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听罗大伦博士讲古代中医名家医案-第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缪希雍来了以后,因为当地的风俗是,没满月的产妇是不能见外人的,所以就凭着家属的叙述,开了方子,用人参、苏木、麦冬,喝了一付药以后,就不喘了。
  没想到,五天以后,患者忽然开始大量的出汗,无论白天晚上,只要一听到响动,就开始出汗,稍微喝点热水也是全身大汗。(昼夜闻响声,及饮热汤茶,即汗遍体)
  这可奇了怪了,怎么会出现如此大汗呢?
  缪希雍在门外面转了好多圈,反复地想,起初,以为是虚呢,就开了人参、黄芪、当归、地黄,结果喝了两付没有效果,缪希雍立刻意识到,药不对证!于是赶快让患者停药,然后就自己再仔细地思考。
  缪希雍实在是个谨慎的医生,我们在他的医案里,经常会发现,他在思考病情的时候,经常要翻阅许多医书,来寻求支持诊断的证据。(顺便八卦一句,这就应该是现在全球最流行的循证医学的概念,其实,循证医学的创始人也说,他的想法是从中国古代的文献考据中来的。)
  缪希雍对此案,也是翻遍了医书,寻找相似的论述,在翻到明朝名医戴原礼的《证治要决》的时候,他突然感觉戴原礼的论述很有见地,戴原礼说:如果出汗使用固表药没有效果,那么就要补心,因为汗者,心之液也(这是中医的特殊概念,中医认为血和汗同源,而汗为心之液)。
  缪希雍就对于同志说,原来你的夫人是产后阴血不足,心无所养,才导致的大汗啊,我现在明白了,就再开方子治疗吧。
  于是就开了一个方子,其中以酸枣仁做为君药,重用到了一两,这个份量够大的了,好在那时候酸枣仁还特便宜。
  服用了三十二付以后,还是没有见到什么效果,大家全都很失望,心想,这位缪大侠别不是又给看错了吧。
  于是,于同志就支支吾吾小心翼翼地提醒了一下缪希雍。
  但是,这次缪希雍十分肯定,他说:“这是因为阴血难生的缘故啊,不要着急,这不是一两天就能够见效的,再等等。”
  就这样,这个方子又接着服用了十天,到第十天的时候,于夫人忽然觉得非常的困,于是就投床大睡,这一睡可不得了啦,整整睡了四天!
睡醒以后,病就痊愈了。
  而且,于同志还发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病好了以后,夫人变得更漂亮了,皮肤变得比去隔壁“西施美容院”做几百两银子的面膜还光洁红润,原话是“颜色愈常”,原来,这是气血更充足的缘故啊。

例案13、先说说这位高攀龙的内弟王兴甫同志吧,就是前面我们提到的,那位在家里设酒让高攀龙和缪希雍相见的老兄,为什么对缪希雍这么客气啊,还弄点儿酒喝喝,敢情,人家缪希雍救过他的命。
  那次是这位王兴甫同志胃口特好,多吃了点儿牛肉,吃完了就觉得特别的不舒服,然后坏了,开始发了像疟疾一样的忽冷忽热的症状,最后连食物都吃不下去了,接着更可怕,连水也喝不下去了,往外呕的是绿色的水(胆汁出来了),喝什么药也喝不下去,小便非常少,颜色深得像浓茶,大便干脆就没了。
  这个情况,甭问啊,当时的医生都傻了,纷纷摇头,另请高明吧,治不了!
  此时,不知道哪位这么英明,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一看,果然患者很痛苦,就让患者仰面躺下(令仰卧),然后用手指按了一下患者心口偏右边的地方(以指按至心口下偏右),患者疼得大叫,于是缪希雍就明白了。
  各位,这次缪希雍寻找压痛点的位置,很类似现代医学中诊断胆囊炎的莫菲氏压痛点,但比洋人的早了大约三百年。
  然后,缪希雍给患者服用了用矾红和平胃散做成的药丸,药下去以后,就不吐了,也能下去水了,第二天,泻出了黑色的大便块。
  然后,再给他服用了些汤药,四天以后,我们的王兴甫同志就康复了。
  王兴甫这个感激啊,这是从死亡线上把自己给拉了回来啊。

