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5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念,不能够把习气断掉,不名无上正等正觉,就是不能称为究竟圆满佛。所以你要知道,这是假相,当体即空。《般若经》上说得好,一切法,无论是世间法、出世间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无所有,你起心动念错了;毕竟空,你分别错了;不可得,你执著错了,你们想想看对不对?你要是放下妄想分别执著,你全对了,那叫修圆行。
  底下这两句话说得好,不为无边所寂,无是空的这一边,谁堕在空的那一边?二乘。声闻缘觉,妙有是假的,他不要了,他就住在空里头。虽然证得空里,不起作用,对於自己不能向上提升,又不能够教化众生,所以佛在大乘教里头常常呵斥他们,说他们错了。虽然没有堕在有边,他堕在空边。六道凡夫堕在有边,以为这些幻有是真的,是实在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不知道,他认为这一切现象是真的,这个错了。所以你执著在有边就有六道轮回,你执著在空边就有声闻缘觉,不是菩萨。菩萨行中道,两边不著。
  诸位再记住,现在科学家讲的相对的,空有是相对的,真俗是相对的,真谛跟俗谛是相对的,真空跟妙有是相对的,如果我们还要分别执著佛法,给诸位说,佛法就变成世间法,不是佛法。所以法没有世间、出世间,人只要离开分别执著,一切法都是佛法,如果有分别执著,一切法都是世间法,为什么?你没有离开相对,爱因斯坦讲的相对论你没有超越。只要你落在相对里面,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为什么?六道轮回是相对的,这是事实真相。所以菩萨高明,即有即空,空有是一不是二,体空相有,两边不著,在一切法里头得大自在,这叫行中道,所以他不为无边所寂。阿罗汉是为无边所寂,他住在寂灭里头,九次第定,刚才讲了,既不能利己也不能利他,为什么不能利己?不开智慧。
  不为有边所动,为有边所动的是凡夫,六道凡夫。不动不寂,这就直入中道。假相里面晓得了不可得,《金刚经》非常好,「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虽是妄相,可以用这虚妄提升自己,可以用这妄相帮助众生,帮助众生断恶修善,帮助众生破迷开悟,帮助众生转凡入圣,自他两利,这叫中道。两边不著,两边不立,不即不离,这是直入中道,这叫圆行。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你真的是明白通达,於一切法不再去分别执著,你的根性就叫圆根,圆人的根性,圆人根性无论学什么法都是圆法,念这句阿弥陀佛也是圆法,无法不圆,圆融无碍。无碍是《华严》境界,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这才叫圆融。
  下面讲德用,「其位德用之圆,全引今经」,这是说智者大师。天台宗他们主修的经论是《法华经》,智者大师在「圆顿止观」,这算是他发明的,他是根据经典建立一种修学的方法叫止观。止观里面有圆顿止观,这是最圆满、最殊胜的,不是次第止观,圆顿止观,依什么?就是依这品经。圆顿止观里面讲的位、讲德、讲用,他总共是讲了闻圆法、起圆信、行圆行,后面还有圆位、圆德、圆用,这三种完全引用这品经,今经,我们现在学的这部经。
  「若自取当经,闻圆即闻上同时具足等十种玄门,及依正无碍等,依此起信,即是圆信。」圆行,圆行是前面的一品,净行品就是圆行。现在我们读的这一品,里面多半,广就是细说,细说圆德圆用,这品经里头要给我们说这个,圆满的功德、圆满的应用,好!学以致用,如果学了不知道怎么用法,就是你所学的不能把它活活泼泼应用在生活上,应用在工作里,应用在处事待人接物,那你叫白学了。
