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75-医宗金鉴-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脉为血腑; 百体贯通; 寸口动脉; 大会朝宗。 
【注】经曰: 脉者; 血之腑也。 周身血脉运行; 莫不由此贯通; 故曰 
百体贯通也。 『难经』曰: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 独取寸口; 以决死生 
。寸口者; 左右寸; 关; 尺; 手太阴肺经动脉也; 为脉之大要会也。 
故曰: 寸口动脉; 大会朝宗也。 
诊人之脉; 高骨上取; 因何名关; 界乎寸尺。 
【注】凡诊人之脉; 令仰其手; 视掌后有高骨隆起; 即是关部脉也。 
医者复手取之; 先将中指取定关部; 方下前后二指于寸; 尺之上。 
病 人长; 则下指宜疏; 病人短; 则下指宜密。 因其界乎寸; 
尺二部之间 ; 故命名曰关。 
3。至鱼一寸; 至泽一尺; 因此命名; 阳寸阴尺。 
【注】从高骨上至鱼际; 长一寸; 因此命名曰寸。 从高骨下至尺泽; 
长一尺; 因此命名曰尺。 寸部候上; 故为阳也。 尺部候下; 故为阴也 
。4。 右寸肺胸; 左寸心膻。 右关脾胃; 左肝膈胆。 三部三焦; 两尺两 
肾。左小膀胱; 右大肠认。 
【注】右寸浮候胸中; 沉似候肺。 左寸浮候膻中; 沉以候心。 右关浮 
以候胃; 沉以候脾。 左关浮候膈胆; 沉以候肝。 两尺沉俱候肾; 尺浮 
候小肠; 膀胱; 右尺浮候大肠。 膻; 膻中即包络也。 五脏皆一; 惟肾 
有二; 故曰两尺候两肾也。 然『内经』言腑不及胆者; 以寄于肝也。 
不及大; 小肠; 膀胱者; 以统于腹中也。 不及三焦者; 以寸候胸中; 
主上焦也; 关候膈中; 主中焦也·尺候腹中; 主下焦也。 此遵『内经 
』分配三部诊脉法也。 至伪诀以大; 小肠配于寸上; 以三焦配于左尺 
;以命门配于右尺; 其手厥阴包络; 竟置而不言; 悉属不经。 滑寿以 左尺候小肠; 
膀胱前阴之病; 右尺候大肠; 后阴之病; 可称千古只眼 也。 浮外候腑; 
沉内候脏之说; 详于卷末。 
5。命门属肾; 生气之源; 人无两尺; 必死不痊。 
【注】两肾之中; 名曰命门。 命门居两肾之中; 故两尺属之。 命门之 
少火; 即肾间动气; 是为生气之源也。 人若无两尺脉; 则生气绝矣; 
病者必死不能痊也。 
6。关脉一分; 右食左风; 右为气口; 左为人迎。 
【注】阴得尺中一寸; 阳得寸内九分。 一寸九分; 寸; 关; 尺脉三分 
分之。 今日关脉一分; 乃关上之一分也。 左关一分名人迎; 肝胆脉也 
。肝胆主风; 故人迎紧盛; 主乎伤风。 右关一分名气口; 脾胃脉也。 
脾胃主食; 故气口紧盛; 主乎伤食。 此创自叔和; 试之于诊; 每多不 
应; 然为后世所宗; 不得不姑存其说。 观『内经』以足阳明胃经; 
颈 上之动脉为人迎 ; 手太阴肺经高骨之动脉为气口; 足知其谬矣。 
7。脉有七诊; 曰浮中沉; 上竟下竟; 左右推寻。 
【注】浮者; 轻下指于皮脉间所得之脉也。 沉者; 重下指于筋骨间所 
得之脉也。 中者; 不轻不重; 下指于饥肉间所得之脉也。 上者; 两寸 
也: 竟者; 即『内经』上竟上者; 胸喉中事也。 下者; 两尺也; 竟者 ; 
