭塞。水谷艰进。强食则吐者。六味丸加肉桂、五味。不应。加沉香、砂仁。有阳虚不能统运。 
呕逆便秘。用人参、大黄、附子攻之即通。然真气竭者。终不可救。瘀血在膈。阻滞气道而成者。 
代抵当丸作芥子大。服二钱。去枕仰卧。细细咽之。但饮热汤及椒、姜辄呃者。即瘀血也。反胃 
而胸中嘈杂不宁。或作或止。其人懊 。面上有白点者。作虫积治之。丹方。治噎膈反胃。用 
虎酥炙为末。每服二钱。独参汤送下。或猫胞一具。炙脆为末。稍加脑、麝。陈酒服之。虎啖 
生人。猫食生鼠。其性则一。故可代用。若胃中寒痰。不能纳食者。狗宝为末。每服五七分至一 
钱。陈酒服之。以上三方。轻者一服。重者三服。剧者不过七服。后以理中、四君、八味等调之。 
又方。用陈香橼一枚。去瓤。入生姜汁拌生附子末一两。外以姜滓。湿纸裹煨。 透焙燥为末。 
每服五七分至一钱。浓煎独参汤服之。此孙兆变法也。反胃初愈。切不可与粥饮。每日与独参 
汤。少加炒陈米。不时煎服。旬日后方可小试稀糜。往往即食饭者。多致复病而危。凡反胃而致 
大吐白沫如鸡子清者。是肺胃俱虚。矢如羊粪。则大肠血槁。即大补气血。终亦必亡而已。 
〔诊〕胃反脉数无力为血虚。脉缓无力为气虚。数而有力为有热。数而滑疾为有痰。紧而滑者。 
寒饮上逆。小弱而涩。血虚胃反。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能食。 
设言未止者。此为胃反。故脉微涩。滑伯仁治一妇反胃。每隔夜食。至明晚皆吐出不消。其脉沉 
而弱。他医以暖胃药罔效。滑迟疑未决。一日读东垣书。谓反胃有三。气积寒也。上焦吐者从于 
气。中焦吐者从于积。下焦吐者从于寒。脉沉而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溲利。大便秘。为 
下焦吐也。法当通其秘。温其寒。复以中焦药和之。滑得此说。遂以萸、茴、丁、桂、半夏。二十余剂而 
安。所谓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也。 
石顽治汤伯干子。年及三旬。患呕吐经年。每食后半日许。吐出原物。全不秽腐。大便二三 
日一行。仍不燥结。渴不喜饮。小便时白时黄。屡用六君子、附子理中、六味丸。皆罔效。日滨 
于危。逮后延余诊之。其两关尺弦细而沉。两寸皆涩而大。此肾脏真阳大亏。不能温养脾土之故。 
遂以崔氏八味丸与之。或谓附子已经服过二枚。六味亦曾服过。恐八味亦未能克效也。余曰不然。 
此证本属肾虚。反以姜、附、白术伐其肾水。转耗真阴。至于六味。虽曰补肾。而阴药性滞。无 
阳则阴无以生。必于水中补火。斯为合法。服之。不终剂而愈。 

卷四诸呕逆门
呕吐哕
属性:(干呕 漏气 走哺 呕苦 中酸 吐酸 呕水 吐沫 吐蛔) 
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皆属于热。(胃热则呕。)寒气客于肠胃。厥逆上 
出。故痛而呕也。人之哕者。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于胃。新 
故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病深者其声哕。 
金匮云。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欲吐者。阴邪在上也。若下之。不惟逆其阳气。反伤无故之阴。变害莫测。岂独反胃而已。 
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伤寒论用是方。治食谷欲呕之阳明证。以中焦有寒也。茱萸能治内寒。降逆气。人参补中益 
阳。大枣缓脾。生姜发 
胃气。且散逆止呕。逆气降。胃之阳行。则胸满消矣。此脾藏阴盛逆胃。与夫肝肾下焦之寒上逆 
于中焦而致者。即用以治之。故干呕吐涎沫头痛。亦不出是方也。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是证由阴阳不分。塞而不通。留结心下为痞。于是胃中空虚。客气上逆为呕。下走为肠鸣。 
故用是汤分解阴阳。水升火降。则留者散。虚者实也。 
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呕而思水者。水饮逆于胸中也。故用猪苓之味淡。从膈上渗其所积之饮。更以白术利水生津。 
使水精四布。而呕自除矣。 
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逆攻而上也。虽非伤寒之邪。而病势则一。故即以小柴胡汤和之。 
食已即吐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