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23-疡医大全-第15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共为末,陈醋调搽。 
牛皮癣 桃树根同胆矾捣烂敷。 
癣生脸上如钱大,抓之有白屑者。绿豆捶碎以纸绷糊碗口上,针戳多孔,以碎 
豆铺纸上,放红炭一块架盖上,俟豆灼尽,纸将焦,去豆揭纸,碗中有水,取搽三五次。 
老癣。 
轻粉 雄黄 黄丹 银朱(各等分) 
研细,用米醋浸大黄,夏布包,蘸药 
擦之。 
阴癣 盐内皂角擦之。 
燥癣 水银胡粉,研,蛋清调搓。 
又方 雄鸡冠血涂。 
又方 胡粉(炒黄赤色) 醋调涂。 
又方 捣桃树白皮醋和涂。 
湿癣 石硫黄,研,用三年陈醋调敷。 
又方 
蛇床子 黄柏 黄连 胡粉(各一两) 
研细。入水银一枣子大,和猪油研匀涂之。 
又方 用粗碗一只,以皮纸用针戳眼糊碗口上,以水潮纸上令湿,将杉木屑 
堆潮纸碗上,用火点着,俟杉木屑烧尽,轻轻去屑灰,揭开纸看碗中杉木油,取搓癣上,必效。 

卷二十九癞癣部
疹门主论
属性:孙真人论曰∶《素问》云∶风邪客于肌中则肌虚,真气发散,又被寒搏皮肤,外 
发腠理,开毫毛,淫气妄行,则为痒也。所以有风疹瘙痒,皆由于此。又有赤疹者,忽 
然起如蚊虫咬,烦痒极者重抓疹起,瘙之逐手起。又有白疹者发冷,亦有赤疹,盖赤疹者发热。 
王肯堂曰∶夫风瘾疹者,由邪气客于皮肤,复遇风寒相搏则为瘾疹。若赤疹者, 
由冷湿搏于肌中,风热结成赤疹也。遇热则极,若冷则瘥也。白疹者,由于风气搏 
于肌中,风冷结为白疹也。遇冷则极,或风中亦极,得晴明则瘥,着浓暖衣亦瘥也。 
其脉浮而洪,浮则为风,洪则为气,风气相搏则为瘾疹,致身体为痒也。(《准绳》) 
朱丹溪曰∶疹属热与痰在肺,宜清肺火降痰,或解散出汗,亦有可下者。(《心法》) 
方论皆谓缘肌中有湿,若凉热之气所折,热结不散则成赤疹;若因风邪所折,风 
热相搏则成白疹。赤疹得热则剧,得冷则 
减,盖热气郁于内,故恶热宜冷;白疹得阴雨则甚,得晴则消,盖热气散释于外,故 
恶冷宜热。热搏于血分,其邪因并发于表则赤,若风湿搏于气分则气脉不行,因邪 
并发于表则白。夫如是,然后于治法相应,邪热者故恶热而喜凉,邪湿者故恶雨而喜 
晴矣。方论中又有风 者,即《内经》所谓汗出见湿,乃生痤痱。又曰∶劳汗当风, 
寒薄为郁乃痤痱;即瘾疹属也,故 类也,此皆谓外邪郁肌肉玄府之热者矣。然 
则与《内经》言少阳、少阴而君、相二火客热之胜为丹疹外发者,方论中则无有也。 
故人气君、相二火郁发而变者,宜乎未之及耳,若此条是人气所变之一者也。故二 
火郁发,出血气之表,与外邪所郁无异。更有小儿发痘疮之外,必有出疹二次,亦是 
君相二火发出未尽之胎毒也。 
又曰∶瘾疹入腹,亦能杀人。(宜用蚕砂煎浓汤洗之。) 
又曰∶瘾疹热多则色赤,风多则色白,甚者痒痛,搔之则成疮也。 
林氏曰∶或问斑疹因何而生,属阴属阳,属虚属实,属表属里,可得闻有详乎? 
