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9-医学纲目-第1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淳三哥,大便秘涩,咽塞不通,人参散主之。(方见大便秘门。) 
〔洁〕浓朴丸治饮食噎塞。(方见翻胃。) 
〔丹〕东阳王仲延,咽膈间常觉有物闷闷,每食物必屈曲自膈而下,且梗涩作微痛,食亦减,他无所苦。 
予脉之,右甚涩而关甚沉,左却和。予曰∶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而郁为痰,此必食物所致,明以告我。彼不 
自觉。予又曰∶汝去冬好食何物为多?曰∶我每日必单饮点剁酒三两杯逼寒气。为制一方,用生韭汁半盏,令 
细呷之,每服半盏,一日三次,尽韭二斤而安。 
治膈噎。马剥儿,即王瓜,烧存性。每一钱,用枣肉平胃散二钱,温酒调服,食即可下。然后随病源调理, 
神效。(枣肉平胃散方见《局方》。) 
〔世〕治噎。鸡谷袋不问多少,不可失包内物一粒,用泥固济,火 存性。用姜汁炒香附每个入半两,香 
附末神曲为丸,姜汤送下。 
治气噎,不下饮食。 
枇杷叶(去毛,炙) 青皮(去穣) 陈皮(去白) 
上等分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同煎至六七分,温服,不计时候。 
治膈气噎不下饮食。用陈皮去白,不拘多少,用大蒜研细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米饮 
下,食后,日三服。 
〔《金匮玉函》〕五噎心膈,气滞烦闷,吐逆,不下食,芦根五两锉,水三大盏,煮二盏,去渣温服。 
〔罗〕x汉防已散x 治五噎。 
汉防己(五钱) 官桂(一两) 细辛(七钱半) 陈皮(去白,一两) 羚羊角(末) 紫苏(各七钱半) 杏 
仁(汤洗,去皮尖,一两) 
上为细末。每服三钱,生姜三片,水煎,日二。 
〔《本》〕治五种积气及五噎,胸膈不快,停痰宿饮,x缠金丹x。 
丁香 木香 沉香 槟榔 官桂 胡椒 砂(研) 白丁香(各一钱) 白豆蔻 飞矾(各一钱, 
研) 马兜铃 南星 五灵脂 栝蒌根 半夏(各半两) 朱砂(三钱,留半为衣) 
上为细末,入二味研药和勺,生姜汁煮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生姜汤下,或干嚼萝卜汤下。 
治气食忧劳思虑,x五噎膈气丸x。 
麦门冬 甘草(各五钱) 人参(四钱) 桂心 细辛 川椒 远志(去心,炒。各三钱) 附子 干姜(各二钱) 
上为末,炼蜜丸,如鸡豆大。绵裹二丸含化,食后日三、夜三服。胸中当热,七日愈。 
治气食忧劳思虑,x五噎膈气丸x。 
半夏 桔梗(各一两) 肉桂 枳壳(各两半) 
上细末,姜汁面糊丸,如桐子大。姜汤下三十丸,食后临卧服。 
〔无择〕《广五行记》永徽中有僧惟则,病噎不能食,谓诸弟子曰∶吾死后便可开吾胸喉,视有何物。自 
经而卒。弟子果开视胸中,得一物形似鱼而有两头,遍体皆肉鳞。弟子置碗中,跳跃不止,戏以诸味,皆随化 
尽。时夏中盛蓝作淀,适有一僧,以淀置器中,此虫遂绕器中走,须臾化为水。此乃虫瘕,非五噎比。后人因 
以蓝治噎,误矣。 
〔子和〕沈丘王宰妻,病胸膈不利,口流涎沫,自言咽下胃中常有雷声,心间时作微痛,又复发昏。胸乳 
之间,灸瘢如棋。化痰利膈等药,服之三载,病亦依然。其家知戴人痰药不损,来求之。一涌而出雪白虫一条, 
长五六寸,有口鼻牙齿,走于涎中。病者恶而断之,中有白发一茎。此正与徐文伯所吐宫人发瘕一同,虫 
出立安。 
运气 噎皆属燥。经云∶阳明司天之政,民病咳嗌塞。又云∶阳明之胜,内余嗌塞,胸中不便,嗌塞而咳。 
又云∶阳明司天清复,内余噎塞者是也。 
上按运气,皆以嗌塞生于燥。嗌塞者,噎病也。丹溪皆以噎病生于血槁,血槁则燥矣。得病情合经旨者, 
丹溪一人也。 
〔禹锡〕头垢治噎,酸浆水煎膏用之,立愈。 
〔《圣》〕治膈气,咽喉噎塞,饮食不下。用碓觜上细糠,蜜丸如弹子大。不时含一丸,咽津下。 
〔孙〕治噎欲发时,衔鸬 鸟嘴遂下。《外台秘要》同。 
〔《圣》〕治噎病。用野狼结喉骨曝干,杵末,入半钱于饭、饮内食之,妙。 
〔《摘》〕五噎。吞酸多唾,呕吐不止∶天突(五分,留三呼,得气即泻三吸)。通关(在中脘旁各五分, 
针入八分,左捻能进饮食,右捻能和脾胃。许氏云∶此穴一针四效,凡下针后,良久觉脾磨食、觉针动为一效。 
次针破病根,腹中作声为二效。次觉流入膀胱为三效。又次觉气流行腰后骨空间为四效。) 
