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1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热者多实; 性急不得舒通; 故窘痛甚也。 后坠下迫肛门; 粪出坠止; 
为粪前坠; 乃滞也; 故曰实坠。 粪出更坠; 为粪后坠; 非滞也; 故曰 
虚坠。 初痢多属湿热; 久痢多属寒虚也。 
噤口痢 水谷痢 风痢 休息痢 热痢 寒痢 湿痢 五色痢 
2。噤口饮食俱不纳; 水谷糟粕杂血脓; 风痢坠重圊清血; 休息时作 
复时停; 热痢鱼脑稠粘秽; 寒痢稀澥白清腥; 湿痢黑豆汁浑浊; 五色 
相杂脏气凶。 
【注】噤口痢者; 下痢不食; 或呕不能食也。 水谷痢者; 糟粕脓血杂 
下也。 风痢者; 似肠风下清血而有坠痛也。 休息痢者; 时发作时停止 
也。五色痢者; 五色脓血相杂而下也; 若有脏腐尸臭之气则凶。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痢疾死证
属性:3。水浆不入痢不止; 气少脉细皮肤寒; 纯血噤口呕脏气; 身热脉大 
命难全。 
【注】下痢不止; 水浆不入; 气少脉细; 皮肤寒; 死于阳绝也。 下痢 
纯血; 噤口; 呕逆脏气; 身热脉大; 死于阴绝也。 
仓廪汤 大黄黄连汤 
4。初痢表热宜仓廪; 里热冲心大黄连; 寒痢理中诃蔻缩; 附白桂赤 
不须言。 
【注】初痢有表证发热者; 不宜攻之; 法当先解其外; 用仓廪汤汗之 
。里热盛; 上冲心作呕噤口者; 法当先攻其里; 用大黄; 黄连; 好酒 
煎服攻之。 寒痢宜用理中汤; 加诃子; 肉蔻; 缩砂。 白多者加附子; 
赤多者加肉桂也。 
芍药汤 
5。初痢内外无大热; 芩连枳木芍归榔; 桂草尿涩滑石倍; 痢数窘痛 
入大黄。 
【注】初痢外无表热; 内热不盛; 宜用芍药汤。 即黄芩; 黄连; 枳实 
;木香; 芍药; 当归; 槟榔; 甘草; 肉桂少许也。 小便涩赤加滑石。 
下痢次数无度; 下坠痛甚; 入大黄也。 
香连和胃汤 参连开噤汤 贴脐法 
6。痢疾下后调气血; 宜用香连和胃汤; 黄芩芍药香连草; 陈皮白术 
缩砂当; 赤虚更加椿榆炒; 白虚参苓共炒姜; 噤口参连石莲子; 贴脐 
王瓜藤散良。 
【注】痢疾攻后病势大减; 宜调气血; 用香连和胃汤; 即黄芩; 芍药 
;木香; 黄连; 甘草; 陈皮; 白术; 当归; 缩砂也。 赤痢下血多虚者 
;当涩之; 加炒椿根白皮; 炒地榆。 白痢日久气虚者; 加人参; 茯苓 
;炒干姜以补之。 实而噤口堪下者; 以大黄黄连汤下之。 不堪下者; 
内以人参; 黄连; 石莲子煎汤; 徐徐服之; 下咽即好。 外以贴脐王瓜 
藤散; 即王瓜藤; 茎; 叶经霜者; 烧灰香油调; 纳脐中; 即有效也。 
真人养脏汤 
7。久痢寒热乌梅治; 寒虚滑痢养脏汤; 参术肉蔻归诃桂; 芍药罂粟 
草木香。 
【注】久痢脏有寒热不分者; 宜用乌梅丸调和之。 寒虚滑脱者; 宜用 
养脏汤温补之; 即人参; 白术; 肉蔻; 当归; 诃子; 肉桂; 芍药; 罂 
粟壳; 甘草; 木香也。 
香连平胃散 胃风汤 
8。水谷调中益气治; 湿痢香连平胃方; 虚湿风痢胃风治; 桂粟八珍 
减地黄。 
【注】水壳痢者; 乃脾胃虚; 腐化不及; 宜调中益气汤。 湿痢宜木香 
;黄连; 合平胃散方。 湿而虚者; 宜用胃风汤; 即肉桂; 粟米; 八珍 