答曰∶斑疹之发,有外感风热者,有胃腑实热为病者,有伤寒失下者,有伤寒阳明 
经证失汗发衄,不衄则发颐,不生颐则发斑疹者,总属阳明胃与大肠之风热亢盛已 
极,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轻则为疹,重则为斑,一如 
火乘金位,金受火克之故,此乃阳毒属表属实之斑疹也。有阴虚血热者,有阳虚血 
热者,有气血两虚,而虚热郁盛者,此三焦无根之火,乘气血之虚而空发于上,怫 
郁于皮毛血脉之中,内不得清,外不得散,遂发斑疹,乃阴虚属里之证也。(《活人录》) 
又曰∶或问何以为斑,何以为疹,阴阳既别,何者为重,何者为轻?答曰∶斑 
者成片,不分颗粒,一如云朵拱起,淡红者轻,紫红者重,黑者凶,轻者痒而重者 
痛。疹者如痱 ,或类蚊迹蚤虱痕而不盛, 
一日之中起伏隐现不常,隐隐见于肌肤之间,不大起发者是。大约阳证斑疹易看而 
易治,阴证斑疹挟虚而发,难看而难治,苟不细审,则阴证误以为阳,立至危殆,可不慎欤! 
又曰∶身热无汗,烦渴躁闷,或痛或痒,如云若锦,腹痛胸满,二便秘结,六 
脉浮洪有力或浮数有力者,系手阳明大肠、足阳明胃二经风热为病,所谓阳斑也。若 
内热自汗,渴不欲饮,心烦身躁,胃弱脾泄,喜湿恶热,色白而不红,但痒而不痛, 
六脉迟缓微弱,或虚数无力者,手太阴肺、足太阴脾、手少阴心、足少阴肾经之阴火 
内亢为病,所谓阴斑也。疹形虽与斑异,而致病之因,受病之脏腑,及所现之脉与形 
证无不同,盖斑有阴阳,则疹亦有阴阳,自在医者审其证之阴阳虚实,脉之无力有力可也。 
又曰∶两阳合明,其火自盛,兼有食积,致生积热,故斑疹之因,必归过于胃 
与大肠也,火盛则血热而金烁,盖心为火脏主血脉,肺为金脏主皮毛,火聚胸中,肺 
受熏蒸,心火愈炽,或热极反兼风化,或客风鼓动内火,其病发于心肺二经,所谓 
阳斑阳疹,必先清散风热于表,疏导积热于内,表里和解,以救炎炎之热。如二便 
秘结,急宜利之,若脾肾之阴虚火盛,不能归经固藏,发越于上而心肺受其熏灼而 
病,亦有因风致火,或因热极生风而发,所谓阴斑阴疹。初则亦宜清解,使其透发,宽 
其胸膈,解其烦躁;次则察脉之大小虚实,脾胃之实与不实,大便之结与不结,或清补,或温补。 
又曰∶虽阴阳俱有斑疹,而阳证发斑者多,且多发于热病之末;阴证则发疹者, 
多发于病之始。盖斑由积热,发之稍缓,疹兼风火,发之犹速。发之速者祸轻,发之 
缓者其祸反深,则又天下事理必然之势也。至于时气发疹,由风热之邪乘于肺经,必 
兼鼻塞气粗痰嗽,余热不清遗于阳明大肠, 
并其糟粕蕴积而为湿热,更成积滞自利,其至热郁化火,火性急迫,随气滞下而后重 
不舒者,宜用辛凉升散之剂清其邪热,使郁陷之气透达外解,不惟斑疹自消而湿热 
亦散矣。若痰嗽不清,加以清火清痰之药,积滞有余,湿热下迫,加以厘清利浊,健 
运化导之剂,如木香、黄连,山楂、神曲、车前、泽泻之类;更用枳壳宽胸开郁,升提郁陷之邪。 
风湿郁于肠胃,风热逆于肌表,伤于血分,则憎寒壮热,胸中嘈杂,肚腹疼痛; 
