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643-证治准绳·疡医-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x天花青露散x 罨围一切肿毒。 
白芨 白蔹 白薇 白芷 白鲜皮 朴硝 青黛 黄柏 老龙骨(各一两) 天花粉 青露(各三两) 
大黄(四两) 
上为细末,醋蜜调匀。如疽毒未成,则当头罨退;若已成,四面围之,中留头,用 
替针膏贴之。 
x消肿散x 围罨肿毒,一切疮疖并治。 
大黄 水仙子 山药 苎根 青露 小赤豆 寒水石 水姜 香蛤粉 花蕊石 
上将前药捣和,如干加醋蜜调匀。如疽毒未成则当头罨退,若已成四面围之,留一 
头,用替针膏贴之。 
x神护膏x 围罨一切肿毒。 
小赤豆 黄皮 白蔹 白芷 天花粉 南星(各等分) 
上为末。阴用米醋与蜜水同,阳用商陆根,亦用芭蕉油,此是邵色婆黄金散,加黄 
皮为主。 
x水澄膏x 秘方,围敷肿毒。 
郁金 白蔹 白芨 五倍子(各一两) 乳香 雄黄(各五钱) 
上为细末。水调敷,如热极者,用腊水尤妙。 
x五金膏x(一名葵花散) 
黄葵花(七朵) 川连(二钱,去须) 山栀(三个,肥者) 黄柏(五钱) 川郁金(三钱) 
上为末,井华水调成膏敷。此药性急,宜速打之。 
x清凉膏x 治初患痈肿疮疖,热 疼痛,消肿毒。 
大黄(不拘多少) 
上为细末。用浆水调摊贴之,醋摩亦得。 
治诸疮肿不散者。 
上取白药根,捣烂敷贴,干则易之。无生者,用末,新水调涂之亦得。 
治诸疮肿,马毒疮。 
上以马齿苋,水煮冷服一升,及涂疮上。治湿癣、白秃,以马齿膏和灰涂之效。治紧 
唇、面肿,捣汁涂。冬用干末,水调涂。治丹毒、发背肿,捣敷之,不住者,以蓝靛和 
之更佳。治多年恶疮,捣烂敷之尤良。治三十六种风结疮,取马齿苋一石,水二石,一 
釜煮之,澄清,内蜡三两,重煎之成膏,涂疮上并服之。 
x清水膏x 治痈疽,及一切毒肿,坚硬肿痛,攻冲四畔 肿,抽热毒,散肿气。 
羊桃根 川大黄 黄芩 绿豆粉 黄柏(各一两) 赤小豆 
上为细末。用芸苔菜取自然汁,入蜜少许,相和调药,令稀稠得所。看四畔肿赤处 
大小,剪生绢上匀摊,可浓一钱许贴之,干即易。 
x水调膏x 治痈疽毒热,赤 疼痛。 
川大黄(生用,研末) 杏仁(去皮尖,研) 盐花(各三分) 
上为细末。研令匀,以新汲水和调,稀稠得所。旋即涂肿上,干即易之。 
x郭氏水澄膏x 治风热肿毒,赤红色,攻 疼痛不止。 
白芨 白蔹(各四钱) 郁金(一对) 大黄 黄柏 黄药子 榆皮(各七钱半) 乳香 没药 
雄黄(各半两) 
上为细末。用新汲水一碗,药末不以多少,澄于水内,药定去水。敷于肿处,上用 
白纸封之,用鸡翎掠此水湿润。 
x二黄膏x 治一切肿毒。 
黄柏 大黄(各等分) 
上为末,用醋调搽,如干以水润之。 
x揭毒散x 
大黄(一两半) 白芨(一两) 朴硝(二两) 
上为末。用井水调搽,如干再搽。 
