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2-明医杂着-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山之内,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嗳腐,饮食少思,手足发热,所服非芩、连、枳实, 
必槟、苏、浓朴。左关弦洪,右关弦数。余以为肝火血燥,木乘土位也。朝用六味地黄丸,以滋养 
肝木,夕用六君子加当归、芍药,以调补脾土,不月而愈。后因恚怒,前疾复作,或用二陈加石膏,服 
之吐涎如涌,外热如灼,脉洪大按之如无。余曰∶脾主涎,乃脾损发热而涎泛溢也。用六君子加姜、 
桂,一服即睡觉,而诸症顿失,又数剂而康。若服理气化痰等药,必变腹胀、喘促、腿浮膝肿、 
淋沥等症,急用济生加减肾气丸救之,多有得生者。详见各方。 
若胸膈不利,过服辛香燥热之药,以致上焦受伤,胃脘干燥,呕吐,噎膈,反胃,加黄连(姜炒)、山 
栀仁(炒)各五钱,白芍药、当归各一两,桔梗、生甘草、石膏各三钱。胸膈顽痰胶结,及大便 
燥秘,再加芒硝五钱。 
愚按王安道先生曰∶内膈呕逆,食不得入,是有火也;若病而吐,食入反出,是无火也。治法∶ 
若脾胃气虚而胸膈不利者,用六君子汤壮脾土生元气;若辛热之剂而呕吐噎膈者,用四君子加芎、 
归,益脾土以抑阴火;胃火内格而饮食不入者,用六君子加芩、连清热养胃;若病呕吐,食入而反 
出者,用六君子加木香、炮姜温中补脾;若服耗气之剂,血无所生,而大便燥结者,用四君子加芎、 
归补脾生血;若火逆冲上,食不得入者,用四君子加山栀、黄连清热养血; 
若痰饮阻滞而食不得入者,用六君子加木香、山栀补脾化痰;若脾胃虚寒,饮食不入或入而不化者,用六 
君子加木香、炮姜温补脾胃。更非慎房劳、节浓味、调饮食者,不治;年高无血者,亦不治。 
一男子,食少胸满,手足逆冷,饮食畏寒,发热,吐痰,时欲作呕。自用清气化痰之剂,胸腹愈 
胀,呼吸不利,吐痰,呕食,小便淋漓,又用五苓散之类,小便不利,诸病益甚。余曰∶此脾土虚寒无火 
之症,故食入不消而反出,非气膈所致。遂用八味丸、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姜、桂,旬日乃愈。 
秀才杨君爵,年将五十,胸痞,少食,吐痰,体倦,肌肉消瘦。所服方药,皆耗气、破血、 
化痰、降火。余曰∶此气郁所伤,阳气不能升越,属脾经血虚之症,当用归脾汤解郁结、生脾血,用补 
中益气壮脾气、生发诸经,否则必为中满气膈之患。不信,仍服前药,后果患前症而殁。 
若素有痰火者,加半夏(姜炒)、橘红、白茯苓各一两,黄芩(炒)、黄连(姜炒)各五钱。 
愚按前症亦有因脾气不足者,有因脾气郁滞者,有因脾肺之气亏损者,有因肾阴虚不能摄水泛而 
似痰者,有因脾气虚不能摄涎上溢而似痰者,有因热而生痰者,有因痰而生热者,有因风寒暑湿而得者, 
有因惊而得者,有因气而得者,有因酒而得者,有因食积而得者,有脾虚不能运化而生者,有胸中痰郁而 
似鬼附者,各审其原而治之。 
若人能食好食,但食后反饱难化,此胃火旺脾阴虚也,加白芍药(酒炒)一两五钱,人参七钱, 
石膏(火 )一两,生甘草五钱,黄连(炒)、香附(炒)、木香各四钱。 
愚按东垣先生云∶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不 
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中火邪于气分,则能食而肉削。今能食而难 
化者,脾气虚弱,不能腐化水谷,故前药不应。或热渴呕吐,或腹胀泄泻等症者,乃是脾胃复伤,急用六 
君子加芍药、木香、炮姜补之。亦有属脾气郁结者,当解郁健脾,若用清凉降火,以致中气虚痞而不食,或 
食而食反出,又以为膈噎用行气化痰者,必不能疗也。 
若年高人脾虚血燥,易饥易饱,大便燥难,用白芍药、当归各一两,人参七钱,升麻、甘草(炙)各四钱。 
山楂、大麦芽、桃仁(去皮尖另研)各五钱。此老人常服药也。 
愚按前症属形气、病气俱不足,脾胃虚弱,津血枯涸,而大便难耳!法当滋补化源。又有脾约症,成 
无己云,胃强脾弱,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小便数而大便难者是也,宜用脾约丸。阴血枯槁,内 
火燔灼,肺金受邪,土受木克,脾肺失传,大便秘而小 
便数者,宜用润肠丸。病气有余之治法也。经云脾为至阴,己土而主阴。然老弱之人,当补中益气以生阴血。 
职方陈莪斋,年逾六旬,先因大便不通,服内疏等剂后,饮食少思,胸腹作胀,两胁作痛,形体倦 
怠,两尺浮大,左关短涩,右关弦涩,时五月。此乃命门火衰,不能生脾土,而肺金又克肝木,决其金旺 
