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热者,为系在太阳,今手足温,故知系在太阴也。太阴属湿,湿 
与热瘀,当发身黄,小便自利者,则湿不蓄,热不瘀,故不能发黄也。若至七、八日 
,大便□,则为转属阳明,今既不□,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当自止,何也?以脉 
浮缓手足温,知太阴脾家素实,邪不自容,腐秽当去故也。 
【集注】 
程知曰:言自利之证,脉浮缓,手足温,则为脾实也。太阴脉本缓,故浮缓虽类太阳 
中风,而手足自温,则不似太阳之发热,更不似少阴、厥阴之厥逆,所以为系在太阴 
也。太阴湿热相蒸,势必发黄,然小便利,则湿下泄而不发黄矣。此虽暴烦频利,有 
似少阴之证,然其利当自止。所以然者,以脉浮缓,手足温,知其人脾气实,而非虚 
寒之比,其湿热所积之腐秽,自当逐之而下也。若不辨晰而以四逆法治之,则误矣。 
程应旄曰:太阴得浮缓、手足温之脉证,则胃阳用事,自无藏寒之痛,阴郁或有之。 
小便不利必发黄,虽发黄不为阴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阴欲郁而阳必驱,至 
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所以然者,脉不沉且弱而浮缓,手足不凉 
而自温,阴得阳以周护则不寒,不寒则不虚,是为脾家实也。经曰:阳道实阴道虚, 
阴行阳道,岂肯容邪久住,此则腐秽当去故耳 。 
汪琥曰:下利烦燥者死,此为先利而后烦,是正气脱而邪气扰也。兹则先烦后利,是 
脾家之正气实,故不受邪而与之争,因暴发烦热也。 
@@@ 
太阴中风,四肢烦痛,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注】 
太阴中风者,谓此太阴病是从太阳中风传来者,故有四肢烦疼之证也。阴阳以浮沉言 
,夫以浮微沉涩之太阴脉,而兼见阳明之长脉,则为阴病阳脉,藏邪传府,故为欲愈 
也。 
【集注】 
程知曰:伤寒,阴邪也,故自利,宜用四逆。伤风,阳邪也,故烦痛见于四肢。凡太 
阴病脉浮者,多是太阴中风。 
喻昌曰:微涩之中,更察其脉之长而不短,知元气未漓,其病当自愈也。 
@@@ 
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注】 
邪之解也,必于所旺之时,亥、子、丑乃太阴所旺之时也。当此旺时,故邪不能胜而 
自解矣。 
音切 
趋七句切 揭音讦 腐音府 秽于废切 

卷二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属性:少阴肾经,水火之藏,邪伤其经,随人虚实,或从水化以为寒,或从火化以为热。水 
化为阴寒之邪,是其本也;火化为阳热之邪,是其标也。阴邪其脉沉细而微,阳邪其 
脉沉细而数。至其见证,亦各有别。阴邪但欲寐身无热,阳邪虽欲寐则多心烦。阴邪 
背恶寒口中和,阳邪背恶寒则口中燥。阴邪咽痛不肿,阳邪咽痛则肿;阴邪腹痛下利 
清谷,阳邪腹痛下利清水或便脓血也。阴邪外热面色赤,里寒大便利,小便白;阳邪 
外寒手足厥,里热大便秘,小便赤。此少阴标本寒热之脉证也。凡从本之治,均宜温 
寒回阳;从标之治,均宜攻热救阴。回阳救阴,其机甚微,总在临证详究,辨别标本 
寒热,以急施其治,庶克有济,稍缓则不及矣。 
@@@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注】 
少阴肾经,阴盛之藏也。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细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 
,少阴受邪,则阴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此少阴病之提纲,后凡称少阴病者, 
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集注】 
方有执曰:少阴肾经也,居于极下,其脉起于小趾之下。『灵枢』曰:是主所生病者 
,嗜卧但欲寐。盖人肖天地,天地之气行于阳则辟而晓,行于阴则阖而夜,故人之气 
