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遗传密码可以推测是通过选择或拒绝而不是通过指示或命令而起作用的。并且它们似乎充分适用于一切水平,乃至适用于我们理论的表达得清楚有力的,批判的语言。
    对这一点再作更充分的说明。有机系统可以看作是尝试性行为的客观产物或结果,这种尝试行为在有机系统内部环境(尤其是遗传构造)和外部环境所限制的某一领域中是“自由的”,即非决定的。这样,自然选择是把不成功而不是成功导向比较确定的成功的反应方向。可以这样推测,遗传密码是以同样的方法支配蛋白质的合成的:通过防止或消除某种潜在的化学合成而不是直接地刺激或直接地指示。这就使我们可以理解遗传密码是通过选择而发明的。这就使它的表面的指示变为禁令,变为消除错误的结果。而遗传密码象理论一样,不仅是选择的结果,而且它也通过选择、禁令或者防止而起作用。这当然是一种推测,但我想这是个引人注意的推测。
精选的文献目录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亚里土多德:《论灵魂》。
    贝克莱:《希勒斯和斐洛诺斯的三篇对话》,1949年,英文版。
    波尔察诺,B。:《科学学》,1887年,德文版。
    布劳威尔,L。E。J。:《1912年10月14日就职演讲》,1914年,英文版。
    布劳威尔,L。E。J。:《数学年鉴》,1924年,93期。
    布劳威尔,L。E。J。:《数学,科学和语言》'这是一篇于1928年10月3日在维也纳作的报告',1929年,德文版。
    布劳威尔,L。E。J。:“意识,哲学和数学”,载《第10届国际哲学会议记录汇编》,1949年,第1卷,第2分册,英文版。
    布劳威尔,L。E。J。:《论连续统的序列,及真理与一致性的关系》,1951年,英文版。
    比勒,K。:《语言论》,1934年,德文版。
    本格,M。:《量子论与实在》,1967年,英文版。
    笛卡儿,R。:《方法谈》,1637年,法文版;1931年,英文版。
    杜卡斯,C。J。:《法国哲学》,1940年,37期。
    费耶阿本德和麦克斯韦编:《精神、物质和方法》,1966年,英文版。
    弗莱格,G。:《感情与意义》,1892年,德文版。
    弗莱格,G。:《评胡塞尔》,1894年,德文版。
    弗莱格,G。:《思想》,1918年,德文版。
    冈布里奇,E。H。:《艺术中的瞬间和运动》,1964年,英文版。
    冈佩茨,H。:《世界观的学说》,1908年,德文版。
    冈佩茨,H。:《论意义和意义的形成,理解和认识》,1929年,德文版。
    海耶克,F。A。:《自由政体》,1960年,英文版。
    海耶克,F。A。:《哲学、政治学和经济学研究》,1967年,英文版。
    黑格尔,G.W.F。:《哲学全书》,1830年,德文第3版。
    海涅曼,F。:《柏罗丁》,1921年。
    亨利,P.:《普罗提诺在思想史中的地位》,1956年,英文版。
    海廷,A。:“三十年后”,载《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1962年,英文版。
    海廷,A。:《直觉主义》,1966年,英文版。
    海廷,A。:《日常的精确性和直觉主义》,1967年,英文版。
    胡塞尔,E。:《算术哲学》,1891年,德文版。
    胡塞尔,E。:《逻辑研究》,第1卷,1913年,德文第2版。
    康德,I。:《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德文第1版:1787年,德文第2版。
    克林尼,S,C.和R。维斯莱合著:《直觉主义数学基础》,1965年,英文版。
    拉卡托斯,I。“证明与反驳”,载《英国科学哲学》,1963—1964年,英文版。
    拉卡托斯,I。编:《数学哲学问题》,1967年,英文版。
    拉卡托斯,I。编:《归纳逻辑问题》,1968年,英文版。
    拉卡托斯,I。和A。马斯格雷夫编:《科学哲学问题》,1968年,英文版。
    迈希尔,J。:《谈谈连续性和思想主体》1967年,英文版。
    柏拉图:《斐多篇》。
    普罗提诺:《九章集》,R·伏克曼编,1883年、1884年版。
    波普尔,K。R。:《研究的逻辑》,1934年,德文版;《科学发现的逻辑》,1959年英文版及以后各版。
    波普尔,K。R。:《历史决定论的贫困》,1960年,英文第2版。