例案14、再说我们高攀龙的女婿,叫浦生,患了一种病,就是嗳气,吃饭的时候,每吃一二口,就嗳气数十口,这可难过坏了,您瞧他吃这一顿饭,净在那儿嗳气了。
  缪希雍来给诊断后,说:这是气不归元,中焦不运啊,每付药里需要用人参二钱。
  也不知道这位浦生是怕花钱,还是不相信,总之是服用了别的医生的药,结果您猜怎么样?病更重了。
  过了两三个月,缪希雍又来诊断,说:这回,需要用人参四钱了。
  我们这位浦生小同志也够倔强了,就是不服这个药。
  就这样,再过了两三个月,缪希雍又来了,诊了脉以后说:这次,需要人参六钱了。
  浦生同志仍然不服用(估计是真没钱了),又过了一个月,在看这位浦生小同志,已经是饮食不下了,每次一呕,就觉得一团冷气从胸中出来(冷气如团而出),这回,觉得自己可能要活不过去了(自分必死)。
  缪希雍也急了,赶快对高攀龙说,你快去管管你这位女婿吧,不要命了?
  高攀龙也跳了起来,这还了得,我女儿不能没有丈夫啊,于是就跑到浦生的家里,坐镇监督,要浦生喝缪希雍的药。
  喝了两付,没有什么效果,只是不像喝别人的药那么吐。
  到第三付喝下去以后,奇迹发生了,只听见患者心口处突然“如爆一声”,然后上面则嗳气,下面则小便无数,上下像通了一样,然后就开始想喝粥,当粥端上来后,好家伙,这一顿喝了三四碗,喝粥的时候大家就发现,他也不上逆了。
  后来,服用药物时人参的用量递减,在服用了半年以后,这个病就彻底地好了。
  
例案15、还有高攀龙的小儿子,不知道怎么的,受了伤,反正小孩子淘气,估计也是摔到了也说不定,总之是大小便都带血。
  前面的医生给用了桃仁、红花,结果是便血越来越厉害了。这让家里非常的着急,这个时候,就把缪希雍给请来了。
  缪希雍一看,特不理解,说:“为什么要用桃仁呢?桃仁红花之类的药,是当有瘀血的时候需要化瘀,才会用到的,现在血在流着,没有瘀啊,再用就是又使伤处重新受伤了。”
  “啊?”高攀龙吓了一跳:“这便如何是好?”
  缪希雍说:“受伤了,就要补一下,就会好转的。”
  于是开了生地、川续断、杜仲、牛膝,熬药喝了以后,稍微缓解了一些,但是肚子却疼痛不已。
  缪希雍说:“是在《内经》强者气盈则愈,弱者着而成病。”
  于是在原方里又加上了人参二钱,一付药以后,就痊愈了。

例案16、顺便说一句,缪希雍创立的治血三法和治吐血三要法,那可是中医临床理论里面很重要的内容啊。
  这边最小的儿子才好,那边高攀龙的二儿子又病了。
  那是个夏天,患儿身上发热十个昼夜,烧得只能喝下去点白开水了,这些医生用发汗的方法也不灵,用麻仁丸通下也不管用,我们的高攀龙同志本着麻烦一次是麻烦,麻烦两次也是麻烦的原则,就立刻把缪希雍给找来了。
  缪希雍一看,嘿,哪位说这是伤寒了?这是伤暑啊!就是热的,需要用白虎汤治疗,但是,因为前面给乱治了一通,现在孩子的身体虚了,需要在药里再加入人参二钱。
  药服下去以后,孩子出了些汗,热就退了,于是缪希雍就开了个健脾、清暑、导滞的方子,因为当时流行疟疾,就预防病后体虚,再转成疟疾或者痢疾(不知道缪希雍为何会有此预测),然后就出诊去松陵了。
  结果,孩子果然没两天,就发疟疾了,于是按照缪希雍的方子服用,疟疾就止住了,然后,又变成了痢疾(总是暑邪没有完全清出),怎么办呢?这位高攀龙看来没有白和缪希雍交往,也懂些医理,就自己开了生脉散和益元散,结果喝了以后,儿子更显得瘦弱了(儿尪羸甚)。
  这帮医生这时候来劲了,纷纷预言,这孩子马上就要死了。
  这下家里可就乱了,点香拜神的,求佛的,干什么的都有,直搞得高攀龙是心烦意乱。
  就在这个时候,缪希雍从松陵回来了,他心里其实惦记着这个孩子呢,一回来就直奔高攀龙的家。
  大家都带着哭腔问缪希雍:怎么办啊?还有救吗?
  缪希雍都没诊孩子的脉,只是直视着孩子(不诊而谛视儿),然后问孩子:“喝粥香吗?”
  孩子回答:“喝粥很香!”
  缪希雍站起来,大声地喊:“病已经去了!”(病去矣)
  高攀龙简直晕了,心想:老大,您不是在说梦话呢吧,这孩子快要死了啊!(儿旦夕虞不保,兄言何易也?)
  缪希雍说:“你看这孩子目光炯炯,饮食胃口非常好,这是精神已经旺盛了,胃气也强健了啊!放心吧,相信我,没错的!”
  是吗?大家都将信将疑,很多旁边的医生都等着看笑话。
  结果,没两天,孩子就恢复了健康。(寻果脱然起)

