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并存焉。 
按外台有三义。逸周书王会解曰。受贽者八人。东面者四人。陈币当外台。又魏志王肃传注曰。薛夏太和 
中。以公事移兰台。兰台自以台也。而秘书署耳。推使当有坐者。夏报之曰。兰台为外台。秘书为内阁。台阁一 
也。何不相移之有。又唐书高元裕传所载。三司监院官带御史者。赵升朝野类要曰。安抚转运。提刑提举。实分 
御史之权。亦似汉绣衣之义。而代天子巡狩也。故曰外台。考王焘所以命是书。其自序。署曰银青光禄大夫。持 
节邺郡诸军事。兼守刺史。上柱国。清源县开国伯。而不载带御史。则提要所谓是编成于守邺时。故称外台者。 
恐未的确。自序又曰。两拜东掖,便繁台阁。二十余岁。久知弘文馆图籍方书等。繇是睹奥升堂。皆探其秘要云。 
据此其义取魏志兰台为外台之谓者也。先考弟子 本崧庵(崧)曰。王焘传所谓视絮汤药者。提要以为未详。误。 
曲礼云。母絮羹。郑玄注。絮。犹调也。释文。絮。敕虑反。谓加以盐梅也。视絮。即调剂之义也。 
〔外台要略〕新唐志十卷 佚 
〔徒都子膜子外气方〕(宋志。作膜外气方。)崇文总目一卷 佚 
圣济总录曰。诸家方书。论水气甚详。未尝有言膜外气者。唐天宝间。有徒都子者。始着膜外气方书。本 
末完具。自成一家。今并编之。然究其义。本于肺受寒邪。传之于肾。肾气虚弱。脾土又衰。不能制水。使水湿 
散溢于肌肤之间。气攻于腹膜之外。故谓之膜外气。其病令人虚胀。四肢肿满。按之没指。是也。 
郑樵曰。膜外气方。即水气也。 
〔德宗贞元集要广利方〕新唐志五卷 佚 
旧唐书德宗纪曰。贞元十二年。正月乙丑。上制贞元广利药方五百八十六首。颁降天下。(太平御览。作亲 
为之制序。敢题于天下通衢。其方总六十三种。三百八十六首。 
〔陆氏(贽)集验方〕(新唐书本传。作今古集验方五十篇。)新唐志十五卷佚 
旧唐书本传曰。贽在忠州十年。常闭关静处。人不识其面。复避谤不着书。家居瘴乡。人多疠疫。乃抄疠方。 
为陆。氏集验方五十卷。行于世。 
叶梦得曰。陆宣公在忠州。集古方书五十卷。史云。避谤不着书。故事尔。避谤不着书可也。何用集方书哉。 
或曰。忠州边蛮夷多瘴疠。宣公多疾。盖将以自治。尤非也。宣公岂以一己为休戚者乎。是殆援人于疾苦死亡。 
而不得者,犹欲以是见之。在它人不可知。若宣公此志必矣。(避暑录话) 
赵希弁曰。陆宣公经验方二卷。上唐陆宣公贽在忠州时所集。而山阴陆游所跋也。或问朱文公曰。陆宣公既 
贬避谤。阖门不着书。只为古今集验方云。此亦未见陆宣公是处。岂无圣经贤传。不以传。可以玩索。可以讨论。 
杨万里跋曰。陆宣公之贬也。杜门集古方书而已。或曰。避谤者欤。或曰。穷而不怨也。杨子曰。宣公之心。 
利天下而已矣。其用也。则医之以奏议。其不用也。则医之以方书。有用有不用者。宣公之身也,宣公之心。亦 
有用有不用乎哉。(文集) 
〔李氏(暄)岭南香港脚论〕新唐志一卷 佚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李暄。长州主簿。 
〔香港脚方〕新唐志一卷 佚 
〔青溪子万病拾遗〕(宋志。作李温。)新唐志三卷 佚 
〔消渴论〕新唐志一卷 佚 
艺文略曰。青溪子消渴论一卷。唐李暄撰。 
〔香港脚论〕新唐志三卷 佚 
崇文总目曰。新撰香港脚论三卷。李暄撰。 
按据崇文总目。艺文略。青溪子即李暄别号也。宋志。作李温。岂有所避而改者欤。 
〔亡名氏袖中备急要方〕新唐志三卷 佚 
〔针灸服药禁忌〕新唐志五卷 佚 
〔卫氏(嵩)医门金宝鉴〕(艺文略。作医门金鉴。)新唐志三卷 佚 

卷四十四
方论(二十二)
属性:〔亡名氏岭南急要方〕新唐志二卷 佚 
〔贾氏(耽)备急单方〕新唐志一卷 佚 
新唐书本传曰。贾耽。字敦诗。沧州南皮人。天宝中。举明经补临清尉。上书论事。徙太平河东节度使。王 
思礼署为度支判官。累进 州刺史。治凡九年。政有异绩。召授鸿胪卿。兼左右威远营使。俄为山南西道节度使。 
梁崇义反东道。耽进屯谷城。取均州。建中三年徙东道。德宗在梁。耽使司马樊泽奏事。泽还。耽大置酒会诸将。 
