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第6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页。 
② 关于江标的教育改革见小野川秀美:《清末政治思想研究》,第276—281 页。关于廖寿丰,见《戊戌变 

法》,第2 册第375—381 页。又见盛郎西:《中国书院制度》,第223—230 页。 
③ 《戊戌变法》,第2 册第292—296 页。 
① 梁启超: 《南海康先生传》,载《饮冰室合集·文集》,第3 册第64—67 页。 

… Page 266…

  治学院的模式办学。当1896—1897年在上海从事私人教学时,他追求的也 
  是这种理想。后来在湖南,他的政治教育计划主要是要在时务学堂内制造激 
  进思想的气氛。那个学堂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政治活动家,并在 1900年以 
  后的改革和革命中崭露头角。 
       象学会这样的自愿组合并不是完全新鲜的工具。在许多世纪中,学者之 
  间出于文学的目的结社已司空见惯。明朝末年,某些学者官员组成的“社” 
  对时政提出批评和进行党争。但是从十七世纪后期起,出现了坚决反对社团 
                                                                                  ① 
  活动的倾向,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清政府严厉禁止士大夫结社干政。 当 
  强学会在1895年突然兴办学会活动时,对宋明时期儒生中间自愿结社的追 
  忆肯定是鼓舞力量的一个源泉。但是直接的动力主要来自西方。广学会在文 
  人官员中间的积极活动,必然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使他们认识到这样一 
  种团体具有作为革新工具的潜力。同时由于有了西方的知识,他们知道自愿 
  联合的团体对于西方的进步是作过重要贡献的。当时一次普遍的有关学会职 
  能的讨论认为,它是现代欧洲文化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这种认识是颇有典 
  型意义的。 
       从1895到1898的三年中,一共报道过七十六个学会。大约三分之二的 
  学会是由士大夫建立的。重要的是,这些出色的学会并非全都集中在少数沿 
  海大城市。它们分设在十个省和三十一个不同的城市,其中二十五个在内 
  地。可见这些学会大部分是由绅士发起的,而且是分布于全国的。它们虽然 
  分散各地,但在传播新思想方面却成为补充新式学堂和改头换面的书院之不 
  足的重要组织手段。学会主要对成年人起作用,而学堂和书院则在出身于士 
  大夫的许多年青人中间传播新的价值观和知识。② 
       按照这些学会宣布的目标而对它们进行的粗略的分类也很说明问题。其 
  中一个学会致力于提倡儒家的教义;三十多个学会或是按照新的实用精神研 
  究传统的儒学,或是研究西方科学和翻译西方书籍;十五个提倡社会改革(如 
  反对吸鸦片,反对缠足或提倡妇女教育);二十三个试图唤起士大夫的爱国 
  主义热情和政治觉悟。确实,在最后一类学会中,只有象保国会和其他在1898 
  年春天建立于北京的少数几个学会,才以民族主义的动听语言明确地阐明了 
  它们的目的。但是这二十三个学会全都是由于尖锐的民族危机感而成立的。 
  即使是那些致力于引入西方知识和改革社会习惯的非政治性的学会,也越来 
  越认识到其活动是国家的需要,这是促使它们成立的主要因素。在这个意义 
  上可以说,这些学会的出现显然是民族主义在上层阶级中间传播的一个标 

① 小韦克曼:《明清政治中的知识分子》,载《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刊》,卷101 第2 期(1972 年春季 

号)第35—37 页。又见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6—23 页。 
② 这里记载的学会总数是根据《时务报》、《湘学报》和《知新报》所报道的学会数和张玉法、汤志钧、 

王尔敏所开列的学会数计算出来的。见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199—206 页。又见王尔敏:《晚 
清政治思想史论》,第134—165 页;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32—270 页。 

