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62-明医杂着-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肝火上冲也;胁胀、腹痛,肝气不行也;少食、作呕,肝侮脾胃也;小便见血,肝火下流也。用小柴胡 
加芍药、炒黑山栀、茯苓、白术而愈。 
一妇人,胎及六月,形体倦怠,饮食少思,劳役 
便血,胎动不安。用六君、生熟地、升麻、柴胡而愈。 
一妇人,每胎三、四月,作痛欲堕。余以为痛胎,用当归二钱,熟地黄三钱,而愈。 

卷之三续医论
东垣丹溪治病方论
属性:东垣、丹溪治病,多自制方,盖二公深明本草药性,洞究《内经》处方要法,故能自制。自宋以来, 
《局方》盛行,人皆遵用,不敢轻率自为。《局方》论症治病,虽多差谬,丹溪曾辨论之,然方皆名医所制, 
其君臣佐使、轻重缓急、大小多寡之法则不瘥也。近见东垣、丹溪之书大行,世医见其不用古方,也率皆 
效颦,治病辄自制方,然药性不明,处方之法莫究,卤莽乱杂,反致生无甚有变症多端,遂难识治耳!且 
夫药之气味不同,如五味子之味浓,故东垣方少者五、六粒,多者十数粒,今世医或用二、三钱;石膏味淡 
薄,故白虎汤用半两,今世医不敢多用;补上治上剂宜轻小,今不论上下,率用大剂;丸散汤液各有攸宜, 
今不论缓急,率用汤煎。如此类者多矣。今之医者,若不熟读《本草》,深究《内经》,而轻自制方,鲜不误 
人也! 
愚按方仿也,仿彼而准此也。至于应用,更贵权宜,非曰确然不可移而HT 然不可动者也。是以《素问》 
无方,《难经》亦无方,汉时才有方,盖仿病因以立 
方也。 

卷之三续医论
或问东垣丹溪治病之法
属性:或问∶今人有言,东垣之法宜用于北,丹溪之法可行于南,如何?曰∶东垣北医也,罗谦甫传其法, 
以闻于江浙;丹溪南医也,刘宗浓世其学,以鸣于陕西。果如人言,则《本草》、《内经》皆神农皇帝、 
岐伯之说,亦止宜施于北方耶?夫五方所生异病,及治之异宜,《内经》异法方宜论、五常政大论已详言之 
矣。又如北方多寒,南方多热,江湖多湿,岭南多瘴,谓其得此气多,故亦多生此病,非谓北病无热、南病 
无寒也。至于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则五方皆同,岂有南北之异耶?但人之脏腑,火各居二,天之六气, 
热居三分又半,故天下之病,热多而寒少,观《内经》至真要大论病机一篇可见。又湿热相火致病甚多, 
自太仆注文湮没,以致《局方》偏用湿热之药,故丹溪出而阐《内经》之旨,辨《局方》之偏论湿热相火 
之病,以补前人之未备耳!后人不识,见其多用芩、连、栀、柏等苦寒之药,遂以为宜于南,浅矣哉! 
愚按前论内云火症固多,但虚实不同,治法亦异,故王太仆先生曰∶大寒而甚,热之不热,是无火 
也;大热而甚,寒之不寒,是无水也。昼见夜伏,夜 
见昼止,不时而动,是无火也。大抵病热,作渴饮冷,便秘,此症属实,为热故也。或恶寒发热,引衣蜷 
卧,或四肢逆冷,大便清利,此属真寒;或躁扰狂越,欲入水中,不欲近衣,此症属虚∶外假热而内真寒 
也。故虚劳发热之症,治以寒药而不愈者,为此故也。由此观之,则热症常少,而寒症常多矣。故无火者, 
当用八味丸,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无水者,用六味丸,壮水之主以镇阳光。然其所以致疾者,皆由气血方 
长,而劳心亏损,或精血未满,而纵情恣欲,根本不固,火不归经,以致见症难名。虽宜常补其阴以制其 
火,然而二尺各有阴阳,水火互相生化,当于二脏中各分阴阳虚实,求其所属而平之。若左尺脉虚弱而细 
数者,是左肾之真阴不足也,用六味丸;右尺脉迟软,或沉细而数欲绝者,是命门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 
丸;至于两尺微弱,是阴阳俱虚,用十补丸。此皆滋其化源也。设使概服黄柏、知母沉阴泻火之药,反戕脾 
胃,多致不起。(详见《玉机微义》。治验见内科方。) 

卷之三
暑病
属性:(第一卷内备用治暑方,并入于此,以便观览。) 
夏至日后病热为暑,暑者相火行令也。夏月人 
