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非全文。合和以下。尚有数十句。) 
掌禹锡曰。药总诀。梁陶隐居撰。论夫药品五味寒热之性。主疗疾病。及采蓄时月之法。凡二卷。一本题 
云药像口诀。不着撰人名氏。文本并相类。 
〔亡名氏药像口诀〕二卷 佚 
〔蔡氏(英)本草经〕隋志四卷 佚 
〔亡名氏药目要用〕隋志二卷 佚 
〔姚氏(景)本草音义〕(艺文略作姚最)隋志三卷 佚 
〔亡名氏本草集录〕隋志二卷 佚 
〔本草钞〕隋志四卷 佚 
〔本草杂要诀〕隋志一卷 佚 
〔根据本草录药性〕隋志三卷录一卷 佚 
〔原氏(平仲)灵秀本草图〕隋志一卷(旧唐志作六卷)佚 
〔亡名氏入林采药法〕隋志二卷 佚 
〔太常采药时月〕隋志一卷 佚 
〔四时采药及合目录〕隋志四卷 佚 
〔诸药要性〕隋志二卷 佚 
〔种植药法〕隋志一卷 佚 
〔李氏(密)药录〕隋志二卷 佚 
北史李裔传曰。密字希邕。少有节操。母患积年。名医疗之不愈。乃精习经方。洞闲针药。母疾得除。由是 
以医术知名。属尔朱兆弑逆。与勃海高昂。为报复计。后从神武。封容城县侯。位襄州刺史。 
〔甄氏(阙名)本草〕隋志三卷 佚 
〔甄氏(立言)本草音义〕(新唐志注曰。立言一作权。)隋志七卷 佚 
旧唐书甄权传曰。权弟立言。武德中。累迁太常丞。御史大夫。杜淹患风毒发肿。太宗令立言视之。既而奏 
曰。从今十一日午时必死。果如其言。时有尼明律。年六十余。患心腹鼓胀身体羸瘦。已经二年。立言诊脉曰。 
其腹内有虫。当是误食发为之耳。因令服雄黄。须臾吐出一蛇。如人手小指。唯无眼。烧之犹有发气。其疾乃愈。 
立言寻卒。撰本草音义七卷。古今录验方五十卷。 
〔本草药性〕旧唐志三卷 佚 
〔亡名氏药性论〕宋志四卷 佚 
掌禹锡曰。不着撰人名氏。集众药品类。分其性味君臣主病之效。凡四卷。一本题曰陶隐居撰。然所记药性 
功状。与本草有相戾者。疑非隐居所为。 
李时珍曰。药性论。即药性本草。乃唐甄权所着也。权 
扶沟人。仕隋为秘书省正字。唐太宗时。年百二十岁。帝幸其第。访以药性。因上此书。授朝散大夫。其言论主 
治亦详。 
按隋志所载甄氏本草。与立言本草药性。疑是同书。若药性论。亦岂一书欤。唯卷帙不同。至李时珍说。恐 
难信据。 
〔沙门行矩诸药异名〕(新唐志。作僧行智。)隋志八卷。注曰。本十卷今阙 佚 
〔王氏(方庆)新本草〕新唐志四十一卷 佚 
旧唐书本传曰。王方庆。太原人也。雅有材度。博学多闻。笃好经方。精于药性。则天令监领尚药奉御张文 
仲侍医李虔纵光禄韦慈藏等。撰诸药方。方庆撰随身左右百发百中备急方十卷。大行于世。 
〔药性要诀〕新唐志五卷 佚 
〔郑氏(虔)胡本草〕新唐志七卷 佚 
新唐书本传曰。郑虔。郑州荥阳人。天宝初。为协律郎。集掇常世事。着书八十余篇。有窥其稿者。上书告 
撰私撰国史。虔苍黄焚之。坐谪十年还京师。玄宗爱其才。欲置左右。以不事事更置广文馆。以虔为博士。虔不 
知广文曹司何在。诉宰相曰。上增国学。置广文馆。以居贤者。令后世广博文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职之 
久雨坏庑舍。有司不复修完。寓治国子馆。自是遂废。初虔追故书可志者。得四十余篇。国子司业苏源明名其书 
为会粹。虔善图山水。好书。常苦无纸。于是慈恩寺贮柿叶数屋。遂往日取叶肄书。岁久殆遍。尝自写其诗。并 
书以献。帝大署其尾曰。郑虔三绝。迁著作郎。安禄山反。遣张通儒劫百官。置东都。伪授虔水部郎中。因称风 
缓。求摄市令。潜以密章达灵武。贼平与张通王维并囚宣阳里三人者。皆善书画。崔圆使绘斋壁。 
虔等方悸死。即极思析解于圆。遂免死。贬台州司户参军事。后数年卒。 
〔萧氏(炳)四声本草〕宋志四卷 佚 
掌禹锡曰。四声本草。唐兰陵处士萧炳撰。取本草药名每上一字。以四声相从。以便讨检。凡五卷。前进士 
王收撰序。 
〔江氏(承宗)删繁药咏〕新唐志三卷注曰凤翔节度要籍 佚 
〔杨氏(损之)删繁本草〕艺文略五卷 佚 
掌禹锡曰。删繁本草。唐润州医博士兼节度随军杨损之撰。以本草诸书所载。药类颇繁。难于看检。删去其 