薛按∶此二方及寒凉之药,若疮疡 肿作痛,属阳之证,宜用之。或微肿痛,而不 
赤者,恐不宜用。盖气血喜温而恶寒,若冷气入里,反为难治之证矣。 
x三消散x 退极热证,赤肿 开者。 
朴硝 焰硝 大黄 栀子(炒黑色) 寒水石 南星(各等分) 
上为细末。生地黄汁,调涂贴。芙蓉叶捣汁调亦可。 
x四面楚歌x 敷诸般疽,发肿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至疮口合而止。 
荆芥(和根,锉碎) 赤芍药 大柏皮 土当归 山大黄 土白芷 天南星 赤小豆 商 
陆根(锉片子,焙) 白芨 赤敛 白蔹 草乌 寒水石(煨或炒,各等分) 
上为末。生地黄汁,调角四畔,或苦齑根汁,肿用商陆根研汁,未溃则满涂上,或 
有尖起处,则留出疮口。 
x水师晶明x 治诸发已破未破皆洗,如成脓溃烂,最要洗净,去故肉生新肉,洗后净 
干,再用角贴掺药,一日一次。 
大柏皮 泽兰 莽草 荆芥 赤芍药 山大黄 土白芷 土当归 独活(各等分) 
上锉粗散。用水一斗,入葱白、大椒、橘叶同煎熏洗。如已烂,入猪蹄下膝爪骨肉煎, 
可免干痛,净洗为度。 

卷之一肿疡(十六)
点药
属性:痈疽有小白头者,初起即以膏子点之,毒轻者自消,毒重者出水,甚至流黑汁而愈,最 
甚者即未散,亦大杀其毒矣。 
x 砂膏x 治痈疽肿毒,并治瘰 ,点落 痣等。 
砂(生用,一钱) 石矿灰(一两,炒黄色) 白丁香(三钱,炒黄色) 黄丹(半斤,生用) 
碱(一斤,淋水五碗) 
前四味研为极细末。次将碱水煎作一碗,成膏待冷以前未入膏,和匀藏瓷器中,一应 
毒物以膏点之。白丁香即麻雀儿屎,用坚尖者,不用软颓者。 
x六灰膏x 治发背、疔疮、疖子、肿毒、 疮、痔疮、痣子、 子,其功用与 砂膏同 
也。 
灰苋 桑木 枣木 养麦料 茄科(各烧为灰) 石矿灰(研细) 
上件多少不妨。和匀,汤泡水淋,淋下之水,煎成膏如糊,装瓷器中,一应毒物,以 
膏点之。若点疡疮、痔疮,待烂去少许,再点之,再烂去,如是渐渐点去。 
x援生膏x 治诸般恶疮,及瘰 、鼠疮才起者,点破即愈。 
血竭(一钱) 蟾酥 轻粉(各三钱) 麝香(五分) 雄黄(五钱) 乳香 没药(各一钱 以 上药俱 
为极细末。 
上用荞麦秸灰,或真炭灰一斗三升,淋灰汤八九碗,用栗柴或桑柴文武火煎作三碗, 
取一碗收留,将二碗盛于好瓷器内,候温将药末入灰汤内,用铁瓢或桑柳枝右搅,又用 
好细锻石一升,入药灰汤,搅匀,取出候冷过宿,盛于小白瓷罐内。凡遇诸恶疮,点在 
当头,一日二次,次日又一次,疮头食破,约五分血水出为妙,恐日久药干,将前收留灰 
汤和用。 

卷之一肿疡(十六)
灸法
属性:痈疽初发小点一二日间,急以大蒜头,横切如钱,贴其中心,顿小艾炷灸之,五壮而 
止。若形状稍大,以黄秆纸蘸酒全贴,认先干处为筋脚,于先干处灸之,或两处先干皆 
灸,但五七状止。又法,屈指从四围寻按,遇痛处是根,就此重按深入,自觉轻快,即此 