    波普尔,K。R。:《开放社会及其敌人》,1962年,英文第4版,及以后各版。
    波普尔,K。R。:《关于真理和知识增长的几点评论》,1962年,英文版。
    波普尔,K。R。:《猜想与反驳》,1963年,英文版。
    波普尔,K。R。:《关于云和钟》,1966年,英文版。
    波普尔,K。R。:《没有“观察者”的量子力学》,1967年,英文版。
    波普尔,K。R。:《关于客观精神的理论》,1968年,英文版。
    波普尔,K。R。:《对历史哲学的多元论的探讨》,1959年,英文版。
    波普尔,K。R。:《历史理解的客观理论》,1970年,德文版。
    罗素,B。:“论真理的性质”,载《亚里士多德学会会议录》,1906—1907年,英文版。
    罗素,B。:《哲学论文》,1910年,英文版。
    罗素,B。:《为维特根斯坦,写的序言》,1922年,英文版。
    罗素,B。:《我的哲学发展》,1959年,英文版。
    沃特金斯,J。W。N。:《霍布斯的思想体系》,1965年,英文版。
    沃尔夫,B。L。:《语言、思想和实在》,1956年,英文版。
    维特根斯坦,L。:《逻辑哲学论》,1922年,英文版。



    这是作者于1967年8月25日在《第三届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国际会议》(1967年8月25日到9月2日)上的致词,最初发表在该会议的会议录上,阿坶斯特丹,1968年版,第333—373页。
 

 

第四章 关于客观精神的理论
    我认为,我们哲学家的主要任务是帮助提出想象的同时又是辩论的和批判性的理论,最好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理论,以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识。西方哲学很大部分是由以身心二元论为主题的各种各样世界图景组成的,也包括与这些图景有关的方法论问题。脱离这个西方二元论主题的主要倾向,就是企图用某种一元论来取而代之。在我看来,这种企图过去没有成功,而且在一元论的面罩后面仍然隐藏着身心二元论的身影。
1。多元论与三个世界的论点
    然而,不仅存在一元论的偏向,而且还存在几种多元论的偏向。我们只要想一想多神论,甚至只要想一想它的各种一神论变种,事情就相当清楚了。然而在哲学家看来,对世界的各种宗教解释是否能给身心二元论提供某种真正的选择余地,那是可以怀疑的。神,不管是多是少,都是加在不朽肉体上的精神,或者与我们自己对比来说,是纯粹的精神。
    然而有些哲学家认为存在一个第三世界,这就朝着哲学的多元论迈出了扎实的第一步。这里我想到了柏拉图,斯多葛派以及莱布尼茨,波尔察诺、弗莱格这样一些现代哲学家(但不包括具有强烈的一元论倾向的黑格尔)。
    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世界,在许多方面是一个宗教世界,一个更实在的世界。然而它既非人格神的世界,又非意识的世界,也不包括某种意识方面的内容。它是一个客观的,自主的,存在于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以外的第三世界。
    我支持这样一些关于柏拉图的解释者,他们认为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不仅不同于身体和精神,而且不同于“头脑中的理念”即有意识的或无意识的经验,因为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第三世界。这些形式或理念被公认为实际的或可能的思想客体——可理解的东西。不过在柏拉图看来,这些思想客体如同作为物理物体的可见的东西一样是客观的,也就是实际的或可能的视觉客体。①
① 关于柏拉图对可见东西(horaton)与概念东西(noeton)的区分,可参见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509E。(比较《泰阿泰德篇》,185Dff.)关于眼睛的生理知识表明:肉眼看见可见东西的过程十分类似对思想客体作详细解释的过程。有人会指出,康德早就说过许多这类的话。)
    可见,柏拉图主义超出了身心二元论的范围。它引出来一个三分世界,或者如我所说,一个第三世界。
    但我这里并不想讨论柏拉图,而是想讨论多元论。即使我和其他一些人把这种多元论归功于柏拉图的想法错了——即使这样,我还是用对柏拉图的形式或理念论的一个著名解释作为真正超越了二元论图式的一个哲学范例。
