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06-中国医籍考-第1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夫天下有理所同者。同无容辩。天下有理所异者。异亦无容辩。即天下有理之同。而勿为理之所异。理之异。而 
或为理之所同者。同中异。异中同。又无容辩。惟是理之同矣。而同者竟若异。理之异矣。而异者竟勿同。同之 
不可为异。异之不可为同。又何容无辩。辩之而使后世知其同。即知其所以异矣。知其异。即知其所以同矣。知 
其同不为异。异不为同。即知其所以同。所以异矣。无事辩矣。若曰予好。岂敢云然。康熙岁次庚戌正阳月。西 
泠隐庵张志聪书于岩池之花兰。 
王琦跋曰。闻之耆老。自顺治至康熙之初。四十年间。外郡人称武林为医薮。盖其时卢君晋公以禅理参证医 
理。治奇疾辄效。名动一时。张君隐庵继之而起,名与相埒。构侣 
山堂。招同学友生。及诸门弟子。讲论其中。参考经论之同异。而辨其是非。于是谈轩岐之学人。咸向往于两君 
之门。称极盛焉。两君所着书。皆堪传世。张氏所辑者。俱已授梓行世。甫及百年。流传日少。其针灸秘传。及 
侣山堂类辨二种。已难得购。余寻之有年。始得类辩一种。观其准古衡今。析疑纠谬。足为后学规矩准绳。亟为 
重梓。以广其传。后之学人。苟以此为指南。庶能得正道而由之。宁有歧路之迷。邪径之误哉。隐庵初为粮道书 
吏。粮道患癃闭。诸医用药皆罔效。或荐隐庵。隐庵以补中益气汤投之。一剂而愈。或问之曰。人治以降利之药 
而不效。子易以升提之药而效。其理安在。隐庵曰。公不见夫水注子乎。闭其上而倒悬之。点滴不能下也。去其 
上之闭。而水自通流。非其法耶。今阅编中所释。将欲下之。必先举之。而引辘轳之绳以喻。正是此理。人能以 
此法。触类而通之。医法固无尽藏哉。兹事余盖闻之黄君观石者如是。近又闻张君东扶言。卢晋公事粮道。患内 
闭溺不得下。势甚亟。诸医皆束手。晋公先生以人参麻黄各一两定剂。诸医嗫嚅。不敢谓是。粮道不疑。而饮其 
药。不超时溺下。粮道喜。以千金赠晋公。与予前所闻者异辞。予意卢张二君所治。各一当事。而传者均属之粮 
道。致有异同之疑耳。黄张二友。皆非妄言者。故并纪之。以为治癃闭之法。并以证此帙中。名言精理。所蕴不 
少。人当殚思细参。以收其益。慎毋视为浅近而忽之也。乾隆己丑三月五日戊子。胥山老人王琦跋。 
〔高氏(世 )医学真传〕一卷 存 
王嘉嗣序曰。医之道奚起乎。造物以正气生人。而不能无夭札疫疠之患。故复假诸物性之相辅相制者。以为 
补救。 
而寄其权于医。夭可使寿。弱可使强。病可使痊。困可使起。医实代天生人。参其功而平其憾者也。溯自农皇肇 
起。辨草木以着药性。轩岐继作。明阴阳以着内经。至汉末。笃生张仲景先师。上承农轩之理。着卒病杂病两论。 
率皆倡明正学。以垂医统。仲师既没。而经论之道。遂失其传。舛谬纷纭。靡所止极。甚且家自为书。人自为学。 
世之所以赖有医者。反不若无医之为愈。每为旷览。窃尝病之。我士宗夫子。性灵独异。学识超群。注释经论。 
既已述大道而正其传。暇日簇弟子。往复论难。提命之下。及门手录。颜曰医学真传。其闻阴阳血气。脏腑经 
络。与夫五运六气之理。凡前圣所孕含未剖者。阐着靡遗。而诸书所表章未备者。迄无余蕴。洵足补救斯人而为 
功于造物。其所系岂浅鲜哉。嗣等汇集成帙。摘其要者。梓以问世。皆知医之传有其真。而学以不伪。是诚我夫 
子扶挽斯道之志也失。时康熙己卯之春。钱唐王嘉嗣子佳敬题。 
〔陆氏(圻)医林口谱〕海宁续目二卷 未见 
〔医案〕海宁续目一卷 未见 
〔医林新论〕未见 
按上见于张氏医通引用书目。海宁续目。有医论十篇。岂同书欤。 
〔汪氏(昂)医方集解〕三卷 存 
自序曰。孔子曰。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夫仁为心性之学。尚不可以无方。况乎百家众艺。可以无方。 
而能善此乎。诸艺之中。医为尤重。以其为生人之司命。而圣人之所必慎者也。窃尝思之。凡病必有症。症者证 