  中国古人讲的话说得好,读书有什么用?有用,什么用?读书在变化气质,把不好的气质统统都给它改正过来,这就变化了。最明显的例子,许许多多同学,男女老少都有,听了弟子规的课程之后,才真正明白体会到自己对父母不孝,对不起父母,对不起家庭,听了之后痛哭流涕,尔后就真的改进,变化气质;感人的事情很多。如何能帮助他一直向上提升?那就是天天读、天天干。三天不读,三天不干,你的老毛病、习气又出来了,这是什么?每天读,每天做,把烦恼习气压住。必须天天读、天天干,连续不断干上三年,为什么一定要三年?中国古人说得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三年是一千遍。一年三百六十遍,三年千遍,三年下来,你的心定了,换句话说,你应该得到像净土宗讲的功夫成片,有功夫成片你就能收到效果,也就是说有效了。
  这段文里面,闻圆就是闻圆法,在《华严经》里面祖师大德提出来,同时具足十玄门,依正无碍。正报是我们的身心,依报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无碍,我们的身心跟环境可以和睦相处,与一切人和睦相处,与一切事、一切物也都能和睦相处,里面没有丝毫冲突,天台的圆顿止观於是就落实了,落实的功德利益那就是这品经所说的。
  十玄门也叫做十玄缘起,如果要是细说要好几个小时,在《华严经》玄义里面说得很清楚。往后到入法界品我们要换本子,要换《华严经》贞元年间所翻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这品经是全文,很难得,《华严经》就是这一品没有缺失,全文到中国来,所以这品经是完整的。分量很大,有四十卷。清凉大师给它做注解,疏,没有钞,只有疏。清凉大师疏的前面也有十玄门,所以十玄门往后我们有机会讲到。
  这一次我们讲这部大经的时候,前面的玄义没有讲,只是有简单的讲经的缘起,介绍经题,明宗论用,我们就入经文,为什么?没有学过全经,讲玄义怕听不懂。玄义是对什么人讲的?对学习《华严》的人讲的。全经大意,等於说是清凉大师学习《华严经》的心得报告。所以对一个学《华严经》的人,他不愿意听经文,因为经文很熟了,他要听你学习的心得报告,可以提供他做参考。所以我们这次讲经把这一大段省掉,什么时候讲?全经讲完之后讲玄义,那就有味道了。清凉大师当年在世为什么先讲玄义?因为大家天天都学《华严》,所以提出讲玄义(就是讲大意,全经大意)没有人不欢喜,每个人都在学习,听听清凉大师你是怎么学的,用意在此地。这就是今天我们的根性跟过去的根性不一样,方法当然也有差别。
  十种玄门在丁福保居士编的《佛学大辞典》也相当详细,我看了几遍也特地把它摘出来,同学们如果需要参考可以赠送给大家,在这个地方我就想省略掉。下面李长者的《合论》也非常精彩。我们学这部经是有两位老师帮助我们,一位是清凉,一位是李长者。尤其是难得的道霈禅师,他是干隆年间的福州鼓山涌泉寺的方丈,通宗通教,难得的一位大德,把经论会合起来,简化了,便利於初学《华严》的人做参考,所以我们这一次选这个做为我们学习的课本。
  现在我们看《合论》,论,「将释此品,约作五门分别」,这是《合论》里面的玄义。玄义,五门就是分为五大段,这五大段第一个是「释品名目」,这是解释品题。第二个「释品来意」,第三「明品之宗趣」,第四「明信心退住」,第五「随文解义」。跟清凉大师在此地,你看他只讲一个来意,这一品的来意,这一品的品名,这一品的宗趣,大致上差不多。但是他里头有一段说明十信位,信心的退,住就是不退,有退有不退。什么条件之下会退心?什么条件之下不退心?这当然对我们初学来讲也非常重要。「随文解义」,这是相同的。
  我们现在先看第一段,「释品名目者」,这是解释品题。「何故名为贤首」,为什么要称他为贤首?「为依行立菩萨之名」,所以这个名字的来由是菩萨他所修的行;换句话说,名号是表法,顾名思义,知道菩萨修的是什么。「依菩萨所说之法及行,立品之名为贤首」,这是为什么这个品题要叫做贤首品。贤首是菩萨名,菩萨修贤首之法,称为贤首菩萨。
  我们再看下面对於菩萨名号的解释,「以明信解如来因果」,诸位在此地你就要体会到佛法始终不离因果,重视因果,这个因果是如来所修之因、所得之果,这个菩萨他能信、他能解。「普贤五位行门」,五位行门就是下面所说的,「心行调柔」这是第一,「顺和正直」这是第二,「深心正念」这是第三,「乐集善根」这第四,「常念利生」这是五。具足这五位行门,「名之为贤」。这五句很重要,虽然清凉那边也有讲,我们重讲一遍不算多,为什么?没做到。
