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_净空法师__第1601-1800集-第1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都认为是我,错了,不是我。认为这个身体是我,就产生一个错误观念,有生有死,生死太可怕了,产生恐怖。所以佛告诉我们,身不是我,身是什么?身是我所,是我所有的,就像我们穿的衣服一样,这是我的衣服。所以会说话的人应该怎么说?这是我的身体,我的身体不是我,是我的,就是我所有的,不是我。
  什么是我?法身是我,法性是我,法身跟法性是一个意思。法性能现,法身所现,法性身这是法相。什么时候你在相上见了性,就是禅宗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个好,这就圆满了。你了解事实真相之后你就晓得,「我」没有生灭,大乘经教里面所讲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一不异」,都是形容真身,我们一般人叫灵性,有人叫灵魂,灵魂还不是真的,灵魂是讲阿赖耶识,灵性可以说是法性。你这个要认识。所以头一个破我执,身见。
  第二个破边见。边见就是我常讲的,我们对一切人事物对立的念头。这个念头就是边见的根,这个要破掉,这个不破掉你永远没有办法入佛门。我们前面一再细说,你能把身见、边见、见取见、戒取见、邪见破掉了,恭喜你,你入《华严》小学一年级,就是我们讲十信位的初信位的菩萨。不要以为一年级很低,但是他是圣人,佛家常讲「超凡入圣」,他真的超凡入圣,他不是凡夫。虽然还没有离开六道轮回,但是在六道轮回里面得自在,多不容易。六道里头得自在,决定不堕三途,三不退里面得位不退。色界天、无色界天不如他,比不上,为什么?色界、无色界寿命终了还要往下堕落,往三途堕落;《华严》小学一年级绝不堕三途。所以四禅天人、非想非非想处天人不能跟他比。
  第三首「受位」,接受十方诸佛灌顶的祝福。所以末后一首说『若於十方诸佛所,应受灌顶而升位,则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诸位想想这多么殊胜!「甘露」在此地也是比喻。甘露到底是什么?佛给我们讲,这不是人间的,天上的,天人饮料里面最殊胜的,称之为甘露。所以比喻总是以最殊胜的法,灌是传授,传授给他,顶是最殊胜的方法,大法。我们现在广义的来讲,《华严》是大法,浓缩起来讲,一句佛号,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顶法当中的顶法,没有比这个更高,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诸位看看莲池大师的注解里面就讲得很清楚,十方一切诸佛如来没有不赞叹的。阿弥陀佛用什么方法度无量无边罪苦众生?就是一句佛号,这是我们不能不认识的。
  我们在讲席里面做了多次的报告,隋唐时代的古大德将世尊一代时教,就是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里面,选出第一经,第一经是《华严》。又从《华严》里面看出来,《华严》最后是归《无量寿》,所以古德说《华严》、《法华》,这是圆教一乘,皆是《无量寿经》之引导,那《无量寿经》是什么,你知道了。《华严》、《法华》引导你入《无量寿》,一点都不错。我学佛,最早跟方东美先生,方先生喜欢《华严》,我也很喜欢《华严》,喜欢经教,我对净土宗念佛没兴趣,我就不知道念佛的好处。以后亲近李老师,李老师介绍我读《印光大师文钞》,我读完《文钞》之后,态度改变不少,不反对净土了。以前对净土是有反对的态度,读了《文钞》之后不反对了,但是不学,修净土的心发不起来。
  我跟李老师是学讲经,而李老师是一再把净土介绍给我。你看我在台中学的五部经,两部是净土,《弥陀经》是净土,最后《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是净土,这「净土五经」里头的,学五部占两部。可是还是用学教的态度,没有修净土的意念,很难度!老师对我一番苦心,我也很感激,但是很不容易。到什么时候归心净土?第一次讲《华严经》,在台北志莲精舍,那边精舍的主人请我讲《华严》,时间很长,讲了大概有十几年。十几年当中没有一直讲,常常出国,到国外弘法就停了,回来接著讲。好像前后有十七年,讲了一半,《八十华严》讲了一半,《四十华严》也讲一半,因为我那时候是同时讲,一个星期讲三天,两天讲《八十》,一天讲《四十》。