即『内经』下竟下者; 少腹; 腰; 股; 胫; 足中事也; 左右者; 左 
右手脉也。 此七诊者; 乃推寻取脉之法也; 非谓『内经』独大; 独小 ; 
独寒; 独热; 独迟; 独疾; 独陷下七诊之脉也。 
8。男左大顺; 女右大宜; 男尺恒虚; 女尺恒实。 
【注】天道阳盛于左; 地道阴盛于右。 故男左女右; 脉大为顺宜也。 
天之阳在南; 阴在北; 地之阳在北; 阴在南; 阳道常饶; 阴道常亏。 
故男寸恒实; 尺恒虚; 女寸恒虚; 尺恒实也。 
9。又有三部; 曰天地人; 部各有三; 九候名焉。 额颊耳前; 寸口岐 
锐; 下足三阴; 肝肾脾胃。 
【注】此遵『内经』三部九候; 十二经中皆有动脉之诊法也。 三部; 
谓上; 中; 下也。 曰天; 地; 人; 谓上; 中; 下三部; 有天; 地; 
人之名也。 部各有三; 九候名焉; 谓三部各有天; 地; 人; 三而三之; 
合为九候之名也。 额; 颊; 耳前; 谓两额; 两颊; 耳前也。 上部天; 
两额之动脉; 当颌厌之分; 足少阳脉气所行; 以候头角者也。 上部地 
;两颊之动脉; 即地仓; 人迎之分; 足阳明脉气所行; 以候口齿者也 
。上部人; 耳前之动脉; 即和??之分; 手少阳脉气所行; 以候耳目者 
也。 寸口岐锐; 谓寸口岐骨锐骨也。 中部天; 乃掌后经渠之次; 寸口 
之动脉; 手太阴脉气所行; 以候肺者也。 中部地; 乃手大指次指岐骨 
间; 合谷之动脉; 手阳明脉气所行; 以候胸中者也。 中部人; 乃掌后 
锐骨下神门之动脉; 手少阴脉气所行; 以候心者也。 下足三阴; 谓五 
里; 太溪; 箕门; 肝; 肾; 脾; 胃也。 下部天; 乃气冲下三寸; 五里 
之动脉; 足厥阴脉气所行; 以候肝者也。 下部地; 乃内踝后跟骨傍; 
太溪之动脉; 足少阴脉气所行; 以候肾者也。 下部人; 乃鱼腹上越筋 
间; 箕门之动脉; 足太阴脉气所行; 以候脾胃者也。 
10。 寸口大会; 五十合经。 不满其动; 无气必凶。 更加疏数; 止还不 能。 短死岁内; 期定难生。 
【注】寸口动脉; 五十一止; 合于经常不病之脉也。 若四十动一止; 
一脏无气; 主四岁死。 三十动一止; 二脏无气; 主三岁死。 二十动一 止; 
三脏无气; 主二岁死。 十动一止; 四脏无气; 主一岁死。 不满十 动一止; 
五脏无气; 若更乍数乍疏; 止而不能即还; 则可期短死; 一 岁之内; 
必难生也。 
11。五脏本脉; 各有所管; 心浮大散; 肺浮涩短; 肝沉弦长; 肾沉滑 
软; 从容而和; 脾中迟缓。 
【注】上言五脏各有所管之本脉; 必皆不大不小; 从容而和; 始为五 
脏不病之脉也。 
12。四时平脉; 缓而和匀 ; 春弦夏洪; 秋毛冬沉。 
【注】此言四时各有应见之平脉; 必皆不疾不徐; 缓而和匀; 始为四 时不病之脉也。 
13。太过实强; 病生于外。 不及虚微; 病生于内。 
【注】外因六气   风; 寒; 暑; 湿; 燥; 火之邪; 脉必洪大紧 
数; 胘长滑实而太过矣。 内因七情   喜; 怒; 忧; 思; 悲; 恐 ; 
惊之伤; 脉必虚微细弱; 短涩濡芤而不及矣。 
14。饮食劳倦; 诊在右关; 有力为实; 无力虚看。 
【注】凡病外不因六气; 内不因七情; 为不内外因; 内伤饮食劳倦也 
。饮食伤胃; 劳倦伤脾; 故诊在右关。 饮食伤形为有余; 故右关脉有 