汤减地黄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五色痢休息痢治法
属性:9。五色休息皆伤脏; 涩早滞热蕴于中; 补之不应脉有力; 日久仍攻 
余法同。 
【注】五色; 休息二痢; 皆因用止涩药早; 或因滞热下之未尽; 蕴于 
肠胃伤脏气也。 用一切补养之药不应; 则可知初病非止涩太早; 即下 
之未尽也。 诊其脉若有力; 虽日久仍当攻也。 其余治法; 与诸痢同。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疸证总括
属性:1。面目身黄欲安卧; 小便浑黄疸病成; 已食如饥饱烦眩; 胃疸谷疸 
酒疸名; 女劳额黑少腹急; 小便自利审瘀生; 黄汗微肿皆湿热; 阴黄 
重痛厥如冰。 
【注】面目身黄; 但欲安卧; 小便黄浑; 此黄疸病已成也。 如已食如 
饥;食难用饱; 饱则心烦头眩; 此欲作胃疸。 胃疸者; 即谷疸也。 若 
已见黄色; 疸已成矣。 得之于胃有湿热; 大饥过食也。 酒疸者; 得之 
于饮酒无度; 而发是病也。 女劳疸者; 疸而额黑; 少腹急; 小便自利 
;得之于大劳大热与女交接也。 瘀血发黄; 亦少腹急; 小便自利; 但 
不额黑耳。 详在伤寒门。 黄汗者; 汗出黄色染衣; 面目微肿; 得之于 
素有湿热; 汗出入水浴之也。 此皆湿热而成; 惟阴黄则属湿寒。 阴黄 
者;身重而痛; 身重而痛; 厥冷如冰; 详在伤寒门。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疸病死证
属性:2。疸过十日而反剧; 色若烟熏目暗青; 喘满渴烦如啖蒜; 面黧汗冷 
及天行。 
【注】仲景曰: 黄疸之病; 当以十八日为期; 治之十日上宜瘥; 反剧 
为难治也。 色若烟熏; 目神暗青; 阳黄死证也。 面色黧黑; 喘满渴烦 
不己; 心胸如啖蒜刺痛; 黄毒入腹; 死证也。 面色黧黑; 冷汗????; 
阴黄死证也。 天行疫疠发黄; 名曰瘟黄; 死人最暴也。 
麻黄茵陈醇酒汤 茵陈蒿汤 栀子柏皮汤茵陈五苓散 
3。表实麻黄茵陈酒; 里实茵陈栀大黄; 无证茵陈栀子柏; 尿少茵陈 
五苓汤。 
【注】诸疸表实无汗者; 以麻黄; 茵陈; 无灰好酒煎服汗之。 里实不 
便;以茵陈; 栀子; 大黄下之。 无表里证; 以茵陈; 栀子; 柏皮清之 
。小便短少; 以茵陈五苓散利之。 
胃疸汤 
4。谷疸热实宜乎下; 不实宜用胃疸汤; 茵陈胃苓减草朴; 连栀防己 
葛秦方。 
【注】胃疸汤; 即茵陈; 苍术; 陈皮;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 黄 
连;栀子; 防己; 葛根; 秦艽也。 
茵陈解酲汤 栀子大黄汤 蔓菁散 加味玉屏风散 
5。酒疸虚茵解酲汤; 实用栀鼓枳大黄; 黄汗一味蔓菁散; 石膏茵陈 
耆术防。 
【注】酒疸虚者; 用茵陈解酲汤; 即葛花解酲汤加茵陈也。 实者; 用 
栀子大黄汤; 即栀子; 淡豆豉; 枳实; 大黄也。 黄汗宜用蔓菁子一味 
;为细末; 每服二钱; 日三; 井华水调服; 小便白则愈。 或用加味玉 
屏风散; 即石膏; 茵陈; 黄耆; 白术; 防风也。 
石膏散 肾疸汤 
6。女劳实者膏滑麦; 女劳虚者肾疸医; 升阳散火减去芍; 加芩柏麴 
四苓俱。 
【注】石膏散; 即?? 石膏; 飞滑石各等分; 每服二钱; 大麦汤调服。 