  在那段时期当中,有一天突然想到,文殊、普贤修什么法门?善财童子修什么法门?这个经仔细翻开来看,看到最后我就愣住了,怎么他们统统都修净土法门,都是求生极乐世界?你看我讲《华严》,真的是粗心大意,都讲过了,但是没有注意到。这样仔细再一检查就发现问题了,知道文殊、普贤统统是发愿求生净土的。善财是文殊菩萨的得意门生,文殊菩萨最好的学生,当然是跟老师学一个法门,要不然不能称入室弟子,入室是传道的,传法的弟子。这才晓得文殊求生净土,那善财肯定是修净土的。
  其实五十三参我也讲了不少,当时第一次讲的时候疏忽了。现在一看,头一个他参访的是德云比丘,《四十华严》里叫吉祥云比丘。吉祥云比丘修什么法门?修念佛法门,修般舟三昧,专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吉祥云比丘给善财童子讲开示,讲二十一种念佛法门。这个内容我知道,这二十一种念佛法门,包括一切诸佛所说的无量法门,我懂这个意思,在讲经的时候讲过。但是没有想到自己修净土,没想到这个,这么一检查才知道。那么善财当然是修净土,因为第一个是先入为主,就肯定善财是修念佛法门。然后看到末后,最后五十三参第五十三,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恍然大悟!一个开头,一个结束,统统是修净土,当中决定没有间断。就是当中善财参访的,那叫无量法门,把它归纳为五十一;五十三参,去掉前后是五十一。当中五十一是代表无量法门,善财统统学,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自己修,则专修净土。我把这个事实真相看出来,搞清楚了,这回过头来专修净土。
  我修净土,老师劝,苦口婆心的劝,我都没法子接受。所以我的净土法门是从《华严经》上得来的,真正古人所讲的,《华严》引导我入净土,《法华经》引导我入净土。净土是顶法,灌顶,把净土法门传给你这是真正灌顶。这一段我们就学到此地。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接著看下面第五段,第五段有两首偈,说「大用难测,亦是释名分事」,我们把经文念一遍:
  【若蒙十方一切佛。手以甘露灌其顶。则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
  我们看清凉大师的注解,这是第五段。「五若蒙下二颂,明(是说明)大用难测」,测是测度,我们凡夫无法想像菩萨的作用,「亦是释名分事也」,这个地方所说的菩萨的名分是十地菩萨。此地是十信位的菩萨,同时也修学十地菩萨的科目,科目当然小学念的跟大学不一样。譬如小学念的历史,课本里面文字都不多,每个朝代只讲几个重点。最简单的像《三字经》,《三字经》上有中国的历代,文不长。可是它那几段文要是展开,就是中国特有的二十五史,那个分量可就多了,总共有三千多卷,绝对不是一个人一生所能够修学的。所以中国二十五史有很多学者专家一生当中只学一种,变成专家、变成权威。
  早年我在台湾,遇到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方豪,这个人很难得。他那时候在台湾是政治大学文学院的院长,是中央研究院的院士,他只有初中毕业,完全是自己苦学成名。他学什么?就是二十五史里面的《宋史》,专门一生搞宋朝的,就是一个朝代。宋朝的典章制度你向他请教,他讲得头头是道,专攻一部。一部,在《三字经》上只有几句话。这就是说初学也要学,要知道有这么回事情,到你将来大的时候,还是这个题目,可是内容的深广就不相同了。所以像历史,小学学它,中学也学它,大学也学它,到大学就分科分系,历史学系。这个地方也是解释名分之事。
  「谓以法智云,含众德水,能蔽如空粗重故」,这是讲大用难测。法智云,十地是法云地,法云地是什么意思?这一句就是解释法云地。比喻十地菩萨的智慧,十地菩萨的德教,他的智慧、他教化众生这种德能太殊胜了,无比的殊胜。粗重是讲烦恼,粗的烦恼是分别、执著,细的烦恼是妄想,通常大乘教里面讲的见思、尘沙、无明,见思是粗重,无明是微细。如空,就像空中那么大,那样的广。所以,法云地的菩萨有这个智慧、有这个能力,帮助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普度众生,四弘誓愿里面讲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当然你先要断烦恼。