例案17、高攀龙的夫人有病也找缪希雍,高夫人经常胸口痛,于是就求高攀龙把缪希雍给开个方子,缪希雍诊了脉以后,就开了个方子,但是,当时由于没有犯病,所以也没服药。
  但是有一天,突然犯病了(一日忽大发),胸中感觉像有一个东西往上冲似的,疼痛的无法忍受,“叫号欲绝”,需要用三个妇女按着都不行,怎么办?甭想啊,高攀龙赶快按缪希雍留下的方子去抓药,然后回来煎了,服了下去。
  结果,只服用了一杯,就觉得向上冲的那个东西堕了下去,在肚子里作痛,然后,再服一杯,肚子里的疼痛也消失了。
  本来以为这就好了,但是过了两天,起床洗漱的时候,突然感觉要呕吐,然后头痛如劈。
  高攀龙这人胆子也大,立刻说:“这是和前面一样的症状啊”
  于是煎了前面的药,再喝下去,结果,这个病就好了。
  天哪,这是什么方子啊,如此的神效?
  我们在这里偷偷地看一下他们桌子上缪希雍给留下的方子吧,有手快的同学可以给抄下来,只见方子上写着:白芍药酒炒三钱,炙甘草五分,吴茱萸汤泡三次八分,白茯苓二钱,延胡索醋煮切片一钱,苏子炒研一钱五分,橘红盐水润过一钱二分,半夏一钱姜汁拌炒,旋复花一钱,木通七分,竹茹一钱。
  其实,缪希雍并没有说高夫人患的是什么病,但是,我们从他的方子分析,高夫人是血虚,所以缪希雍方子里用了张仲景的芍药甘草汤,同时患者气机上逆,所以方中里用了一些行气降气的药物。
  值得各位注意的是,方子里面在药物后面都添加了许多附带的嘱咐,比如白芍后面就写着“酒炒”,什么意思呢,怎么以前我们没有见过这样的呢?
  原来,这是中药的一些炮制方法,中药在制成药材的过程中,有些药直接用那是不行的,通过炮制则能起到减少毒性、增加药性等作用,而炮制手段的成熟,说明医家对药性掌握得更准确了。比如白芍用酒炒,是因为白芍有酸寒之性,在用酒炒过之后则减少酸寒之性,不会克伐生气,后来又发展成伐肝生用,补肝炒用等用法(现在的医生都不大这么用了)。
  缪希雍在炮制领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些临证炮制法在清代发展到鼎盛,我看清代医案时常为医家精细的用药手法所惊叹。

例案18、庄敛之家里就发生了一件惨痛的事情,原来,庄敛之的老父亲病了。
  具体的症状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只是说诸位医生都认为是患了外感病,于是开了很多的解表的药物,然后最不靠谱的是,还让患者“禁绝饮食”,对于这种治疗方法,我实在是觉得不可理解,您要是说忌口,别吃什么生猛海鲜、大鱼大肉的,我能理解,但是这可好,连饮水都给禁了,别不是和这家有仇吧?可见当时的糊涂医生不少。
  然后,半个月以后,我们庄敛之同学的父亲就病危了,要说他还真够能挺的,要搁一般人甭说半个月,几天就挂了。
  这个时候,想起了缪希雍,于是就找人给缪希雍带个口信,希望他来给看一下。
  缪希雍听说以后,二话不说,立刻动身。
  我们前面曾经提到过,缪希雍这个人的特点是,只要听说哪里有人来请诊,不管多远,立刻就去,那是“千里必赴”。
  要说这位缪希雍真是位大侠式的人物,奔七十的人了(这一年是公元1614年,缪希雍六十八岁),在听说求诊的消息以后,马不停蹄,从他住的长兴到金坛,“三日夜驰至”,然后下马进屋,立刻开始给庄敛之的父亲诊脉。
  审证视脉以后,“顿足大叫”,说:“你父亲这不是外感病啊,这是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