不急。并有名未用之类。为五卷。不着年代。疑开元后人。 
〔杜氏(善方)本草性类〕艺文略一卷 佚 
掌禹锡曰。本草性事类。京兆医工杜善方撰。不详何代人。以本草药名。随类解释。删去重复。又附以诸 
药制使畏恶解毒相反相宜者为一类。共一卷。 
〔亡名氏南海药谱〕艺文略七卷(宋志作一卷)佚 
掌禹锡曰。南海药谱。不着撰人名氏。杂记南方药。所产郡县及疗疾之验无伦次。似唐末人所作。凡二卷。 
〔李氏( )海药本草〕艺文略六卷 佚 
李时珍曰。海药本草。即南海药谱也。凡六卷。唐人李 所着。 盖肃代时人。收采海药。亦颇详明。 
按南海药谱。与海药本草。其目各见于崇文总目。不知李时珍何据为一。其言殆难信焉。 
〔张氏(文懿)本草括要诗〕宋志三卷 佚 
玉海曰。后蜀张文懿撰本草括要诗三卷。 
〔日华子诸家本草〕二十卷 佚 
掌禹锡曰。日华子诸家本草。国初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但云日华子大明。序集诸家本草近世所用药。 
各以寒温性味。华实虫兽为类。其言近用。功状甚悉。凡二十卷。 
李时珍曰。按十家姓。大姓出东莱。日华子盖姓大名明也。或云其姓田。未审然否。 
〔亡名氏本草韵略〕艺文略五卷 佚 
〔药林〕艺文略一卷 佚 
〔梁氏(嘉庆)本草要诀〕艺文略一卷 佚 
〔亡名氏采药论〕艺文略一卷 佚 
〔制药论法〕宋志一卷 佚 
〔裴氏(宗元)药诠总辨〕宋志三卷 佚 
〔许氏(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药石炮制总论〕一卷 存 
〔胡氏(仕可)本草歌括〕国史经籍志八卷(医藏目录作二卷)未见 
自序曰。本草。即儒家之史书是也。儒不读诸史。何以知人才贤否。得失兴亡。医不读本草。何以知名 
德性味。养生延年。照本草之名书。自神农本经。以至名医别录。唐本蜀本。新定重定。先附今附之数。不下一 
千七百余条。其论性体之温凉。功用之缓急。自有六十 其于国小。未易涉猎。仆 承敕命。掌教瑞阳。思欲便于 
国小。择其见于用者自博而为根据。按本文叶韵成类。庶几读者易记。亦可知其大略。用锓诸梓。与同志共之。时 
元贞改元九月朔旦。宜丰可丹胡仕可序。 
〔何氏(士信)补注本草歌括〕八卷 存 
〔熊氏(宗立)增补本草歌括〕八卷 存 

卷十三
本草(五)
属性:〔张氏(元素)珍珠囊〕一卷 未见 
李时珍曰。洁古珍珠囊。书凡一卷。金易州明医张元素所着。元素字洁古。举进士不第。去学医。深阐轩岐 
秘奥。参悟天人幽微。言古方新病不相能。自成家法。辨药性之气味。阴阳浓薄。升降浮沉。补泻六气十二经。 
及随证用药之法。立为主治秘诀。心法要旨。谓之珍珠囊。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后人翻为韵语。以便 
记诵。谓之东垣珍珠囊谬矣。惜乎止论百品。未及遍评。 
〔洁古本草〕国史经籍志二卷 未见 
〔李氏(杲)用药法象〕(砚坚试效方序。作药象论。)一卷 未见 
元史本传曰。李杲字明之。镇人也。世以货雄乡里。杲幼岁好医药。时易人张元素以医名燕赵间。杲捐千金 
从之学。不数年尽传其业。家即富浓,无事于技。操有余以自重。人不敢以医名之。大夫士或病。其资性高謇。 
少所降屈。非危急之病。不敢谒也。其学于伤寒痈疽眼目病为尤长。北京人王善甫为京兆酒官。病小便不利。目 
睛凸出。腹胀如鼓。膝以上坚硬欲裂。饮食且不下。甘淡渗泄之药皆不效。杲谓众医曰。病深矣。内经有之。膀 
胱者。津液之府。必气化乃出焉。今用淡渗之剂。而病益甚者。是气不化也。启玄子云。无阳者阴无以生。无阴 
者阳无以化。甘淡渗泄皆 
阳药。独阳无阴。其欲化得乎。明日以群阴之剂投。不再服而愈。西台掾萧君瑞二月中病伤寒发热。医以白虎汤 
投之。病者面黑如墨。本证不复见。脉沉细。小便不禁。杲初不知用何药。及诊之曰。此立夏前。误用白虎汤之 
过。白虎汤大寒。非行经之药。止能寒腑脏。不善用之。则伤寒本病。隐曲于经络之间。或更以大热之药拯之。 
以苦阴邪。则他证必起。非所以拯白虎也。有温药之升阳行经者。吾用之。有难者曰。白虎大寒。非大热何以救。 