  此地是贤首菩萨,就是十信位的菩萨,他们修学上面的课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这是到了十地,修学这些课程。这两首颂,「又若蒙下二颂」,这两首颂「亦是进入佛地也」。他们蒙十方诸佛灌顶,所以他的『身充遍如虚空』,这是什么身?法身,这个身才是自己。『安住不动满十方』,法性身有没有形相?没有,是什么?是法性。法性不好讲,我们六根接触不到,眼看不见,耳也听不到,也嗅不到,也摸不到,也想不到,所以叫不可思议,「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可是它存在,它能现宇宙,能现万法。宇宙是讲时空,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它现的,它也不是时空,一切是它所变现出来的。那才叫真正的自己,在佛法叫法身慧命。
  我们有没有?人人都有,没有一个人没有,只是你现在迷了,你不认识,你不知道有这回事情。从法性里面变现出身,你认为这是自己,这叫颠倒,就错乱了,你怎么能把这个当作自己?确实,这是自己的一部分,整个宇宙是自己,这个身体也是宇宙的一个小点。古人用大海做比喻,大海是自己,身体是什么?是大海里头起的一个水泡。你居然把水泡当作自己,把真正大海忘记掉了。所以今天佛在此地告诉我们,充遍虚空的,实在讲虚空是自己法性变现出来的。
  自性如如不动,从来没有动摇过,这是讲真如、本性、自性、佛性、第一义谛、大般涅盘,都是讲这个。佛在经上讲这桩事情的名词讲了一百多个,为什么说这么多?叫你不要执著、不要分别,知道是说这么一桩事情,就可以了,完全是破我们妄想分别执著这些习气烦恼。说一个你就会执著这一个,说二个、三个也会执著,说很多很多,你就不会再执著。晓得了,我明白了,离一切妄想执著,你就能证得。
  佛给我们讲的是真话,你只要真的把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的执著舍掉,你就证阿罗汉果,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可是你现在并没有离开六道轮回,那是怎样的?那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有没有生死?没有了,就是阿罗汉乘愿再来。阿罗汉跟凡夫不一样的地方,凡夫有执著,阿罗汉没有执著。如果再进一步,把分别也放下,你是菩萨再来,菩萨没有分别执著,凡夫有分别执著。佛是先教我们从这个地方下手,最后再破无明,无明不好破,破无明就出十法界,但是证阿罗汉就超越六道轮回。你在六道里头乘愿再来,六道里面所有一切苦难你不受,与你不相干,身不是自己,舍身受身得大自在。我们凡夫在六道里面舍身受身,要知道是业力主宰的,没有办法,自己做不了主;阿罗汉自己做主,他到这儿舍身受身自己做主。真的,就像我们换件衣服一样,舍身就好像衣服脱下来,丢掉了;受身,再换一件新的,太自在了。凡夫执著,把这个当作是自己,生死大限来临的时候,苦不堪言,这是不知道事实真相。
  「若」跟「则」要记住,我们从前面一直读下来,读了差不多有五十首颂,你看每一句都是「若」,一首颂的前一半是「若」,后一半是「则」。『若身充遍如虚空,安住不动满十方,则彼所行无与等,诸天世人莫能知』,这就显出它的作用。作用,「诸天世人」这是讲六道里面众生,没有人能够知道,这是真的,不是假的。阿罗汉到这个世间来,有,不是没有,也很多,他来干什么?他来度众生的,也度自己。为什么?他分别没有断,他要到世间来断分别;执著已经断了,所以他是乘愿再来,他不是业力受生。真正努力用功是在这上下功夫,你真的超越了,不在这上用功夫那你都错了,所谓错用了心,这是讲凡夫。阿罗汉的舍身受身我们都没有法子晓得,那菩萨就更不必说了。
  我们再看下面第三个段落,前面是第二段,这里说清楚了,一共三十九颂,就是我们讲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