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2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心里面是什么心?贪瞋痴慢疑。这事情麻烦了,这在六道里头现什么?现三途,不现人天。人天是什么?五戒十善、慈悲喜舍。如果我们是常常现这个心,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好,处事待人接物也好,起心动念都是这个心,你在六道里面你在上三道;如果说是带著有一点傲慢的习气,阿修罗道;如果自己谦虚卑下没有傲慢,人天。所以傲慢,要记住没好处,堕阿修罗道里面是有福报,但是阿修罗的福报享了之后必定堕三途,佛法里面讲三世怨。所以你就晓得嫉妒、傲慢这种烦恼麻烦可大!决定不能有。对人谦虚好,对人尊敬好。世间人不了解事实真相,不知道利害。
  所以修福,几个人能修到真福?真正福报里面是要有忍辱,不能忍的修不到福报;如果有机缘修到福报,来生在阿修罗道。阿修罗有福,脾气很大,性情不稳定,享福造业,就跟他的习气一样,现在我有一点小小的权力在手上,我管几个人,我对他们就很凶、很严格。你的福报修大了,将来你做县市长或者做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也跟从前的习气一样,福报享完就往下堕落,没有慈悲心、没有怜悯心。点点滴滴你从很小的地方去观察,只要你细心观察,没有一样你看不到的。所以一切现相虽然是常现,有等级、有差别。《楞严经》上佛说「随众生心,应所知量」。众生的心不断,所现的法相当然不断;众生的心无有断灭时,所现的境界无有不现时。这句的意思给我们很高的警惕,也给我们很高的安慰、信心,如果我们念念都是阿弥陀佛,西方境界现前,这就对了;我们念念心是《华严》,底下一条是「华严三昧」,华严境界现前,就是这个道理。
  正因为这个道理,这个事实真相,所以佛在一切经里常常叮咛嘱咐我们「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两句话无比的殊胜。首先我们要有能力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善恶有许多不同的等差,我们前面也很详细的做了解说。绝对的标准是与法性相应,与法性相违背的就不善,这是绝对标准。法性标准是什么?不起心、不动念,这是法性的标准。我们凡夫做不到。对,我们人做不到,诸天也做不到,声闻、缘觉、菩萨还是做不到,到贤首菩萨位,《华严经》讲十信心满,这时候才做到。
  放下起心动念,无明就破了。起心动念是无明,经上常讲「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现在一念觉了,於一切法不起心、不动念。诸位要知道,分别是从起心动念里头变现出来的,执著是从分别里头变现出来的,到不起心、不动念,分别执著全都没有了,这时候十法界没有了,一真法界现前,所以你就变成法身大士,你真的成佛了,如来智慧德相你顿现,当念即现。这六个字「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无量的相好,一时顿现,这是大圆满,这是究竟圆满。佛给我们说的,这个境界是一切众生平等平等,现在为什么不能现前?就是因为你有妄想分别执著。
  在这段经里面,十种三昧讲完之后,清凉大师在注解里面举贤首国师的还源观,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六门」,《华严经》修行的总纲领。这篇论文我们从《大藏经》里面找出来了,非常精彩。《华严》这么大,修行的方法我们如何能够抓得住?这十种三昧也是总纲,你要晓得一即是十,十即是一,《华严》里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讲的是一桩事情。特别是圆明海印三昧是纲领里面的总纲领,完全说的是我们自性的性体、性用、性德。可是要很细心的才能体会到少分,粗心大意没有法子,看,看不懂,听也听不进去,要很细心、很专心去体会,其味无穷。
