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配料、制作程序以及规格等都有了严格的规定。到汉代,弓箭制作精美,大 

都镶有铜饰和玉饰,并制作出毒箭,即将毒药敷于箭镞之上,以增加其杀伤 

力。 

     弓箭在古代是一种远程作战的极具杀伤力的武器,在古代战争中起到极 

为重要的作用。在三国时期就有了诸葛亮草船借箭,以补充军火之不足的故 

事。到了清代,弓箭形制复杂,种类繁多。一般弓按官阶品秩的不同而定其 

尺度纹饰,箭依战斗、田猎、校阅、信号等不同用途而定其形式。弓有两种: 

习射所用,以榆木为杆,丝为弦;战斗所用,则以鹿皮为弦。箭也分为尖形 

和棱形两种,尖形的称“梅钺箭”,棱形的称“鈚箭”,以桦木或柳木为杆。 



                                 剑的由来 



     迄今发现最早的剑是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北京 

市琉璃河等地的西周墓中,都曾出土有柳叶形青铜短剑。 

     春秋时期的吴、越等国,剑成为步兵手中的利器,剑身加长。如吴王光 

剑、吴王夫差剑、越王勾践剑等,长度都在50厘米以上。战国时期,剑身继 

续加长,并已铸出脊部和刃部具有不同铜锡配比的青铜剑,其脊部柔韧,而 

锋刃坚利,提高了杀伤效能。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青铜剑 

长94厘米,剑身窄薄,刃部锋利,表面还进行了防锈处理,代表了青铜剑制 

造技术的最高水平。 



                                 矛的由来 



     矛是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由矛头和矛柄组 

成。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后来人们 

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在新石 

器时代遗址中,常发现用石头或动物骨角制造的矛头。奴隶社会的军队,已 

经使用青铜铸造的矛头。商朝时,铜矛已是重要的格斗兵器。到汉代,钢铁 

制造的矛头逐渐取代了青铜矛头。随着钢铁冶锻技术的提高,矛头的形体加 

大并更加锐利。西汉时骑兵逐渐成为军队的主力兵种,出现了专供骑兵使用 


… Page 17…

的长矛。 

     唐代以后,矛头的尺寸减小,更轻便合用。根据不同的战术用途,矛的 

种类也增多了。火兵器出现以后,矛仍是军中必备的冷兵器,一直与火兵器 

并用到清朝后期。 



                                鸣镝的由来 



     鸣镝也叫响箭、 箭、嚆矢。它的结构和功能不同于一般的箭。一般的 

箭头,无论是铁的、铜的、骨头的,都是实心的,而鸣镝的结构特殊,在小 

小的箭头上钻有像火柴头那样大的小眼,必须上下相通,能使空气流通。小 

眼的方向多半与箭杆垂直。这样的箭发射后产生一种呼啸的响声。 

     古代,军队的进攻发出信号,鸣镝就是一种。指挥官的箭囊里往往装有 

许多支鸣镝,需要时,指挥官便向进攻地点射击,士兵听到这一呼啸的响声 

后,立即向鸣镝的方向放箭或者进攻。三国时魏国著名诗人曹植写道:“揽 

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名都篇》)这两句诗就是描写鸣镝作为冲锋 

信号,指挥战士进攻南山的情景。 



                                战车的由来 



     战车出现于我国战国以前。那时由于武器原始,所以战车在战争中一直 

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车的多寡,往往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强弱,因此人们 

常常把强国称之为“千乘之国”、“万乘之国”。 

     我国古代战车的种类比较多,除了主帅乘坐的“戎车”和士兵们乘坐的 

一般战车外,还有一些特殊战车。如用来侦察敌情的“巢车”;专门放射箭 

支的“驾车”;用来弹射石块的“抛车”;用堆放滚木来冲撞敌人的“疃车”; 

