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1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广演诸佛无量妙刹’,这是求佛为我说法,说什么法呢?说十方一切诸佛修因证果,建立刹土接引众生这些事,法藏都希望知道,知道给自己作一个参考,自己然后怎样来取舍?怎样来修学?底下这一句话很重要,说明自己求学的态度。


  ‘若我得闻’,如果我听到了佛给我说十方一切诸佛的妙刹,无量妙刹我知道了。‘如是等法’,就是指诸佛无量妙刹,我一定思惟,我一定修习,誓满所愿,这个誓满所愿就是他前面所讲的;他作佛的时候,智慧光明,所居国土,教授名字,皆闻十方,那就是他的本愿。十方世界六道众生生到他的国土,统统作菩萨,这是把他自己求学的目标、方向、态度,统统表明了,老师才乐意教他。

  “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应其心愿。悉现与之。说是法时。经千亿岁。”


  这个学生他要真学,老师就要真教,所以诸位同修要知道,世出世间的善知识,好老师教学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学生认真老师就认真,学生不认真老师也不认真。认不认真没用处,学生求学只有一分意念,老师教学就教一分,为什么?学生就满足了。教两分,那老师白费一分口舌,学生装不进去,学生要十分认真求学,老师讲九分对不起学生,所以真正善友决定不吝法,问题是在我们自己求学的态度,求学的态度最重要,就是依教奉行。老师教我们了,我们有没有做到,教你放下,有没有放下,没放下,下一次就不教了。所以真正一个求学的人,不容易遇道。

  我往年在台中求学的时候,老师就常常感叹学生不容易,他常说:学生找老师难,老师找学生更难。所以师资之道,可遇不可求啊!到那里去找?我以后在外面讲经,常常感觉到一个人非常孤独,总希望多有几个同学,作个助缘作个帮手嘛!所以每一次回到台中见李老师都劝他多教几个学生,我这个话前后至少给他讲过二十遍以上,每一次见到我都会提一提,劝他多教几个学生,最后有一次他就很不客气,他说这样好了,你替我找学生,我从此以后不敢再开口,为什么呢?我想我找不到学生,我到那里去找到一个傻瓜学生?百分之百的服从,老师教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想一想找不到,现在学生不听话啊!表面听话,转过头来就不是那一套了。所以我才真正体会到李老师从前讲老师找学生难啊!太难了!学生表面看到老师讲的都点头,掉个头来,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不容易!实在不容易。

  世间自在王有福啊!遇到一个阿弥陀佛这么好的学生,我想他老人家生生世世教化,这个学生是最听话的、最好的,真的是百分之百依教奉行的人。

  所以世间自在王佛知其高明,高是讲他的德行高,明是讲他的智慧大,真正有德行、真正聪明,教学是以德行为第一个项目,孔老夫子教学四科,他第一科就是德行。所以诸位晓得什么叫做教育?教育第一个就是品德的修养,这是列入最重要的一个科目。第二个是言语,我们古人常常有比喻说:舌头是一个人一生当中祸福之门。说话要谨慎小心啊!往往我们自己随便说话,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言语当中得罪人,跟人家结下冤仇自己都不晓得,到后来报复之惨烈,不晓得这个祸根从那里生的?所以这个言语多重要啊!言语列在教学是第二个科目,这个是教育的大根大本。中国古时候教育从小就要学生应对,对长辈、对平辈、对晚辈,什么样的态度?什么样的言语?学这个东西。德行里面自身的身心的修养,人伦的关系,你才晓得做人,人与人的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君臣关系,这个要清楚啊!要明了,然后才能够跟人和睦相处,才有一生的幸福,家庭美满,社会的和谐,国家的富强,天下太平,教育的目的是如此。

  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教育的目的啊!今天社会这么乱,社会怎么乱呢?家庭乱,家庭怎么乱?自身乱,本身没有受过教育。所以以德行列在第一位,你好学没有德行,老师不会教你的,老师如果教你,你将来能力强,在社会做的坏事更多,所以第一个是观察德行。

  法藏确确实实有高尚的品德,有聪明智慧,这好教,老师教起来不费力气,他领悟的快。‘志愿深广’这一点特别难得,他有大悲的愿力,所以‘即为宣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功德严净’,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是表法的,依华严经跟大智度论,这二百一十都是代表圆满的数字;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刹土一个也不漏,它是代表圆满。密宗里面用二十一代表圆满,二十一的十倍就是二百一十,前面贤护等十六正士,十六也是密宗代表圆满的数字。所以此地的二百一十亿不是数字,数字就不大了,那就漏掉太多了,就不能说是圆满的了。这一些诸佛刹土里面的功德,功是修因,德是果报,正报依报,这个德跟得失的得是一个意思。修功而后才有德,才能够得到啊!你自己没有功那来的德呢?所以功德两个字要认识清楚。