之际不起,后果然。 
一老妇,痰喘内热,大便不通,两月不寐。此肝肺肾亏损。朝用六味丸,夕用逍遥散,各三十余剂, 
计所进饮食百余碗,腹始痞闷,乃以猪胆汁导而通之,用十全大补汤调理而安。若间断前药,饮食不 
进,诸症复作。 

卷之一
化痰丸论
属性:痰者,病名也。人之一身,气血清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惟夫气血浊逆,则津液不清,熏蒸成 
聚而变为痰焉。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湿也,主于脾。古人用二陈汤为治痰通用者,所以实脾燥湿 
治其标也。然以之而治湿痰、寒痰、痰饮、痰涎则固是矣,若夫痰因火上,肺气不清,咳嗽时作,及 
老痰、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间,吐咯难出,此等之痰,皆因 
火邪炎上、熏于上焦,肺气被郁,故其津液之随气而升者,为火熏蒸凝浊郁结而成,岁月积久,根深蒂 
固,故名老、名郁,而其原则火邪也,病在上焦心肺之分,咽喉之间,非中焦脾胃湿痰、冷痰、痰饮、痰涎 
之比,故汤药难治,亦非半夏、茯苓、苍术、枳壳、南星等药所能治也。惟在开其郁,降其火,清润肺金, 
而消凝结之痰,缓以治之,冀可效耳!今制一方于后。 
天门冬(去心) 黄芩(酒炒) 海粉 橘红(各一两) 桔梗 连翘 香附(杵碎淡盐水浸炒,各五钱) 
青黛(另研) 芒硝(另研,各三钱) 栝蒌仁(取肉另研,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入姜汁少许,和药杵极匀,丸小龙眼大,噙化一丸。或嚼烂,清汤细咽之。或丸如 
黍米大,淡姜汤送下五、六十丸。 
愚按前方味属甘苦咸寒之剂,虽能软坚、开郁、化痰、降火,而不无损胃之祸乎!若脾土太过,气滞郁 
热而生痰者,用之得宜;若脾土不及,气痞虚热而生痰者,用之必致中满吞酸、肚腹肿胀、小便不利而殁。 
治者审之! 
一男子素不善调摄,唾痰,口干,饮食不美。服化痰行气之剂,胸满腹膨,痰涎愈盛;服导痰理脾之 
剂,肚腹膨胀,二便不利;服分气利水之剂,腹大胁痛,睡卧不得;服破血消导之剂,两足皆肿,两关脉 
浮大,不及于寸口。余以脾土虚而生痰,朝用金匮加减肾气丸,夕用补中益气汤煎送前丸,月余诸症渐 
退,饮食渐进;再用八味丸、补中益气汤,月余乃能转侧,又两月而能步履;却服十全大补汤、还少丹, 
又半载而康。后稍失调理,其腹仍胀,随服前药即愈。 
一武职,形体魁梧,素不围炉,不喜热食,行则喘促。自谓气实老痰,服碑记丸攻伐之。诊其脉洪数, 
重按全无。余谓命门火衰,脾肺虚寒,与八味丸一服,痰喘稍止,数服全止,遂能亲火,喜热饮食。盖 
碑记丸出自西域,况方外人所制者。经云西域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其民华色而脂肥,故邪不能伤 
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由此观之,恐不可概用也。 
太仓陆中舍,以肾虚不能摄水,肚腹胀大,用此丸未数服而殁于京。今之专门治蛊者,即此方也。又 
名黑丸子,用之无不速亡。 
机房蔡一,素不慎起居,患症同前,更加手足逆冷,恶寒饮食。余用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一钱,先回其 
阳,至数剂诸症渐愈。余因他往,或用峻厉之剂,下鲜血甚多,亦致不起。 
若此等老痰,饮酒之人多有之。酒气上升为火,肺与胃脘皆受火邪,故郁结而成。此方用天麦冬、黄 
芩泄肺火也,海粉、芒硝咸以软坚也,栝蒌仁润肺清痰,香附米开郁降气,连翘开结降火,青黛降郁火, 
故皆不用香燥之剂。 
愚按前症若饮食少思,或胸膈不利者,此中气虚弱也,宜用补中益气汤为主,中气既健,其痰 
自运化;若肾气亏损,津液难降,败浊为痰者,乃真脏之症,宜用六味地黄丸为主,肾气既壮,津液清 
化,而何痰之有哉!亦有因脾胃亏损,中焦气虚,不能运化而为痰者,亦有因峻厉过度,脾气愈虚,不 
能运化,津液凝滞而为痰者。凡此皆当健脾胃为主。 

卷之一
备用要方(暑症)
属性:若夏月伤暑,发热,汗大泄,无气力,脉虚细而迟。此暑伤元气也,服后方。 
人参 黄 (蜜炙)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 陈皮 白茯苓(各一钱) 黄连(炒) 
甘草(炙,各五分) 黄柏(三分) 白术(一钱五分) 香薷 知母(各七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东垣先生曰∶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得之者,名曰中暑,其病必头痛 
