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五千年事物由来总集--军事分册-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部分 



                             军民之分的由来 



     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实行“受民受疆土”、封邦建国的诸侯分封制, 

各诸侯在封国内统揽行政、军事及经济等权,军和民是无分别的。当时人口 

少,生产力低下,部落氏族之间战争频繁,部落诸侯国民在不打仗时为民, 

打仗时人人参战,大家为兵。到了秦始皇赢政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 

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废除诸侯分封制,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 

在迁豪(将原六国权贵及各地富豪12万户迁居到京城咸阳附近,置于中央政 

权的监视和控制之下)的同时,下令收缴民间所藏的武器,运到咸阳加以销 

毁,确立“民任传输,兵任征战”制度,军资兵饷由民缴税赋承担,军民从 

此分开。 



                                民兵的由来 



     最早见于宋朝,宋《王海·兵制》载:“庆历五年,丁度为兵录五篇, 

宋祁为之序曰:凡军有四:一曰禁兵,殿前马步三司隶焉;二曰厢兵,诸州 

隶焉;三曰役兵,郡有司隶焉;四曰民兵,农之健而村者籍之。” 

     民兵,也就是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性的武装。从上可知,这种类型的武装 

我国古已有之,那种平时务农,战时打仗的办法,就属于民兵的性质,只是 

当时没有如此称呼罢了。 

     我国的民兵,是我国人民武装力量的组成部分,是人民军队的有力助手 

和强大的后备力量,是在中国革命斗争中发展壮大起来的。第一次国内革命 

战争时期,有工人纠察队和农民自卫军;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赤卫 

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民兵制度。 

     民兵中分基干民兵和普通民兵。中国民兵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踊 

跃参军、配合军队作战、坚持游击战争、支援前线、巩固后方等方面都作出 

了重大贡献;建国后,积极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配合人民解 

放军和公安部门,在守卫海陆边防、维护社会治安等方面也起到了不可低估 

的作用。 



                             军队称呼的由来 



     我国从商殷时代,就有了有组织的武装,不过那时不称其为军队,而称 

左师、中师、右师。到了西周,职业军队就更多了,禁卫军有6个师,宿卫 

军有8个师,每师2500人。春秋时,各大国都设上、中、下三军。战国时因 

步兵穿甲胄,故称“带甲”。汉代的中央部队因屯卫于京师长安城内北门, 

所以称“北军”,统兵官称“中尉”。汉武帝时又建立“南军”和警卫部队 

 “羽林骑”。唐代,唐玄宗以前实行“兵符制”,兵农结合。唐玄宗时,改 

募“ 骑”兵,又称“长从宿卫’”。后期,中央有羽林、龙武、神策、神 

威等十军。宋代的正规军称“禁军”。元代的主力部队是“蒙古军”,俘获 

的宋兵,则编成“新附军”。明代在京师及南京均设五军都督府,指挥京师 

及南京的各卫所。清代称“八旗军”,后来又增设蒙古“八旗”和汉军“八 


… Page 2…

旗”。 



                             三军称谓的由来 



     现在一般国家的军队,通常由陆军、空军和海军三个军种组成,统称为 

 “三军”。但“三军”之称,并非始自现代,早在空军、海军出现以前,古 

代军队中就有了。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军队,以“军”为最大的编制单位。“军”人数多 

少不等,有的几千人,有的上万人。小国一般设一个军或上下两军。晋、齐 

等国除设上、下军外,还设有中军,统称为“三军”。到战国时期的秦国, 

 “三军”的组成又与其他诸侯国不同。《商君书·兵守》称:“壮男为一军, 

壮女为一军,男女老弱者为一军,此谓三军也。”从此以后,“三军”的名 

称便一直用来泛指整个军队。 



                                阅兵的由来 



     阅兵是古今中外一种隆重的军事仪式,起源国不详,据记载,公元前, 

古埃及、波斯、罗马等国,已有阅兵的活动。在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有“观 

兵以威诸侯”的记载。如在桓公六年八月,曾举行“大阅”,陕西出土的秦 

陵兵马俑,就很像古代阅兵的阵式。现在的阅兵,通常是在国家重大节日和 

大型军事演习中进行,受阅部队多,礼仪时间较长。 



                           我国古代军旗的由来 



     我国至少在春秋战国时期,军队就已经使用旗帜了。各种各样的旗帜起 

的作用并不一样。有的表示身分,如国王的旗帜叫常,上面画的是日月,寓 

意天明。主帅立黄牙旗,在军中居于中央,其他将领也都有表示自己身分的 

旗帜。有的表示方位,有青、赤、白、黑、黄五旗。青旗表示东方,赤旗表 

示南方,白旗表示西方,黑旗表示北方,黄旗表示中央。黄旗即帅旗。有的 

指挥队形阵式,在战斗或操练时,举青旗布直阵,举白旗布方阵,举赤旗布 

锐阵,举黑旗布曲阵,举黄旗布环阵。有的和鼓、金、角之类的器材互相配 

合,用作军中通信,保证上下联络畅通。有的旗帜上缀有牦牛尾,下面有五 

彩析羽,是用于指挥和开道的。另外,还有一些作专门用途的旗帜。这些旗 

帜,根据用途和不同的身分,有多种颜色、尺寸、图案、装饰和形状。 



                                军衔的由来 



     军衔产生于15—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和职业军队建立的时期。军衔一词 

最早出现于1578年的法文当中,意为“等级的台阶,不同头衔的队梯或职衔 

的等级”。 

     我国古代从春秋时期就陆续出现了元帅、将军、校尉的称号,这比西欧 

国家早了十几个世纪。1984年,清朝政府决定仿照西欧国家军队编练新军。 

到 1904年建立了新军的阶位、品级体制,从此进入了采用军官衔级新制时 

期。 


… Page 3…

     中国人民解放军从1955年实行军衔制,1966年被取消。六届全国人大 

二次会议通过的新兵役法规定,恢复实行军衔制。1988年7月1日,七届人 

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批准通过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官衔条例》,中断了 