灸之,更于别处灸。若或大肿,即捣蒜为饼焙干,蘸法醋炙热,更换频罨,或以熨斗火 
于蒜饼上熨之,更换热饼频熨,如觉患处走散,即以绵帛覆盖,勿令气泄,俟少间敷药。 
凡痈疽展大如龟之形,且看头向上下,先灸其前两脚,次灸其尾,或红筋走紧而长,从 
尽处灸之,须留头,并后两脚勿灸。若尽灸之,不惟火气壅聚,彼毒无所走散,又攻入 
里也,或辨认不明,以 
白芷(三分) 汉椒 桑白皮(各一分) 连须 葱白(十片) 
上取新水煎汤,入酸醋半盏,淋洗,少顷,其筋自现,可以辨验头尾。 
x神仙隔蒜灸法x 治一切痈疽肿毒,前论言之详矣。凡大痛或不痛,或麻木痛者,灸 
至不痛,不痛灸至痛,其毒随火而散,此拔引郁毒从治之法也,信有回生之功。其法用 
大蒜头切三分浓,安疮头上,用艾炷于蒜上灸之,五炷换蒜再灸,未成即消,已成杀其 
大势,疮患大以蒜杵烂,摊患处,将艾铺蒜上灸之,蒜败再换,疮色紫,或白而不起发, 
不作脓,不大痛,不间日期,最宜多灸。 
x神效葱熨法x 治流注结核,骨痈鹤膝等症肿硬,或先已隔蒜灸而余肿未消,最宜用 
熨,以助气血而行壅滞,其功甚大,又为跌扑伤损,止痛、散血、消肿之良法。用葱白 
头捣烂,炒热,频熨患处,冷再换。 
x神效桑枝灸x 治发背不起,或瘀肉不溃,此阳气虚弱,用桑枝燃火着,吹熄焰用,火 
灸患处片时,日三五次以助肿溃,若腐肉已去,新肉生迟,宜灸四畔,其阴疮、瘰 ,流 
注、 疮、恶疮,久不愈者,亦宜用之。大抵此法,未溃则解热毒,止疼痛,消瘀肿;已 
溃则补阳气,散余毒,生肌骨,其阳症肿痛,甚或重如负石,初起用此法出毒水,即内消。 
日久者用之虽溃亦浅,且无苦楚。惜患者不知有此,治者亦不肯用此也。 

卷之一肿疡(十六)
砭法
属性:治丹毒、疔疮,红丝走散,或时毒,瘀血壅盛,用细瓷器击碎,取有锋芒者一块,以 
箸一根,劈开头尖夹之,用线缚定,两手指轻撮箸梢,令瓷芒正对患处,悬寸许,再用 
箸一根,频击箸头,令毒血遇刺皆出,毒入腹膨胀者难治。 
豆豉饼(法见兼证痛条。) 

卷之二溃疡
大法
属性:痈疽已破,脓出者是也。《集验》云∶痈疽既破,脓出肉腐,当用拔毒膏贴之,邪气 
渐退,气血亦虚,脉之洪数,渐宜减退,当内补托里,必使气血滋荣,正气强盛,脓色 
鲜浓,赤肿渐收,药宜补气生血,秋冬微加御风寒之药,十宣散、十全大补汤中用桂是 
也,气滞加香附。如毒势大退,气血未复,多宜用人参、当归、黄 四物汤之类。痈疽虽 
已见脓,根脚赤晕,反展开阔,或不痛,或大痛,此毒瓦斯不退,金银白芷散、十宣散,去 
浓朴、桂,倍人参、川归、黄 ,加忍冬藤、连翘、犀角、栝蒌根,消毒之药。春末夏间 
及秋初,宜加酒芩、黄连、黄柏、羌活,腰以下可去桔粳。见脓后须以补气血药为主,解 
毒药助之,或不宜于补药者,宜忍冬丸,四围肿 处,用毫针烧赤刺之约一米深,红肿 
则缩,服药脉得和缓为佳。或破后不溃,疮口坚硬者风也,用蜈蝎散敷之,或蠹肉不腐, 
用雄黄、轻粉敷之,大忌红肿不退,或饮食进少,从权且调理脾胃,或兼他证,又另议 
