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集注】 
成无己曰: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烦而呕。 
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注】 
凡酒客得桂枝汤而呕者,以辛甘之品,能动热助涌故也。若其人内热素盛,服桂枝汤 
又不实时呕出,则益助其热,所以其后必吐脓血也。然亦有不吐脓血者,则是所伤者 
轻,而热不甚也。 
【集注】 
刘宏璧曰:桂枝气味甚簿,酒客不可与者,举一以例其余也。庸工不得其解,每遇热 
盛之人,但去桂枝,于甘辛极热之类,全无顾忌,仲景岂意后人如此之愚哉!即如产 
后不宜寒凉,所以举一白芍之味酸微寒者以示戒,今祗知除去白芍,于三黄寒凉等药 
,反恣用无忌。殊不知圣人一语,该括无穷,味薄者尚不可与,其味厚者可知;微寒 
者既在宜禁,而大寒者尤所当戒。世俗不能引申触类,徒以卤莽减裂为事,可见上古 
医书,非精详玩味,乌能有得耶!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 
汤主之。 
【注】 
太阳中风,本当解肌,若大发其汗,如水流漓,因而遂漏不止,其人必腠理大开,表 
阳不固,故恶风也。液伤于内,膀胱津少,故小便难也。液伤于外,复加风袭,故四 
肢微急,难以屈伸也。宜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服根据桂枝汤法者,是于固阳敛液中,和 
荣卫解风邪也。 
【集注】 
方有执曰:此太阳中风误汗之变证。小便难者,以汗漏不止,必亡阳、亡津液。亡阳 
则气不足,亡津液则水道枯竭。且小便者,膀胱所司也。膀胱本太阳经,而为诸阳主 
气,气不足则化不行矣。 
程知曰:此阳气与阴液两亡,复加外风袭入,与真武证微细有别,真武汤是救里寒亡 
阳之失,急于回阳者;桂枝加附子汤是救表寒漏风之失,急于温经者。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桂枝加附子汤方
属性: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余根据桂枝汤法。 
【集解】 
柯琴曰:是方以附子加入桂枝汤中,大补表阳也。表阳密,则漏汗自止,恶风自罢矣 
。汗止津回,则小便自利,四肢自柔矣。汗漏不止与大汗出同,而从化变病则异。服 
桂枝麻黄汤,大汗出后,而大烦渴,是阳陷于里,急当救阴,故用白虎加人参汤。服 
桂枝麻黄汤发汗,遂漏不止,而不烦渴,是亡阳于外,急当救阳,故用桂枝加附子汤 
。要之,发汗之剂,用桂枝不当,则阳陷于里者多,用麻黄不当,则阳亡于外者多。 
因桂枝汤有芍药而无麻黄,故虽汗大出而元府尚能自闭,多不致亡阳于外耳。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 
大烦渴,阳明证也。洪大,阳明脉也。中风之邪,服桂枝汤,大汗出后不解,大烦渴 
脉洪大者,是邪已入阳明,津液为大汗所伤,胃中干燥故也。宜与白虎加人参汤,清 
热生津,而烦渴自除矣。 
【集注】 
张璐曰:白虎汤,实解内蒸之热,非治外轻之热也。昔人以石膏辛凉,能解利阳明风 
热,若不佐以麻、葛之品,何以走外?此说似是而实非。盖阳明在经之邪,纵使有大 
热而不烦渴,自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等治法,并无借于石膏。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白虎加人参汤方
属性:见阳明篇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注】 
太阳病三日,发汗后热不解,若仍阵阵发热有汗而不解者,是太阳表证未罢也,则当 
以桂枝汤和之。今蒸蒸发热,有汗而不解者,乃属阳明里证不和也,故用调胃承气汤 
。 
【集注】 
程应旄曰:太阳病,三日,经期尚未深也,何以发汗不解便属胃也?盖以胃燥素盛, 
故他表症虽罢,而汗与热仍不解也。第征其热,如炊笼蒸蒸而盛,则知其汗必连绵濈 
濈而来,此即大便已□之征,故曰属胃也。热虽聚于胃,而未见潮热、□语等证,主 
以调胃承气汤者,于下法内从乎中治,以其为日未深故也。 
