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_净空法师__第1401-1600集-第1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掉。什么原因?不会,不会用心;人家念的会用心,我们念的不会用心。什么叫会用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把分别执著念掉,那叫会念。不会念的,念阿弥陀佛里头有分别、有执著,不会念;不会念的没有功德,会念的有功德。会的程度又不整齐,不一样,所以功德大小不相等。几个念佛人懂这个道理?
  真正功夫用功之处是在生活,是在工作,是在处事待人接物。这个时代,世界上许许多多的冲突发生,有不少同学来问我,这种冲突怎么化解?那你就想,冲突怎么发生的?你把原因找到,然后把原因消除,冲突不就化解了吗?这是真的,这不是假的。冲突真正的起因在对立,那我们想想,我们自己冷静去思惟、去观察,我跟人有没有对立?我、你、他,就对立了;我不是你,我不是他,一对立,烦恼起来了。起什么烦恼?贪瞋痴慢起来了,我总比别人高一等,别人总不如我。
  从前李老师给我们讲经的时候,举比喻说,说得好。李老师说傲慢哪个没有?在古时候,街上讨饭的叫化子都傲慢。你仔细去观察,他虽然是坐在那边托个饭碗在那里讨饭。富贵人从他面前经过,他看一看,哼一声,「有什么了不起,不过有几个臭铜钱而已」,你看他说话多傲慢!他没有瞧在眼里。李老师给我们提起,我们想想小时候在家乡有要饭的,真的是这样的。所以《礼记.曲礼》里面讲「傲不可长」,儒家是讲人道,不是讲出世,出世这个傲不可以有。没有讲出世的,都知道有傲慢,希望傲慢不要再增长,这就很好,傲慢再增长就不好了。所以它不断烦恼,它伏烦恼。佛法是断烦恼,不仅是伏,要断,不断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
  这个地方你就知道佛跟儒不一样,儒家能伏住,克服住,就很满意了,就是君子,就是圣贤。佛法不行,佛法你说不断见思(贪瞋痴慢都属於见思烦恼)你就不能够超越六道,你就不能证得阿罗汉果,一定要断烦恼。烦恼断了,见思烦恼断掉了,也就是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执著没有了,这就超越六道。超越六道,这是四圣法界,四圣要断分别,尘沙烦恼,分别要断!不是伏。
  我们现在在日常生活当中,就认真去练习,练不执著、不分别,什么都好,菩萨教我们随缘、随喜。你看「普贤十愿」教我们「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就在这个里面成就定慧。你看一切众生的造作,造善也好,造恶也好,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是慧;见到,听到,接触到,心里如如不动,那是定。他造的恶,他造的善,他有什么果报,他有什么,清楚,没有一样不清楚,如如不动,这叫功夫。我们一般人没有这种功夫,看到他就要起心动念,看到他就要讲话,看到人做好了他会欢喜,看到人不好的时候他要批评,没有定功,没有智慧,所以他的反应是喜怒哀乐。不像有修行、有功夫的人,他的反应是如如不动,清清楚楚,明明了了,如如不动,那怎么会一样?如如不动的往上升,起心动念往下坠,差别就大了。真知、真心,意识缘不到。
  下面,底下这一句,「瞥起亦非真知,故非心境界」。这是讲,他小注里头有,这是解释第二句「遣北宗」,北宗是神秀大师这一宗。「北宗以不起心为玄妙故,以集起名心,起心看心,是即妄想,故非真知,是以真知,必忘心遗照,言思道断」。这是讲「言」是言语,「思」是思惟,佛门常讲「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思道断就是心行处灭,言道断就是言语道断,他这四个字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真心就显现了。
  北宗用的功夫是教人看心,你看著你的念头,看念头的起灭,所谓是「不怕念起,只怕觉迟」,他用这个功夫。也很难得,不是容易事情,一天到晚照顾你的念头,这个心是念头。不管是善念、是恶念,不要去管这个,念头一起就要把这个念头化解掉。他们用的是什么?观心的方法,参究的方法。还有禅宗用念佛的方法,他不是像我们这样持名念佛,他是用念佛的方法把念头打掉。念头才一起,譬如我们用念佛的方法,无论善念、恶念,只要念头一起来,第一念起来,第二念就觉悟了,「阿弥陀佛」,把念头打掉。让你心里头起心动念就是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其他的念头,善念、恶念都不起,这个功夫叫成片。念佛人念到这种功夫,这个功夫不难,人人都可以做得到的,你只花个二、三年的时间,一定可以达到。到这个功夫,往生极乐世界你就有把握,就真去得了。
  一般念佛的人,你自己想想,你起的是什么心,动的是什么念?如果你起心动念是贪瞋痴,是自私自利,是损人利己,你必定是三途,人身得不到,这才是事实真相。如果起心动念都是伦理道德,不是损人利己,这个念头是人天念头,你来世在人间得大福报。福报再大的,超过人间,你就到天上享福报去了。你不为自己,你能够舍己为人,天人的,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你是普度众生的心,起心动念是六度、四摄、四无量心,菩萨,你在那里修菩萨道。如果你起心动念是平等的,佛道,这叫真正会用功!