    我宁愿把这种多元论哲学当做我讨论问题的出发点,尽管我既不是柏拉图主义者,也不是黑格尔派。②
② 黑格尔继亚里土多德之后,反对柏拉图的第三世界:黑格尔把思想过程与思想客体合为一体。这样,他灾难性地把意识归属于客观精神,并把意识神化。(特别参见黑格尔的《哲学全书》末尾部分,那里引用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一段十分贴切的话,1072b18…30。)
    按照这种多元论哲学,世界至少包括三个在本体论上泾渭分明的次世界,或者如我所说,存在着三个世界。第一世界是物理世界或物理状态的世界,第二世界是精神世界或精神状态的世界;第三世界是概念东西的世界,即客观意义上的观念的世界——它是可能的思想客体的世界:自在的理论及其逻辑关系,自在的论据、自在的问题境况等的世界。
    这种多元论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是关于这三个“世界”之间的关系。这三个世界形成这样的关系:前两个世界能相互作用,后两个世界能相互作用。①因此,第二世界即主观经验或个人经验的世界跟其他两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发生相互作用。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不能相互作用,除非通过第二世界即主观经验或个人经验世界的干预。
① 我这里在广义上用“相互作用”一词,所以并不排除心理物理的心身平行论:我不打算讨论这个问题。(在其他地方我讨论过相互作用问题,比如可参见我的《猜想与反驳》,第12和13章,1963,1965,1969年版。)
2。三个世界之间的因果关系
    这样来描写与说明三个世界的关系我认为是最重要的,即: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以第二世界为中介。这观点虽很少为人们所说明,我却认为它清楚地包含在三个世界的理论之中。按照这个理论,人的精神能看见物体,“看见”一词用的是本义,即眼睛参与其过程的意义。人的精神也能“看见”或“把握”算术的或几何的客体——一个数字或者一个几何图形。尽管“看见”或“把握”用的是转义,但仍然表示出精神及其概念客体(算术的或几何的客体)之间的真正关系,而这种关系非常类似本义的“看见”。这样,精神与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双方的客体都可以联系起来。
    通过这两方面的联系,精神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建立了间接联系。这一点极为重要。无法否认,这种由数学理论和科学理论组成的第三世界对第一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比如,由于技术专家的介入确实能产生这种影响,技术专家通过应用上述那些理论的某些成果而引起第一世界的变化。顺便说一句,这些理论是别人发明的,发明人可能一直不知道自己的理论包含有某些技术的潜力在内。可见,这种技术能力潜藏在理论本身当中,隐藏在客观观念自身当中,而这些技术的潜力是由于人们试图理解这些观念而从中发现的。
    这论点如果慎重地加以发挥,我认为可以旁证所有三个世界的客观实在性。此外,在我看来,它不仅支持这样的论点:一个关于个人经验的主观精神世界是存在的(这论点为行为主义者所否认),而且也支持这样的论点:第二世界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把握第三世界的客体。我们大家全是这样做的,因为人的生活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就是学习语言,而这本质上意味着学习把握(如弗莱格所称为的)客观的思想内容。①
① 比较戈特洛布·弗莱格的“论知觉与意义”,载《哲学与哲学批判》杂志第100期,第32页:“我通过思考去理解的不是思想的主观作用,而是思想的客观内容……”
    我认为,有朝一日我们将不得不让心理学来一场革命,办法是将人的精神看成是与第三世界的客体相互作用的器官,是理解这些客体,作用于这些客体,参与这些客体之中并使之对第一世界发生影响的器官。
3。第三世界的客观性
    第三世界,确切些说,属于第三世界的客体,柏拉图发现的那些客观的形式或理念,往往被误解为主观观念或思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