汪琥曰:言太阳病,不可拘以日数,但见属胃之证,即可下也。病方三日,曾经汗矣 
,其热自内腾达于外,非表邪不解,乃太阳之邪转属于胃,病热不能解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调胃承气汤方
属性:见阳明篇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 
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注】 
太阳病,发汗后,或大汗出,皆令人津液内竭,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当 
少少与之,以滋胃燥,令胃气和,则可愈也。倘与之饮,胃仍不和,若脉浮,小便不 
利,微热消渴者,则是太阳表邪未罢,膀胱里饮已成也。经曰:膀胱者,津液之府, 
气化则能出矣。今邪热熏灼,燥其现有之津,饮水不化,绝其未生之液,津液告匮, 
求水自救,所以水入即消,渴而不止也。用五苓散者,以其能外解表热,内输水府, 
则气化津生,热渴止、而小便利矣。 
【集注】 
张兼善曰:白虎治表证已解,邪传里而烦渴者。今脉浮身有微热而渴,乃表邪未得全 
解,故用五苓,借桂枝之辛散,和肌表以解微热也。术、泽二苓之淡渗,化水生津以 
止燥渴也。 
喻昌曰:脉浮当用桂枝,何以变用五苓耶?盖热邪得水,虽不全解,势必衰其大半, 
所以热微兼小便不利,证成消渴,则蓄饮证具,故不从单解而从两解也。凡饮水多而 
小便少,谓之消渴。里热饮盛,不可单用桂枝解肌,故兼以利水,惟五苓有全功耳! 
程应旄曰:微热字,对下条发热字看,彼以发热在表,则知犯本未深,故邪热蓄而拒 
水。此曰微热,则表热犯本已深,故热邪结而耗液。所以不惟与水与五苓主治有别, 
而前五苓、后五苓主治亦俱有别也。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 
苓散主之。 
【注】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是有表证也。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是有里证也 
。若渴欲饮水,水入即消,如前条之胃干,少少与饮,令胃和则愈。今渴欲饮水,水 
入不消,上逆而吐,故名曰水逆。原其所以吐之之由,则因邪热入里,与饮相传,三 
焦失其蒸化,而不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以致饮热相格于上,水无去路于下,故水 
入则吐,小便必不利也,宜五苓散辛甘淡渗之品,外解内利,多服暖水,令其汗出尿 
通,则表里两解矣。 
【集注】 
方有执曰:中风发热,必自汗出,六七日不解而烦者,汗出过多,亡津液,而内燥也 
。表以外证未罢言,里以烦渴属府言。欲饮水者,燥甚而渴,希救故也。水入则吐者 
,伏饮内作,故外水不得入也。盖饮亦水也,以水得水,涌溢而为格拒,所以谓之水 
逆,与五苓散两解表里,汗出而愈也。 
喻昌曰:伤风证,原有汗,以其有汗也,延至日久,不行解肌之法,汗出虽多,徒伤 
津液,表终不解,转增烦渴,邪入于府,饮水则吐,名曰水逆。乃热邪挟积饮上逆, 
故外水格而不入也。服五苓,饮热汤,得汗则表里俱解,是一举而两得也。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五苓散方
属性:猪苓(去黑皮)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桂半两 
右五味为散,更于臼中杵之,白饮和方寸匕服之,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方解】 
是方也,乃太阳邪热入府,水气不化,膀胱表里药也。一治水逆,水入则吐;一治消 
渴,水入则消。夫膀胱者,津液之府,气化则能出矣。邪热入之,与水合化为病,若 
水盛于热,则水壅不化,水蓄于上,故水入则吐,乃膀胱之气化不行,致小便不行也 
。若热盛于水,则水为热灼,水耗于上,故水入则消,乃膀胱之津液告竭,致小便无 
出也。二证皆小便不利,故均得而主之。若小便自利者,不可用,恐重伤津液,以其 
属阳阴之里,故不可用也。由此可知五苓散非治水热之专剂,乃治水热小便不利之主 
