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极乐世界,无忧无虑了;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华藏世界,这就超越十法界了。诸佛菩萨示现在世间,他做样子给我们看,真的,他无忧无虑,他跟世出世间决定没有对立,决定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就没有身见;没有对立,就没有边见,这才能够与性德相应,这是我们学佛第一步应当要做的。起心动念想到我,这个很糟糕。
  我在年轻的时候,早年学佛听老师讲《金刚经》,总以为《金刚经》的境界是初住菩萨境界,《起信论》的境界也如是。《金刚经》我讲过几遍,最后一遍讲得很详细,好像讲了两百多个小时,我记得是讲了四个月。才真正知道《金刚经》上的破四相是须陀洹,「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不是初住菩萨,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初信位的菩萨,这才真正明了。须陀洹就能够放下,不再执著身是自己,真正能做到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就是破了四相。法身菩萨破了四见,那是大幅度向上提升,「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金刚经》上下两部分,前半部是讲离四相,后半部是讲离四见,境界浅深不相同。所以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给我们做榜样,示导就是做榜样。
  无忧解脱最浅显的、最明显的,是他遇到患难没有恐怖,我们世间人遇到患难就恐怖,他没有。灾难现前他也没有恐怖,为什么?离四相。你为什么会有恐怖?你以为有我,执著这身是我,所以你有恐怖。你要认为这个身不是我,哪来的恐怖!就是灵魂来说也是不生不灭,不过灵魂有苦乐,它没有生灭;如果灵魂向上提升,提升到灵性,灵性没有苦乐。苦乐忧喜舍都没有,那叫极乐,那叫真乐,真的得大自在。真正得大自在,他有没有「我得大自在了」,有没有这个念头?没有。如果有这个念头他还是凡夫,他没有真的得到,为什么?他起心动念了,他有分别、有执著。确实离妄想分别执著,那是无忧解脱城。
  经典里面讲的理论、方法、境界都要明了,我们自己修学现在到哪个层次,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会生欢喜心。从现前层次再向上提升,那就什么?再放下。提升上去之后,还觉得还有,还要放下,到最后「放下」也要放下。你还有个放下还不行,放下还背在身上,没放下。真放下了!真放下就没有起心动念,没有起心动念就圆满回归自性。回归自性之后是什么样子?众生有感,自然有应。绝对不是说起心动念去应,起心动念你不就退转了吗?没这个道理,自然的感应。这种自然感应里头不但没有起心动念,也没有分别执著,这妙!这叫深密。大乘教里面讲的深密,不是秘密,深密,理太深,「唯佛与佛方能究竟」。大菩萨还不清楚,为什么还不清楚?因为他无始无明的习气没断干净。
  这一点我们在讲席做过多次报告,无始无明习气没断,不妨碍与虚空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这个不妨碍。如果说他有妨碍,那就讲到深密了,这个深密的理、深密的事他不是不知道,知道得不圆满,知道得不透彻。这个道理我们并不难想像得到,譬如我们学经教,或者在世间念书也一样,你念大学、念研究所,通过考试,博士学位拿到,这就等於成佛了。可是你对这门学问究不究竟?都知道,都明了了,还是不究竟。如果你从事这门工作去研究,在你的工作岗位上,在你的生活上,通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历练,你把你学校学的课程愈来愈精髓了,就这么个道理。圆教初住菩萨就等於说拿到博士学位,他还要经过许多的历练才真正到究竟圆满,就这么回事!他所学的跟如来果地上所得的没有两样,但是讲到纯熟,应用到自然,初拿到学位的人比不上老博士。我们把究竟圆满的佛果比喻作老博士,三贤十圣是初拿到学位的博士,不一样,道理就在此地。
