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燥,当少少与之以滋其胃可耳。其或小便不利而渴者,是又为水停不化,宜五苓散以 
导其所停之水矣。盖病在膀胱,故仍治太阳而不治阳明也。 
【集注】 
张兼善曰:十日不更衣,而不用攻伐何也?曰:此非结热,虽不大便,而无潮热谵语 
可下之证,当须审慎,勿以日数久而辄为攻下也。 
喻昌曰:寸缓、关浮、尺弱,发热汗出恶寒,纯是太阳中风未罢之证,设非误下,何 
得心下痞结耶?如不误下,而太阳证必渐传经,乃至不恶寒而渴,邪入阳明审矣。然 
阳明津液既偏渗于小便,则大肠失其润而大便□,与肠中热结自是不同,所以旬日不 
更衣无所苦也。 
汪琥曰:小便数大便□,仲景论中何以无治法耶?盖此正是仲景不须用药处,俟其阴 
阳自和,则小便渐少,大便必自出也。 
@@@ 
阳明病,心下□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注】 
此申上条痞□不更衣十日无所苦,误攻之变也。阳明病非胃家实,而心下□满者,不 
可攻之。若攻之,其人利不止者,则正脱而死。其人利自止者,邪退则犹可愈也。 
【集注】 
汪琥曰:或问结胸证同是心下□满,又属可下何也?盖结胸证,心下□满而痛者,为 
胃中实,故可下;此证不痛,当是虚□虚满,与半夏泻心汤之心下痞□略同,故云: 
不可攻也。 
@@@ 
诸虚者,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 
【注】 
虚者下之,是为重虚,阴津消亡,自然大渴。其求水者,阳气犹存,故易愈;若恶水 
者,阳气已绝,则难愈矣。 
【集注】 
程应旄曰:诸虚者,阳津阴液,必有所亡,故下之则大渴;求水者亡阴,恶水者亡阳 
,故有愈剧之分。观此知仲景虑误下之助阴,甚于虑误下之亡阴矣。 
@@@ 
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注】 
大下之后,复发其汗,重亡津液,小盒饭少,以水液内竭故也。勿治之,言勿利其小 
便也。须俟津液回而小便利,必自愈矣。 
【集注】 
程知曰:言下后复发汗,有俟津液自回之法。若强责其小便,则膀胱之气化不行,有 
增□满喘胀明矣,故宜以不治治之。 
@@@ 
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 
出则愈。 
【注】 
妇人病伤寒,经血适至,则有热入血室之证,宜刺期门;男子病伤寒,有下血谵语者 
,亦为热入血室也。若热随血去,必通身汗出而解矣。若血已止,其热不去,蓄于阳 
明,不得外越而上蒸,但头汗出而不解者,亦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则亦必通身 
濈然汗出而愈也。 
【集注】 
方有执曰:血室、头汗、期门,注皆见太阳篇中。阳明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 
下,侠脐入气街中。血室之脉起于气街,上行至胸中而散。所以妇人经来,热入血室 
,则似结胸而谵语,从阳明里也。男子下血,热入血室,但头汗出亦谵语,从阳明外 
也,故并宜刺期门。 
程应旄曰:下血则经脉空虚,热得乘虚而入血室,谵语以血室虽冲脉所属,而心经实 
血室之主,室被热扰,故心神不清也。但头汗出者,血下夺则无汗,热上扰则汗蒸也 
。刺期门者,热入阴分,实在阴,随其实而泻之,则荣气和而心气下通,故濈然汗出 
而解。 
@@@ 
阳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者,此必□。 
【注】 
阳明属胃,开窍于口,阳明有热,故口燥也。但欲漱水不欲咽者,虽燥而不渴,知热 
在经而不在府,在血而不在气也。热在经血,迫血妄行,必致□也。 
【集注】 
喻昌曰:口中干燥与渴异,漱水不欲咽,知不渴也。阳明病,口燥但漱水不欲咽,知 
邪入血分,阳明之脉起于鼻,故知血得热而妄行,必由鼻而出也。 
沈明宗曰:阳明病,口燥漱水而不欲咽,乃邪郁于经,未入于府也。 
@@@ 
脉浮发热,口干鼻燥,能食者,则□。 
【注】 
此承上条详出脉证,以互发其义也。阳明病,脉浮发热,口鼻干燥,热在经也。若其 
人能食,则为胃和,胃和则邪当还表作解也。然还表作解,不解于卫,则解于荣。汗 
