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者具也。医用之而已疾。汉张仲景作伤寒论。而杂之以方。唐孙思邈作千金方。而继之以翼。以谓不如是。则世 
莫能用其术。然之二人者。游于方术之内者也。彼超然独见于方术之外。下顾岐伯之流。而与之议。始可谓知道。 
朕作总录。于以急世用。而救民疾。亦斯道之筌蹄云耳。天下后世。宜致思于忘筌蹄。而自得者。俯仰之间。 
笑之度。御五行之数。远六气之化。以相天地。以育万物。至于反营魂而起当生者。岂细事哉。盖有来者焉。 
焦养直序曰。臣闻。天地以溥生为大德。所以曲成万物而不遗。圣人赞天地之化育。故敛时五福。以敷锡于 
庶民。夫民之为物也。智者寡。愚者众。起居失常。食饮无节。外为寒暑燥湿风以贼其形。内焉喜怒思忧恐以乱 
其气。形气乃伤。疾所由作。圣人有忧之。谓祝由不可以尽已也。遂制药石针艾。以攻八风六气之邪。为汤液醪 
醴。以佐四时五行之正。防其未然。救其已病。然后物各遂其生。民不夭其命 
矣。亦谓非立宪言。不可以福万世也,于是上法天道。下因地宜。究阴阳之本。明生死之由。考于古而验之今。 
取诸己而施之人。定为成书,着之玉版。藏之金匮。宣之于布政之堂。秘之于灵兰之室。以侔来哲。以施无穷。 
其为仁民爱物之心。斯可谓极矣。然其言至简。其论至要。其理至深。后世学人。虽有上智。非研精核虑。则亦 
未见窥其奥也。故旷代之中。能以斯术鸣世者,时固有之。若夫神圣工巧。独得先世不传之秘。如和缓越人。亦 
不过十余人而已。况去圣已远。支分派别。折而为众科。业而为专门。所以人各拘其偏。而莫肯究其全。则益不 
逮于古矣。积习成常。流弊滋甚。惧大道将遂于湮微。故圣济总录。由是而作焉。上下凡二百余卷。始终几二百 
万言。逐病分门。门各有方。据经立论。论皆有统。盖将使读之者。观论以求病。因方以命药。则世无不识之病。 
病无妄投之药。唯法有逆从。治有先后。在乎智者。择其所当。从其所宜而已。究而言之。实医经之会要。学人 
之指南。生民之司命也。惜其始成于政和。重刊于大定。既绵历百年之久。不能无三豕之讹。今主上神极御天。 
修饰制度。治具毕张。以谓是书所载。虽先圣之绪余。其所以康济斯民。亦致治之一助也。乃诏江浙行省。刊于 
有司。布之天下。其或缪戾随加厘正。复降德音。俾下臣为之序引。臣诚愚陋,窃不自量。仰惟圣德如天。甄陶 
万类。爰自即位以来。于今七年。恩浃飞沉。仁及草木。然夙夜孜孜。广求民瘼。或一物不得其所。则必之恻然。 
臣谓此书复出。则上可以辅相天地之宜。下可以永底蒸民之生。物无疵疠。咸跻于仁寿之域矣。大德四年二月。 
集贤学士嘉议大夫典瑞少监臣焦养直序。 
按 先子曰。是书。宋志。并诸家书目不载。南宋诸方书未见引据者。盖是书之成。在于徽宗之季年。圣济 
经和剂局方之后。洪迈容斋随笔云。宣和殿。大清楼。龙图阁。所储书籍。靖康荡折之余。尽归于燕。考之宋史 
则云。靖康二年。少帝在青城。金人尽索国子监书版。三馆秘阁四部书。大尝礼物。大成乐舞。明堂大内图。以 
至乘舆服御珍玩之物。辇致军前。意者如此书。镂版才成。未及颁布。亦在其中。尔后南北殊域。彼此不通。 
故南宋之士。不得观之。遂至并其目而无知者。及金世宗大定中取所获于汴都。重刊颁行。因传于今矣。呜呼。 
是书成于北宋。而晦于南宋。不传于中国。而存于夷狄。而徽宗慈心之所寓。不泯于千载者。抑亦奇矣。清程云 
来纂要凡例云。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元朝奉诏颁行者。大版大字。每卷首篇署元耶律楚材五字。今古医官。及予 
家所藏。大德重校本。亦大版大字。然无耶律楚材字。原文书法端雅。盖为宋版之旧。但每卷主页大德重校圣济 
总录卷第某数字,书刻并劣。系于元人改刊无疑矣。文化癸酉岁。元胤与众医官。议于医学。为活字配印本。阅 
四岁竣工。 
〔程氏(林)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 佚 