  但是,那是要经过历练的,是学不到的,学校学不到的,课本里头学不到的,这就好比大乘教里面讲「无功用道」。佛在大乘经里面讲需要多少时间去磨炼?三大阿僧只劫。所以三大阿僧只劫并不是凡夫修行成佛,不是的,凡夫修行成佛是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是你从破无明那一天开始,证法身,也就是说好像你拿到博士学位,拿到了,从这一天开始。真正到德行、学问的圆满,那还要经过几十年的历练。法身菩萨们他们到哪里历练?就是在九法界。众生有感,他就有应,应以什么身得度,他自然就现什么身,绝对不是自己有意思要现什么身,有意思就错了,有意思是凡夫。他没有意思,就像水结晶的实验一样,我们对水是有心,它的反应是无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诸位不能不知道。所以,他不是凡夫,他不是天人,天人有意思,佛菩萨没有意思。连阿罗汉见思烦恼都断尽,有分别,没执著,执著就是意思。
  这个对於学佛的人来讲,不可以不清楚,不可以不明了。明白之后,我们对於诸佛菩萨的、祖师大德的示现就要重视,那是真正在教学,我们的话就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到世间来就是做榜样,那个身一举一动都是在教学。会的,见到、听到、接触到他就开悟了;不开悟,继续看,一直看到你开悟。你不开悟,他也不跟你说,为什么?说了你也不开悟。悟是智慧现前,智慧是从清净心生的,只有你到那个开悟将悟未悟的边缘上,他会帮助你。用什么方法帮助你?没有一定,不是他的意思,是你的机缘。所以,佛菩萨总是应机说法,那个机缘一触动,你就豁然大悟。言语决定不多,一句两句,甚至於一声大喝,就省悟过来,这我们在古大德教学典范当中读到。基本的,确实还是锲而不舍的好学,你才能够遇缘;缘不成熟,是我们功夫不到。你要记住佛没有妄语,「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佛是五眼圆明。我们没有遇到真善知识,我们自己程度不够,自己程度真够就碰到;自己程度不够,碰到也跟没碰到一样,没有两样。
  孔子弟子三千人,真正有成就的七十二个人,这名字留下来,其他的都不知道。释迦牟尼佛的学生不知道有多少人,太多了,现在大家所熟知的,经典上所记载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另外还有在家、出家的菩萨众,那人数可多了。这里面绝大多数,我们能想像得到,都是诸佛菩萨来示现的。所谓是「一佛出世,千佛拥护」,像唱戏一样,这一个人唱主角,很多来帮他做配角,这个戏才唱得成功。佛跟佛没有界限,他跟这个地方人有缘,他来做主,我们都来做他的配角,帮助他。把这个地方有缘的众生,一个个都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再看末后这一首,末后这首是讲因:
  【於诸行路大水处。造立桥梁及船筏。毁訾有为赞寂静。是故得成此光明。】
  这个文在一般经教里头看不到,这就是什么?「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的因,说得好!经文是举例子说,『於诸行路大水处』,古代旅行遇到水,尤其遇到大水,这个河很宽,水很深,要不是好的游泳技术,你就没有办法过去。怎样帮助人?造桥或者是造船,最简单的是编个竹筏,竹筏行,木筏也行,帮助人渡过。我们学《华严》学到这个时候都了解,佛都是用比喻、用暗示。人生的旅途上,遇到些困难可以说是太多了,佛菩萨会帮助你度过。佛菩萨用什么?佛菩萨用智慧、用善巧方便帮助你化解,帮助你平安度过。
  这个「大水处」是什么?烦恼,比喻作大水,贪瞋痴慢疑。当你贫穷的时候,佛菩萨帮助你度过饥馑、饥饿,帮助你得到饮食,饮食虽然不是很丰盛,能让你得温饱。你有疾病,帮助你得到医药;你有痛苦,来安慰你,帮助你化解。可是这里头有最重要的,帮助你明了前因后果。真的,就像中国古德所说,现在外国人也讲,人生在世,你一生当中一切遭遇,中国人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就是因果。外国人也发现,人在这一生当中所发生一切事情,无论是大是小,绝对没有一桩事情是没有前因而突然发生的,没有,统统都是有前因,前因后果。
