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乘无量寿经解+-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下法藏菩萨,再度启请。
  法藏白言:斯义宏深,非我境界。惟愿如来应正遍知,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若我得闻,如是等法,思惟修习,誓满所愿。
  「斯」此也。「宏」大也。「境」者,心之所游履攀缘者,谓之境。如色为眼识所游履,谓之色境。乃至法为意识所游履,谓之法境。又实相之理,为妙智游履之所,亦称为境,亦属法境。「界」者,界域。「境界」,指所观之境、之界域。又《无量寿经笺注》曰:「自家势力所及之境土,又我所得之果报界域,谓之境界。」「演」宣说也。「如来应正遍知」即如来、应供、正遍知,乃佛十号中之三号。此乃简称,以代表佛之十号。
  此段大意为:法藏菩萨答曰,此义太深,超我境界(若通俗,勉强可作水平解),于是再度请佛广说无量佛刹,我若闻后,定能如法修习,圆满所愿。
  峻谛师云:「斯义弘深。非我境界者,亦有三意:(一)谓菩萨常途净土之行,我已知之。今欲得诸佛土之中最胜净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二)谓实虽随各自乐欲,应摄取之。今欲五乘齐入报土。斯义弘深,非我境界(报土乃法身大士所居,今令二乘、人天乘齐入报土,故非凡情所能测。)。(三)谓虽法报高妙,非菩萨之分。我能经无量劫,当克获之(法报二身,经无量劫,必可悟证,但当下尚非其分,故下云非我境界。)。斯义弘深(广大谓弘,幽邃谓深),非我境界也。虽有三义不同,抛却己分,专归佛力,斯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峻谛师「开他力门」之说,正明净宗超情离见,不可思议,究竟方便,果觉因心之无上妙谛。兹粗释之。伊谓法藏菩萨云「非我境界」者,共有三意:一、我虽已知诸菩萨摄集一般净土之行。但今欲摄最胜净土,超过诸佛国土,故「非我境界」。二、应摄之净土,其实际虽依本人各自之愿乐,但今欲五乘行人皆能生报佛之国土,乃十方之所无,故非我境界。五乘者:(一)人天乘,(二)声闻乘,(三)缘觉乘,(四)菩萨乘,(五)佛乘(即如来乘)。今欲令五乘行人同入报佛之土,迥异常情。人天乘,凡夫也。声闻缘觉乘,小乘也。今欲令凡小行人,等同大乘,与一佛乘之大菩萨,同登报佛净土,此义极深,故曰「非我境界」。三、法身与常寂光土,报佛与实报庄严土,境界高妙,非一般菩萨分内之常行。我可经无量劫,专精修习,而证得之。但我当下尚非其分,故曰「非我境界」。法藏菩萨此答,虽有不同之三义,但总是「抛却己分,专归佛力」。「非我境界」四字即是抛却己分,请佛明示,即是专求佛力也。上文中世间自在王如来答曰:「汝自思惟」、「汝自当知」、「汝应自摄」,此三个「自」字皆直指当人自性,开显妙心,正《观无量寿经》中「是心是佛」之玄旨。但欲一切众生内重己灵,明此根本,方能生起无量无边自觉觉他之妙行。今法藏菩萨再请曰「非我境界」,请佛广演,是即外慕诸圣也。峻谛师曰:「此乃法藏菩萨自开他力门也。」此语道破净宗玄微,世称净宗为他力法门。净宗所以能三根普被,一生成办,凡夫二乘例登不退,皆仗弥陀一乘愿海、六字洪名之力,此即仗他力。净宗之所以究竟方便者,即以弥陀无上果觉,作为众生因地初心,因达果海,果彻因源,因果同时,感应难思,此又是他力之妙用。更加以外圣易信,己灵难明。是以具缚凡夫但能信「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深信此两个「有」字,切愿往生,一向持名,即可如愿,迳登不退。是乃凡愚所同能,若独言究明自心,则唯上智所堪任。法藏菩萨于因地中,悲愿宏深,开显此他力法门,是以世称弥陀乃大愿之王。又密宗亦是他力门,同属果教,皆是从果起修。此殊胜难思之他力门,正是弥陀悲愿至切处,亦正是净密二宗方便究竟处。盖自他本来不二,肯仗他力,即是于此难信之法,能生净信。难信能信,全由当人之无上智慧,此即是自力。但能信入,老实念去,自然能所两忘,自心朗现,从事持达理持,即凡心成佛心。净宗之妙,全在于此。