力。 劳倦伤气为不足; 故右关脉无力也。 三因百病之脉; 不论阴; 阳 
;浮; 沉; 迟; 数; 滑; 涩; 大; 小; 凡有力皆为实; 无力皆为虚。 
经曰: 诸阳脉按之不鼓; 诸阴脉按之鼓甚。 此之谓欤! 15。 凡诊病脉; 
平旦为准; 虚静宁神; 调息细审。 
【注】经曰: 常以平旦; 阴气未动; 阳气未散; 饮食未进; 经脉未盛 ; 
络脉调匀; 气血未乱; 乃可诊有过之脉。 又曰: 诊脉有道; 虚静为 
宝。 言无思无虑; 以虚静其心; 惟神凝于指下也。 调息细审者; 
言医 家调匀自己气息; 精细审察也。 
16。 一呼一吸; 合为一息; 脉来四至; 平和之则。 五至无??; 闰以太 
息。 三至为迟; 迟则为冷。 六至为数; 数则热证。 转迟转冷; 转数转 
热。 
【注】医者调匀气息; 一呼脉再至; 一吸脉再至; 呼吸定息; 脉来四 
至; 乃和平之准则也。 然何以五至无?? 乎? 人之气息; 时长时短; 
凡鼓三息; 必有一息之长; 鼓五息; 又有一息之长; 名为太息; 如三 
岁一闰; 五岁再闰也。 言脉必以四至为平; 五至便为太过; 惟正当太 
息之时; 始曰无??。 此息之长; 非脉之急也; 若非太息; 正合四至也 
。至于性急之人; 五至为平脉; 不拘太息之例; 盖性急脉亦急也。 若 
一息而脉三至; 即为迟慢而不及矣; 迟主冷病。 若一息而脉遂六至; 
即为急数而太过矣; 数主热病。 若一息仅得二至; 甚而一至; 则转迟 
而转冷矣。 若一息七至; 甚而八至; 九至; 则转数而转热矣。 一至; 
二至; 八至; 九至; 皆死脉也。 
17。迟数既明; 浮沉须别。 浮沉迟数; 辨内外因; 外因于天; 内因于 
人。 天有阴阳; 风雨晦明。 人喜忧怒; 思悲恐惊。 
【注】浮脉法天; 候表之疾; 即外因也。 沉脉法地; 候里之病; 即内 
因也。 外因者; 天之六气 : 风 ( 风淫末疾 ); 寒 ( 寒淫阴疾 ); 
暑( 暑淫心疾 ); 湿 ( 湿淫腹疾 ); 燥 ( 燥淫涸疾 ); 火 ( 火淫 
阳疾 ) 是也。 内因者; 人之七情: 喜伤心; 怒伤肝; 忧思伤脾; 悲 
伤肺; 恐伤肾; 惊伤心也。 
18。 浮沉巳辨; 滑涩当明。 涩为血滞; 滑为气壅。 
【注】此上六脉; 为诸脉之提纲。 以浮沉统诸浮上沉下之部位也; 以 
迟数统诸三至; 六至之至数也; 以滑涩统诸滑流涩滞之形状也。 脉像 
虽多; 然不属部位; 则属至数; 不属至数; 则属形状; 总不外此六脉 
; 故为诸脉之提纲也。 
19。 浮脉皮脉; 沉脉筋骨; 肌肉候中; 部位统属。 
【注】皮脉取之而得者; 谓之浮脉。 筋骨取之而得者; 谓之沉脉。 此 
以上; 下部位而得名也。 凡脉因部位而得名者; 皆统乎浮沉; 故曰部 
位统属也。 心肺俱浮; 以皮毛取之而得者; 肺之浮也; 以血脉取之而 
得者; 心之浮也。 故曰浮脉皮脉。 肝肾俱沉; 以筋平取之而得者; 肝 
之沉也; 以至骨取之而得者; 肾之沉也。 故曰沉脉筋骨。 肌肉在浮沉 
之间; 故曰候中也。 
20。浮无力濡; 沉无力弱; 沉极力牢; 浮极力革。 
【注】浮而无力谓之濡脉; 沉而无力谓之弱脉; 浮而极有力谓之革脉 
;沉而极有力谓之牢脉。 
21。三部有力; 其名曰实。 三部无力; 其名曰虚。 
