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欲坑之。国祯力请止。诛其凶暴。余皆获免。及师 
还。招降民数十万口。疲饥颠仆者满道。国祯白。发蔡州军储粮赈之。全活甚众。世祖即位。录前劳。授荣禄大 
夫。提点太医院事。赐金符。至元三年。改授金虎符。十二年。迁礼部尚书。国祯尝上疏言。慎财赋。禁服色。 
明法律。严武备。设谏官。均卫兵。建学校。立朝仪。事多施行。凡所荐引。皆知名士。士亦归重之。帝与近臣 
言及勋旧大臣。因谓国祯曰。朕昔出征。同履艰难者。但卿数人在尔。遂拜集贤大学士。高级光禄大夫。每进见。 
帝呼为许光禄而不名。由是内外诸王大臣。皆以许光禄呼之。升翰林集贤大学士。卒。年七十六。 
〔李氏(时珍)本草纲目〕国史经籍志五十二卷 存 
李时珍曰。本草纲目。明楚府奉祠敕封文林郎蓬溪知县蕲州李时珍东璧撰。搜辑百氏。访采四方。始于嘉靖 
壬子。终于万历戊寅。稿凡三易。分为五十二卷。列为一十六部。部各分类。类凡六十。标名为纲。列事为目。 
增药三百七十四种。方八千一百六十。 
李建元进本草纲目疏曰。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谨奉为遵奉明例访书。进献本草。以备采择事。臣 
伏读礼部仪制司勘合一款。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着述。有关国家典章。及纪君 
臣事迹。他如天文乐律。医术方伎诸书。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于方来者。即访求解送。以备采入艺文志。如已 
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进献者听。奉此。臣故父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 
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臣窃思之。父有遗命。 
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 
有遗书。而子不献。何以应朝命。矧今修史之时。又值书之会。臣不揣谫陋。不避斧钺。谨述故父遗表。臣父时 
珍幼多羸疾。长成钝稚。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缩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 
草一书。关系颇重。误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力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芥。尚欲献 
之天子。微臣采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皇辨百谷尝百草。而分别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而剖析 
经络之本标。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艺文录为医家一经。及汉末而李当之始加校修。至梁末而陶弘景益以注释。古 
药三百六十五种。以应重卦。唐高宗命司空李 重修。长史苏恭表请。伏定增药一百一十四种。宋太祖命医官刘 
翰详校。宋仁宗再诏补注。增药一百种。蜀医唐慎微合为证类。修补众本草五百种,自是人皆指为全书。医则目 
为奥典。夷考其间。 瑕不少。有当析而混者。如葳蕤女萎二物。而并入一条。有当并而析者。如南星虎掌一物。 
而分为二种。生姜薯蓣。菜也。而列草品。槟榔龙眼。果也。而列木部。八谷。生民之天也。不能明辨其种类。 
三菘。日用之蔬也。罔克的别其名称。黑豆赤菽。大小同条。硝石芒硝。水火混注。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 
此寇氏衍义之舛谬。谓黄精即钩吻。旋花即山姜。乃陶氏别录之差讹。欧浆若胆草菜重出。掌氏之不审。天花栝 
蒌。两处图形。苏氏之欠明。五倍子。耩虫窠也。而认为木实。大 草。田字草也。而指为浮萍。似兹之类。不 
可枚陈。略摘一二。以见错误。若不类分品列。何以印定群疑。臣不揣猥愚,僭肆删述。重复者芟之。遗缺者补 
之。如磨刀水、潦水。桑柴火、艾火、锁阳、山柰、土伏苓、番木鳖、金枯、樟脑、 
蝎虎、狗蝇、白蜡、水蛇、狗宝、秋虫之类。并今方所用。而古本则无。三七、地罗、九师子、蜘蛛香、猪腰子、 