  你往哪里去,看你起心动念,起心动念要养成习惯。养不成习惯,你念头太复杂,太杂太乱,自己也不晓得起什么念头,大概多半都是畜生道去了,愚痴!你明白这个道理,你仔细去观察我们周边一些亲戚朋友,你仔细看看他们将来到哪一道?大概多数都是三途,现在这个社会。从前社会风俗好,多多少少都还受一点伦理道德的教诲,人天道的人不少;现在伦理道德没有了,这个没有,人天道的人少了,三恶道的多了,都是搞贪瞋痴慢,对於圣教怀疑。贪瞋痴慢后头就是疑,这个疑是对圣贤教诲不能信受,所以果报都在三途。
  没有偶然的,连二次大战中叶的时代,美国有个预言家凯西,很有名,世界上很多人都知道他。我看过他的报告,他曾经说了一句话,我很同意。他说全世界任何一个人一生当中所遭遇的,决定没有一桩是没有因而突发的。这句话说得好,统统都有因果!我们走在马路上,完全是个陌生人,观光旅游到一个地方去玩,从来没去过。走到马路上有个人对你笑一笑,跟你打个招呼,不认识的,马上走过了。不是偶然的,都有前世的因果。他对我们笑笑,前世我们也曾对他笑笑,这一世遇到,他对我们笑笑。还有也常见的,素昧生平,不认识,看到你很不满意你,那个表态是讨厌你。也没有什么,马上就过去了。没有一桩事情没有前因后果,所以佛家才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众生果报现前,害怕了,害怕没有用;菩萨不怕果报,菩萨怕造因。所以菩萨真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他非常小心谨慎,尽可能避免过失,将来就没有恶报,这是应当要学的。
  所以偶尔起心动念,偶尔这是假设,「瞥起」就是偶尔,没有作意,我们讲没有想到,偶然的。这种情形都不是真知,不是心的境界。这一段后面注得很多,意思还没讲完。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坐。我们继续看清凉大师的《钞》,接著看。下面他引用《胜天王般若经》里面的一段话,我们把它念一念。「故胜天王般若问云,云何菩萨修学甚深般若,通达法界」,这是胜天王向释迦牟尼佛请教的,他提出这个问题。我们看世尊怎么答?这一问一答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佛告胜天王言,大王,即是如实」,这个话胜天王没听懂,我们也听不懂。胜天王又问,「世尊,云何如实」,什么叫如实?其实「如实」这两个字意思很深,他不懂,我们也不懂。再看下面,「大王,即不变异」。什么是如实?如实就是不变异。「世尊,云何不变异?大王,所谓如如。世尊,云何如如?」你看问的人,世尊给他解答,都不懂,我们也不懂。
  我们再看底下世尊怎么答覆,「大王,此可智知,非言能说,离相无相,远离思量,过觉观境,是谓菩萨修行甚深般若,了达甚深法界」,这段话我们听起来好像能体会到一些。你体会得一些,你就晓得经典上常讲的「如如」是什么意思?「如实」是什么意思?「不变异」是什么意思?你逐渐逐渐就能体会了。我们看世尊这段答覆。「此可智知」,实在讲这句话意思很深,真实智慧通达明了。我们今天说的「真实智慧通达明了」,跟他的意思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为什么?我们今天这个真实智慧通达明了,是从分别执著里头说出来的。他那个境界里头,不但没有分别执著,起心动念都没有,这个境界我们就无法体会。
  佛跟菩萨一问一答,我们在旁边听,好像是懂得了,其实一窍不通。这个境界能不能体会到几分?少分,百分之一、二分。能够体会到百分之一二,不错了,很难得了。再要往深入的话,那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以说唯证方知,你自己不入这个境界,讲不出来的。什么人能讲?彼此都有这个境界,他们谈就好谈。而实在讲,彼此都入这个境界,有没有言说?没有!佛与诸佛在一起,个个都入定,宗门里有句话形容,「口挂墙壁」,墙壁钉个钉子,口挂在那个地方,没话说!佛跟菩萨在一起有话说,因为菩萨有问,佛就有答;佛跟佛在一起,没有话说,佛佛道同,都是契入那个境界。