【注】浮; 中; 沉三部俱有力; 谓之实脉。 浮; 中; 沉三部俱无力; 
谓之虚脉。 
22。三部无力; 按之且小; 似有似无; 微脉可考。 
【注】浮; 中; 沉二部极无力; 按之且小; 似有似无; 谓之微脉。 
23。三部无力; 按之且大; 涣漫不收; 散脉可察。 
【注】浮; 中; 沉三部极无力; 按之且大; 涣漫不收; 谓之散脉。 
24。惟中无力; 其名曰芤; 推筋着骨; 伏脉可求。 
【注】浮; 沉有力; 中取无力; 谓之芤脉。 推筋着骨; 按之始得; 谓 
之伏脉。 以上十脉; 皆以部位而得名者; 故皆统于浮沉也。 
25。三至为迟; 六至为数。 
【注】一呼一吸; 谓之之一息。 一息三至; 谓之迟脉。 一息六至; 谓 
之数脉。 此以脉之至数而得名也。 凡脉因至数而得名者; 皆统乎迟数 
也。 
26。四至为缓; 七至疾脉。 一息四至谓之缓脉; 一息七至谓之疾脉。 
27。缓止曰结; 数止曰促。 凡此之诊; 皆统至数。 动而中止; 不能自 
还; 至数不乖; 代则难痊。 
【注】四至缓脉; 时而一止; 谓之结脉。 六至数脉; 时而一止; 谓之 
促脉。 结促之脉; 动而中止; 即能自还。 若动而中止; 不能自还; 须 
臾复动; 或十至或二; 三十至一止; 其至数不乖; 谓之代脉。 难痊; 
谓不满五十动而止; 合经难痊之死脉也。 以上五脉; 皆以至数而得名 
者; 故皆统于迟数也。 
28。形状如珠; 滑溜不定。 往来涩滞; 涩脉可证。 
【注】形状如珠; 滑溜不定; 谓之滑脉。 进退维艰; 往来滞涩; 谓之 
涩脉。 此以脉之形状而得名也。 凡脉以形状而得名者; 皆统乎滑涩也 。 
29。弦细端直; 且劲曰弦。 紧比弦粗; 劲左右弹。 
【注】状类弓弦; 细而端直; 按之且劲; 谓之弦脉。 较弦则粗; 按之 
且劲; 左右弹指; 谓之紧脉。 
30。来盛去衰; 洪脉名显。 大则宽阔; 小则细减。 
【注】上来应指而盛; 下去减力而衰; 谓之洪脉。 脉形粗大阔然; 谓 
之大脉。 脉形细减如丝; 谓之小脉; 即细脉也。 
31。 如豆乱动; 不移约约。 长则迢迢; 短则缩缩。 
【注】其形如豆; 乱动约约; 动摇不移; 谓之动脉。 来去迢迢而长; 
谓之长脉。 来去缩缩而短; 谓之短脉。 以上八脉; 皆以形状而得名者 
;故皆统于滑涩也。 
32。浮阳主表; 风淫六气; 有力表实; 无力表虚。 浮迟表冷; 浮缓风 
湿; 浮濡伤暑; 浮散虚极; 浮洪阳盛; 浮大阳实; 浮细气少; 浮涩血 
虚; 浮数风热; 浮紧风寒; 浮弦风饮; 浮滑风痰。 
【注】浮; 阳脉主表。 风邪六气外因之病; 皆从表入; 故属之也。 浮 
而有力; 表实风病也; 浮而无力; 表虚风病也。 迟; 寒脉也; 故曰表 
冷。 缓; 湿脉也; 故曰风湿。 濡; 气虚脉也; 气虚则伤暑; 故曰浮濡 
伤暑也。 散; 气散脉也; 气散则虚极; 故曰浮散虚极也。 浮洪; 阳盛 
脉; 故曰阳盛也。 浮大; 阳实脉; 故曰阳实也。 细; 气少脉; 气少不 
充; 故曰气少也。 涩; 血少脉; 血少枯滞; 故曰血虚也。 数; 热脉也 
;故曰风热。 紧; 寒脉也; 故曰风寒。 弦; 饮脉也; 故曰风饮。 滑; 
痰脉也; 故曰风痰。 
33。沉阴主里; 七情气食。 沉大里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