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之;气弱者,加白茯苓、人参;气盛者,加赤茯苓、缩砂仁;气复不能转运有热者,微加 
黄连,心烦乱亦加之。小便少者,加猪苓、泽泻,汗多津液竭于上勿加之,是津液还入胃中 
,欲自行也。不渴而小便秘塞,加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者,加炒滑石;小便淋涩者,加泽 
泻,且五苓散治渴,而小便不利无恶寒者,不得用桂;不渴而小便自利,妄见妄闻,乃瘀血 
症,用炒黄柏、知母以除肾中燥热;窍不利而淋,加泽泻、炒滑石;只治窍不利者,六乙散 
中加木通亦可。心藏热者,用钱氏导赤散;中满或但腹胀者,加浓朴;气不顺,加橘皮。气 
滞,加青皮一橘皮三;气短小便利者,四君子汤中去茯苓,加黄 以补之。如腹中气不转者 
,更加甘草一半。腹中刺痛,或周身刺痛者,或里急者,腹中不宽快是也,或虚坐而大便不 
得者,皆血虚也。血虚则里急,或血气虚弱,而目睛痛者,皆加当归身。头痛,加川芎;苦 
头痛加细辛,此少阴头痛也;发脱落及脐下痛者,加熟地黄。如皮毛肌肉之不伸,无大热不 
能食而渴者,加葛根半两。燥热及胃气上冲,为冲脉所逆,或作逆气,而里急者,加炒黄柏 
、知母;觉胸热而不渴,加炒黄芩。如胸中结滞气涩,或有热者,亦各加之。如食少而小便 
少者,津液不足也,勿利之,益气补胃自行矣。如气弱气短者,加人参。只升阳之剂,助阳 
之胜,多加参。恶热发热而燥渴,脉洪大者,白虎汤主之。或喘者,加人参。如渴不止,寒 
水石、石膏各等分少少与之,即钱氏方中甘露散,主身大热而小便数,或上饮下溲,此燥热 
也。气燥,加白葵花;血燥,加赤葵花;如小便行病增者,此内燥津液不能停,当致津液少 
加炒黄柏、赤葵花;如心下痞闷者,加黄连一黄芩三,减诸甘药,不能食心下软而痞者,甘 
草泻心汤则愈(痞有九种,治有五方,见仲景泻心为的)。如喘满者加炙浓朴(小便不利者加 
之,如利为禁药)。如胃虚弱而痞者,加甘草;喘而小便不利者,加苦葶苈;如气短气弱而 
腹微满者,不去人参,去甘草,加浓朴;然不若苦味泄之,而不令大便行。如腹微满而气不 
转者,加之。如中满者,去甘草,倍黄连,加黄柏,更加三味五苓散少许;此病虽宜升宜汗 
。如汁多亡阳,加黄 ;四肢烦热肌热,与柴胡、羌活、升麻、葛根、甘草则愈;如鼻清涕 
恶风,或项背脊膂强痛,羌活、防风、甘草等分,黄 倍加,临卧服之。 
脉热身热加减法,见发热门。 
《禁服篇》云∶约方犹约囊也,囊满弗约则输泄,方成弗约则神与气弗俱。未满而知约 
之,可以为工,不可以为天下师。此圣人所以退太过而进不及,以平为期也。大凡气味者有 
毒无毒,固宜常制矣。是以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 
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余以谷肉菜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至如君一臣二,奇 
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近而奇偶,制小其服。远而奇偶,制大其服。大则数少,小 
则数多,多则九之,少则二之。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急则气味浓,缓则气味 
薄。下不以偶,汗不以奇。随其邪之所在高下浅深轻重虚实,影响无间,万举万全,是谓中 
行,故可为师也。假如证大而汤剂小,则邪气少屈,故药力已乏,欲不复治,其可得乎。犹 
一杯水救一舆薪之火,火竟不灭,是谓不及,故不可以为师而可以为工矣。证小则汤剂大而 
邪服,邪已尽而药余力,欲不伤正,何所容哉。犹火炎昆岗,玉石俱焚,莫之能止,是谓太 
过,此又不可以为工,是为粗医也。三者之论,惟中而已,过与不及,皆为偏废。然而太过 
犹甚于不及,何以明之?盖失于姑息,邪复胜正者,止于劳而无益,犹可勉而适中。或失苛 
暴,则血气被伤,因致羸替者有之,危残者有之,灭亡者有之,非徒无益,而又害之,此所 
谓犹甚也,可不戒哉。尝考仲景之书,于承气汤下攻里,则曰若更衣止后服。于桂枝方后发 
表,乃云 微汗益佳,不可令如水淋漓。皆本乎轩岐之微旨也。 
〔仲〕言锉如麻头,与 咀同意。夫 咀,古之制也。古者无铁刃,于口咬细, 
令如麻头,为粗末。煎之,使药水清,饮于腹中,则易升易散也,此所谓 咀也,今人 
以刀器锉如麻头大,此 咀之易成也。若一概为细末,不厘清浊矣。经云∶清阳 