出而解者,从卫解也;衄血而解者,从荣解也。今既能食、衄血,则知欲从荣解也。 
【集注】 
张锡驹曰:此论阳明经脉燥热也。夫热在经脉,故脉浮发热,热循阳明经脉而上,故 
口干鼻燥,不伤胃气,故能食。能食者则衄,言病不在胃府,非因能食而致衄也。 
@@@ 
阳明证,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虽□,大便 
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当汤下之。 
【注】 
经曰:血并于下,乱而喜忘;喜忘者,好忘前言往事也。今阳明病,其人喜忘者,本 
有久瘀之血,与热上并于心,故令喜忘也。畜血之屎虽□,然大便反易,其色必黑, 
盖以血与糟粕共并,故反易而色黑也。不用桃仁承气汤,而用抵当汤大下之者,以其 
人本有久瘀之血故也。 
【集注】 
张志聪曰:太阳畜血在膀胱,故验其小便之利与不利;阳明畜血在肠胃,故验其大便 
之黑与不黑。 
张璐曰:大便色黑,虽曰瘀血,而燥结亦黑,但瘀血则粘如漆,燥结则晦如煤,此为 
明辨也。郑重光曰:太阳热结膀胱证,轻者如狂,重者发狂。如狂者血自下,故用桃 
仁承气汤,因势而利导之,发狂者血不下,须用抵当汤。此条喜忘差减于狂,乃用发 
狂之重剂,何也?盖太阳经少血,阳明经多血,所以宜用抵当汤峻攻。太阳云主之, 
乃确然不易之法,此云宜用,则证有轻重,在于临时酌量耳。 
@@@ 
病人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 
消谷善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 
协热便脓血也。 
【注】 
此承上条言畜血喜忘,热结而无表里证者,当下之义也。病人无表里证,是无太阳表 
、阳明里证也,但发热而无恶寒,七、八日,虽脉浮数不可汗也。若屎□可下之,假 
令已下,脉不浮而数不解,是表热去里热未去也。至六、七日又不大便,若不能消谷 
善饥,是胃实热也,以大承气汤下之。今既能消谷善饥,是胃和合热,非胃邪合热, 
故屎虽□色必黑,乃有瘀血热结之不大便也,宜用抵当汤下之。若脉数不解,不大便 
□而下利不止,必有久瘀,协热腐化而便脓血也,则不宜用抵当汤下之矣。 
【集注】 
张璐曰:病虽七、八日,尚发热脉浮数,仍属太阳表证。因误下引邪内入,所以脉数 
不解,内外合邪而见消谷善饥,谷入既多,反至六、七日不大便,且不烦渴,是知其 
证非热结在胃,乃热结在血。以其表证误下,尚兼太阳随经之热未尽,故以抵当为至 
当也。若脉数不解而下利不止,又当随其下血与不下血而异治之,倘血分之热邪不除 
,必协热而便脓血也。 
@@@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 
求之。 
【注】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表有寒里有湿未解也。夫表寒里湿,郁而发黄 
,自非热湿内瘀,郁而成黄者比,故不可下。惟当于表寒里湿中求其治法,宜发其表 
寒,利其里湿可也。 
【集注】 
喻昌曰:伤寒发汗已,热邪解矣,何由反蒸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搏聚,适在躯 
壳之里,故尔发黄也。里者,在内之通称,非谓寒湿深入在里,盖身目正属躯壳,与 
藏府无关也。于寒湿中求之,求其寒湿中之治法也。 
程应旄曰:其人素有湿邪在里,表寒虽经发汗,而其为里湿所持者,终在里而无从解 
散也。发汗后之寒,与湿郁蒸为热,非实热也,故不可下。仍当于寒湿中,责其或浅 
或深而治之可也。 
@@@ 
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注】 
伤寒表邪未解,适遇其人阳明素有湿邪,热入里而与湿合,湿热蒸瘀,外薄肌表,身 
必发黄也。若其人头有汗,小便不利,大便□,则或清、或下、或利小便,自可愈也 
。今乃无汗小便利,是里之瘀热未深,表之郁遏犹甚,故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外发 
其表,内逐其湿也。 
【集注】 
喻昌曰:伤寒之邪,得湿而不行,所以热瘀身中而发黄,设泥「里」字,岂有邪在里 
而反治其表之理哉! 