凡例曰。是书。宋徽宗政和。诏集海内名医。并出御府所藏汇成共二百卷。禁方秘论。人所未闻。按病治疗。 
无不奇验。厥后再刻于金大定。三刻于元大德。自耶律楚材精较。奉诏颁行天下。越今四百余年。无有剞劂。此 
书几几泯灭矣。余昔从先叔祖敬通夫子。翻阅刻本。今经三十余年。又从友人江郢上再观抄本。抚今追昔。不胜 
愉快。郢上请余删繁纂要。以便梓行济世。因留维扬一载。纂其精粹。去其繁芜。共得二十六卷。诚医家之云笈 
琼函。方药之赤文绿字也。博觉有知之。一大德重校圣济总录。元朝奉诏颁行者。大字大板。每卷首篇。署元耶 
律楚材五字。明朝武林高相国家抄本。用绵纸朱格。缮写精工。亦根据丙府式。大板大 
字。今刻小板密字。以便行笈可携。检方疗病也。一是书方法深奥。博学究心者。方能领会。如虚劳紫雪方。有 
追摄义。霍乱青金散。有劫夺义。热痢黄连汤。有反佐义。用之皆取效如神。至若调七伤。平五志。攻六气。理 
三因。方中有参附而用硝黄者。有桂附而用芩连者。必须熟读古人方经。庶几领会方法之妙也。一书中妇人门。 
选其胎前产后。带漏崩中。小儿门。选其急慢诸风。五疳吐泻。若一切杂证。与大人治法不殊。于大人方中。推 
类酌量用之。一书中运气。集定六十年。每年可按素问稽查。兹不刻。一书中针灸三卷。符禁三卷。古法不易行。 
乳石发动二卷。今人罕此患。又食治三卷。药食不合宜。俱不刻。一方中难得药品。如金牙银牙矾石莽草之类。 
不刻。难合之方。废时日而不能应。仓卒急需者。亦不刻。一方中药名。仍从原本。如天麻为赤箭。牛蒡为恶实。 
又为鼠粘。甜桔梗为荠 。山栀为越桃。柴胡为茈胡。土茯苓为KT 。香附为莎草根。薄荷为鸡苏。砂仁为缩砂 
。天花粉为栝蒌根。轻粉为腻粉。如此之类。不能更改。一方中分两。古法难用。今欲更改。又失古人之意。 
大约方中一两。今用一钱。方中一分系二钱。五分今用一字。(二分半)。一匕。有半钱至五钱者。在人以意消息加 
减可也。一是书。成于北宋。其时四大家。(刘河间。李东垣。张子和。朱丹溪。)无─切活套。应时方法。( 
补中益气。逍遥。归脾。二陈。四物。四君之类。)医家遇沉 痼疾。疑难奇异等证。用时方而不奏效。良工亦 
束手者。是书有神方也。 
又曰。是书三副凑合。仍缺小儿方五卷。(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止。)余于秘阁内府。江浙齐梁诸 
鉴古家。遍访无有藏本。欲补全而未能。同学项视庵搜求小儿今古方论。补 
全五卷。议论简要。方法详明。可称全璧矣。诸疳以下即其所补也。 
又曰。神仙服饵三卷。非烹砂炼石。则嚼柏咀松,或吐纳清和。或斩除尸害。皆藏经所备载。亦难行难用也。 
一概删去。今选其可服饵。延年驻颜者。方十余道。又补益门方。二十余道。为养生家备用。博雅君子。求全书 
翻阅。则余纂要一书。济世婆心。广开闻见。当有赏识者矣。 
四库全书提要曰。圣济总录纂要二十六卷。宋政和中。奉敕编。国朝程林删定。林字云来。休宁人。初徽宗 
御制圣济经十卷。四十二章。又诏集海内名医。出御府所藏禁方秘论。纂辑成编。凡二百卷。其书久而佚脱。林 
购求残帙。凡得三本。互相苴。尚阙一百七十三卷。至一百七十七卷。不可复见。以其繁重难行。乃撮其旨要。 
重为纂辑。门类悉根据其旧。所阙小儿方五卷。则倩其友项睿补之。仍冠以徽宗原序。大德四年。集贤学士焦惠校 
上序。及校刊诸臣衔名。考晁陈二氏书目。但有徽宗圣济经。不载是书。观焦惠序。称始成于政和。重刊于大定。 
殆汴京破后。随内府图籍北行。南渡诸人。未睹其本欤。今未见其原书。然宋代崇尚医药。搜罗至富。就所采录。 
古来专门授受之方。尚可以见其大略。其每类冠论一篇。亦皆词简而理明。均足以资考订。原本之末。有神仙服 
饵三卷。或言烹砂炼石。或言嚼柏咀松。或言吐纳清和。或言斩除三尸。盖是时道教方兴。故有是妄语。林病其 