俄有急诏至。以泽代耽。召为工部尚书。俄为东都留守。贞元九年。以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封魏国 
公。顺宗立。进检枚司空左仆射。时王叔文等干政。耽病之。屡移病乞骸骨。不许。卒。年七十六。赠太傅。谥 
曰元靖。耽嗜观书。老益勤。尤悉地理。至阴阳杂数罔不通。其器恢然。盖长者也。 
〔刘氏(禹锡)传信方〕新唐志二卷 佚 
唐才子传曰。刘禹锡字梦得。中山人。贞元九年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工文章。时王叔文得幸。禹锡与之 
交。尝称其有宰相器。朝廷大议。多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判度支盐铁案。凭借其势。多中伤人。御史窦群劾 
云。挟邪乱政。即日罢。宪宗立。叔父败。斥朗州司马。州接夜郎。俗信巫鬼。每祠歌竹枝。鼓吹俄延。其声伧 
伫。禹锡谓屈原居 
沅湘间。作九歌。使楚人以迎接神。乃倚声作竹枝辞十篇。武陵人悉歌之。始坐叔文贬者。虽赦不原。宰相哀其 
才且困。将澡用之。乃悉诏补远州刺史。谏官奏罢之。时久落魄。郁郁不自抑。其吐辞多讽托。远意感权臣。而 
憾不释。久之召还。欲任南省郎。而作玄都观看花君子诗。语讥忿。当路不喜。又谪守播州。中丞裴度言。播猿 
HT所宅。且其母年八十余。与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后由和州刺史。入为主 
客郎中。至京后游玄都咏诗。且言始谪十年还辇下。道士种桃。其盛若霞。又十四年而来。无复一存。唯兔葵燕 
麦。动摇春风耳。权近闻者盖薄其行。裴度荐为翰林学士。俄分司东都。迁太子宾客。会昌时。加检校礼部尚书。 
卒。公恃才而放。心不能平。行年益晏。偃蹇寡合。乃以文章自适。善诗精绝。与白居易酬唱颇多。尝推为诗豪。 
曰。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有集四十卷。今传。 
〔薛氏(弘庆)兵部手集方〕新唐志三卷注曰。兵部尚书李绛所传方。弘庆太和河中少尹。 佚 
〔薛氏(景晦)古今集验方〕新唐志十卷注曰。元和刑部郎中。贬道州刺史。 佚 
〔崔氏(元亮)海上集验方〕新唐志十卷 佚 
新唐书本传曰。崔玄亮。字晦叔。磁州昭义人。贞元初。擢进士第。累暑诸镇幕府。父丧客高邮。卧苫终制。 
地下湿因得痹病。不乐进取。元和初。召为监察御史。累转驾部负外郎。清慎介特。澹如也。稍迁密歙二州刺史。 
歙人马牛生驹犊。官籍蹄 。故吏得为奸。玄亮焚其籍一不问。民山处输租者苦之。下令许计斛输钱。民赖其利。 
历湖曹二 
州。辞曹不拜。太和四年繇太常少卿。改谏议大夫。朝廷推为宿望。拜右散骑常侍。每迁官。辄让形于色。郑注 
构宋申锡,捕逮仓卒。内外震骇。玄亮幸谏官叩延英。苦诤反复数百言。文宗未谕。玄亮置笏在陛曰。孟轲有言。 
众人皆曰杀之。未可也。卿大夫皆曰杀之。未可也。天下皆曰杀之。然后察之。乃置于法。今杀一凡庶。当稽典 
律。况欲诛宰相乎。臣为陛下惜天下法。不为申锡言也。俯伏流涕。帝感悟。众亦服其不挠。繇此名重朝廷。顷 
之移疾归东都。召为虢州刺史。卒。年六十六。赠礼部尚书。玄亮晚好黄老清静术。故所居官。未久辄去。遗言 
山东士人利便近。皆葬两都。吾族未尝迁。当归葬滏阳。正首丘之义。诸子如命。 
〔郑氏(注)药方〕新唐志一卷 佚 
按新唐书。郑注绛州翼城人。世微贱。以方伎游江湖间。太和末。仕至校检尚书左仆射。凤翔陇右节度使。 
与李训等谋诛宦者。事败被杀。 
〔韦氏(宙)集验独行方〕新唐志十二卷 佚 
新唐书韦丹传曰。丹子寅。推荫累调河南府司录参军。李班表河阳幕府。宣宗谓宰相墀曰。丹有子否。以寅 
对。帝曰。与好官。乃拜侍御史。三迁度支郎中。卢钧节度太原。表寅为副。时回鹘已破诸部入塞下。剽杀吏民。 
钧欲得信。重吏视边。寅请往。自定襄雁门五原。绝武州塞。略云中。逾旬注遍。见酋豪镌谕之。视亭障守卒。 