勾金皮之类。皆方物土苴。而稗官不载。今增新药凡三百七十四种。类析旧本分为一十六部。虽非集成。实亦粗 
备。有数名或散见各部。总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状也。次以气 
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上自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采。虽命医书。实该物理。我太祖高皇帝。 
首设医院。重置医学。沛仁心仁术于九有之中。世宗肃皇帝既刻医方撰要。又刻卫生易简。蔼仁政仁声于率土之 
远。伏愿皇帝陛下。体道守成。遵祖继志。当离明之正位。司考文之大权。留情民瘼。再修司命之书。特诏良臣。 
着成昭代之典。治身以治天下。书当与日月争光。寿国以寿万民。臣不与草木同朽。臣不胜冀望屏营之至。臣建 
元为此一得之愚。上于九重之览。或准行礼部。转发史馆采择。或行医院重修。父子衔恩。存殁以戴。臣无任瞻 
天仰圣之至。万历二十四年十一月进呈。明史稿本传曰。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读书不治经生业。独好医书。 
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十五种。梁陶弘景所增。数亦如之。唐苏敬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 
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时称大备。然品数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 
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时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本草 
纲目一书。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正始也。次以集 
解辨疑正误。详其出产形色也。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着其体用也。书成 
将上之朝。而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文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天子嘉之。命刊行 
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本草之学。始称集大成。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四库全书提要曰。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明李时珍撰。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官楚王府奉祠正。事迹具明史方 
伎传。是编取神农以下诸家本草。荟粹成书。复者芟之。阙者补之。讹者纠之。凡一十六部。六十二类。一千八 
百八十二种。每药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次以集解辨疑正误。次以气味主治附方。其分部之例。首水火。次 
土。次金石。次草谷菜果木。次器服。次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前有图三卷。又序例二卷。百病主治药二卷。 
于阴阳标本。君臣佐使之论。最为详析。考诸家本草。旧有者一千五百一十八种。时珍所补者。又三百七十四种。 
搜罗群籍。贯串百氏。自谓岁历三十。书采八百余家。稿凡三易。然后告成者。非虚语也。其书初刻于万历间。 
王世贞为之序。其子建元又献之于朝。有进疏一篇。冠于卷首。至国朝顺治间钱塘吴毓昌重订付梓。于是业医者 
。无不家有一编。明史方技传极称之。盖集本草之大成者。无过于此矣。 
〔徐氏(升泰)本草正讹补遗〕未见 
会稽县志曰。徐升泰字世平。理卿初之四世孙也。学醇数奇。屡困棘闱。一旦兴范公不能作相愿为良医之志。 
由是博究金匮兰室之秘。及百家活人诸书。而于马莳素问发微。尤相深契。刀圭绪泽。起人所不能起。全越方赖。 
视垣有年。升泰乃自谓手拯之及无几。曷若辑书寿世。施济大且远也。遂托言衰迈。坚辞诊视之召。梓逊言遍告。 
唯一意着述 
不朽业。今正讹补遗一书。补纲目本草所未备。其久大之学术。虽列方技。不愧儒林。 