… Page 267…

  志。 ① 
       数量不断增加的学者们联合在学术团体中,这件事还证明了在中国社会 
  中,除出现民族意识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范围更广的趋势。中国的社会传统 
  总的说是离解性质的,即除亲属纽带之外,人们彼此互不信任,一般避免公 
  开的联合。然而,士大夫此时在亲属或官僚体系之外采取了有组织的活动。 
  他们组成了小型的、自愿而自治的、有具体目标的团体,这很象西方以联合 
  为宗旨的社团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士大夫之间的学术组织打破了晚期中华 
  帝国的离解性质的传统,开始出现了一种成为二十世纪中国许多社会团体特 
  点的新趋向。② 
       许多学会是为了政治活动而组织起来的,因此它们还体现了更多的人参 
  与政治的趋势。士大夫们所信奉的儒家为公益的理想以及他们作为社会精英 
  的地位经常促使他们参预政治,但是其活动都被限制在官僚政治的框框之 
  内。然而,1895年以后的学会完全跳出了官僚政治的圈子。象强学会、南学 
  会和保国会等少数团体是明确地按照西方的民主参政理想组织起来的。即使 
  其他不是有意识地以民主参政为主要目标的学会,也表现了学者们越来越愿 
  意采取集体行动,从而也被卷进了政治之中。 
       作为改革的工具,在维新运动年头里出现的报纸和杂志比新式学堂和学 
  会更为重要。在十九世纪九十年代,现代化的报刊在中国已不是新颖之物。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主要的口岸城市大约已出版了十二份报纸,多数 
                    ① 
  在香港和上海。而从1895年起,在中国公开发行的报刊有了惊人的增加和 
  新的发展。在1895至1898年期间,出现了约六十种报纸。这样一种发展是 
  前所未有的,预示着在国家的发展中出现一个新的转变。重要的是,这时许 
  多报纸已见之于通商口岸以外的地方,不但出现在长江下游的苏州、无锡和 
  杭州,而且也出现在汉口、长沙、桂林、重庆、成都和西安等内地城市。② 
       还没有说明这些报纸发行情况的确切数字。它们大多数是小型报纸,而 
  且可能只限于在地方或地区内发行。只有五种报纸——即《时务报》、《知 
  新报》、《湘报》、《湘学报》和《国闻报》——是由和维新运动密切有关 
  的人士办的,它们号称能在大地区之内或在全国范围之内大量发行。规模最 
  大的是《时务报》,最盛时销路有万余份。《时务报》在全国的影响能够从 

① 小韦克曼:《明清政治中的知识分子》,第55—67 页。张玉法:《清季的立宪团体》,第199—206 页。 

王尔敏:《清季学会会报》,第134—165 页。 
② 丸山真男:《个体化的模式和日本的实例》,见詹森编:《日本对于现代化态度的变化》,第459—531 

页。 
① 布里顿: 《1800—1912 年的中国定期报刊》,第1—85 页。 
② 关于1895—1898 年出版的报纸数目的粗略估计,其依据来自《时务报》、《湘学报》和《知新报》的报 

道,另外加上汤志钧的《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27—270 页)和张静庐的《中国近代出版史料初编》(第 
65—84 页)所开列的名单。 