荒诞。一概汰除。惟约取其寻常赜养之药。三十余方。其别择具有条理。故所录诸方。多可行用。与胶执古法者 
异焉。 
〔王氏(贶)济世全生指迷方〕(读书附志作指迷集)宋志三卷 
未见 
赵希弁曰。上考城王贶字士亨所着也。吴丞相敏序之曰。子亨当官不局。遇世变。尝慨然。再请出疆使万里 
云。 
王明清曰。王况。字子亨。本士人。为南京宋毅叔 。毅叔既以医名檀南北。况初传其学未精。薄游京师。 
甚凄然。会盐法忽变。有大贾。睹揭示失惊。吐舌遂不能复入。经旬食不下咽, 赢日甚。国医不能疗。其家忧 
惧。榜于市曰。有治之者。当以千万为谢。况利其所售之浓。姑往应其求。既见贾之状。忽发笑不能制。心以谓 
未易措手也。其家人怪而诘之。况谬为大言答之曰。所笑者,辇毂之大如此。乃无人治此小疾耳。语主人家曰。 
试取针经来。况谩检之。偶有穴。与其疾似是者。况曰。尔家当勒状与我。万一不能活。则勿尤我。当为若针之。 
可立效。主病者不得已。亦从之。急针舌之底。抽针之际。其人若委顿状。顷刻舌遂伸缩。如平时矣。其家大喜。 
谢之如约。又为之延誉。自是翕然名动京师。既小康。始得尽心肘后之书。卒有闻于世。事之偶然。有如此者。 
况后以医得幸。宣和中。为朝请大夫。着全生指迷论一书。医者多用之。(挥尘余话) 
陈振孙曰。指迷方三卷。考城王贶子亨撰。吴丞相敏为之序。贶为南京名医宋毅叔之婿。宣和中。以医得幸。 
至朝请大夫。 
四库全书提要曰。全生指迷方四卷。宋王贶撰。是书。宋史艺文志作三卷。而传本久绝。故医家罕所征引。 
或至不知其名。今检永乐大典所收。案条掇拾。虽未必尽符原本。然大要已略具矣。方书所载。大都标某汤某丸。 
主治某病。详其药品铢两而止。独贶此书。于每证之前。非惟详其病 
状。且一一论其病源。使读者有所据根据,易于运用。其脉论及辨脉法诸条。皆明白晓畅。凡三部九候之形。病证 
变化之象。及脉与病相应不相应之故。无不辨其疑似。剖析微茫。亦可为诊家之枢要。谨详加订正。分为二十一 
门。根据类编次,而以论脉诸篇。冠之于首。因篇页相繁。厘为四卷。不复如其原数焉。 
〔李氏(崇庆)燕台集〕宋志五卷 佚 
〔雷氏(继晖)神圣集〕宋志三卷 佚 
〔华氏(阙名)集〕宋志十卷 佚 
〔刘氏(阙名)五脏旁通遵养方〕(注。遵。一作导。)宋志一卷 佚 
〔晨昏宁待方〕宋志二卷 佚 
〔大宝神验药方〕宋志一卷 佚 
〔悟玄子安神养性方〕宋志一卷 佚 
〔亡名氏杂用药方〕宋志五十五卷 佚 
〔杜氏(阙名)集验〕宋志一卷 佚 
〔郭氏(仁普)拾遗候用深灵玄录〕宋志五卷 佚 
〔代氏(荣)医鉴〕宋志一卷 佚 
〔陈氏(总卿)经验方〕佚 
按陈总卿字华父。上见于施氏续简易方。 
〔粱氏(阙名)总要方〕佚 
〔何氏(元弼)神效方〕佚 
〔梁氏(国佐)见效方〕佚 
按上见于朱氏集验方。 

卷四十八
方论(二十六)
属性:〔许氏(叔微)普济本事方〕宋志十二卷 存 
自序曰。医之道大矣。可以养生。可以全身。可以尽年。可以利天下与来世。是非浅识者所能为也。苟精此 
道者。通神明夺造化。擅回生起死之功。则精神之运。必有默相于冥冥之中者。岂可谓之艺与技术为等耶。窃疑 
上古之时。如岐伯辅黄帝。伊芳尹相商王。皆有方书。以瘳民瘼。殆及后世。周有和缓。秦有扁鹊。汉有仓公。魏 
有华佗。宋有徐文伯。唐有孙思邈。又皆神奇出人意表。背望踵蹑。代不乏人。自兹以往。其妙不传。间有能者。 
仅可一二数。何古人精巧如是。而今人之不逮也。予尝思之。古人以此救人。故天畀其道。使普惠含灵。后人以 
此射利。故天啬其术。而不轻畀予。无足疑者。余年十一。连遭家祸。父以时疫。母以气中。百日之间。并失怙 
恃。痛念里无良医。束手待尽。及长成人。刻意方书。誓欲以救物为心。杳冥之中。似有所警。年运而往。今逼 
桑榆。谩集已试之方。及所得新意。录以传远,题为普济本事方。孟启有本事诗。杨元素有本事典。皆有当时事 
实。庶几观者见其曲折也。余既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