方也。君泽泻之咸寒,咸走水府,寒胜热邪;佐二苓之淡渗,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则水热并泻也;用白术之燥湿,健脾助土,为之堤防以制水也:用桂之辛温,宜通阳 
气,蒸化三焦以行水也。泽泻得二苓下降,利水之功倍,则小便利,而水不蓄矣。自 
术借桂上升,通阳之效捷,则气腾津化,渴自止也。若发热不解,以桂易桂枝,服后 
多服暖水,令汗出愈。是知此方不止治停水小便不利之里,而犹解停水发热之表也。 
加人参名春泽汤,其意专在助气化以生津。加茵陈名茵陈五苓散,治湿热发黄,表里 
不实,小便不利者,无不效也。 
【集解】 
程应旄曰:太阳为标,膀胱为本。中风发热,标受邪也。六七日不解,标邪转入膀胱 
矣。是谓犯本。五苓散与黄麻、桂枝二汤,虽同为太阳经之药,一则解肌而治表,一 
则利小便而治里,标与本所主各有别矣。 
【按】 
此条谓有表里证者,非发热有汗,口干烦渴,水入则消,小便自利,太阳、阳明之表 
里证也。乃发热无汗,口润烦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太阳、膀胱之表里证也。此 
病虽未发明无汗小便不利之证,若汗出小便利,则渴饮之水,得从外越下出,必无水 
逆之证。仲景用五苓散,多服暖水令汗出愈,其意在利水发汗,故知必有无汗小便不 
利之证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注】 
太阳初病,不欲饮水,将传阳明,则欲饮水,此其常也。今太阳初病,即饮水多,必 
其人平素胃燥可知。设胃阳不衰,则所饮之水,亦可以敷布于外,作汗而解。今饮水 
多,而胃阳不充,即使小便利,亦必停中焦,而为心下悸。若更小便少,则水停下焦 
,必苦里急矣。 
【集注】 
方有执曰:饮水多而心下悸者,心为火藏,水多则受制也。小便少则水停,所以里急 
也。 
汪琥曰:太阳病,小便利者,是膀胱之府无邪热也。若其人饮水多,此热在上焦,心 
火亢甚,小便虽利,而渴饮水多,则水停犯火,必心下悸。若其人饮水多而小便少, 
此热在下焦,为太阳邪热,随经入府,水积不行,膀胱之里,必苦急也。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注】 
上条未发汗,饮水多,胃热津少也。此条发汗后,饮水多,津亡胃干也。而不病心下 
悸,苦里急者;盖以水不停于中焦、下焦,而停于上焦,所以攻肺必作喘也。水灌者 
,以水浇洗也。饮水多者必喘,是饮冷,冷伤于内也。以水灌之亦喘者,是形寒,寒 
伤于外也。均伤肺,故俱喘。 
【集注】 
魏荔彤曰:此申明本条喘急一证,有因水而成者。盖渴而饮水多之喘,与不渴而灌之 
亦喘,其由虽不同,而致病则一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注】 
太阳病,下之后微喘者,表未解也,当以桂枝加厚朴杏仁汤,解太阳肌表,而治其喘 
也。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下利脉促,汗出而喘,表未解者,当以葛根黄连黄苓 
汤,解阳明之肌热,而治其喘也。今太阳病发汗后,汗出而喘,身无大热而不恶寒者 
,知邪已不在太阳之表;且汗出而不恶热,知邪亦不在阳明之里。其所以汗出而喘, 
即无大热,又不恶寒,是邪独在太阴肺经,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 
膏汤,发散肺邪,而汗、喘自止矣。 

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四两 杏仁(去皮尖)五十枚 甘草(炙)二两 石膏(绵裹,碎)半 
筋 
右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注】 
柯琴曰:石膏为清火之重剂,青龙、白虎皆赖以建功,然用之不当,适足以召祸。故 
青龙以无汗烦燥,得姜桂以宣卫外之阳,白虎以有汗烦渴,须粳米以存胃中之液。今 
但内热而无外寒,故不用姜桂。喘不在胃而在肺,故不需粳米,其意重在存阴,不虑 
其亡阳也。故于麻黄汤法桂枝之监制,取麻黄之专开,杏仁之降,甘草之和,倍石膏 
之寒,除内蕴之实热,斯溱溱之汗出,而内外之烦热与喘悉除矣。 
下后不可更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