  再跟诸位说,《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江味农居士的注解,这个「诸佛」,诸是指四十一,四十一种不同的佛叫诸佛。佛怎么有四十一种?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上面妙觉,总共四十二,这四十二尊佛在一起都没有话说。为什么?都是不起心、不动念,你还有什么话好讲!不但没有话说,不起心、不动念!不起心、不动念就是心行处灭,这个境界里面还有四十二个等级,这怪事!这四十二个等级从哪来的?无始无明习气厚薄不一样,分成四十二个阶级。习气怎么断?随著时间慢慢断,没有方法,一用方法,错了,你一有方法马上堕落。为什么?一用方法决定就起心动念。
  所以这个境界,一真法界的境界里头,他们用的什么功?大乘教里叫「无功用道」,又说「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错了,完全错了。那怎么办?任运,随其自然,很难体会!李老师给我讲这个境界,他用撑船来做比喻。我们年轻时候,抗战期间逃难,就见得太多了,我们自己也去撑过船。都是坐小的风帆,一个帆,小帆船,在长江、在洞庭湖,小船。快要靠岸的时候,帆扯下来,摇橹,现在人很少人看见过,没有看到这个的,香港已经没有了。距离岸边大概几丈远的时候,在我们现在一般讲差不多是十公尺,十公尺这个距离,我们撑的竿也要放下。船快靠岸了,竿也放下,船自自然然的往前面渐渐靠岸;如果你这个时候再一撑,它就冲到岸上去了。距离十公尺的时候就不能用力,让它自己靠岸,这一段期间就叫做无功用道。
  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慢慢慢慢的,无明习气慢慢断,再慢慢的往上提升,就像这个境界,用不得力。用什么方法?没有方法,自自然然的。需要多少时间把四十一品无始无明习气断尽?佛跟我们讲三大阿僧只劫。我们相信佛不是妄语,你想想看,习气多难断!无明习气难断,尘沙习气、见思习气,都难断。所以我们见到有很多人习气不好,性情不好,你要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不好断。见思、尘沙习气靠什么断?好学,这个就是有方法,无明习气没方法,宗门的话「向上一著」,没有方法。
  虽然说没有方法,还是有方法,方法就是「此处用不得力」。如果给你说穿了,就是普贤菩萨的两句话,「恒顺众生,随喜功德」。为什么?这四十一位诸佛如来没有不教化众生的,哪个地方众生有感,他就有应,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教化众生,都是「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换句话说,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应化在十法界,破四十二品无明习气。我们要不学《华严》,怎么会知道这个事实真相?了解这个事实真相,我们今天跟一切人事物相处就能做到什么?见怪不怪!无论在哪个地方都能保持著心平气和;心不平、气不和,是见思、尘沙烦恼习气在作祟,就这么回事情。或是有意,或是无意,全是无明习气在扰乱,所以让你的心不平,让你的气不和。在我们现前这个阶段,一定要知道遵守佛菩萨的指导,对我们决定有好处,好学。
  怎么学法?读经、改过,天天要发现自己的过失,看到别人的过失,回头想想我有没有?一想果然有,有赶快要改。别人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