  大乘教的好处就在此地,跟中国圣人心量不一样。中国圣人讲东西只讲一遍,不再重复,重复叫废话,写文章重复叫累赘。可是佛法不是如此,佛法我们看到说法的时候重复很多,经文里面重复的也非常之多,这是什么?这叫大慈大悲,这叫善巧方便。诸位想想,天下有几个人听一遍就觉悟?不但一遍你觉悟不了,十遍你还是不悟,百遍还不悟,千遍有几个悟的,到万遍,悟的人就渐渐多起来,所以佛说法不厌重复,这个道理我们要懂。不可以拿中国圣贤的标准去衡量佛法,各有各的用意,各有各的善巧,各有各人督促的对象。
  所以佛法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儒家的教学可以说对象只对中上根,下根就不教。夫子说得好,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夫子就不愿意教他,为什么?太笨了。至少你要有举一反三的能力,闻一知十的能力,夫子喜欢教你。教你一样就懂一样,孔老夫子不愿意教这笨学生,但是释迦牟尼佛慈悲,再笨的学生他都愿意教,他不厌其烦,所以慈悲方便超过夫子,这是我们应当要学习的。
  特别是在现前这个社会,疏忽圣贤教育的时间久了,脱节了,染上不善的风气太多太深,要让大家回头真难,真不是容易事情。读「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一开口就问,你老人家到我们国家来,对我们国家有什么利益?孟子听了之后,回答梁惠王说,「亦有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这就是孔孟为什么在当时得不到这些诸侯的重用,志不同,道不合。孔子、孟子心目当中是仁义,推行仁义的政治,仁义的教化,当时这些国君他们心目当中只有利,利跟仁义恰恰相反,争名夺利。现在这个社会可以说争名夺利达到最高峰,过去历史上没有过这样的现象,虽然有争名夺利,没有现在这么普遍,没有现在这么样的深刻。太史公(就是司马迁)对这段文字,他有很深的感慨。
  利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反过来,仁义是社会安定的根本。我们想想现前这个社会、现前这个世界,动乱的,你就晓得动乱的根源是什么,大家争利,所谓是为了利就能做出损人利己。他要利,要利己一定就损害别人,每个人都是这个观念,人人都损人利己,他怎么不冲突?他怎么会不产生矛盾?冲突发生了,严重就是斗争、战争。现在要是战争的话,那就是讲世界末日。所以晓得整个社会动乱的根源,家庭不和的根源,夫妻不和的根源,父子冲突的根源,你想想,要用一个字来答覆就是利。我们学佛要救自己、要度众生,从哪里做起?要把名利彻底放下,这是救自己。只要有个名利心,就迷了你的心窍,换句话说,你不会开悟。
  佛菩萨教我们舍弃、远离,祖师大德教我们放下,舍弃什么?放下什么?首先你要把名利给放下,不是好东西。我们无量劫来在六道里头搞生死轮回,什么害了?第一个业因就是名利。首先要把身外之物放下,到最后就是要把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这是一条活路,断恶修善的路,破迷开悟的路,转凡成圣的路,永脱生死轮回的路。所以我们成天被名利所害,自己是完全不能够觉察,天下可悲的现象还有比这个严重吗?一个人生活在世间所需求的不多,何必要争它?古人讲得好,日食三餐,夜眠六尺,只要衣食足了,够用了,有一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你要是舍弃名利,你得大自在,你的生活多么快乐!何必要堕落在名利圈套里面自寻烦恼,痛苦无边,错了,真的是错了。
  所以菩萨所修的这五门,这五句我们真的要学。头一个,「心行调柔」,这句话怎么学?最重要的一个字就是柔。柔的反面是刚强,心行刚强的人不会长寿,性情刚强的人一定多病,我们常讲脾气不好,容易冲动,这不但不是菩萨道,不是善道。如果他的福报大,过去生中修的福报大,他是修罗道、是罗刹道。要是没有福报,他是畜生道,他是饿鬼道,他是地狱道,不是人天,人天心行柔和。
  第二句,「顺和正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