〔《撮》〕治五噎∶ 中 中魁(中指大三节尖灸之,以口吹火灭。) 
〔甄权〕噎塞膈气∶通谷 
〔《明堂》〕五噎分治∶气噎, 中。忧噎,心 (灸。)食噎,乳根(乳左下一寸八分,灸。)劳噎,鬲 (灸)。 
思噎,天府(灸)。 
〔《集》〕五噎∶劳宫、中魁、中脘、三里、太阴、支沟、上脘(不已,再取后穴∶) 中、太白、下脘、右关、 
脾、胃 。 
〔仲〕寸口脉浮大,医反下之,此为大逆。浮即无血,大即为寒,寒气相搏,即为肠鸣。医不知,而反与 
饮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 。 
〔《脉》〕寸口脉紧而芤 紧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脉为阴结而迟,其人则噎。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咽喉噎塞口开目瞪
属性:〔垣〕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 
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 
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 
柏散寒气泄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合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加黄连别作 
丸。二药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以上诸法,皆于补中益气汤 
加减之。) 
膈咽不通、并四时换气用药法《黄帝针经》曰∶胃病者,腹 胀,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 
饮食不下,取三里。夫咽者,咽物之门户也;鬲者,上焦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气上不得下交通。又云∶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飧泄者,谓泄黄如糜,米谷不化者是也。浊气在上,则生 胀。腹中胀满,不得大便, 
或大便难,先结后溏皆是也。浊气在上,当降而不降者,乃肾肝吸入之阴气不得入,故食不得下也。此皆气冲 
之火,逆胃之脉反上而作者也。清气在下,则生飧泄者,胃气未病之日,当上行心肺而荣经也。因饮食失节, 
劳役形体,心火乘于土位,胃气弱而下陷入阴中,故米谷入而不得升,反降而为飧泄也。咽膈之间,壅遏之甚, 
不得交通者,皆冲脉上行逆气所作也。盖胃病者,上冲两胁,膈咽不通,饮食不下,取之三里者是也。《针经》 
云∶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为大 。大 者,惑也。气不交通,最为急证,不急去之,诸变生矣。 
圣人治此有要法∶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先补其阳,后泻其阴,是先令阳气升发于阳分,而后泻阴也。春夏之月,阳气在 
经,当益其经脉,去其血络。秋冬阳气降伏,当先治其脏腑。若有噎有塞,塞者五脏之所主,阴也血也;噎者 
六腑之所主,阳也气也。二者皆由阴中伏阳而作也。今立四时用药法并治法于后。 
冬三月,阴气在外,阳气在内,当外助阳气,不得发汗;内消阴火,勿令泄泻,此闭藏周密之大要也。盛 
冬乃水旺之时,水旺则金旺,子能令母实,肺者肾之母。皮毛之阳,元本虚弱,更以冬月助其令,故病者善嚏, 
鼻流清涕,寒甚则浊涕、嚏不止,比常人尤大恶风寒,小便数而欠,或上饮下便,色清而多,大便不调,常夜 
无寐,甚则为痰、为嗽、为呕、为哕、为吐唾白沫,以至口开目瞪,气不交通欲绝者,吴茱萸丸主之。 
x吴茱萸丸x 治寒在膈上,膈咽不通。 
吴茱萸 草蔻(各一钱二分) 益智仁(八分) 白僵蚕(四分) 陈皮 人参 黄 升麻(各八分) 麦芽(一 
钱半) 
甘草 归身(各六分) 半夏(一钱) 木香(二分) 泽泻 姜黄 柴胡(各四分) 青皮(二分) 
上为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细嚼三十丸,白汤送下,不拘时候。勿多饮汤,恐速走下,则减药力。 