  现在有很多人把功德两个字错解了,认为在佛庙里面捐几个钱就做了很多功德了,这是错误的,功德不能用金钱买来的,金钱买不来的,在寺庙里出一点钱那是种福田,是福德,功德没有,功德要自己修的。所以粱武帝当年在世的时候,他是佛门大护法,他以他的地位财富在国境之中建了四百八十所的寺庙,度出家人;就是帮助人出家,几十万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粱武帝跟他见了面就很自豪地说:我替佛教做这么多的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了个老实话,说他并无功德,粱武帝听了这一句话就很生气,就不护他的法,搞得达摩祖师没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假如达摩祖师那个时候要点点头说:你老人家功德很大,粱武帝是不是就护他的法啦!还得了吗?假如粱武帝要问:我的福报大不大?福德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啊!功德是戒、定、慧,持戒修定是功德,这个东西不是拿金钱能买得到的,也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一定要自己修,要持戒,戒律我们在讲席当中已经说得很多很多,持戒就是守法,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看到持戒这两个字,戒、定、慧三学,看到戒就不要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你把那个戒想得那么窄小,错啦!戒律的意义非常广大,老师的教诫要遵守,老师教我们一门深入啊!昨天新加坡演培法师到台湾来,我们谈了很多,谈到从前他在观宗寺的教学,就是一门深入,除了本宗的教学之外,其他任何宗派经典都不准看。所以他那个时候年轻,在观宗寺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心里面都不服,到以后才知道那里面真是有道理啊!因为他的教学不是教你博学多闻,目的是教你修定啊!修戒定慧的啊!你能够遵守他这个方法去修行,你容易得清净。所以他的目的是在修清净平等觉的,他不主张广学多闻,等到你心地真正清净平等了,然后再开放,再广学多闻,那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心没有得到清净绝对不许可。换句话说,第一个阶段是品德的修养,第二个阶段是学术的修养,分两个阶段的。你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在家庭里面父母的教诫,朋友的规劝,往往我们自己有过失不知道,朋友看到了,他来劝告我们,只要是对的我们一定要守,一定要改过,这统统叫持戒,你才晓得持戒的意思是多么地广啊!乃至于晚辈、下人看到我们过失,告诉我们,我们也要遵守改过自新。所以看到这个戒就想到佛在经上讲这个是死在字句之下,不懂得佛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啊!你死在字句里面,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呢?所以唯有真正守法的人,他心清净,心清净就能开智慧,这个叫功德,戒是功德,戒是改过自新是功德,定是功德,慧是功德,这是讲的这个。

  ‘严’是庄严美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得很美好,我们这一副长相是你神识投胎的时候依照父母相貌变现出来的,为什么呢?喜欢父母,你不喜欢你就不会来投胎了嘛!喜欢父母就自自然然变成父母那个样子,现在人不懂这道理,认为是遗传,不是的,是神识来投胎的时候取的相,出生下来想改也不能改啦!但是诸位晓得能改,不能那么快地改,要慢慢地可以改,从那里改呢?从心改,所以四十岁以上相貌就不是你投胎那个时候来的,叫后天的,你在这个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你的心地善良、心地温厚,相貌就是厚重善良之相,慈悲之相;心胸险恶相貌就不善。所以四十岁以后相貌就要自己负责了,那就不是你投胎来的,相会变啊!相随心转啊!所以一个真正有修持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你想骗他,骗不了,为什么呢?你的心思都挂在相上,有学问有功夫的人一看就知道了,你这个心是清净还是染污?是善是恶都能看到一个大概。所以要想自己相貌好,先要修一个好心,相随心转嘛!心好相就好了,这多重要啊!太重要了!心好相好境界就好了,境界是环境,环境就好了!为什么呢?依报随着正报转,你相好是有福啊!有福的人他就住在福地,看风水的人常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啊!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福报的人,这一块是福地,他住不住的,他住在这个地方总是别别扭扭的住不安,几天就般走了,没有福啊!所以你就晓得修福多重要。

  佛,称为二足尊,二,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足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成佛就是福报圆满了、智慧圆满了,两种圆满叫二足尊。福慧当中他是第一,第一福德、第一智慧。所以不可以把他看作二足,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那就错了!那是误会!大错特错了!由此可知,依正庄严都要从心地上修,修因才能得到果报,庄严要清净,那才是真正的庄严。庄严是美好,美好而不清净那是假,那不是真的,天公很美好,不清净,所以他是有漏的福报,不清净嘛!清净就是无漏的福报,那可就不得了了。无漏的福报我们通常都称为功德,因为净是功德,严是福德,严是庄严美好是福德。严净合在一起,那个福德也变成功德了,功德可以包括福德,福德不能包含功德。

  ‘广大圆满之相’,广大是讲十方无尽诸佛刹土,太大了,圆满是完完全全讲解给他听,没有漏掉的、没有缺失的,全部都给他说出来了。

  ‘应其心愿。悉现与之’,不但讲解给他听,佛有神力,把诸佛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去参观。换一句话说,他不但听佛所说,而且真正见到、听到啊!就像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面讲观无量寿经的情形一样,释迦牟尼佛把诸佛刹土现出来让韦提希夫人自己去看,那时候看不是夫人一个人看见的啊!宫中还有五百个宫女同时看到,统统看了之后,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释迦牟尼佛主动推荐的,是把十方世界统统展现给你看,你喜欢那个世界?我教给你怎么修法,让夫人自己选择。世间自在王佛也是这样的,把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都展现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让他看。

  ‘说是法时。经千亿岁’,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他告诉我们两句话,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老师有耐心教,说这个是千亿岁,这么长的时间,学的人也学不疲倦,这么长的时间来修学,我们今天修学的时间稍微长了,大家都不肯干,怎么能成就呢?怎么能够跟法藏相比呢?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短时间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啊!那个时候人的寿命长,四十二劫,所以他有这么长的时间来教学。我今天劝诸位同修,劝你们学一部经,学十年,如果你们要嫌长,那成就就很有限啦!十年学一部经,说老实话,才能学得透彻,学得彻底啊!真的把一部经消化掉了,学到了,十年学十部经,等于一年学一部,学一个皮毛而已,一年要再个五部十部,那更是开玩笑了,什么都学不到。第一部经要十年,第二部经给诸位说;二、三年就行了,第三部经大概半年就行了,第四部经一两个月就行了,愈学愈快,而且保证你所学的部部都通达,部部都圆满,那才叫真正快速的成就,你不用这个方法,一切经一生都不得其门而入,这个话你相不相信呢?你要相信,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这就是持戒啊!就是得定了,为什么呢?心里面不打妄想了,不想再学第二部经了,心定了,一门深入就是慧,戒定慧三学立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