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痛脉紧。呕逆不食。元素往候。令服某药。完素大服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是其造诣深邃。足以自成一家。 
原不必托完素以为重。今特为改正。其伪托之序。亦并从删削焉。 
按线溪野老刘守真三消论跋云。麻征君寓汴梁日。访先生后裔。就其家。得三消论气宜病机之书。又杜思敬 
济生拔萃。称东垣活法机要。与洁古家珍。及刘守真保命。大同小异。考征君则麻九畴。为张子和友。乃在当时。 
其言若此。与杨序所谓先生卒。书不世传。屏翳于茆茨荆棘中者符。杜思敬编书。在于元延 二年。时八十一岁。 
其生距守真之时。未为辽阔。则是书之出自守真。断可知矣。且其所述方论。与宣明论原病式相出入。李时珍有 
何所证。以为张元素之书。夫元素所着。虽佚不可见。东垣李明之尝从受其法。则读明之诸书。以溯源委。其理 
趣判然。与是书不同。元素子璧。着有保命集论类要。时珍岂非以此相混者耶。提要未察此义。随袭其谬。并以 
序文词。称宁王伪撰。郢书燕说。莫甚此焉。活法机要。为李明之所着。时珍又只是书一名。实为歧误。 
〔三消论〕一卷 存 
线溪野老跋曰。三消之论。刘河间之所作也。因麻征君寓汴梁。暇日访先生后裔。或举教医学人。即其人矣。 
征君亲诣其家。求先生平昔所着遗书。乃出三消论。气宜病机二书。未传于世者。又多不全。止取三消论。于卷 
首增写六位脏象三图。其余未遑润色。即付友人穆子昭。子昭乃河间门人。穆大簧之后也。时觅官于京师。方且 
告因征君。欲因是而惠之。由是余从子昭。授得一本。后置兵火遂失其传。偶于乡人霍司承君祥处。复见其文。 
然传写甚误。但根据仿而录之。以付后之学人。详为刊正云。时甲辰年冬至日。线溪野老书。 
〔灵秘十八方〕佚 
按上见于古今医统。 
〔张氏(元素)家珍〕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 竹堂书目。 
〔医学启源〕读书敏求记三卷 未见 
钱曾曰。金易水张元素着。洁古治病。不用古方。刻期见效。刘守真尝病伤寒。洁古诊其脉。而知其用药之 
差。守真大服。自是名满天下。是书采辑素间五运六气。内经治要本草而成。其门下高弟李明之请兰泉张建吉甫。 
序于卷首。 
〔张氏(璧)医学新说〕佚 
按上见于医学源流。 
〔张氏(从正)儒门事亲〕三卷 存 
颐斋引曰。医之为道尚矣。自本草灵素之书作。而传之者。代不乏人。和缓以降。若越人。若淳于。若张若 
华。皆明其理。神其术。而能济众于夭阏者也。然其着书垂世。为医流之指南者。独长沙公而已。尔后百论千方。 
纷然杂出。 
览之者。但若可采用之。则莫适所从。求其洞达是理。而□□夫至要者。殆若晨星。然近世惟河间刘守真深得长 
沙遗意。故能以斯道。鸣乎大定明昌。南渡以来。宛丘张子和出。专探历圣之心。□发千载之秘。辨实于虚。识 
燠于寒。以至阴阳之所以造化。运气之所胜复。风土之异宜。形神之殊禀。无一不究其极。凡所拯疗。如取如携。 
识者谓长沙河间。复生于斯世矣。兴定中。召补太医。居无何求去。盖非好也。于是退而从麻征君知几常公仲明 
辈。日游HT 上。相共讲明奥义。辨析至理。深悼传习之弊。力矫而正绪。遂以平日所着论议。及尝试之效。缉 
为一卷。命曰儒门事亲。其意以谓非吾儒不能明辨而是正之。以传于天下后世也。是□之成。一法一论。其大义 
皆子和发之。至于博之以文。则征君所不辞专。议者咸谓非宛丘之术。不足以称征君之文。非征君之文。不足以 
弘宛丘之术。所以世称二绝。而尤为难得欤。惜其真本为征君藏于名山中。不可复见。今之板行者。尚为错乱疑 
阙。殆传者之过也。呜呼。术业如子和。不得居中以司天下之命。而跻之寿域。徒使之卒□□□其书又□殊博雅 
君子手。而传之者。或失其真。又不能无遗恨。此予所以屡叹而深惜之。异时有好事。购得真本。重刊而行之。 
俾学人获睹完□。以惠天下后世。则子和为不死矣。岁在单阏阳月晦日。颐斋引。 
金史本传曰。张从正。字子和。睢州考城人。精于医。贯穿素难之学。其法宗刘守真。用药多寒凉。然起疾 
救死多取效。古医书有汗下吐法。亦有不当汗者。汗之则死。不当下者。下之则死。不当吐者。吐之则死。各有 
经络脉理。世传黄帝岐伯所为书也。从正用之最精。号张子和汗下吐。妄 