  对我们现前境界来说,我们要记住常现,境界相不断,也就是现在连外国人也明白了,人从来没有死过。这外国人现在明了了,相信的人愈来愈多,身有生灭,灵魂没有生灭。灵魂在哪里?灵魂实在讲就是业力,灵魂的现相,你一生修善业,你灵魂的现相很美好,你一生造的恶业,你灵魂的现相就不好,这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灵魂是非常不稳定,中国孔夫子在《易经》里面所形容的,「游魂为变」,那就是说他不稳定,而且速度非常之快,哪个地方有缘,他不知不觉的就去投胎了。并不是自己有选择,不是的,如果自己有选择,那就好办了,没有自己选择的能力,哪里有缘哪里就去,迷惑颠倒。他看到饿鬼道、看到地狱道,他很欢喜、很爱好,他有这个嗜好(贪瞋痴的嗜好)自然就去了,去到里面就出不来,自己并不晓得。如果有能力选择,你们想想看,谁愿意选择三恶道?就是到人间来投胎,他有权利选择、有能力选择,他怎么会选择到一个贫穷家庭?一定是富贵家庭,生下来就享福。没有办法选择的,业力在引导你,引业在引导你。
  一般人说灵魂是自己,灵魂是迷惑的自己,不是觉悟的;觉悟的自己我们就不叫灵魂,我们称它作灵性。灵性是觉悟的,灵魂是迷惑的。所以觉悟的人、聪明的人一生当中念念要觉悟,不能迷惑!哪个人不想觉悟?那你就得晓得觉迷的现象,我到底是在觉还是在迷?佛经上讲得好,「觉心不动」,无明是动,我那个心在动就是迷,我的心不动就是觉,不动是什么?不动是定。念佛的人,我们常讲最低阶层的功夫叫功夫成片,也是念佛三昧里面最低级的,只要有这个功夫决定往生。在其他法门里面,最低级的功夫不行,不能超越六道轮回,但是有这个最低的功夫,可以保证你来生不堕三恶道,这肯定的。
  念佛人的方法确实很殊胜、很巧妙,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心里头定在一句阿弥陀佛上。所以会修行的人,我们在前面讲,无论在什么时候不妨碍你用功,这是净宗的殊胜,不受外面境界的影响。譬如善缘,人家欢喜你、赞叹你,「阿弥陀佛」;人家不喜欢你、讨厌你、骂你、羞辱你,「阿弥陀佛」。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对我自己、对别人,你赞叹我,我没有接受,我阿弥陀佛,我心里没有欢喜,我心里还是阿弥陀佛;你骂我、侮辱我、毁谤我、陷害我,我也不接受,我心里还是阿弥陀佛,对你也是阿弥陀佛,这个人叫会念。所以不管什么境界里头,妨不妨碍他?不妨碍。而且什么样境界,他在境界里考验自己的功夫,真的不受外头境界影响,决定得生。我们看到了,恭喜他,他是阿弥陀佛的人,现在人虽然没去,那个地方已经注册,已经挂号,他肯定要去。如果人一赞叹,很欢喜,人家骂你几句,很生气,没用,念得再好,我们晓得他这一生去不了,为什么?他心被境界转,就是他心是迷的不是觉的。果然是觉心,就是一句佛号,他的心定在这个佛号上,除这句佛号之外,什么也没有。
  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好,四十八愿几个人能记得很清楚?几个人天天起心动念去跟它对照?很麻烦。蕅益大师教我们一句话,你这一生只有一个愿望,这个愿望就是求生净土,就是想见阿弥陀佛。这个愿就是无上的大愿,就是无上的菩提。有这么一个心,其他的都放下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看到别人修,好,看到别人学,好,看到别人毁谤,好,看到别人糟蹋也好,都不放在心上,一心正念,他哪有不往生的道理!