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烦热无汗,为房室阴寒之气所遏,(名曰中 以大顺散)热药主之,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得之者,名曰劳役中热,其病必苦头痛,躁热, 
恶热,肌热,大渴,汗泄,懒动,为天热外伤肺气,以苍术白虎汤凉剂主之。若人元气不足, 
用前药不应,宜补中益气汤主之。大抵夏月阳气浮于外,阴气伏于内,若人饮食劳倦内伤中气,或 
酷暑劳役外伤阳气者,多患之,法当调补元气为主,而佐以解暑。若中 者,乃阴寒之症,法当补 
阳气为主,少佐以解暑。故先哲多用姜、桂、附子之类,此推《内经》舍时从症之良法也。今患暑 
症殁,而手足指甲或肢体青黯,此皆不究其因,不温补其内,而泛用香薷饮之类所误也。夫香薷饮 
乃散阳气导真阴之剂也,须审有是症而服,亦何患哉?若人元气素虚,或犯劳过度而饮之者, 
适所以招暑患病也。(其暑热伤元气而类风症者,见第四卷首治验。) 
若夏秋暑热,因过用冷物茶水伤其内,又过取凉风伤其外,以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或饮食不进, 
或兼呕吐、泄泻,此内外俱伤寒冷也。 
人参 干姜(炒紫色) 浓朴(姜水炒) 陈皮 羌活 枳实 白茯苓(各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如未应,宜用藿香正气散;若内外已解,寒热未退,或饮食未进,宜用六君子汤。《保命 
集》云∶霍乱属阳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或四君子汤辈。脉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之;脉浮无 
汗,四君子加麻黄。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 
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胡、木瓜;吐利转筋,腹中痛,体重,脉沉而细者,四君子加 
白芍药、良姜。吐利而四肢拘急,脉沉而迟,属少阴,四君子加姜、附、浓朴;吐利而四肢厥冷,脉 
微缓,属厥阴,建中加归、附。吐利头痛而身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饮水者,理中丸 
主之。元戎云∶太阴症霍乱者,理中加橘红;吐下腹痛,手足逆冷,理中加熟附;吐利后转筋者,理 
中加火 石膏一两。 
进士刘华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余用附子理中汤,一服顿安。 
上舍徐民则,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面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阴寒之症也,须用附子理中汤以回阳。不 
信,别用二陈、枳实、黄连、香薷饮之类而死。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壮元气,清热驱暑,服之免中暑、霍乱、泄泻、痢疾等症。 
人参(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杵碎)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炒) 
白茯苓(各一钱) 知母(炒) 陈皮 香薷(各七分) 黄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气虚弱,宜用补中益气去柴胡、升麻,加麦门、五味,或少加炒黑黄柏,人参养气汤 
亦可用。 
一儒者,季夏患泄泻,腹中作痛,饮食无味,肢 
体倦怠。余用补中益气汤、八味地黄丸,月余而痊。后彼云∶每秋间必患痢,今则无恙何也?余曰∶此闭 
藏之月,不远帏幕,妄泄真阳而然。前药善能补真火,火能生土,脾气生旺而免患也。 
若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服后方一、二服,免生内伤发热之病。此方主于补气。 
黄 (二钱半,蜜炙) 人参 麦门冬(去心) 陈皮(各一钱) 白术 炙草 五味(各五分) 
上姜、枣、水煎,食前温服。劳倦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