程应旄曰:凡伤寒瘀热在里者,由湿蒸而来,故身必发黄。此之瘀热未深,祗从表一 
边开其郁滞,而散除湿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其主也。 
林澜曰:麻黄连轺一证,虽曰在里,必因邪气在表之时,有失解散,今虽发黄,犹宜 
兼汗解以治之也。 
汪琥曰:夫寒邪自外而来,若挟内湿瘀于经络之中,则郁而变热,故令其人身目发黄 
也。此条乃是太阳经传来者,太阳伤寒,理宜用麻黄汤,只因邪传阳明,热瘀于里, 
里非胃府,以阳明经居太阳之里,即『尚论篇』所云躯壳之里是也。惟其里有热,所 
以方中用麻黄汤而去桂枝之辛热,更加赤小豆、姜、枣之甘辛,以祛散在表之寒湿, 
复加连轺、生梓白皮之苦寒,以清解肌里之瘀热也。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二两 赤小豆一升 杏仁(去皮、尖)四十枚 生姜(切)二两 大枣 
(擘)十二枚 甘草(炙)二两 生梓白皮(切)一升 连轺二两 
以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半 
日则尽。 
【方解】 
湿热发黄无表里证,热盛者清之,小便不利者利之,里实者下之,表实者汗之,皆无 
非为病求去路也。用麻黄汤以开其表,使黄从外而散。去桂枝者,避其热也;佐姜、 
枣者,和其荣卫也;加连轺、梓皮以泻其热,赤小豆以利其湿,共成治表实发黄之效 
也。连轺,即连翘根。无梓皮以茵陈代之。 
【集解】 
周扬俊曰:此亦两解表里法也,故用外汗之药,必兼渗湿之味。伤寒发黄者,必其人 
太阴素有湿热,更兼寒邪未散,两邪相合,因而蒸郁为黄也。 
@@@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注】 
身黄,湿热之为病也。湿盛于热,则黄色晦,热盛于湿,则黄色明,如橘子色者,谓 
黄色明也。伤寒七、八日,身黄色明,小便不利,其腹微满,此里热深也。故以茵陈 
蒿治疸病者为君,佐以大黄,使以栀子,令湿热从大、小二便泻出,则身黄腹满自可 
除矣。 
【集注】 
唐不岩曰:熏黄,阴黄也,橘子黄,阳黄也。 
程知曰:此驱湿除热法也。伤寒七、八日,可下之时;小便不利,腹微满,可下之证 
。兼以黄色鲜明,则为三阳入里之邪无疑,故以茵陈除湿,栀子清热,用大黄以助其 
驱除,此证之可下者,犹必以除湿为主,而不专取乎攻下有如此者。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茵陈蒿汤方
属性:茵陈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去皮)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纳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 
盒饭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出也。 
@@@ 
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注】 
伤寒身黄发热者:设有无汗之表,宜用麻黄连轺赤小豆汗之可也。若有成实之里,宜 
用茵陈蒿汤下之亦可也。今外无可汗之表证,内无可下之里证,故惟宜以栀子柏皮汤 
清之也。 
【集注】 
林澜曰:伤寒身黄,胃有瘀热,须当下之,此以发热而热未实,故宜栀子柏皮汤解之 
。 
汪琥曰:身黄兼发热者,乃黄证中之发热,而非麻黄、桂枝证之发热也。热既郁而发 
黄,虽表而非纯乎表证,但当清其郁,以退其黄,则发热自愈。 
魏荔彤曰:此三条虽皆外寒挟湿之邪,瘀而成热之证。然在表、在里,湿胜、热胜, 
尤当加意也,岂可概以为里证而混下耶! 

卷二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全篇
栀子柏皮汤方
属性:栀子(擘)十五枚 甘草(炙)一两 黄柏二两 
右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按】 
此方之甘草,当是茵陈蒿,必传写之误也。 
@@@ 
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注】 
阳明病无汗,不以葛根汤发其汗,而以火劫取汗,致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