〔吴氏(毓昌)重订本草纲目〕二十卷 未见 
杭州府志曰。吴毓昌字玉涵。以太学生。为内阁中书。重然诺。急友人难。兼善岐黄术。 
〔何氏(镇)本草纲目必读类纂〕十二卷 存 
自序曰。上古圣人。取草木疗民疾苦。辨其品类性味。传及后世。即炎帝尝草遇毒之遗编也。以所采多草根 
木皮。故定名曰本草。其编在书契未备之先。而奕祀之立方济世者,实无不准乎此。若是乎本草既具。而详论以 
济生者之不可无也。愚每究观本草。凡生植飞走。金石虫鱼。以及水火土灰。品汇万殊。无一不可以疗疾。则前 
贤已定之药品。必当按其寒暖刚柔。审夫君臣佐使。斯无不立起沉 。奏效寿世矣。但学人苦其繁多。难以精悉。 
兹特宗诸纲目。取主治与本草。删订而发明之。复将品物之殊类。区分而序列之。如草木之益人也多。故列之编 
首。余则五谷菜蔬。为人生日用之需。亦可治病。以次及之。再则人为万物之灵。古人惟采剩余。他置勿用。兹 
亦凛遵遗意。止列河车乳汁数种。又次及之。若禽兽鳞介。金石鱼虫诸类。各能奏功。又次第及之。既不欲繁。 
又不敢略。编订成帙。题曰纲目类纂。后即附以济生邃论。家传效方。阐明圣贤之秘旨。备述前人之验方。体用 
具备。纲举目张。简阅良便。僭名必读。不过欲为医学之一助。以共跻斯世于仁寿也云尔。知我罪我。亦乌敢置 
喙云。康熙十一年。岁次壬子。嘉平月天腊节前一日。京江何镇培元氏题。 
〔浦氏(士贞)夕庵读本草快编〕六卷 存 
凡例曰。蕲水李氏父子。搜赜索隐。三易稿而始成。分类别部。皆有微意。首列水火土者。水火乃天地之 
先。土为万物之母。次金石者。从土也。次草谷菜果木者。从微及巨也。次服器者。从草木也。次虫鱼介禽。终 
以人者。从贱及贵也。予不敢紊。悉遵其旧。题曰读者。明非自撰之书。盖读纲目得其快。而拈出之者也。一诸 
家所着。繁简不一。重复舛误。至纲目出。而析条有望洋之叹。难作枕中之宝。予因撮其要搅其华。删繁就约。 
使览者若执烛之明。读者无鲁鱼之误矣。 一品类既多。分用不少。若一物别为数条。则愈滋其冗。今以本名。 
统其同类。庶一目了然。如阿胶之统于驴。轻粉之统于汞。郁金之统于茂。海马之统于虾。更有同类而气味稍殊。 
功用相仿者。则合为总论。如瓜、如蛇、如苔、如饭之类。盖取其简而可考。备而不琐也。 
〔赵氏(学敏)本草纲目拾遗〕十卷 未见 
(按上见于汇刻书目。) 
〔缪氏(希雍)神农本草经疏〕明史二十卷(医藏目录。作十二卷。按明史二字当作三字。)存 
自序曰。神农本草经者。古三坟之一也。其成于黄帝之世乎。观其尝药别味。对病主治。施之百世。无可逾 
越。其为开天大圣。悯生民疾苦。于饮食衣服之外。复设针石药物。用拯夭札。俾得尽其天年。是已。原夫药之 
生也。气禀于天。味成于地。性在其间。气为阳。味为阴。五味四气。各归其类。斯亲上亲下之义也。既述之以 
本性。又制之以君臣,合之以佐使。以成其攻邪已疾之能。遂使无情之用。同诸有识。自非生而神灵。冥契万物 
者。其孰能与于斯乎。去古滋远。民性滋漓。心识粗浮。莫能研精殚思。深入玄要。 
而不察乎。即象即理。物物昭然。弭疾延年。功用自着。正以三坟之书。言大道也。言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 
言亦象也。予因据经以疏义。缘义以致用。参互以尽其长,简误以防其失。而复详列病忌药忌。以别其微。条析 
诸药。应病分门。以究其用。刊定七方十剂。以定其法。阐发五脏苦欲补泻。以畅其神。着论三十余首。以通 
古今之变。始悉一经之趣。命之曰神农本草经疏。读之者。宜因疏以通经。因经以契往。俾炎黄之旨。晦而复明。 
药物之生。利而罔害。乃余述疏意也。余生也晚。亲年已衰。得于禀者固薄。故少善病。长嗜方技,僻耽药妙。 
顾念自昔仙人道士。靡不悉由药道。以济群生。加之友生协赞。后先不一。驯届耳顺。良友凋丧。百念灰冷。惟 
兹一事。尚用婴怀。手所论著。裒然成帙。倘典则可师。幽隐可显。试用于世。有广来学。固所愿也。不敢必也。 
采真同好。其相证诸。苏州府志曰。缪希雍字仲醇。常熟人。精医术。医经方书。靡不讨论。尤精本草之学。谓 
古三坟之书。未经秦火者。独此而已。神农本经朱字。譬之六经也。名医增删别录。朱墨错互。譬之注疏也。 
本经以经之。别录以纬之。作本草经疏。本草单方等书,抉摘岐轩未发之秘。为人电目戟髯。如遇羽人剑客。好 
谈古今事成败。诚奇士也。 
顾澄先题词曰。先生殚一生精力。发神圣千古之奥,以利万世。门人李季虬氏几经参录。悉以付新安吴康虞 
氏。刻之金陵,未竟而遗焉。流传于知交者。西吴朱氏集而刻之。不及其半。然且序次弗伦。考核未审也。先生 
以医为司命。一字有讹。遗祸无极。遂命澄先检其存稿若干卷。按部选类。汇得全帙。细复检阅。以为定本。凡 
续序例二卷。药四 
百九十味。用识年月。书此凡例云,天启五年。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