还有用牛皮伪装的“轒辒车”等等。 

     古代战车多是轮式马车。有单套马或双套马的两轮战车,四套马的两轮 

和四轮战车。战车上一些军人驾驭马匹,另一些军人用矛、剑和弓箭作战。 

战车车辕上有时固定有矛,车轴上固定有镰刀,马身上披有铁甲。中世纪时 

西欧曾经使用有坚固高侧板的战车,车上乘有射手,甚至有轻型大炮,可通 

过战车侧板上的专门射孔进行射击。古代东方许多国家如埃及、亚述和波斯 

等国都使用过战车。 

     为了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世界上许多国家从60年代起,相继研制出一 

种步兵战车,它是在坦克和装甲输送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常为水陆两 

用,且可空运和伞降。最大时速:履带式为65—75公里,轮式可达100公里, 

车上可载一个8—9人的摩托化步兵班。 



                                装甲的由来 



     严格一点讲,大约在4000年前就有了装甲,那是夏朝的帝杼在作战中使 

用的。当然,那时的装甲不是金属,而是以生革和木藤为材料造的甲。 

     现在能查到的金属甲,要算商朝的最早。在河南安阳有一处殷墟,那里 

出土了商代的铜盔,铜盔上刻着兽皮般的花纹,上边插有羽毛,看上去十分 

威武。古埃及和古希腊在战争中也流行过铜制盔甲。 


… Page 18…

    秦汉以来,盔甲便以铁制为主了。赫赫有名的楚霸王项羽,作战时就穿 

着铁甲。三国时袁曹官渡之战时,双方的骑兵则是铁甲满身了。铁甲优于铜 

甲,因为铁的强度比较大不容易戳穿。金兀术用铁甲连环马攻宋,使宋将董 

先伤亡5000人马,显示了装甲的威力。然而,满身披甲的金兵也有破绽,岳 

家军看准了连环马露出四蹄,便用钩连枪击溃了金兵。 

    枪炮等火器大量使用之后,击到装甲上的子弹具有较强的穿透力,薄薄 

的铁甲无济于事了。于是出现了装在战船上的装甲,名之曰“铁甲舰”。邓 

世昌指挥的舰队里就有铁甲战舰。 



                               火药的由来 



    火药的产生,前后经过了大约1300年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 

期,有一位叫计然的人曾经说过:“石流黄出汉中”,“消石出陇道。”石 

流黄也就是现在的硫黄,消石实际上就是硝石。对于组成火药的另一种成分 

即木炭,我们的祖先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广泛用于冶金或取暖、烧饭了。 

    对干炭、硫、硝三种物质性能的认识,是火药产生的先决条件。而我国 

古代的炼丹家们,正是发现这三种物质性能的先行者。古代炼丹家们发现, 

硫黄可以和水银化合,生成红色的硫化汞。另外,它还可以与铜、铁等金属 

化合,这种制服金属的奇异物质,使炼丹家们万分惊异并欣喜非常。于是, 

他们以极大的兴趣,试图炼制出所谓神奇的“金液”、“还丹”。但在炼制 

过程中,有一点使炼丹家们愁眉不展的,就是硫极易着火飞升,为了设法擒 

住这条火龙,聪明的炼丹家们利用它和其它易燃物混合加热或发生某种程度 

燃烧的办法使硫变性,这种方法便是有名的“伏火法”。 

    伏火法的发现,为火药的发明打开了一条通路。另外,炼丹家们在改变 

药物性质时,常常使用硝。在长期的实践当中,炼丹家逐渐掌握了硝作为一 

种强氧化剂的化学性能。硝的引入,成为制取火药的一个重要关键。公元 7 

世纪,唐朝的炼丹家如孙思邈等人,就已经掌握了火药的初步配方。当时的 

 《诸家品丹法》、《铅汞甲庚至宝集成》、《真元妙道要略》等著作,都有 

这方面的记载。 

    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呈褐色,一般称为“褐色火药”或者黑色火药。它 

是硝酸钾、硫黄和木炭三种粉末的混合物,当把它们充塞进某种容器里,并 

使之燃烧时,由于体积突然膨胀达几千倍,就会发生爆炸。 



                               火箭的由来 



    我国唐代人将硝石、硫磺和木炭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黑色火药,成为 

我国四大发明之一。 

     到了唐昭宗天祐元年,在战争中使用了在箭杆上绑一个火药团的“飞 

火”,火烧敌军。宋朝时,军队的士兵在箭杆上绑上一个小火药筒,让燃烧 

的热气流向后喷出,箭就被推动向前。这种喷火的箭,称火箭。 