发为赤疹,伤于气分,发为白疹。俱令瘙痒无度,一日三现三隐,俗名风绺疹即此 
是也。第一宜忌香油、 鲜、面食,并戒酸咸。倘不知禁戒,轻则成疮,甚则不时 
举发,致成终身之累。治当疏风散热托疹为主。 

卷二十九癞癣部
疹门主方
属性:通治阳证斑疹主方(《活人录》) 
生地(三钱) 防风 荆芥(各一钱五分) 川黄连 犀角屑 牡丹皮(各五分) 黄芩 桔 
梗(各一钱) 甘草(三分) 
水煎。不拘时服。(血中伏火,必先凉血,故以生地为君,而丹皮佐之,芩连泻心肺之火,佐桔梗以 
开郁结,犀角清心家之热毒,而甘草佐之,荆防用以解散内外之风邪。外感重者加羌活一钱,川芎、薄荷各五 
分,暂去芩连、生地,如阳明胃家热毒,烦躁热渴,无汗背寒,斑疹黑紫色者,速加石膏一两,连翘一钱五分, 
元参一钱,犀角五分,去防风、桔梗。伤寒邪热入胃,舌胎黄黑有刺,二便不通,谵语狂热者,加大黄五钱,芒 
硝三钱,枳实二钱,去生地、防风、丹皮。伤寒阳明失表,烦渴外热,半表半里,大便不去,无下症者加干葛 
三钱,牛蒡子二钱,元参一钱五分,薄荷一钱,去生地、丹皮、黄连、犀角。) 
通治阴证斑疹主方 
白术(二钱) 白茯苓(一钱五分) 人参 炮姜(各一钱) 陈皮 炙甘草 防风(各五分) 肉桂(三分) 
水煎。早晚空心服。(上方乃治阳虚血热及气热、血热,凡恶寒喜热,二便清利,口不干而反欲热饮, 
六脉沉微细数,或虚数无神者宜之。此气虚不能统运血脉,致血久郁生热,而有风热之变也。) 
肾水不足,龙火无制,陡发越于上,心肺受其熏逼而成斑疹者。八味地黄汤导火归原,兼服肾气丸。 
治阴虚血热,热郁血中而生斑疹,时发时止,或痛久远不愈者。以此凉血清热,滋肝息风,兼服济阴丸。 
生地(三钱) 制首乌(二钱) 当归 干葛(各一钱五分) 秦艽 丹皮 甘菊 荆芥(各一钱) 
薄荷(五分) 甘草(三分) 
水煎,午后临睡服。 
遍身风疹作痒 生芝麻研碎,擦之。 
又方 过年贴过挂络,擦之。 
又方 盐蒲包煎汤洗之。 
风疹不时举发 
真麻油 烧酒(各半酒杯) 
和匀炖热,发时服之。再不发矣。 

卷二十九癞癣部
葡萄疫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葡萄疫乃小儿感受四时不正之气,郁于皮肤不散,结成大小青紫斑 
点,色若葡萄,发在遍体头面,乃为腑证。自无表里,如邪毒传胃,牙根出血,久则 
虚人,斑方渐退。初起宜服羚羊角汤清热凉血,久当滋益其内,又有牙根腐烂者,人中白散主之。(《正宗》) 
《心法》曰∶此证惟腿胫居多。 

卷二十九癞癣部
葡萄疫门主方
属性:羚羊角散(《正宗》) 
羚羊角 防风 麦门冬 玄参 知母 牛蒡子 黄芩(各八分) 生甘草(二分) 淡竹叶(十片) 
水二盅,煎六分。食远服。 
胃脾汤(《正宗》) 
北五味(五分) 白术 远志肉 陈皮 沙参 麦门冬 茯神 生甘草(五分) 
水二盅,煎六分,食远服。 如虚弱自汗者,去沙参加人参黄 各五分。 