肾疸汤; 即升阳散火汤减去芍药; 乃升麻; 苍术; 防风; 独活; 柴胡 
;羌活; 葛根; 人参; 甘草; 加入黄芩; 黄柏; 神麴; 白术; 茯苓; 
猪苓; 泽泻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积聚总括
属性:1。五积六聚本难经; 七症八瘕载千金; 肠覃石瘕辨月事;?? 癖之名 
别浅深; 脏积发时有常处; 腑聚忽散无本根; 症类积?? 瘕聚癖; 肠 
满汁溢外寒因。 
【注】五积; 六聚之名; 本乎『难经』。 五积者; 肥气; 伏梁; 痞气 
;息贲; 奔豚也。 六聚者; 积之着于孙络; 缓筋; 募原; 膂筋; 肠后 
;输脉也。 七症; 八瘕之名; 载『千金方』。 七症者; 蛟; 蛇; 鳖; 
肉;发; 虱; 米也。 八瘕者; 青; 黄; 燥; 血; 脂; 狐; 蛇; 鳖也。 
肠覃者; 积在肠外; 状如怀子; 月事以时而下。 石瘕者; 积在胞中; 
状如怀子; 月事不以时下; 故曰辨月事也。?? 者; 外结募原肌肉之间 
。癖者; 内结隐僻膂脊肠胃之后; 故曰别浅深也。 然积者属脏阴也; 
故发有常处; 不离其部。 聚者属腑; 阳也; 故发无根本; 忽聚忽散。 
症不移; 而可见; 故类积; 类?? 也。 瘕能移; 有时隐; 故类聚; 类 
癖也。 积聚; 症瘕; 肠覃; 石瘕;?? 癖之疾; 皆得之于喜怒不节则伤 
脏;饮食过饱则伤腑; 肠胃填满; 汁液外溢; 为外寒所袭; 与内气血 
;食物凝结相成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积聚难证
属性:2。积聚牢坚不软动; 胃弱溏泻不堪攻; 奔豚发作状欲死; 气上冲喉 
神怖惊。 
【注】积聚牢固不动; 坚硬不软; 则病深矣。 胃弱食少; 大便溏泻; 
不堪攻矣。 五积之中; 奔豚最为难治; 若更发作; 正气虚不能支; 其 
状欲死; 从少腹起; 气上冲喉; 神色惊怖; 皆恶候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积聚治法
属性:3。积聚胃强攻可用; 攻虚兼补正邪安; 气食积癖宜化滞; 温白桃仁 
控涎丹。 
【注】积聚宜攻; 然胃强能食; 始可用攻。 若攻虚人; 须兼补药; 或 
一攻三补; 或五补一攻; 攻邪而不伤正; 养正而不助邪; 则邪正相安 
也。 凡攻气食积癖; 宜用秘方化滞丸; 方在内伤门。 攻积聚; 症瘕; 
宜用温白丸; 即万病紫菀丸; 方倍川乌。 攻血积; 血瘕; 宜用桃仁煎 
;即桃仁; 大黄各一两; 虻虫炒五钱; 朴硝一两; 共为末; 先以醇醋 
一斤; 用砂器慢火煎至多半钟; 下末药搅良久; 为小丸; 前一日不吃 
晚饭; 五更初; 温酒送一钱; 取下恶物如豆汁鸡肝。 未下次日再服; 
见鲜血止药。 如无虻虫; 以?? 虫代之; 然不如虻虫为愈也。 攻痰积; 
宜用控涎丹; 方在痰饮门。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疝证总括
属性:1。经云任脉结七疝; 子和七疝主于肝; 肝经过腹环阴器; 任脉循腹 
里之原。 疝证少腹引阴痛; 冲上冲心二便难; 厥吐瘕症狐出入; 溃脓 
癃秘木?? 顽。 
【注】经曰: 任脉为病; 男子内结七疝; 女子带下瘕聚。 瘕聚者; 即 
女子之疝也。 七疝主任者; 原以任脉起中极; 循腹里也。 七疝主肝者 