… Page 268…

  它的分销处数目来加以估量。当该报于1896年秋天出版时,它在九个省的 
  十九个城市有分销处。最后其数目增加到六十七个,遍布在十五省以及东南 
  亚和日本的华侨界。甚至在西安、兰州、成都和重庆等内地城市,它也有二、 
  三个分销处。简而言之,它几乎遍及中国本部的所有省份。③ 
         《时务报》和其他维新派报纸的广泛发行,应部分归功于各省、府级的 
  官方赞助。据报道,至少有十一省的官员命令所属衙门和机构购买并研究主 
                     ① 
  要的维新报纸。但是,报纸普遍受到重视的最主要原因是,和早期通商口 
  岸报刊的撰稿人不同,这些维新派撰稿者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士大夫。由于 
  他们处于社会精英的地位,这些新出的报纸不但在一般受过教育的公众中 
  间,而且特别是在士大夫成员中间,比通商口岸的报刊有着更大的影响。张 
  之洞向他的下属推荐《时务报》的理由是,由绅官创办的这份维新报纸,“实 
  为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之报”,这可能表达了当时的总的态度。在张之洞看 
  来,绅官的参与其事是维新派报纸与由外国商人主办并以获利为目的的通商 
                                                                       ② 
  口岸报纸的主要区别所在,后者十分自然地为绅官所轻视。正如张之洞的 
  态度所表明的那样,维新运动时期出现的报纸显然是一种新型报刊的开端, 
  即一种与早期通商口岸报刊不同而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的开端。 
       这种属于社会精英的报刊,仿效教会的《万国公报》的样式,在版式和 
  内容两个方面都和通商口岸的报刊有明显的不同。通商口岸的报刊一般用大 
  部分篇幅来报道地方的和商业的新闻,至于教会主办的报刊,主要则报道基 
  督教的活动。即使象王韬的《循环日报》这样一种进步的通商口岸报纸,广 
  州和广东省的地方新闻仍占有重要地位,商业版一般是其他版的两倍。反 
  之,维新派报纸有两个主要版面。一版专用于报道新闻,包括有关重要政策 
  的诏令、全国其他地区的地方新闻以及重要的国际事件。另一版专用于社 
  论,主要是关于国事的社会政治文章。通商口岸报纸中占很突出地位的商业 
  和地方消息,在维新派报纸中却明显地缺乏。这些社会精英的报纸倾向于关 
  心国家大事的报道,关心与其他国家的对比以寻求立国之道。这种类型的报 
  纸表现了一种明显的民族主义的倾向。① 
       这种民族主义也许确实是正在蓬勃兴起的社会精英报刊的最主要特 
  征。几乎每一种大报都在发刊词中公开宣称,它的出版发行主要是对民族危 
  机的反应。甚至象《无锡白话报》这样一种专门化的小报,也宣布它的目的 
                                    ② 
  是为了国家富强而推进白话。正如梁启超所说,报纸的目的首先是促进思 
  想的交流,以实现国家的一体化。 
       这些报纸的兴起标志着可以称之为中国社会精英的民族主义的开始。单 

① 汤志钧:《戊戌变法史论丛》,第236 页。 
② 张之洞:《劝学篇》,卷2 第16 页 (第111—117 页)。 
① 布里顿: 《1800—1912 年的中国定期报刊》,第1—85 页。 
② 《戊戌变法》,第4 册第542—545 页。 

… Page 269…

  就民族主义而言,它作为一种精神状态当然可以上溯数十年。象王韬、郭嵩 
  焘和马建忠等人,都有民族主义的思想形态,但是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 
  动和广泛的意识,很清楚只是在1895年以后才出现的;因为有了学堂、学 
  会,尤其是有了社会精英的报刊,才使它的出现成为可能。③ 
       作为传播民族主义思想感情的工具,社会精英的报刊充满着一种需要参 
  政和有责任参政的新认识。结论是通过参政,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能够朝新方 
  向发展和变得富强起来。以商业利益为目标并为外国人所有的条约口岸的旧 
  式报刊,一般都避免刊登有社会政治意义的争论性文章,而在1895年以后, 
  社会精英的新式报纸则和新学堂及学会一起,变成了传播新政治意识的有力 
  工具。 
       这三种工具和机构互相支持。一方面,主要的维新派报纸报道关于创立 
  象报纸、新式学堂和学会这些新工具和机构的消息,另一方面,在新式学堂 
  和学会中,报纸被阅读和讨论。例如,在长沙的岳麓书院,山长王先谦鼓励 
  学生阅读《时务报》。有一个公法学会,以研究国内外的报纸为主要宗旨。 
  再如,另一个校经学会则是在校经书院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此同时,南学 
  会则宣称它的宗旨之一是促进教育改革。三者之间的这种相互促进大大增强 
  了它们的总的影响。它们创造了一种引起思想激动的气氛,这在受过教育的 
  中国人中间广泛地起着作用。 
       这就是现代的公共舆论在中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