  法藏菩萨陈明「非我境界」后,乃启请世间自在王如来,为之广说诸佛之无量胜妙刹土。我若得闻如是等等妙刹及其摄取之法,我当思惟修习,誓当圆满我之所愿。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高」者,上也,崇也,远也。「明」者,光也,照也,通也。《会疏》曰:「高明约具德。深广约愿心。谓持戒禅定,超胜世间,故谓高。方便般若,照究诸法,故谓明。远彻来际无挠(谓能远究达于未来之极处,而无阻挠),故谓深。周摄一切无遗,故谓广也。」「即为宣说」表佛说法。「悉现与之」表佛现土。世间自在王佛宣说示现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严净」者,庄严清净也。「圆满」者,「圆」为周遍之义。性体周遍为圆。满者具足之义。故「圆满」亦作「圆足」。故知「圆满」即华严宗圆明具德之义。
  「二百一十亿」,此有疑曰:若法藏菩萨当时所见限二百一十亿之数量,何以又云所摄佛国,「都胜无数诸佛国者」。此有二答。(一)据《华严经华藏世界品》意,佛刹无量,总有廿重,其围绕刹数即二百一十微尘数。今此经中,亦以二百一十标示刹土之数。暗合《华严》义即含摄十方无量之国土。(二)《大智度论》云:「阿弥陀佛先世时作法藏比丘。佛将导遍至十方,示清净国,令选择净妙之国,以自庄严其国。」由是思之,经意乃以二百一十亿刹,表十方佛刹。
  至于所说之二百一十亿佛土,为限于清净国土,抑亦兼及秽土。古德根据经文中「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有两异说。一者《嘉祥疏》云:「二百一十亿佛土,善因虽有强弱之分,然所招之土,同是七宝国土之粗妙应现。……粗之言大,妙之言美,明所现二百一十亿皆是大善之土耳。」据嘉祥师意,所现唯净。二者,通现净秽土。《净影疏》云:「粗,不精也。说恶说粗,令其舍远。说善说妙,使其修习。」是则所说二百一十亿佛土,有净有秽也。憬兴、义寂、玄一、望西诸师,亦俱云通秽。《悲华经》曰:所现佛国「或有世界,严净妙好。乃至或有世界,有大火灾」。是为兼有秽土之明证。
  又所现佛土,有报有化。《悲华经》曰:「或有世界,纯是菩萨,遍满其国,无有声闻缘觉之名。」是报佛之土也。又「或有世界,清净微妙,无诸浊恶」。是则化佛之净土也。尔时世间自在王如来,「应其(指法藏比丘)心愿」将此二百一十亿佛国报化净秽诸土之相,「悉现与之」,今其得见。「说是法时,经千亿岁」。以表说法现土之详尽,亦显时间延促无碍。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睹」亦见也。《甄解》云:「睹则眼见,见则慧见。如见分见,取推求照察义。」盖谓「睹」指眼见。「见」指慧见。即如唯识中「见分」所指之见。以「推求」与「照察」为义。今云睹见,则两者俱备。当尔所时,法藏比丘于世间自在王佛所现二百一十亿佛土,尽皆目睹心明。或疑法藏比丘在因地中,何能遍见十方诸佛净妙国土。答曰,《法集经》云:「菩萨摩诃萨,得彼诸佛如来天眼。」又《大智度论》曰:「天眼彻视,则不动而遍至。十方不来,比丘亦不往。如佛天眼故,十方国土皆悉一时睹见也。」据上经论,可知法藏菩萨摩诃萨,承世间自在王如来威神加被,得如佛之天眼。故能不动而遍见十方,于佛说国土。皆悉睹见。
  「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者,「起」亦是发义。更无有上,是曰「无上」。「殊胜」者,事之超绝希有者,曰「殊胜」。《会疏》曰:「无有此上,故云无上。超胜诸愿,故曰殊胜。谓庄严无上故,受乐无上故,光寿无上故,名号无上故,生因无上故,利益无上故。是总四十八愿大体。」
  「天人善恶」。判定善恶之性,诸说不一。兹撮要介绍如下:
  一、《菩萨璎珞经》以顺第一义谛为善,违第一义谛为恶。经曰:「一切众生识,始起一想住于缘。顺第一义谛起名善,背第一义谛起为恶。」经云第一义谛,即真谛,圣谛,胜义谛,真如,实相,中道等,亦即实际理体。谛者,真实之道理。此道理为诸法中第一,故第一义。若众生起一念顺理体为善,背理体为恶。此之判定,以理体为准。
  二、《唯识论》以顺益此世他世之有漏无漏行法为善。于此世他世违损之有漏行法为恶。论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人天乐果,虽于此世能为顺益,非于他世,故不名善。能于此世他世为损,故名不善。恶趣苦果,虽于此世能为违损,非于他世,故非不善。」是以顺益与违损而判定善恶者。
  三、净影判三种善恶:(一)「顺益为善,违损为恶。」此与《唯识论》同。(二)「顺理为善,违理为恶。」理者无相空性也。例如行布施,若能与施者受者及所施物皆体空无物,是顺于理,无相之行,是为善。若有所施能施及所施之物,存于意中,是为违理有相之行,即为恶也。如是则上从佛菩萨,下至阿罗汉,所修之善法名善。人天众生所修之善法,都是有相行,名之为恶。(三)「体顺为善,体违为恶。」此与(二)相兼,亦同于《璎珞》。法界真性,为己自体。体性缘起而成行德。所行只是自体,心无所缘,随心所欲而不越轨,是名为善。依此,则无论凡夫二乘,纵上至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凡是缘修之善行,俱名为恶。
  四、天台宗立六种善恶:(一)人天之善。五戒十善之事善也。然人天之报尽,还堕于三恶道,故亦为恶。(二)二乘之善。能离三界之苦,故名善。然但能自度,不能度他,故亦为恶。(三)小乘菩萨之善,慈悲兼济故是善。然未断一毫之烦恼,故名为恶。(四)通教三乘之善。三乘同断见思之烦恼,是为善。但堕于二边,不见别教中道之理,未断一分之无明,故亦为恶。(五)别教菩萨之善。见中道之理,是善。然犹为隔历之中道,不能见圆教圆融之妙中,所行带方便,不称于理,亦是恶。(六)圆教菩萨之善。圆妙之理,是至极之善。然此有二义:(1)顺实相之圆理为善,背之为恶。(2)达此圆理为善。着之为恶。着圆尚为恶,况复其余。上以达圆理为善,着圆理为恶,乃天台宗独特之发挥,其义甚精。
  「国土粗妙」。「粗妙」已见前注,粗者不精,妙者胜妙。义寂师曰:”净土之中有粗妙异。粗即变化,妙即受用。「义为:净土之中有粗与妙之不同。粗者,有衰有变。妙者,乃自受用或受用之实报土。」
  「天人善恶」者,因也。「国土粗妙」者,果也。人善则土妙,人恶则土劣也。故《会疏》曰:「夫国土者,即众生之影响耳。形修(长也)则影长,形短则影促。」盖谓土之粗妙如影,身之修短为形,因形定影,影必随形也。故《净影疏》云:「天人善恶,泛说一切诸土之因。国土粗妙,泛宣一切诸土之果。」
  「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法藏菩萨于诸佛国,善恶之因,粗妙之果,一一思量分别,穷深极微,达于究竟。「究竟」者,即经中真实之际,即一法句,清净句,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乃专一自心,选择度生所欲。开化显示,流出依正种种庄严,不可思议净土法门。得成大愿,惠予众生真实之利。又「一其心」者,即一心也,故本品名至心精进。一心者即真如也,如《止观》曰:「一心具十法界。」又《探玄记》曰「一心者,心无异念故。」又《教行信证文类》曰:「言一念者,信心无二心。故曰一念,是名一心。一心则清净报土真因也。」正如本经一心结得大愿。显一心乃报土真因。
  「精勤求索」。汉吴两译,均作「勇猛精进,勤苦求索」,故知「精」者,即精进义。勤为勤苦义。又求者,愿求也。索者,取也。
  「恭慎保持」。《汉译》曰:「我当奉持,当即中住。」「恭」者,敬也。「慎」者,谨也。诚也,静也。《汉译》「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