  知道有前因后果,无论是共业、无论是别业,灾难现前,他也不惊不怖,没有恐怖。为什么?过去造的不善的因,现在不善的果现前,应当要承受。这就能化解问题,为什么?他没有恐怖。没有恐怖,心是定的,定生慧,他自然就懂得如何趋吉避凶,他就知道了,不需要人教,正是所谓心安理得。所以,心不能慌乱,心一慌乱,智慧就失掉,烦恼就现前,佛菩萨来帮你也帮不上忙。最重要要保持心平气和,愈是在苦难的时候愈要保持宁静。这是真正的在『造立桥梁及船筏』。
  特别是下面一句,明显的告诉我们,『毁訾有为赞寂静』,这就很明显了。人生旅途上,修行的道路上,魔障多!魔障好比什么?好比考试。好像我们念书,一个学年里面有大考、有期考、有月考,老师严格的时候,每个星期都要考你一次,周考。这重重的关卡你都必须要安全的通过,这些关卡你说是善还是恶?明白的人知道无有不善,真的是「人人是善人,事事是好事」。境界现前,你要是会,你要是懂得,没有不善,第一个怎么样?消自己的业障,提升自己的境界。如果不会怎么样?不会就生怨,埋怨。或者生起贪爱,顺境贪爱,逆境埋怨,那你就下降、就堕落,那就不善。所以,外面境界没有善也没有恶,善恶在自己心。蕅益大师讲得好,蕅益大师讲「境缘无好丑」,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好丑就是善恶,没有善恶;「好丑在於心」,善恶在哪里?善恶在自己心,自己心善没有一样不善,自己心不善没有一样是善的,这讲得好!
  「有为」跟「寂静」就是对立的,有为的对面是无为。有为,我们简单的讲,有意去造作的,这是有为;无为,随顺自然,这是无为。寂静那就更高一层,寂静是自性,自性本无动摇、本自清净,就是寂静的说明。这是佛告诉我们,放下妄想、分别、执著,这就是「毁訾有为」,妄想分别执著是有为法;寂静是无为法,无为法是性德,随顺性德。性德里面有真实智慧,有真实的德能,那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自然都回归到圆满,这个好。所以,佛菩萨帮助九法界众生,普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你怎么度他?这一句是总的原则、总的纲领,放下有为,示现寂静,这就得度了。
  古时候布袋和尚在世间,以后我们晓得这是弥勒菩萨化身。中国的弥勒菩萨都造布袋和尚的像,欢欢喜喜,满面笑容,背个大布袋。他真正的名字没人晓得,因为大家都称他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就出名了。有人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法?他一句话不说,把他的布袋拿下来放在地上,两个手一伸,做出这个样子。什么是佛法?放下。别人一看也能体会,放下,放下之后怎么办?他把布袋拿起来,背著就走了,也一句话不说。对,放下之后提起,放下是把自己烦恼习气统统放下了,提起是什么?帮助众生。这种种示现做给别人看,这不就是提起吗?没有说一句话,让人家自己去想,自己去悟。所以放得下,提得起,放得下是自己成就,提得起是普度众生,那个提得起就是要做样子给别人看。
  菩萨到世间来就干这个事情,不是为自己,他自己没事,所示现的样子都是众生迫切要学习的。众生迷在六道里头,迷在所谓尘劳之中,尘劳是烦恼代名词,怎么帮他解脱?一定要做样子给他看。跟他讲他未必能明白,身教比言教还重要。大乘法里面常常说「三轮教诲」,三轮是身口意。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身口意都是示现的,示同凡夫,前面我们讲的「同事摄」,四摄法里头的同事摄,这个我们读得很多了。他自己,自己永远是清净寂灭,为什么?他没有起心动念,哪有分别执著!我们凡夫有起心动念、有分别执著,他示现跟我们一样。我们有疑问向他请教,他立刻就回答你;你不问他,他什么都不知道。真的像一面镜子一样,你不问他的时候,他无知,般若无知;问他的时候,无所不知。
  这是性德,这不是学来的,自性本具的,人人都有。不是佛有,众生可怜,众生没有,错了,众生有。到什么时候你能够像诸佛如来一样的起这个用处?只要你真正能做到无念、无知,就是说你把妄想放下,这个能力就恢复了。不起作用的时候你的心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照见里头有没有分别?没有,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照见。起作用是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