庸浅术。习其方剂。不知察脉原病。往往杀人。此庸医所以失其传之过也。其所着。有六门三法之目。存于世云。 
刘祁曰。张子和为人放诞无威仪。颇读书作诗嗜酒。久居陈。游余先子门。后召入太医院。旋告去。隐然名 
重东州。麻知几九畴与之善。使子和论说其术。因为文之。有六门三法之目。将行于世。会子和知几相继死。迄 
今其书存焉。(归潜志) 
朱震亨曰。愚阅张子和书。惟务攻击。其意以为正气不能自病。因为邪所客。所以为病也。邪去正气自安。 
因病有在上在中在下。深浅之不同。立为汗吐下三法以攻之。初看其书。将谓医之法尽于是矣。后因思内经有谓 
之虚者。精气虚也。谓之实者。邪气实也。其邪所客。必因正气之虚。然后邪得而客之。苟正气实。邪无自入之 
理。由是于子和之法。不能不致疑于其间。又思内经有言。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又思仲 
景有言。病当汗解。诊其尺脉涩。当与黄 。建中汤补之。然后汗之。于是以子和之书。非子和之笔也。驰名中 
土。其法必有过于明辈者。何其书之所言。与内经仲景之意。若是之不同也。(格致余论) 
李濂曰。张子和与麻知几常仲明辈。日游HT 水之上。讲明奥义。辨析玄理。遂以平日闻见。及尝试之效。辑 
为一书。名之曰儒门事亲。以为惟儒者能明辨之。而事亲者。不可以不知也。是书凡十四卷。盖子和草创之。知 
几润色之。而仲明又摭其遗。为治法心要。兵尘鸿洞。藏诸查牙空穴中。幸而复出人间。谓非鬼神呵护之力可乎。 
其中妙论精义。不可缕述。善读者当自得之。 
朱 曰。张子和。宛丘人。氏张。戴人是也。有儒门事 
亲。书三十篇。十形三疗一帙。治病百法一帙。三复指迷一帙。治法心要一帙。三法六门世传方一帙。 
四库全书提要曰。儒门事亲十五卷。金张从正撰。从正字子和。号戴人。睢州考城人。兴定中。召补太医。 
寻辞去。事迹具金史方伎传。从正与麻知几常仲明辈。讲求医理。辑为此书。刘祁归潜志。称麻知几九畴与之善。 
使子和论其术。因为文之。则此书实知几所记也。其例。有说。有辨。有记。有解。有诫。有笺。有诠。有式。 
有断。有论。有疏。有述。有衍。有诀。有十形三疗。有六门三法。名目颇碎。而大旨主于用攻。其曰儒门事亲 
者。则以为惟儒者能明其理。而事亲者当知医也。从正宗河间刘守真。用药多用寒凉。其汗吐下三法。当时已多 
异议。故书中辨谤之处为多。丹溪朱震亨亦讥其偏。后人遂并其书置之。然病情万状。各有所宜。当攻不攻。与 
当补不补。厥弊维均。偏执其法固非。竟斥其法亦非也。惟中间负气求胜。不免过激。欲矫庸医恃补之失。或至 
于过直。又传其学人。不知察虚实。论病久暂。概以峻利施治。遂致为世所借口。要之未明从正本意耳。 
按医统正脉中所辑。是书凡十四卷。以嘉靖中邵伯崖刊本为祖者。原系于一部丛书。盖所谓儒门事亲。止其 
前三卷。其他麻知几并弟子辈。述子和之说。以所编也。归潜志曰。麻九畴知几。初名文纯。易州人。晚更好医 
方。与名医张子和游。尽传其学。为文精密功健。诗尤奇峭。妙处似唐人。西京伊芳良子氏藏元中统中高鸣刻本儒 
门事亲。亦三卷。先子仍据朱好谦心印绀珠。订其篇目。述之于所着医剩。今原其说,更据医方类聚各证门所列。 
以加详核。识于下。使人知其旧观。 
〔治病百法〕二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四第五两卷。是也。 
〔十形三疗〕三卷 存 
刘纯曰。广陵丘克容先生云。今医之专门于刘张者。率以发汗吐下施治。盖本诸张子和十形三疗。若曰风寒 
暑湿燥火。内伤外伤。内积外积。视其中人身之上若下。必三法之可已。果子和之遗意欤。何其与内经仲景之言。 
大不相似也。内经不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又曰。虚则补之。实则泻之。邪盛而实。当写三法。或可以也。 
精夺而虚当补。将无他治欤。第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土郁则夺之。金郁则泄之。水郁则折之。是以发汗 
吐下之别称也。向使此无彼。曷果例用欤。仲景治外感。分六经。别腑脏。亦尝发汗吐下也。而太阳有解肌。少 
阳则三禁。并病用刺法。岂无其故欤。子和亦曰。不读本草。焉知药性。又曰。识病得法。工中之甲仗。三法疗 
十形。又何必知药性。求得法哉。岂子和真书。亡于金源氏之南迁。此特后人附会其说。而执迷妄意者。遂以卤 