感之,自口齿而入,伤心包络之经,其脉虚,或浮大而散,或弦细芤迟。盖热伤气则气消,而脉虚弱, 
其为症,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身热而烦,心痛,大渴引饮,头疼,自汗,倦怠少气,或下血,发 
黄,生斑,甚者火热致金不能平木,搐搦,不省人事。治暑之法,清心、利小便最好。暑伤气,宜补真 
气为要。又有恶寒,或四肢逆冷,甚者迷闷不省,而为霍乱吐利,痰滞呕逆,腹痛泻痢。此则非暑伤人, 
乃因暑而自致之病也。以其因暑而得,故亦谓之暑病,治法不同。 
若行人或农夫,于日中劳役得之者,是动而得之,阳症也。其病必苦头痛,发燥热,恶热,扪之肌肤大 
热,必大渴引饮,汗泄,无气以动,乃天热外伤元气也。宜清暑益气,用香薷、黄连、扁豆、人参、黄 、 
五味、知母、石膏之类。 
暑热发渴,脉虚,宜用人参白虎汤。人参一钱五分,知母二钱,石膏五钱,甘草二钱。竹叶石膏汤亦 
好。石膏一两,半夏二钱五分,甘草二钱,人参二钱,麦门冬五钱,入竹叶,水煎。 
东垣清暑益气汤,治长夏湿热蒸人,人感之,四肢困倦,精神短少,胸满气促,肢节作痛,或气高而 
喘,身热而烦,心下痞闷,小便黄数,大便溏而频, 
或痢,或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黄 、升麻、苍术各一钱,人参、白术、神曲、陈皮各五分,甘 
草(炙)、黄柏、麦门冬、当归各三分,葛根、泽泻、青皮、五味各二分。 
若暑热之时,无病之人,或避暑热,纳凉于深堂大厦,凉台冷馆、大扇风车得之者,是静而得之,阴 
证也。其病必头痛,恶寒,身形拘急,肢节疼痛而烦心,肌肤大热,无汗。此为阴寒所遏,使周身阳气不 
得伸越,宜用辛温之剂以解表散寒,用浓朴、紫苏、干葛、藿香、羌活、苍术之类。若外既受寒,内复伤 
冰水生冷瓜果之类,前药再加干姜、缩砂、神曲之类。此非治暑也,治因暑而致之病也。若外不受寒, 
止是内伤冰水冷物,腹痛泄泻,或霍乱吐逆,宜缩脾饮,砂仁、草果、甘草、扁豆、干姜、乌梅,或理中汤 
加神曲、麦芽、缩砂、苍术。此专治内,温中消食也。 
若吐泻,脉沉微甚者,不可用凉药,可用附子大顺散∶熟附子、甘草、干姜、杏仁、桂,或附子理中 
汤加芍药。 
夏月多食冷物及过饮茶水,致伤脾胃,吐泻霍乱。故治暑药多用温脾消食、治湿利小便。医者要识 
此意。 
若既伤暑热,复伤生冷,外热内寒,宜先治其内,温中消食,次治其外,清暑补气,而以理脾为主,于 
前阴阳二条内相兼取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已兼此意。其用黄 、升麻、人参、白术、甘草、麦门冬、 
当归、五味、黄柏、葛根,是清暑补气也;苍术、神曲、陈皮、泽泻、青皮,是治内补脾也。 
愚按前症又当分别中暑中 、脉虚脉沉、无汗有汗、发热不热、作渴不渴、或泻不泻、饮寒饮热,辨 
其阴阳虚实,不可泛投寒凉之剂。盖为夏月伏阴在内,古人用附子大顺散之类温补阳气,厥有旨哉!何 
今之老弱,至夏月患食少,体倦,发热作渴,或吐泻,腹痛,头痛诸症,反服香薷饮,复伤元气,无不招引 
暑症,以致不起。至若清暑益气汤内用猪苓、泽泻之类,必审其果有湿热壅滞,方可用之,否则亏损其阴, 
而伤其目矣。用当审察! 
仪部李北川,仲夏患腹痛吐泻,两手足扪之则热,按之则冷,其脉轻诊则浮大,重诊则微细。余 
曰∶此阴寒之症也。急服附子理中汤,不应仍服,至四剂而愈。 
注夏病属阴虚元气不足,宜补中益气汤去柴胡,升麻,加黄柏(炒)、白芍药。挟痰者,加半夏、陈皮。 
愚按丹溪先生云∶天地以五行更迭衰旺而成四时,人之五脏六腑亦应之而衰旺。四月属巳,五月属 
午,为火太旺,火为肺金之夫,火旺则金衰;六月属 
未,土大旺,土为水之夫,土旺则水衰,况肾水尝藉肺金为母,以补其不足。古人于夏月必独宿而淡味, 
保养金、水二脏。经曰冬藏精者,春不病温。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正火气潜藏,必养其本然之真,而 
为来春发生之本。若于此时不恣欲以自戕,至春升之际,根本壮实,何病之可言哉? 