     1377年,我国出现了并联式“神火飞鸦”火箭,射程达300米远。1621 

年,人们又发明了“火龙出水”,这是最早的串联式二级火箭。 

     到了明朝,有一个小官吏,将47支大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手持两 

个大风筝,想借此飞上天空。他虽然失败了,但他却是世界上第一个乘火箭 


… Page 19…

企图飞上天的人。 

     1883年,俄国学者齐奥科夫斯基,提出液体推进剂的多级火箭方案,并 

设想出飞向月球的太空旅行计划。1942年,德国制成高达14米、用酒精和 

液氧作推进剂的“V—Z”火箭,并用来袭击伦敦。 

     1957年10月4日,苏联用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的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太 

空轨道。此后,美苏竞相发展各种各样的运载火箭,其中最大的“土星—5” 

型火箭曾多次将人送上月球。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己研制的运载火箭 

发射人造卫星成功。 



                                火炮的由来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炮的国家。 

     东汉时期,魏国曾发明过一种抛石的机械,它可以把石块抛出很远以杀 

伤敌人。这种炮也称之为“石炮”,它是火炮的前身。 

     火炮的最初形式是火药箭,火药箭始于唐末宋初年间。即在箭头上附上 

火药,点燃后发射出去。我国历史上试制火炮的先驱者是公元1000年的唐福 

和1002年的石普,他们所制造的火箭、火球、火蒺藜,都是十分成功的。 

     公元1126年,人们又创造了类似火炮的“霹雳炮”和“震天雷”等武器。 

 《金史》中曾有这样的记载:“火药发作,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 

与牛皮皆碎迸无迹,甲铁皆透。” 

     世界上第一门金属炮出现在公元14世纪中叶的元朝。金属炮的发明和制 

造,中间经过了100多年的时间。由于火枪和突火枪的射程有限,人们想通 

过提高枪膛里的爆炸力,来延长其射程。但由于突火枪的枪管是由竹管做成 

的,爆炸力太小,装多了又会炸伤自己人。迟至元朝,终于出现用铜或铁铸 

成的筒式火炮,这类炮统称“火铣”,又因为它威力大,被人尊称为“铁将 

军”。现保存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元朝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的铜火 

炮,是世界上最早的火炮。 



                                地雷的由来 



     最早使用地雷是在宋朝。公元1130年,金兵攻打陕州,宋军使用的“火 

药炮”,就是铁壳地雷。最早的地雷表面平滑,爆炸时碎片少,后来发展成 

表面有触角的地雷,当时称“蒺藜炮”,起爆装置也是由“信香”、“火钵” 

发展起来的。 

     国外最早的地雷是野战应用地雷,从15世纪起,在欧州要塞防御中开始 

使用。1768—1774年俄土战争中,俄国军队曾用漂雷来破坏德涅斯特河上的 

桥梁。1845年,俄国亚科比院士发明了用于防步兵应用(制式)地雷的电开 

团器。在1853—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特别是在塞瓦斯托波尔防御中,俄 

军成功地使用了各种结构的应用地雷。随着坦克的出现,又研制成了防坦克 

地雷。最早的工厂生产的防坦克地雷是1924年由苏联军事工程师卡尔贝舍夫 

提出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双方的军队都大规模地使用了各种类型的 

地雷。 



                               手榴弹的由来 


… Page 20…

    手榴弹即用以投掷的小型炸弹,是现代战争中在迫近白刃格斗前使用的 

有力武器。手榴弹源于我国。云南哀牢山彝族创造的葫芦飞雷 (亦称火药葫 

芦),是世界上最早的手榴弹,它是把火药和铅块、铁矿石碴或铁锅碎片等 

物,放入掏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