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果何谓也?又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咀之药,取汁易 
行经络故也。若治至高之病,加酒煎;去湿,以生姜;补元气,以大枣;发散风寒,以葱白 
;去膈上痰,以蜜。细末者,不循经络,止去胃中及脏腑之积。气味浓者,白汤调;气味薄 
者,煎之和渣服。去下部之疾,其丸极大,而光且圆,治中焦者次之,治上焦者极小。用稠 
面糊,取其迟化,直至下焦。或酒或醋,取其收其散之意也。如半夏、南星,欲去湿者,以 
生姜汁稀糊为丸,取其易化也。水浸宿炊饼者,易化。滴水丸者,又易化。炼蜜丸者,取其 
迟化,而气循经络也。蜡丸者,取其难化而旋旋取效也。大抵汤者荡也,去久病者用之。散 
者,散也,去急病者用之。丸者,缓也,不能速去之,取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病在心上 
者,先食而后药。病在心下者,先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者,宜饥食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 
饱食而在夜。古之方剂,锱铢分两,与今不同。云一升者,今之大白盏也。云铢者,六铢为 
一分,即二钱半也。二十四铢,为一两也。三两者,今之一两。二两者,今之六钱半也。料 
例大者,合三分之一足矣。大黄恐寒则损胃气,须煨。至于川乌、附子,须炮,以制毒也。 
黄柏、知母下部药也,久弱之人须合用之,酒浸曝干,恐寒伤胃气也。熟地黄酒洗亦然。当 
归酒浸,助发散之意也。 
〔垣〕至元庚辰六月,许伯威年五十四,中气本弱,病伤寒八九日。医者见其热甚,以凉 
药下之。又食梨三四枚,痛伤脾胃,四肢冷,时发昏愦。余诊其脉动而中止,有时自还,乃 
结脉也。心亦悸动,吃噫不绝。色变青黄,精神减少,目不欲开,倦卧,恶人语笑,以炙甘 
草汤治之。成无己云∶补可去弱,人参、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 
正气。五脏痿弱,荣卫涸流,湿剂所以润之,故用麻仁、阿胶、麦门冬、地黄之甘,润经益 
血复脉通心是也。加以人参、桂枝急扶正气,生地黄减半,恐伤阳气。锉一两剂服之,不效 
。予再候之,脉证相对,莫非药有陈腐,故不效乎?再市药之气味浓者煎服,其证减半,再 
服而安。凡药之昆虫草木,产之有地,根叶花实,采之有时,失其地则性味少异,失其时则 
气味不全。又况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内经》 
曰∶司岁备物,气味之精专也。修合之际,宜加谨焉。 
病患服药,必择人煎熬制度,令亲信恭诚至意者为之。煎药铫器,除油垢腥秽,必用新 
净甜水为上。量水多少,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用纱滤去渣,取清汁服之,无不效也。 

卷之四·阴阳脏腑部
治虚实法
属性:〔《素》〕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通评虚实论》。此二句乃虚实之要领)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评热论》《针经》云∶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许学 
士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留而不去,其病则实)。 
〔《难》〕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 
,濡者,为虚;紧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 
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濡者,为虚;牢者,为实。痒者,为虚; 
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素》〕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通评虚实论》。下同)。脉气 
虚,尺虚(甲乙经作“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尺虚者,行步 
然。脉虚者,不象阴也。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五实死, 