文选姚海山,仲夏头痛,发热,气高而喘,肢体倦怠,两手麻木。余谓热伤元气,用人参益气汤顿安, 
又用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而痊。 
若夏月伤暑,发热,汗大泄,无气力,脉虚细而迟。此暑伤元气也,服后方∶ 
人参 黄 (蜜炙)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 陈皮 白茯苓(各一钱) 黄连(炒) 甘草(炙,各 
五分) 黄柏(三分) 白术(一钱五分) 香薷 知母(各七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有热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劳伤元气而汗出者,有因元气素虚腠理不密而汗出者。治法∶暑 
伤元气者,清暑益气汤;劳伤元气者,补中益气汤;元气素虚而自汗者,十全大补汤。如兼盗汗,佐以六 
味丸加五味子。前云大汗,无力,脉虚细迟,属阳气虚弱,纳黄柏、知母恐复损阳气,芍药、茯苓恐导损 
阴气也。治者审之! 
若夏秋暑热,因过用冷物茶水伤其内,又过取凉 
风伤其外,以致恶寒发热,胸膈饱闷,饮食不进,或兼呕吐、泄泻,此内外俱伤寒冷也。 
人参 干姜(炒紫色) 浓朴(姜水炒) 陈皮 羌活 枳实 白茯苓(各一钱) 白术(一钱五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如未应,宜用藿香正气散。若内外已解,寒热未退,或饮食不进,宜用六君子。 
《保命集》云∶霍乱属阳明症,宜用和中、平胃、建中汤辈,或四君子汤。脉浮,自汗,四君子加桂枝主 
之;脉浮,无汗,四君子加麻黄。吐利转筋,胁下痛,脉弦者,木克土也,用平胃散加木瓜,或建中加柴 
胡、木瓜;吐利转筋,腹痛,体重,脉沉而细,四君子加白芍药、良姜。吐利,四肢拘急,脉沉而迟,属 
少阴,四君加姜、附、浓朴;吐利,四肢厥冷,脉微缓,属厥阴,建中加归、附。吐利,头痛而身热,热 
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水者,理中丸主之。元戎云∶太阴症霍乱者,理中加橘红;下腹痛,手足 
逆冷,理中加熟附子;吐利后转筋者,理中加火 石膏一两。 
上舍徐民则,夏月入房及食冰果面食,而患腹痛。余曰∶此阴寒之症也,急用附子理中汤以回阳。不 
信,别用二陈、枳实、黄连香薷饮之类而死。 
进士刘华甫,夏月食生冷果品,患前症,余用附 
子理中汤一钟顿安。(凡方内用木瓜者,俱用砂器煎炒,恶铁故也。余方仿此。) 
若夏暑在途中,常服以壮元气、清热驱暑。服之免中暑、霍乱、泄泻、痢疾等症。 
人参(一钱二分) 白术(一钱五分) 五味子(十粒,杵碎) 麦门冬(去心) 
白芍药(炒) 白茯苓(各一钱) 知母(炒) 陈皮 香薷(各七分) 黄芩(炒,三分) 
甘草(炙,五分) 
上姜、水煎,食前温服。 
愚按前症若人元气虚弱,宜用补中益气去柴胡、升麻,加麦门、五味,或少加炒黑黄柏。人参益气汤 
亦可用。 
若遇劳倦辛苦,用力过多,即服后方二、三服,免生内伤发热之病。此方主于补气。 
黄 (一钱半,蜜炙) 人参 麦门冬(去心) 陈皮(各一钱) 白术(一钱) 甘草(炙,七分) 
上姜、枣、水煎,食前温服。劳倦甚,加熟附子四五分。 
愚按前论开世俗之蒙 ,济无穷之夭枉。纳附子若素畏寒饮食者,尤宜用。若素喜寒饮食者,以肉桂 
或炮姜代之亦可。若因暑热伤气,而四肢困倦,或手足麻木者,先用人参益气汤,后用补中益气汤。 
若人过劳心思虑,损伤精神,头眩目昏,心虚气短,即服后方补血为主。 
人参(一钱) 五味子(十五粒,杵) 当归(一钱,酒洗) 麦门冬(去心,五分) 白 
芍药(炒,一钱) 山栀子(炒,五分) 茯神(去心,一钱) 酸枣仁(炒,一钱) 生地黄(酒洗,五分) 
甘草 陈皮 川芎(各五分) 
上水煎服。 
愚按前症宜用此方,不宜多服。其麦门冬、芍药、山栀、生地苦寒,恐复损脾气。若脾胃素虚热而患前 
证,但以补中益气汤加麦门、五味亦可。若因饥渴劳役,或因误行攻伐,以致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或自 
汗,此为阳气内伤,宜用补中益气汤。若因饥饱劳役,或因误出汗,以致肌热,大渴引饮,目赤面红,脉 
洪大,按之如无,此为血脱烦躁,宜用当归补血汤。 

卷之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