君之治奈何。杲曰。病隐于经络间。阳不升则经不行。经行而本证见矣。本证又何难焉。果如其言而愈。魏邦彦 
之妻。目翳暴生。从下而上。其色绿。肿痛不可忍。杲云。翳从下而上。病从阳明来也。绿非五色之正。殆肺与 
肾合而为病邪。乃泻肺肾之邪。而以入阳明之药为之使。既效矣。而他日病复作者三。其所从来之经。与肾色各 
异。乃曰。诸脉皆属于目。脉病则目从之。此必经络不调。经不调。则目病未已也。问之果然。因如所论而治之。 
疾遂不作。冯叔献之侄栎年五六。病伤寒目赤而烦渴。脉七八至。医欲以承气汤下之。已煮药而杲适从外来。 
冯告之故。杲切脉大骇曰。几杀此儿。内经有言。在脉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今脉八九至。是热极也。而至真要 
大论云。病有脉从而病反者。何也。脉之而从。按之不鼓。诸阳皆然。此传而为阴证矣。令持姜附来。吾当以热 
因寒用法处之。药未就。而病者爪甲变。顿服者八两。汗寻出而愈。陕帅郭巨济病偏枯。二指着足底不能伸。杲 
以长针刺HT 中。深至骨而不知痛。出血一二升。其色如墨。又且缪刺之。如此者六七。服药三月。病良已。裴择 
之妻病寒热。月事不至者数年。已喘嗽矣。医者率以蛤蚧桂附之药投之。杲曰。不 
然。夫病阴为阳所搏。温剂大过。故无益而反害。投以寒血之药。则经行矣。已而果然。杲之设施多类此。当时 
之人。皆以神医目之。所着书。今多传于世云。 
李时珍曰。用药法象。书凡一卷。元真定明医李杲所着。杲字明之。号东垣。通春秋书易。忠信有守。富 
而好施。援例为济源盐税官。受业于洁古老人。尽得其学。益加阐发。人称神医。祖洁古珍珠囊。增以用药凡例 
诸经向导。纲要活法。着为此书。 
〔药谱〕一卷 未见 
按上见于也是园书目。 
〔珍珠囊药性赋〕一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珍珠囊指掌补遗药性赋四卷。旧本题金李杲撰。考珍珠囊。为洁古老人张元素着。其书久 
已散失。世传东垣珍珠囊乃后人所伪托。李时珍本草纲目辨之甚详。是编首载寒热温平四赋。次及用药歌诀。 
俱浅俚不足观。盖庸医至陋之本。而亦托名于杲。妄矣。 
〔王氏(好古)汤液本草〕医藏目录二卷 存 
自序曰。世皆知素问为医之祖。而不如轩岐之书实出于神农本草也。殷伊芳尹用本草为汤液。汉仲景广汤液 
为大法。此医家之正学。虽后世之明哲有作。皆不越此。予集是书。复以本草正条。各从三阴三阳一二经为例。 
仍以主病者为元首。臣佐使应次之。不必如编类者。玉石。次草木。次虫鱼以上中下三品为门也。如太阳经。 
当用桂枝汤。麻黄汤。必以麻黄桂枝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阳明经。当用白虎汤。必以石膏为主。本方中 
余药后附之。如少阳经。当用三禁汤。必以柴胡为主。本方中余药后附之。如太阴少阴厥阴 
之经。所用热药。皆仿诸此。至金匮祖方汤液外。定为常制。凡可用者。皆杂附之。或以伤寒之剂。改治杂病。 
或以权宜之料。更疗常疾。以汤为散。以散为丸。变易百端。增一二味。别作他名。减一二味。另为殊法。医垒 
元戎。阴证略例。 论萃英。钱氏补遗等书。安乐之法。汤液本草统之。其源出于洁古老人珍珠囊也。其间议论。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注奇辞于理趣之外。见闻一得。久弊全更。不特药品之咸精。抑亦疾病之不误。夭横不至。 
寿域可期。其汤液本草欤。时戊戌夏六月。海藏王好古书。 
李时珍曰。汤液本草。书凡二卷。元医学教授古赵王好古撰。好古字进之。号海藏。东垣高弟。医之儒者 
也。取本草及张仲景成无己张洁古李东垣之书。间附己意。集而为此。 
四库全书提要曰。“汤液本草三卷。元王好古撰。曰汤液者。取汉志汤液经方义也。上卷载东垣药类法象。 
用药心法。附以五宜。五伤。七方。十剂。中下二卷。以本草诸药。配合三阳三阴十二经络。仍以主病者为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