莽之言。为的确之论。甚至认虚为实。假寒为燠。其于适事为故。与夫各安其气之说。略不加究。志古之士。独 
无憾焉。 
按邵柏崖刊本。第六第七第八三卷。是也。子和受法于刘守真。药多用寒凉。金史并归潜志备述之。则是书 
出自子和。亦不可疑。朱彦修刘宗浓律以自家之说为后人所附会。殆属偏执。 
〔杂记九门〕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九卷。是也。 
〔撮要图〕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卷。是也。 
〔治病杂论〕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一卷。是也。 
〔三法六门〕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二卷。是也。 
〔治法心要〕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三卷。是也。据医史。是书系常仲明摭子和遗说。而录成者也。 
〔世传神效名方〕一卷 存 
按邵氏刊本第十五卷。是也。 
〔三复指迷〕一卷 佚 
〔张氏经验方〕国史经籍志二卷 佚 
〔李氏(杲)内外伤辨惑论〕医藏目录三卷 存 
自序曰。仆幼自受难素于易水张元素先生。讲诵既久。稍有所得。中年以来。更事颇多。诸所延医。坦然不 
惑。曾撰内外伤辨惑论一篇。以证世人用药之误。陵谷变迁。忽成老境。神志既惰。懒于语言。此论束之高阁十 
六年矣。昆仑范尊师曲相奖借。屡以活人为言。谓此书果行。使天下之人。不致夭折。是亦仁人君子。济人利物 
之事。就令着述不已。精力衰耗。书成而死。不愈于无益而生乎。予敬受其言。仅力疾成之。虽未为完备。聊答 
尊师慈悯之志。师。宋文正公之后也。丁未岁重九日。东垣老人李杲明之题。 
四库全书提要曰。内外伤辨惑论三卷。金李杲撰。杲字明之。自号东垣老人。真定人。尝以纳资得官。监济 
源税。案元砚坚作东垣老人传。称杲以辛亥年卒。年七十二。则当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庚子。金亡时年五十五。 
入元十七年乃终。故旧本亦或题元人。而元史亦加载方伎传也。初杲母婴 
疾。为众医杂治而死。迄莫知为何证。杲自伤不知医理。逐捐千金。从易州张元素学。尽得其法。而名乃出于元 
素上。卓为医家大宗。是编发明内伤之证。有类外感。辨别阴阳寒热有余不足。而大旨总以脾胃为主。故特制补 
中益气汤。专治饮食劳倦。虚人感冒。法取补土生金。升清降浊。得阴阳生化之旨。其阐发医理。至为深微。前 
有自序。题丁未岁。序中称此论束之高阁十六年。以长历推之。其书盖出于金哀宗之正大九年辛卯也。 
〔脾胃论〕国史经籍志三卷 存 
元好问序曰。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八风之邪,中人之高者也。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谓水谷入 
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饮食不节。而病者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肤筋脉。必从足始者也。内经 
说百病皆由上中下三者。及论形气两虚。即不及天地之邪。乃知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有余不足。世医不能辨 
之者。盖已久矣。往者。遭壬辰之变。五六十日之间。为饮食劳倦所伤而殁者。将百万人。皆谓由伤寒而殁。后 
见明之辨内外伤。及饮食劳倦伤一论。而后知世医之误。学术不明。误人乃如此。可不大哀耶。明之既着论矣。 
且惧俗蔽不可以猝悟也,故又着脾胃论丁宁之。上发二书之微。下祛千载之惑,此书果行。壬辰药祸。当无从而 
作。仁人之言。其意博哉。己酉七月望日。遗山元好问序。 
罗天益后序曰。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 
而论之。为广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