行于阳则动而寤,行于阴则静而寐。凡病人但欲寐者,邪客于阴故也。 
张璐曰:此言少阴之总脉总证也。盖少阴属水主静,即使热邪传至其经,在先之脉虽 
浮大,此时亦必变为沉细;在先之证虽烦热不宁,此时亦必变为昏沉嗜卧。但须辨出 
脉细沉数、口中燥为热证;脉沉微细、口中和为寒证,以此明辨,万无差误矣。 
程应旄曰:凡阴脉皆沉,异乎太阳之浮,不必言矣。阳明脉大,微者大之反;少阳脉 
弦,细者弦之反,沉兼微细,阴证定矣。 
@@@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注】 
少阴病,谓但欲寐也。脉沉者,谓脉不微细而沉也。今始得之,当不发热而反发热者 
,是为少阴之里寒,兼有太阳之表热也。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温中发汗,顾及其阳 
,则两感之寒邪,均得而解之矣。 
【集注】 
方有执曰:发热邪在表也,脉沉少阴位北而居里也,以其居里,邪在表而发热,故曰 
反也,以邪在表不在里,故用麻黄以发之;以其本阴而标寒,故用附子以温之。细辛 
辛温通于少阴,用之以佐主治者,以其专经而为向导也。 
程知曰:三阴表法与三阳不同,三阴必以温经之药为表,而少阴尤为紧关,故用散邪 
温经之剂,俾外邪之深入者可出,而内阳亦不因之外越也。 
程应旄曰:一起病便发热,兼以阴经无汗,世有计日按证者,类能用麻黄而忌在附子 
。不知脉沉者,由其人肾经素寒,里阳不能协应,故沉而不能浮也。沉属少阴,不可 
发汗,而始得病时即发热,则兼太阳,又不得不发汗。须以附子温经助阳,托住其里 
,使阳不至随汗而越,其麻黄始可合细辛用耳! 
林澜曰:传邪与阴寒皆有沉脉,沉但可为病之在里,而未可专以沉为寒也。夫少阴证 
中,微细而沉,与细数而沉,其为寒热之殊,盖大有别矣。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注】 
此详上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仍脉沉发热不解者,宜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其汗也。 
盖谓二、三日不见吐利里寒之证,知邪已衰,然热仍在外,尚当汗之,但不可过耳, 
故不用细辛而用甘草,盖于温散之中有和意也。此二证,皆末曰无汗,非仲景略之也 
,以阴不得有汗,不须言也。 
【集注】 
张璐曰:少阴无发汗之法,汗之必至亡阳。惟此一证,其外有太阳发热无汗,其内不 
吐利躁烦呕渴,乃可温经散寒,取其微似之汗也。 
程应旄曰:既云微发汗矣,仍用「以」字、「故」字推原之,足见郑重之意。按此二 
条,与太阳篇发热头痛脉沉用四逆者同一证。彼以不差,则期过三日,可知病已入里 
,虽尚冒太阳头痛,直以少阴法律之。此少阴病在初得二、三日,虽无头痛证,不容 
竟作少阴治之,故仍兼太阳之法以律之。一出一入,不啻爰书。假令前条得之二、三 
日,后二条过二、三日不差,则四逆之与麻黄,易地皆然矣。 
汪琥曰:上条反发热脉沉,此亦反发热脉沉,但上言始得之为急,此言得之二、三日 
为缓。病势稍缓,治法亦缓。 

卷二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全篇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二两 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 甘草(炙)二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日三服。 
【集解】 
柯琴曰:彼太阳病而脉反沉,便用四逆以急救其里,是里寒阴盛也。此少阴脉而表反 
热,便于表剂中加附子以预固其阳,是表热阳衰也。夫以发热无汗,太阳之表脉沉, 
但欲寐,少阴之里,设用麻黄开腠理,细辛散浮热,而无附子以固元阳,则太阳之微 
阳外亡。惟附子与麻黄并用,则寒邪散而阳不亡,此里病及表,脉沉而当发汗者,与 
病在表,脉浮而发汗者,径庭也。若表微热,则受寒亦轻,故以甘草易细辛而微发其 
汗,甘以缓之,与辛以散之者,又少间矣。 
@@@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注】 