夏三月大暑,阳气在外,阴气在内。以此病值此时,是天助正气而锉其邪气,不治而自愈矣。然亦有当愈 
不愈者,盖阴气极盛,正气不能伸故耳。且如膈咽不通,咽中梗甚者,前证俱作,治法当从时用利膈丸泻肺火, 
以黄 补中汤送下。如两足痿厥,行步 怯,欹侧欲倒,臂 如折,及作痛而无力,或气短气促而喘,或不足 
以息,以黄 、人参、甘草、白术、苍术、泽泻、猪苓、茯苓、陈皮等作汤,送下滋肾丸五六十丸。六七月之 
间,湿热之令大行,气短不能言者,加五味子、麦门冬。如心下痞闷,食不下,以上件白术、苍术等汤送下消 
痞丸七十丸,更审而用之。 
黄 补中汤(方见痞)。利膈丸(方见翻胃)。滋肾丸(方见淋)。消痞丸(方见痞)。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呕吐膈气总论
嘈杂
属性:〔丹〕嘈杂只是痰因火而动,栀子、姜炒黄连不可无。此食郁有热,山栀、黄芩为君,南星、半夏、陈皮 
为佐,热多加青黛。肥人嘈杂,二陈汤少加芜芎、苍术、白术、炒栀子。心下嘈杂者,导饮丸最妙。(方见内伤饮食。) 

卷之二十二·脾胃部

属性:哕者,成无己、许学士谓之呃逆是也。或曰∶成无己、许学士固以哕为呃逆,然东垣、海藏又以哕为干呕, 
陈无择又以哕名咳逆,诸论不同,今子独取成、许二家之说何也?答曰∶哕义具在《内经》,诸家察之不详, 
故论纷纷耳。谨按《灵枢·杂病篇》云∶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无息而疾迎引之,立已;大惊之,亦可已。 
详此经文三法,正乃治呃逆之法。按呃逆用纸捻刺鼻便嚏,嚏则呃逆立止。或闭口鼻气使之无息,亦立已。或 
作冤盗贼大惊骇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许二家之论,哕为呃逆为得经旨也。盖哕、呃之名虽二,而病则一。 
《经》名为之哕者,哕即呃声之重也。俗名为之呃者,呃即哕声之轻也。皆因病声之轻重,得此二名,初非哕、 
呃有二病。若以哕为干呕,设使干呕之人,或使之嚏,或使之无息,或使之大惊,其干呕能立已乎?哕非干呕 
也明矣。若以哕名咳逆,夫哕者,哕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下;咳者,咳之病声,其声发会厌上,故《内经》哕 
有哕之口问、咳有咳之篇论,病各不同,哕不可名咳逆也明矣。 
〔丹〕呃逆论 呃病气逆也,气自脐下直冲上出于口而作声之名也。《书》曰∶火炎上。《内经》曰∶诸逆 
冲上,皆属于火。东垣谓火与元气不两立,又谓火元气之贼也。古方悉以胃弱言之,而不及火,且以丁香、柿 
蒂、竹茹、陈皮等剂治之,未审孰为降火,孰为补虚?人之阴气根据胃为养,胃土伤损,则木气侮之矣,此土败 
木贼也。阴为火所乘,不得内守,木挟相火乘之,故直冲清道而上。言胃弱者阴弱也,虚之甚也。病患见此, 
似为危症,然有实者,不可不知,敢陈其说。赵立道,年近五十,质弱而多怒。七月炎暑,大饥索饭,其家不 
能急具,因大怒。两日后得滞下病,口渴,自以冷水调生蜜饮之甚快,滞下亦渐缓。如此五七日,召予视,脉 
稍大不数,遂令止蜜水,渴时且令以人参、白术煎汤,调益元散与之,滞下亦渐收。七八日后觉倦甚,发呃。 
予知其因下久而阴虚也,令其守前药。然滞下尚未止,又以炼蜜饮之。如此者三日,呃尤未止。众皆尤药之未 
当,将以姜、附饮之。予曰∶补药无速效,附子非补阴者,服之必死。众曰∶冷水饮多,得无寒乎?予曰∶炎 
暑如此,饮凉非寒,勿多疑。待以日数,药力到,当自止。又四日而呃止,滞下亦安。陈择仁,年近七十,浓 
味之人也,有久嗽病而作止不常。新秋患滞下,食大减。至五七日后呃作,召予视之,脉皆大豁。众以为难, 
予曰∶形瘦者尚可为。以人参白术汤下大补丸以补血,至七日而安。此二人虚之谓也。又一女子年逾笄,性躁 
味浓,炎月因大怒而呃作,作则举身跳动,脉不可诊,神昏不知人,问之乃知暴病。视其形气俱实,遂以人参 
芦二两煎汤饮一碗,大吐顽痰数碗,大汗昏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阴中之阳者也。芦则反是,大泻太 
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肝主怒,肺主气,经曰∶怒则气逆。因怒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呃大作而神昏。参芦 
善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