也。有斯病。必形斯候者也。证必有脉。脉者。脏腑经络。寒热虚 
实。所由分也。有与证相符者。有与证不相符者。必参验之。而后可施治者也。察脉辨证。而方立焉。方者。一 
定不可易之名。有是病者。必主是药,非可移游彼此。用之为尝试者也。方之祖始于仲景。后人触类。扩而充之。 
不可计殚。然皆不能越仲景之范围。盖前人作法。后人因焉。创始者难为方。后起者易为功。取古人已验之成规。 
而斟酌用之。为效不既易乎。然而执方医病。而病不能瘳甚。或反以杀人者。又何以说焉。则以脉证未辨。药性 
未明。惑于似。而反失其真。知有方。而不知方之解故也。方之有解。始于成无己。无己慨仲景之书。后人罕识。 
爰取伤寒论而训诂之。诠症释方。使观者有所循入。诚哉仲景之功臣。而后觉之先导矣。厥后名贤辈出。谓当踵 
事增华。析微阐奥。使古方时方。大明于世。宁不愉快。夫何着方者日益多。注方者不再见。岂金针不度欤。抑 
工于医者。未必工于文词。不能达意。遂置而不讲欤。迄明始有吴鹤皋之医方考。文义清疏。同人脍炙。是以梨 
枣再易。岂为空谷足音。故见之而易喜欤。然吴氏但一家之言。其于致远钩深。或未彻尽。兹特博采广搜。纲罗 
群书。精穷蕴奥。或同或异。各存所见。以备参稽。使探宝者不止一藏。尝鼎者不仅一脔。几病者观之。得以印 
证。用者据之。不致径庭。宁非卫生之一助欤。或曰。善师者不陈。得鱼者忘筌。运用之妙。在于一心。何以方 
为。余曰。般 不弃规矩。师旷不废六律。夫易之为书。变动不居。然亦有变易不易二义。故曰。着之德圆而 
神。卦之德方以智。夫卦诚方矣。岂方智之中。遂无圆神之妙也哉。吾愿读吾书者。取是方而圆用之。斯真为得方 
之解也已。康熙壬戌岁阳月。休宁 庵汪昂题。 
〔医方汤头歌括〕一卷 存 
〔李氏(文来)医鉴〕十卷 未见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李文来编。文来字昌期,婺源人。初休宁汪桓作医方集解。本草备要二书。浅显易明。 
颇行于世。康熙丙子。文来撮合两书。条分缕析。分类排纂。以成是书。名曰李氏医鉴。实则汪氏书也。又以杂 
证及伤寒有未备者。更辑为续补二卷。未附桓所作三焦命门辨一篇。称医鉴成。请正于桓。详校差讹。玉成完璧。 
更授以是编。附刻卷末。则文来辑是书时。桓尚无恙。与所手定无异矣。 
按着医方集解本草备要者。汪桓之兄昂也。提要何以相混若此。 
〔医鉴续补〕二卷 未见 
〔尤氏(乘)寿世青编〕二卷 存 
〔徐氏(人凤)医方指南〕十卷 存 
〔陈氏(士铎)石室秘录〕六卷 存 
四库全书提要曰。国朝陈士铎撰。士铎字远公。山阴人。是书托名岐伯所传。张机华佗等所发明。雷公所增 
补。凡分一百二十八法。议论诡异。所列之方。多不经见。称康熙丁卯遇岐伯诸人于京都。亲受其法。前有岐伯 
序。自题中清殿下宏宣秘录无上天大帝真君。又有张机序。自题广蕴真人。方术家固多根据托。然未有怪妄至此者。 
亦拙于作伪矣。 
〔辨证录〕十四卷 存 
自序曰。丁卯秋余客燕市。黄菊初开。怀人自远。忽闻剥啄声。启扉迓之。见二老者衣冠伟甚。余奇之。载 
拜问曰。先生何方来。得毋有奇闻诲铎乎。二老者曰。闻君好医。特来辨难耳。余谢不敏。二老者曰。君擅著作 
才。何不着书。君自堆顾。 时艺。窃耻之。余壮其言。乃尚论灵 
素诸书。辨脉辨证。多非世间语。余益奇之。数共晨夕。遂尽闻绪论。阅五月别去。训铎曰。今而后君可出而着 
书矣。铎退而记忆。合以所试方。日书数则。久乃成帙。夫医道之难也。不辨脉。罔识脉之微。不辨证。罔识证 
之变。今世人习诊者。亦甚多矣。言人人殊。究不得其指归。似宜辨脉。不必辨证也。虽然。辨脉难知。不若辨 
证易知也。古虽有从脉不从证之文。毕竟从脉者少。从证者众。且证亦不易辨也。今人所共知者。必不辨也。古 
人所已言者。不必辨也。必取今人之所不敢言。与古人之所未及言者。而畅辨之。论其证之所必有。非诡其理之 
所或无。乍闻之而奇。徐思之而实未奇也。客曰。布帛菽粟。可以活人。安在谈医之必奇乎。余谢之曰。布帛菽 