少阴病,脉微,虽有发热,亦为少阴里寒外热,非太阳发热者可比,故不可发汗,发 
汗则亡阳。然阳已虚,津液已涸,即见少阴口燥咽干可下之证,若尺脉弱涩者,复不 
可下之,又恐亡阴也。 
【集注】 
方有执曰:微者,阳气不充,故曰无阳,无阳则化不行,故汗不可发也。尺以候阴, 
弱涩者,阴血不足也,故谓复不可下,其当亟行温补,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少阴多自利证,人固无肯轻下者。但拈出「尺脉弱涩」字,则少阴之有大 
承气汤证,其尺脉必强而滑,已伏见于此处矣。 
@@@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注】 
病人脉阴阳俱紧发热无汗者,太阳伤寒证也;发热汗出不止者,太阳亡阳证也。今脉 
紧无热而反汗出,此属少阴。然少阴证,法当咽痛而复吐利也。上条脉微无汗,不可 
发汗者,是以脉为主也;此条有汗脉紧,不可发汗者,是以证为主也。从脉从证,不 
可不察。 
【集注】 
程知曰:阴阳俱紧,伤寒之脉也,法当无汗,而反汗出,太阳之阳外亡也。若以少阴 
亡阳之证,而认为太阳中风之证,则误矣。少阴之寒上逼,则咽痛而吐,下逼则下利 
也。 
@@@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 
烦下利,必自愈。 
【注】 
此承上条互发其义,以别阴阳寒热也。少阴病,脉沉微细,寒邪脉也;脉沉数细,热 
邪脉也。若脉紧汗出,是少阴寒虚证也;今脉紧无汗,乃少阴寒实证也。因循至七、 
八日之久,而自下利,若寒实解,则脉必紧去而暴微,其证必手足由冷而反温,是知 
邪随利去,为欲解也。故此时虽烦下利,乃阴退阳回,故知其必自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紧,寒邪也。自下利脉暴微者,阴寒内泻也。故谓手足为反温,言阳回也 
。阳回则阴退,故谓紧反去,为欲解也。夫寒邪在阴而脉紧,得自利脉暴微,手足温 
,紧去为欲解者,犹之邪在阳脉数而热,得汗出脉和身凉数去,为欲愈之意,同阴阳 
胜复之机也。 
程应旄曰:脉于利后顿变紧而为微,手足于利后变不温而为温,则微非诸微亡阳之微 
,乃紧去人安之微。盖以从前之寒,已从下利而去,故阳气得回而欲解也,虽烦下利 
必自愈。 
@@@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注】 
背恶寒为阴阳俱有之证,如阳明病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乃白虎加人参 
汤证也。今少阴病但欲寐,得之二、三日,口中不燥而和,其背恶寒者,乃少阴阳虚 
之背恶寒,非阳明热蒸之背恶寒也。故当灸之,更主以附子汤,以助阳消阴也。口燥 
、口和,诚二者之确征矣。 
【集注】 
程知曰:言初得之证,口中和,不渴、不燥,全无里热也。『内经』曰:背为阳,背 
恶寒则阳虚阴盛,寒深可知。若风寒在表而恶寒,则一身尽寒矣。灸之以助阳消阴, 
与附子汤以温经散寒。论中云: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汤加人参 
主之。彼是阳热乘阴虚而内陷之恶寒,与此之阴寒盛者不同。阳入阴者,则口燥心烦 
,阴寒盛者,则不能销铄津液,故口中和。 
张璐曰:太阳表气大虚,邪气得入犯少阴,故得之一、二日,尚背恶寒不发热,此阴 
阳两亏,较之两感,更自不同。两感表里皆属热邪,犹堪发表攻里,此则内外皆属虚 
寒,无邪热可以攻击。惟当温经补阳,以温补其不足,更灸关元以辅助之。虽其证似 
缓于发热脉沉,而危殆尤甚焉。 
汪琥曰:此条论仲景不言当灸何穴。常器之云:当灸鬲俞、关元穴,背俞第三行。郭 
壅云:此有错字,当是灸鬲俞、关元穴也。鬲俞是背俞第二行穴。按鬲俞实系背俞部 
第二行穴,然常器之所云第三行穴者,当是鬲关,非鬲俞也。『图经』云:鬲关二穴 
在第七椎下,两旁相去各三寸陷中,正坐取之,足太阳气脉所发,专治背恶寒,脊强 
,俯仰难,可灸五壮。盖少阴中寒,必由太阳而入,故宜灸其穴。又关元一穴在腹部 
中行脐下三寸,足三阴、任脉之会,可灸百壮。常器之所谓灸鬲关者,是温其表以散 
外邪;灸关元者,是温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