药。治腐肉不知痛痒,正黑者可去之,但不伤四畔好肉及里面良肉,当去外之黑腐者下 
皆去,黄白如絮之状,脓内有红血丝路,又不可动。此项大脓次日必自脱落,庶免伤其 
良肉。若怕刀砭,三四日必自脱落,但用刀去者,新肉易长,毒瓦斯渐消。凡腐肉亦有少 
臭气,腐败去后则无变,四围腐者渐渐去令净,用长肉膏贴,间日用猪蹄汤洗,新肉长 
如梅李,如石榴子红活可爱,日见堆阜,或上有白膜,皆是吉兆,若腐败去后,下面良 
肉色白而平,略无纹理,亦不能如米如粟,不见渐生之意,或脓水清淡或臭,此积毒内连 
五脏,血气枯竭,乃是危证。肉不能长,气血不荣,卫气不护疮,则风寒着之,用北艾 
黄汤熏洗,生肌长肉药敷之,用乳香膏、长肉等膏贴之,或肉虽长起,色紫者,遗毒也, 
用地榆汤、活血散敷,追毒膏贴之,即自红活,疮口渐收,仍用长肉膏贴,或疮口痒,用 
细茶、葱盐煎汤热洗。或疮口易收,乃气血中热毒,故不分消,即使长肉,必防流注之 
患,或更迷违,疮口如钱大时,恐转他证危殆。凡痈疽疮口已收,但皮嫩未可便去膏药。 
《鬼遗方》云∶凡发背及痈疽,皆在背上,不问大小,有疼无疼,或热或不热,或冷或不 
冷,但从小至大,肿起至一尺以上者,其赤肿 热者,即用紧急收赤肿药围定,不令引 
开中心,即用抽脓聚毒散贴之,急令散毒外透,内服排脓缩毒、内托汤药,候脓成,相 
次破穴,看疮大小深浅,内发其脓汁,脓水大泄,急须托里内补,虽破穴脓汁不多,再 
须排脓拔毒,透后慎不令再肿,须疼止肿消,患人自觉轻便,即是顺疾也,最宜节慎饮食。 
其热毒方盛,或发大渴,多饮冷水及冷浆之类,此是毒瓦斯攻心,令口干烦渴,但以心气 
药,内补脏腑即止矣。(内补谓参 之属,排脓谓皂角刺之属。) 
x〔薛〕x 脓熟而不溃者,阳气虚也,宜补之如圣愈汤之类。瘀肉不腐者,宜大补阳气, 
更以桑柴火灸之。不作脓,脓不溃,气虚也,托里消毒散去金银花、白芷、连翘三味,加 
参术、肉桂,如不应,暂用十全大补汤。肿赤作痛,血凝滞也,本方加乳香、没药;如 
不应,暂用仙方活命饮。脓出反痛,气血虚 
也,去三味,加参 归地。溃后食少无睡,或发热者,虚也,宜补之,内补黄 汤之类。倦 
怠懒言,食少不睡者,虚也,宜补之黄 人参汤之类。寒气袭于疮口,不敛或陷下不敛 
者,温补之,十全大补汤。脉大无力或涩而微,肌肉迟生者,气血俱虚也,峻补之,十 
全大补汤倍用参 。肉赤而不敛,血虚有热也,托里消毒散去三味,加熟地、丹皮。肉 
黯而不敛,阳气虚寒也,前散去三味,加参 、白蔹、官桂。漫肿不痛,或肉死不溃,脾 
气虚也,前散去三味,加人参、白术;如不应,加姜桂;更不应,急加附子。肉白而不 
敛,阳气虚也,前散去三味,加参 、归术。脓多而不敛,气血虚也,前散去三味,加参 
、归术、熟地黄;如不应,暂用十全大补汤。饮食少思而不敛,胃气虚也,前散去三 
味,加参 ;如不应,暂用补中益气汤。饮食难化而不敛,脾气虚也,前散去三味,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