x非疳散x 治葡萄疫攻牙腐烂。 
五倍子(炒茶褐色) 人中白( 各一两) 冰片(四分) 
研细。用米泔水漱净,吹。 

卷二十九癞癣部
湿痰流注门主论
属性:陈实功曰∶流者行也,注者住也,由其瘀壅,其形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所发 
毋论穴道,随处可生。皆缘荣气不从,逆于肉里,如风寒相中,表证发散未尽者散 
之;房欲之后,阴虚外寒所侵者温之;恼怒伤肝,郁结伤脾者归脾汤加青皮、香附 
散之;跌扑损伤,瘀血凝滞者,和血汤逐之;产后恶露未尽,流注经络而成者,木 
香流气饮导之。如不得内消者,法当大养气血,培助脾胃,温暖经络,通行关节,十 
全大补汤加熟附子、香附主之。如脓已成,宜急开之。(《正宗》) 
王肯堂曰∶不串流者,俗曰马 。串流者,名曰走散流注,俗曰瓜藤马 。遍 
身骨节内疼痛,不能起坐,无堆,作热不退者,名曰嗍骨马 。若脊骨及髀骨上起 
堆,或一二个,或三五个,名曰过脊马 。若尾 骨上起堆作热者,名曰杀臀马 。若 
髀骨下痛甚无堆,但肿者名曰锁脚马 。若骨相交接之处,疼痛无堆微肿,名曰接骨 
马。此证因风热走散四肢,治当疏风散热,初起不可用火针烙之,肿势盛者只宜 
刺以棱针,久熟者可火针烙之,流注入股者死。(《准绳》) 
又曰∶禁用寒凉克伐内消等剂。 
汪省之曰∶夫流者行也,乃气血之壮,自无停息之机,注者住也,因气血之衰,有 
凝滞之患,故行者由其自然,住者由于瘀壅。凡得此者,多生于体虚之人,勤劳之 
辈,不慎调燮,夏秋露卧,纵意取凉,热体当风;或中风邪发散未尽,或欲后阴虚 
外寒所侵,又或恼怒伤肝,郁结伤脾,荣气不从,逆于肉里;又或跌打损伤,瘀血 
凝滞;或产后恶露未尽,流缩经络,皆成斯疾也。初起外以琥珀膏敷贴,内服行气 
活血之剂,其中十可消其五六。如不得内消者,法当大养其气血,培助脾胃,温暖 
经络,通行关节,如木香流气饮、十全大补汤,俱加熟附子、香附,培助根本。庶 
未成自淌,已溃自敛,不致残败破漏不敛之证。且如有脓宜急开之,忌用寒凉克伐 
内消等药,犯此终致不救者多矣。(《理例》) 
朱丹溪曰∶凡人身上中下有块者是痰。然痰在皮里膜外,则遍体游行,肿而色白, 
滞而不痛,宜导达疏利。如痰因火动而走,则体多小块,色红痛甚,流走无定,宜解毒清火为主。 
又曰∶痰在皮里膜外,非姜汁、竹沥不能通;痰在胁下,非白芥子不能达。白 
芥子亦能散皮里膜外之痰气,竹沥滑痰,非姜汁不能行经络,痰在四肢,非竹沥不开。 
申斗垣曰∶三阳经伤寒发汗不透则必痛,痛久则肿,肿久则必为热,热久则破 
坏,此名阳湿痰破疮。如三阴经失汗,汗郁成痰则痛,痛久则皮色不变而肿,至夜 
痛反甚,其痛处冰冷,脉亦沉细,日久气血凝注则肌死,肌死则破坏腐臭,名曰阴 
湿痰破疮。均宜艾灸。(《启玄》) 
又曰∶冷流注多附骨,硬不消,骨寒而痛,筋缩不能伸屈,庸俗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