23年之后,我军又开始实行新的军衔制度。 

     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都实行军衔制。各国对军衔等级的设 

置,大都采用西欧式军衔体制。 



                           军衔汉语名称的由来 



     我国现今采用的军衔称号,是北洋政府于1912年8月命名的。 

     元帅:渊源于《左传·僖公二十七年》所载晋文公的“谋元帅”,唐代 

设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最高统帅,宋有兵马大元帅,元有都元帅、元帅。 

     将军:春秋时晋国以卿为将军,战国时始为武官名,汉代将军名号颇多, 

魏晋南北朝更繁,隋唐以后,历代皆设有将军官名。 

     校: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统带一校之官称校尉。汉武帝初置中垒、屯 

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等八校尉,为专掌特种军队的将 

领,其地位略次于将军,后通称将佐为八校。晋武帝时设有军校,为任辅助 

之职的军官。清代有步军校、护军校等官职。 

     尉:春秋时晋国上中下三军皆设尉,秦汉时太尉、大尉、中尉地位颇高, 

以后带尉字的官号地位逐渐下降。唐代折冲府以300人为团,团设校尉。明 

清时的卫士和八九品队官称校尉,清代七品官中有正尉、副尉。 

     士:夏商周三代,天子诸侯皆有上士、中士、下士之官,是卿大夫以下 

的低级官职,秦以后间有袭用古制而以上、中、下士为官职者。 



                                军官的由来 



     军官一词,在我国古籍中,最早见于公元1世纪东汉人班固所著《汉书·百 

官公卿表》该书称:“搜粟都尉,武帝军官,不常置。”就是说,“军官” 

一词在公元前  100多年的汉武帝时就出现了。当时只是把掌管军粮的官员 

称为“军官”。宋代以后史籍中的“军官”就是泛指武职官员了。如《宋史·官 

职制》中说,“洪迈欲改三衙军官称谓”;元代将官吏区分为军官和民官两 

类,但在职官制度的用语上仍以“文武”相称。 

     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十一月十四日,练兵处和兵部在《另定新 

军官制事宜》的奏折中提出,新军设“三等九级军官”,“上等军官曰都统”, 

 “中等军官曰参领”,“下等军官曰军校”。这是“军官”一词正式用于官 

制的开始。但光绪三十一年八月,练兵处和兵部在 《续拟陆军人员任职等级 

及补官体制摘要章程》的奏折中,明确规定,军官主要是指部队和军事机关 

的指挥官及参谋人员。此制一直被旧中国历届政府所沿用。我党领导的革命 

军队在实行军衔制以前,有时也称干部为军官。实行军衔制以后,就把在军 

队中工作的少尉以上干部称为“军官”。 



                                将军的由来 



     古代没有将军,管民政的叫司徒,管经济的叫司空,管军事的叫司马。 


… Page 4…

由于军队数量很小,天子也只有六军(每军2500人),诸侯最多不超过三军。 

当时每军的统率也不叫将军,而叫卿,卿以下叫大夫,大夫以下叫士。 

     到了春秋时代,诸侯为了扩大势力范围,不断增加兵力,因此,大国诸 

侯常常拥有三军以上的兵力,而编制上却只有三军。只能设三卿。于是,就 

把扩充军的统帅称为“将军”,意即将领一军的意思。以后军队数量越来越 

大,将军也就越来越多了。作战时军队得由一人统率,因此,在将军中选拔 

出“大将军”或“上将军”来全盘指挥。 

     到了汉代,军队数量更多,单设一位将军也管不过来了,于是又出现了 

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等级别。以后,各朝将军的名称虽不尽相同, 

但将军分成许多级别这一原则却是相通的。 



                              娘子军的由来 



     隋朝末年,李世民推动他的父亲李渊起兵反隋。李渊的三女儿李氏回到 

陕西雩县故乡,散发家产,招募了大批士兵,又联络各地的农民武装,合并 

了几支零散的起义军,兵力扩充到7万。公元617年,李氏率领着这支队伍 

和李世民在渭北会师,宣布了隋王朝的末日。李渊称帝后,李氏被封为平阳 

公主。这以后,李氏统领的军队号称“娘子军”。 

     至于女子为基本成员,又有严密组织的娘子军,则是从太平天国的女军 

开始的。太平天国的女军是在男女平等的政治纲领指导下成立的,以前、后、 

左、右和数字1至8来编排番号,共40军,每军2500人,总计10万之众。 



                               步兵的由来 



     据史书记载,我国最早的步兵部队,产生在春秋时期的晋国,而第一次 

独立使用步兵作战的地点,则在今天山西省太原市附近。 

     春秋时期,中原一带的诸侯交战主要是车战。公元前632年,晋文公重 

耳为了对付戎狄族的武装侵扰,建立了“三行为伍”独立于战车建制以外的 

步兵。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它主要任务是担任边防和卫戍任务,并不是军 

队中的主力。直到公元前541年,在太原附近发生的一次与戎狄族的交战中, 

步兵的作用才第一次得到充分的发挥。“步兵”一词,最先见于公元前325 

年的一部兵书《六韬》之中,到西汉初期,才作为正式的军事术语使用。 



                               骑兵的由来 



     骑兵即骑马作战的部队,起源国不详。在我国,骑兵源于春秋战国之交。 

传统的看法是在战国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后才有了骑兵。事实上春秋时 

期,秦穆公的“畴骑”,就是中国最早的骑兵。“畴骑”,见之于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