粟。平淡无奇。而治人之理实奇也。日服之而不知其何以温。日食之而不知其何以饱。致使其理之彰可乎。铎之 
辨证。犹谈布帛菽粟之理耳。客又笑曰。君辨理奇矣。已足显著作之才。奚必托仙以KT 奇耶。铎。尼山之弟子也。 
敢轻言著作乎。闻二先生教。亦述之而已矣。何必讳其非仙哉。仙不必讳。而必谓见书非述也。得欺世以KT 奇乎。 
书非KT 奇而仍以奇闻名者。以铎闻二先生之教,不过五阅月耳。数十万言。尽记忆无忘。述之成帙。是则可奇者 
乎。岂矜世以KT 奇哉。山阴陈士铎敬之甫。别号远公。又号朱华子。题于大雅堂。 
〔李氏(用粹)证治汇补〕八卷 存 
自序略曰。古人立说。各有一长。取其所长。合为全璧。先圣后圣。其揆一也。然广征万卷。恐多歧亡羊。 
专执一说。是守株待兔。不若内遵经旨。外律诸家者为当耳。于是不揣孤陋。取古人书。而汇集之。删其繁而存 
其要。补其缺而正其偏。每证列成一章。每章分为数节。其间首述灵素。示尊经也。下注书目。传道统也。冠以 
大意。提纲领也。赘以管见。补遗略也。稿凡三易。辑成数卷。颜其端曰证治汇补。盖欲以汇合古人之精意。而 
补古人之未备也。大概此集编次法。即为临证审治法。先以病因。详标本也。次以外候。察病状也。次条目。审 
经络也。次辨证。决疑似也。次脉象。凭折衷也。次治法。调虚实也。次劫法。垂奇方也。次用药。指入门也。 
续以附证。博学问也。终以方剂。与绳墨也。每证之中。首尾编次。皆列为十事。如是而大纲毕备。条理井然。 
合其章句。前后相贯。分其节目。次第成章。庶几流览诵读。无大繁太简之弊。俾贤智者俯而就之。即不及者。 
亦而致之。是或继往开来之一助耳。但病机变化。诚难尽于纸上陈言。证治玄融。岂易罄夫心中妙理。予才末 
学。兹集少文。是知规矩不足尽匠氏之功。彀率无以喻射者之智。彼临机应变。必竣神圣通心。举错合宜。方为 
化工在手。斯实望于世之君子。时康熙丁卯孟冬上浣。申江李用粹修之氏题。 
〔刘氏(晓)济人宝笈〕二卷 存 
〔王氏(宏翰)医学原始〕九卷 存 
自序曰。盖闻忧于道者神清。精于学人靡暇。是以学问之原。须应致知格物。而格学之功。莫不有机焉。余 
少苦志业儒。因慕古人有言。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然良医岂易言哉。上知天文气运之变化。下达地理万物之质 
性。中明人事情欲之乘克。庶几医学之原。在于斯矣。愚虽不敏。每思人之性命于天。而本来之原。务须明确。 
不致贸贸虚度。于是从师讨究。博访异人。而轩岐叔和仲景东垣河间诸家。及天 
文坤与性学等书。罗核详考。而天地造化之理。五运六气之变迁。人身气血之盈虚。脏腑经络之病机。悉皆参论。 
至于人之受命本末。最为关切。先儒虽有谆谆之论。今儒务末。置而不讲。虽有论者。俱多远儒近释。大医大儒。 
道无二理。亦岂愦愦乎。愚慨性命之学不明。今而幸闻凡究确而得于心者。不敢私秘。首立元神元质一说。明人 
道之生机。上帝赋畀之本原。一烛了然。不使诱入修炼旁门之误。次论受形男女之分别。知受赋立命之原。命既 
立矣。而元质生机。原系四元行缔结。资饮食而成四液。繇四液以发知觉。而五官四司。得以涉记明晤。至寤寐 
睡梦。前人论而不确。或言梦乃魂出而成。殊不知魂称身生。魂离身死。岂有魂游于万里之外。而一唤即归醒之 
理乎。又道家托言出神远游。虚幻妄诞之谈。俱经分晰理。明人五脏六腑。其中各有胎生之原。病如心脏。 
KT弱小者心脆。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肺脏。合腋张胁者肺下。肺下则善肋下痛。医逢此证。若不胸有灵素。何以知 
其原。又医不知经络。犹夜行无烛。是以一脏一腑之下。详论经络脉穴起止。病原分列。每经正侧细图。致内 
照灼然。及奇经八脉之奥。亦并陈缀至周身俞穴。主病针灸补泻之法。俱经详悉。而引经用药之理。靡不由斯。 
凡昔贤与儒说。不出于医。而有关于性旨者。亦辨悉而着之。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