;盖以肝经过腹里; 环阴器也。 是以诸疝病; 无不由是二经; 故主之 
也。 疝病之证; 少腹痛引阴丸; 气上冲心; 不得二便者; 为冲疝也。 
少腹痛引阴丸; 肝之逆气冲胃作吐者; 为厥疝也。 少腹之气不伸; 左 
右症块作痛者; 为瘕疝也。 卧则入腹; 立则出腹入囊; 似狐之昼则出 
穴而溺; 夜则入穴而不溺者; 为狐疝也。 少腹痛引阴丸; 横骨两端约 
文中状如黄瓜; 内有脓血者; 为?? 疝也。 少腹痛引阴丸; 小便不通 
者;为癃疝也。 少腹不痛; 阴囊肿大顽硬者; 为?? 疝心。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疝证同名异辨
属性:2。血疝便毒溃鱼口;???? 气坠筋即疳; 水疝胞痹皆癃疝; 冲似小肠 
腰痛连。 
【注】有谓血疝者; 其证即便毒鱼口也。?? 者疝; 其证即?? 疝也。 
气疝者; 即偏坠也。 筋疝者; 即下疳也。 水疝小便不通; 胞痹即膀胱 
气;皆癃疝也。 冲疝证似小肠气; 而更连腰痛也。 

卷四医宗金鉴四十一卷
诸疝治法
属性:3。治疝左右分气血; 尤别虚湿热与寒; 寒收引痛热多纵; 湿肿重坠 
虚轻然。 
【注】疝病; 凡在左边阴丸属血分; 凡在右边阴丸属气分。 凡寒则收 
引而痛甚; 热则纵而痛微。 凡湿则肿而重坠; 而虚亦肿坠; 但轻轻然 
而不重也。 
当归温疝汤 乌桂汤 
4。中寒冷疝归芍附; 桂索茴楝泽萸苓; 外寒入腹川乌蜜; 肉桂芍草 
枣姜同。 
【注】当归温疝汤; 即当归; 白芍; 附子; 肉桂; 延胡索; 小茴香; 
川炼子; 泽泻; 吴茱萸; 白茯苓也。 乌桂汤; 即川乌; 蜂蜜; 肉桂; 
白芍药; 炙甘草; 生姜; 大枣也。 
乌头栀子汤 
5。外寒内热乌栀炒; 水酒加盐疝痛安;?? 疝不问新与久; 三层茴香 
自可痊。 
【注】此茴香丸; 方在『医宗必读』。 
十味苍柏散 
6。醇酒厚味湿热疝; 不谨房劳受外寒; 苍柏香附青益草; 茴索查桃 
附子煎。 
【注】此散; 即苍术; 黄柏; 香附; 青皮; 益智; 甘草; 小茴香; 南 
山查; 元胡索; 桃仁; 附子也。 
茴楝五苓散 大黄皂刺汤 
7。膀胱水疝尿不利; 五苓茴楝与葱盐; 瘕硬血疝宜乎下; 大黄皂刺 
酒来煎。 
【注】大黄皂刺汤; 即大黄; 皂刺各三钱; 酒煎服也。 
羊肉汤 
8。血分寒疝女产后; 脐腹连阴胀痛疼; 羊肉一斤姜五两; 当归三两 
水八升。 
夺命汤 
9。冲疝厥疝痛上攻; 脐悸奔豚气上行; 吴茱一味为君主; 肉桂泽泻 
白茯苓。 
青木香丸 
10。气疝诸疝走注痛; 青木香附吴萸良; 巴豆拌炒川楝肉; 乌药荜澄 
小茴香。 
【注】青木香丸; 即青木香五钱; 酒醋浸炒吴茱萸一两; 香附醋炒一 
两;荜澄茄五钱; 乌药五钱; 小茴香五钱; 巴豆仁二十一粒; 研碎拌 
炒川楝肉五钱; 为末合均; 葱涎为小丸; 每服三钱; 酒盐任下立愈。 
及能医一切疝痛神效。 
茴香楝实丸 
11。楝实狐疝一切疝; 楝肉茴香马蔺芫; 三萸二皮各一两; 仍宜急灸 
大敦安。 
【注】茴香楝实丸; 治狐疝及一切诸疝; 即川楝肉; 小茴香; 马蔺花 
;芫花醋炒变焦色; 山茱萸; 吴茱萸; 食茱萸; 青皮; 陈皮各一两; 
为末; 醋糊为小丸; 酒送二钱。 
【按】大敦; 肝经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