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玉机真藏论》。下同。子和诊一舟子病,乃五实也。作大剂下之 
,殊不动摇,计竭智穷,无如之何。忽忆桃花萼丸,频下七八十丸,连泻二百余行,与前药 
相兼而下,其昏困数日方已)。脉细,皮寒,气少,泄痢前后,饮食不入,是谓五虚。五虚 
死,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可活。(治五虚,黄 建中汤、理中汤之类方见后条伤寒) 
〔垣〕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 
不能食而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脾实而邪气盛也。(治脾胃虚,补中益气汤。 
见发热)。 
〔《灵》〕形气不足,病气有余,是邪气也,急泻之。形气有余,病气不足,急补之。形 
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俱不足也,不可刺之,刺之则重不足,重不足则阴阳俱竭,血气 
皆尽,五脏空虚,筋骨髓枯,老者绝灭,壮者不复矣。形气有余,病气有余,此谓阴阳俱有 
余也,急泻其邪,调其虚实。(《根结篇》。东垣云∶病来潮作之时,病气精神增添者,是 
谓病气有余。若病来潮作之时,神气困弱者,是谓病气不足。病气有余,乃邪气胜也,急泻 
之以寒凉酸苦之剂。病气不足,急补之以辛甘热之剂。不问形气有余及形气不足,只取病气 
有余不足也。夫形气者,气谓口鼻中气息也,形谓皮肉筋骨血脉也。形胜者为有余,消瘦者 
为不足。察其气者,审口鼻中气,劳役如鼓为气有余,若喘息气促气短或不足少息者为不足 
。其曰形气,谓人形体中之血气也。当补当泻,全不在此。只在病势潮作之时,精神困弱, 
语言无力,懒语者急补之。若形气不足,病未潮作之时,亦为不足,此乃阴阳俱不足也,禁 
用针,当补之以甘药。不已,灸脐下一寸五分,气海穴也) 
〔《素》〕阳道实,阴道虚(《太阴阳明论》)。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方盛衰论》) 
〔河〕血实气虚则肥,气实血虚则瘦。所以肥能寒而不能热,瘦能热而不能寒者,由寒则 
伤血,热则伤气。损其不足,则阴阳愈偏,故不能也。损其有余者,方得平调,故能之矣。 
〔《灵》〕肥而泽者,血气有余。肥而不泽者,气有余,血不足。瘦而无泽者,血气俱不 
足。审察其形气有余不足而调之,可以知逆顺矣。(《阴阳二十五人篇》) 
卫气虚则汗多,荣血虚则无汗。经云∶卫气者,所以肥腠理,司开阖者也。今卫虚则腠 
理疏,开阖无司,而汗多矣。又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今血少则无汗矣。 
〔《灵》〕美眉者,太阳多血,通髯极须者,少阳多血。美须者,阳明多血。(《五音五 
味篇》) 
黄帝曰∶夫子之言脉之上下,血气之候,以知形气,奈何?岐伯曰∶足阳明之上,血气 
盛则髯美长,血少气多则髯短。故气少血多,则髯少。血气皆少,则无髯,两吻多画。足阳 
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多气少,则下毛美短至脐,行则善高举足,足指少肉, 
足善寒。血少气多,则肉而善瘃。血气皆少则无毛,有则稀枯瘁,善痿厥,足痹(瘃,少玉 
切。乃冻疮也)。足少阳之上,气血盛,则通髯美长。血多气少,则通髯美短。血少气多, 
则少髯。血气皆少,则无须。感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足少阳之下,血气盛则胫毛美 
长,外踝肥。血多气少,则胫毛美短,外踝皮坚而浓。血少气多,则 毛少,外踝皮薄 
而软。血气皆少则无毛,外踝瘦无肉。足太阳之上,血气盛则美眉,眉有毫毛。血多气少则 
恶眉,面多少理,血少气多则面多肉,血气和则美色。足太阴之下,血气盛则跟肉满,踵坚 
。气少血多则瘦,跟空。血气皆少则喜转筋,踵下痛。手阳明之上,血气盛则髭美,血少气 
多则髭恶,血气皆少则无髭。手阳明之下,血气盛则腋下毛美,手鱼肉以温。血气皆少则手 
瘦以寒。手少阳之上,血气盛则眉美以长,耳色美。血气皆少则耳焦恶色。手少阳之下,血 
气盛则手卷多肉以温,血气皆少则寒以瘦。气少血多则瘦以多脉。手太阳之上,血气盛则颔 
多须。面多肉以平。血气皆少则面瘦恶色。手太阳之下,血气盛则掌肉充满。血气皆少则掌 
瘦以寒。(以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