  大众在一起薰修,佛陀给我们制定的规约、规矩就是六和敬。六和敬的意思很深很广,非常圆融。第一个是「见和同解」,进念佛堂,志同道合。你看从前远公大师,我们初祖慧远大师他在庐山建一个道场,邀集的同学,志同道合一百二十三个人。什么志?就是发愿这一生当中决定求生净土,亲近弥陀,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念,所以一百二十三个人个个成功。先往生的来接后往生的,弥陀、观音、势至来接引,他们都跟著一道来接引,多殊胜!那叫真正的念佛道场。所以我们首先要学,学什么?不受外头境界干扰。不受外面境界干扰就是毁誉不动,人家毁谤不动心,人家赞叹也不动心,就是一个态度,真诚恭敬待人接物。赞叹我的人,我对他真诚恭敬,毁谤我的人,我对他还是真诚恭敬,那个人是极乐世界的人。
  能随一切缘,自己没有意思,自在、随缘、念佛。我自己要想怎样怎样,那是攀缘,那不是随缘,那是攀缘。随缘心清净,随缘心真诚,随缘是觉心。我要想怎样怎样,错了,想怎样怎样,妄想!缘不成熟,你的妄想也不会变成事实,缘成熟,不打妄想事能成就。而且缘千变万化,缘要能认识,要能掌握,没有一个不成就的。有好多机会当面错过,那就很可惜。可以说每个人生生世世都会遇到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十法界一生成佛的因缘,怎么样?错过了。我们有没有错过?有,你看在历史上自古到今多少人念佛三年就往生,我们念了三十年还没往生,错过了。怎么错过了?我们刚才讲的这些原理原则你有没有做到?没做到,人家赞叹我还是欢喜,毁谤我还要生好几天气,不行,这叫什么?当面错过。要晓得,染净、善恶、起心动念跟外面诸相常现它是相应的,我们希望外面的相现什么样的相,你先要问自己动什么念头。善念,一切相没有不善;不善的念头,没有一个相是善的。佛念现佛境界,贪念现鬼境界,愚痴现畜生境界,外面确实没有干扰,只是你自己用心错了,这个道理不能不懂。现在时间到了,我们休息几分钟。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海印三昧最后的一义,「非现现。谓如来三昧,寂然不动。为众生故,於非应中随感而应」。这句讲得很清楚,如来三昧就是自性本定,所以它是寂然不动,从来没有动过,虽然是起无量无边的大用,它动过没有?没动过。就像一面镜子一样,照见外面境界森罗万象,它动过没有?没动。也像我们电视机的画面一样,萤光幕里面的现象千变万化,电视机的萤光幕如如不动,它能现,但是它不动;不动才能现,动就不能现,这个道理要懂。为什么佛菩萨、祖师大德能把这些现相讲得这么清楚、这么明白?他心是定的,心定他照见。
  心定,定跟慧是连在一起的,定起作用就是智慧。佛法里常用水来做比喻,好懂,我们用一盆水来做比喻你就更清楚。一盆水放在那个地方不动,没有染污,没有震动,它水是平的、干净的,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外面所有的现相照得清清楚楚。定起的作用就是照,照是慧,不动是定。所以你心定的功夫愈深,你照的境界就愈大愈广。阿罗汉能照一个小千世界,菩萨能照一个大千世界,佛能照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诸佛世界,这什么原因?定功浅深不同。所以定是佛法修学的枢纽,戒是什么?戒是方便。我们怎样才能得定?持戒。特别是禁戒,这个不许做,那个不许做,这也不许做,反正样样不准,那是禁戒,都是叫你心定下来。
  佛教人,那还不算戒律,是戒律的预备功夫,没有这个功夫你就不能持戒。预备功夫是什么?十善业。十善都是禁止的,你看,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在家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瞋、不痴,统统是不,这样你心就定下来了,定生慧。这个慧虽然不大,起作用了,起什么作用?能接受佛法,佛给我们讲经说法我能听得懂,我能听出里头的味道,法味。
  现在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学了很多年,心里还是乱糟糟的,什么原因?他不定。换句话说,佛要求大家的十善都没做到。起心动念习气很深,不杀生,蚊子咬一下,一巴掌就打死,对於蚂蚁、家里这些蟑螂、苍蝇绝对没有爱护的心。不偷盗,自己好好的想想,有没有占便宜的念头?有占便宜的念头,盗心,偷盗的行为你没有,偷盗的心你还没有断。口业尤其造得重,所以《无量寿经》里面教我们善护三业,第一句是口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为什么?最容易犯的。在一般经典里面佛讲的顺序都是身口意,《无量寿经》上讲的是口身意,用意很深。我们中国古人常讲「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你说的人无心,听的人有意,麻烦可大了。你说的时候很轻松,听的人记恨,他那个怨恨如果不能够化解,那就是佛经上说的「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所以我常常要想到,我怎么对人,人家怎么对我。不要认为今天他是下人,他是我家的佣人,一转世,可能他是主人,我是他的佣人,很难讲,要常常想到,我不是生生世世是人上人。佛法里面说得很多,不是下下人就不能修福,大富大贵的人才修福,不一定。你看看《了凡四训》里面讲的例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