增其禀约。吏不得擅以兵侵诸戎。犯者死。于是三部六蕃诸种皆信悦。召拜吏部郎中。出为永州刺史。还为大理 
少卿。久之拜江西观察使。政简易。南方以为世官。迁岭南节度使。南诏陷交趾。抚兵积备。以干闻。加检校 
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咸通中卒。 
〔玉壶备急方〕(崇文总目。作别集玉壶备急大方。)宋志三卷(崇文总目。作一卷。)佚 
〔司空氏(舆)发焰录〕新唐志一卷注曰。图父。大中时商州刺史。佚 
旧唐书司空图传曰。图父舆精史术。大中初。户部侍郎卢弘正领盐铁。奏舆为安邑两池税盐使。检校司封郎 
中。先是盐法条例疏阔。吏多犯禁。舆乃特定新法十条奏之。至今以为便。入朝为司门员外郎。迁户部郎中。卒。 
〔许氏(咏)六十四问〕(宋志。作六十四问方秘要方。注曰。咏。一作泳。)新唐志一卷 佚 
按新唐书宗室传曰。永安壮王孝基曾孙涵子 。贞元初为饶州别驾。外家高以善歌入宫。因御医许泳通书坐诛。 
宋志注。作许泳。岂其人欤。 
〔青萝子道光通元秘要术〕(崇文总目。无青萝子道光五字。不着撰人名氏。)新唐志三卷注曰。失姓。咸 
通人。佚 
〔叶氏(长文)启玄子元和纪用经〕宋志一卷 存 
工部尚书致仕许寂序曰。昭皇在御。余尝布衣奉诏。讲易禁殿。忤言惊俗。寻乞还山。茹芝采药。与羽人梁 
自然。为山水师友。丹灶之外。博究经方。救世活人。岁千百数。春和秋爽。多历名山。一日授余启元三章曰。 
君食熟酪。可施此药。余虽敬受。莫测其所谓也。后辟兵入蜀。方悟熟为蜀。因施药治人。多获康愈。由是蜀人 
遂无夭枉。同光从王入朝。齿发已衰。旋乞致仕。卜林泉于洛。居岁余。又悟酪为洛。自洛人得药。起死者不可 
胜数。白牛师语。历验无差。食于蜀。食于浴。余神其事。乃书经之首。以传后世。 
程永培跋曰。宋史艺文志。载有启元子元和纪用经一卷。世传绝少。李时珍着本草纲目。引用方书。无所不 
采。 
而独遗此卷。或未尝寓目耶。王肯堂准绳。曾引其说。以后诸家。绝未见有用其方者。今按此卷。乃传自越之许 
寂。寂本四明山道士。后至蜀历官至尚书。蜀降唐遂家于洛。寂于蜀洛两郡。治人病无不愈。余偶得之。如获至 
宝。是夜虚室生白。乃此书之光也。执方疗病。辍应手愈。第本有阙字。然木亦不刊。留之以待补者。余乃据启 
元子素问原注补之。尚有不及补者。则目力所限。考据难周。又不敢参以私意。仍留木以俟博览君子。 
按乾隆中程永培刊六醴斋丛书。收有是书。无叶长文序。题云唐启玄子王冰着。又有许寂序。所言虚夸难信。 
然检其文。决非宋以后物。且与陈氏三因方所引相合。则要为古书无疑矣。 
〔苏氏(越)群方秘要方〕(宋志注。要一作会。)新唐志三卷 佚 
〔李氏(继皋)南行方〕(崇文总目。作南得方。)新唐志三卷(崇文总目。作十卷。)佚 
〔唐宣成公太和济要方〕(旧阙唐宣成公四字。今据艺文略录之。宋志。作济安。)崇文总目五卷(宋志。 
作一卷。)佚 
〔白氏(仁叙)唐兴集验方〕新唐志五卷 佚 
〔包氏(会)应验方〕新唐志一卷(宋志。作三卷。)佚 
〔梅氏(崇献)方〕(艺文略。作道士梅崇献。)新唐志五卷 佚 
〔医门秘录〕崇文总目五卷 佚 
〔姚氏(和众)延龄至宝方〕(旧作董延龄至宝方。今据艺文略改订。崇文总目。作姚和撰误。)新唐志十 
卷佚 
钱侗曰。延龄至宝方十卷。姚和撰。按唐志宋志。延龄上。并有众童二字。通志略。删去童字。作姚和众撰。 
以众字并为人名。谬矣。后医书类五。有保童方一卷。宋志。亦作姚和众撰。则又承通志之误。 
按唐志延龄上。有众童二字者。是上文有姚和众童子秘诀二卷。故误添此字。钱侗谓以众字并为人名。谬。 
此说反非。证类本草。多引姚和众方。 
〔李氏(昭明)嵩台集〕新唐志三卷 佚 
〔陈氏(元)北京要术〕新唐志一卷注曰。元为太原少尹。(崇文总目。作二卷。) 佚 
册府元龟曰。陈立。京兆人。家世为医。后唐明宗朝。为太原少尹。集平生验方七十五首。并修合药法百 
件。号曰要术。刊石置于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